漁島婚俗
新房掛三寶
大連地區海島及沿海漁村因地理環境與生產方式與內陸地區不同,在婚俗方面也有一些獨特的風情,表現出漁區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同惡劣的自然條件拼搏的精神。
漁區男婚女嫁是頭等大事,不但要在新房貼“喜”字和對聯,而且還要掛“三寶”。這三寶分別是精心編制的篩子、弓箭和桃樹枝,稱為“新婚洞房掛三寶,驅妖避邪保平安”。
傳說古時大海邊出了個驢頭海怪,誰家辦喜事除大吃二喝之外,還要留宿糟蹋新娘。漁家曾聯合起來同驢頭海怪廝殺仍無法鎮住,眼睜睜看著它作踐人。島上有個勤勞憨厚的單身小伙與一位姑娘定了親,但直到三十歲也不敢辦喜事,害怕驢頭海怪糟蹋人。某次,小伙出海時在岸邊救回一位凍餓將死的老婆婆。小伙上山采藥,又請來未婚妻精心服侍老婆婆。老婆婆病愈后得知二人的難處,便告訴他倆只管辦喜事,只是要在新房中掛篩子、弓箭和桃樹枝。二人結婚當晚,驢頭海怪果然來了,可它的驢頭剛進門便被篩子像天網一樣罩住了,接著桃樹枝化作金箭射中驢頭海怪,驢頭海怪頓時化作一攤黑水。這時,老婆婆也現了原貌,原來她正是海神娘娘。她向二位新人道喜后便駕著祥云向大海飄去。從此以后,漁家婚嫁都在新房掛三寶,直到如今仍在傳承。
新娘入洞房前腳不沾土
海島小伙子娶親這天,無論窮富,新娘子到了夫家入洞房“坐福”之前,腳不可沾土,這個規矩絕不可破。漁家靠海吃海,對大海有深厚感情又十分敬畏。按陰陽五行之說,大海屬五行之中的水,而土克水,水生木,有木才能造船,船在水上漂,故漁家人最忌土,新娘腳不沾土,就是忌土腥氣沖了福氣。所以男婚女嫁這天,新娘的花轎抬到新郎家以后,不等新娘下轎,早有人在地上鋪上席子或紅毯,新娘走到哪兒,席子就鋪到哪兒,新娘要腳踩席子或紅毯完成拜天地等各種儀式,稱為“新娘腳不沾土,為夫帶來五福”。這種風俗一直流傳至今,漁區民眾雖不再相信土克水之說,但作為漁區婚俗文化,人們仍津津樂道,傳承不變。
新娘子掃地發家
舊時,海島漁民辦喜事,迎親花轎到了夫家,新娘下轎時,由新郎的伯父或叔叔用篩子遮住新娘的臉,以驅妖避邪。接著,新郎在前,新娘在后,到天井案前拜天地,到正堂拜祖先。拜完之后,新娘要手持掃帚向門里的方向掃地四下,婚禮司儀便根據新娘的動作高聲誦念喜歌:“一掃金,二掃銀,三掃聚寶盆,四掃騾馬成了群!”此俗稱作“新娘掃發家掃帚”。
傳說一戶人家要娶進一個賢惠的兒媳婦,生辰八字與兒子都相符,可自從兒媳婦進門后,家中一直不太平,沒法子就請了一位道士破解。道士被這家人誠心所打動,對這家主人說:你兒媳婦屬羊,臘月生人,是個有福氣的好命,只是犯了金苗掃帚星。原因是剛進門時漏掉了一項禮儀,沒掃發家掃帚,把福祿壽財都扔在外邊了。這家人按道士的指點,為兒子媳婦重新補辦了拜天地大禮。道士喊道:“新娘子一進門,發家掃帚手中拎。”接著新娘子按道士指令向家中“一掃金,二掃銀,三掃聚寶盆,四掃騾馬成了群!”禮畢,道士對這家人囑咐道:行船在海上如踩著石頭過河,若在薄冰上走路,每走一步都要小心謹慎往前行,不能瞎闖亂鬧逞大膽,否則媳婦掃進的財富也會敗光。這家人謹記道士指點,小心行事,寬以待人,終于發家致富。新娘子掃地發家之俗便成為漁家舉行婚禮的重要環節流傳至今。
新娘娶進門 公爹滾木墩
早些年,漁家辦喜事,新郎新娘拜完天地后,新娘的公爹就在兒媳婦身前身后滾動木頭墩子。木頭墩子略呈圓形,這樣滾動起來方便些。在大喜的日子里,年齡老大不小的老公公彎腰撅臀滾個木墩子,不僅為婚慶增添了喜氣,同時也有些神秘色彩。公爹滾木墩子時,婚禮司儀大聲念道:“公爹轉圈滾木墩,送子娘娘喜在心,今天兒子把妻娶,明年爺奶抱孫孫?!苯又娙艘黄鸪停骸敖衲旯鶟L墩子,明年等著抱孫子!”
此俗據說源于一個故事。某島上有一家五代單傳,娶個媳婦不孕,又在四十歲時因病過世。四十歲的漁郎續娶了一個二十多歲的姑娘。正待拜天地時,一位游方尼姑化緣來到這家門前,并告訴這家人有話要說。年過花甲的新郎父親急忙來到尼姑面前請求明示。尼姑告訴新郎父親:“土克水,水生木,木造船,船行水。院子里的木墩堅韌有筋力,可繞新娘新郎滾動,象征船行水中,平安豐收、漁家興盛、枝葉繁茂?!毙吕筛赣H依尼姑之言在院子里滾動木墩,累得大汗淋漓仍不歇手。第二年,兒媳果然生下一對雙胞胎小子,樂得全家合不攏嘴。由于是尼姑的指點,這一家人便把尼姑當成送子娘娘的化身,在家中設神龕,終年供奉香火。從此,滾木墩的傳統也便一代代流傳下來。
三六九瞻舅(回門)
海島風俗新婚三天時,新媳婦回娘家,小兩口同行,稱之“瞻舅”或“回門”。一般都選擇農歷三、六、九回門,避開其他日期。如逢初一、十一、二十一回門,小兩口要在女方家住兩宿,逢三才能回來,稱之為“瞻舅逢三,養兒做官”。如逢初九、十九、二十九回門,一般要在當天回家,稱之為“瞻舅回九,兩家都有”。這個風俗據說是巧媳與老公公斗智謀爭來的。
相傳早年間,海島的漁民娶了媳婦,媳婦沒有生育之前是不準回娘家的,原因是怕媳婦跑了。尤其是從內陸和外島娶的媳婦看得更緊,生怕一去不返,人財兩空。這么個規矩可苦了新媳婦。她們從小在爹媽跟前長大,這會兒出嫁了,連探望爹媽都不行,一個個苦不堪言。于是一個姓郭的新媳婦便想出一個主意。新婚第三天早晨,她對家人說夢見了海神娘娘,讓她給家人捎個話,如果不放兒媳婦回家,會遭報應,養幾個兒子都是光吃飯不干活的白癡。要是新媳婦過門三天回家看娘親、盡人倫,就能生個能打魚、能做官的好兒子。新媳婦回娘家也得在三、六、九這三個日子回來,“瞻舅回九,兩家都有”,都能發財。
公婆聽說是海神娘娘托夢,連忙讓兒子劃船把媳婦送回娘家。到了娘家,爹媽一再留女兒多住些日子,可打魚人不能誤了魚汛,女兒就把海神娘娘托夢之事說了,爹媽和娘家兄弟也不強留。從此以后,新婚男女都是在婚后第三天由丈夫護送新娘回娘家“瞻舅”,逢三、六、九回來。這種做法既解決了新娘思母心切之苦,又有效地避免了新娘一去不歸的悲劇發生,可謂一舉兩得,故此俗流傳至今仍信守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