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業潮起潮落沉積的漁風

大連地區三面環海,有1906公里的海岸線、52.5萬公頃近海水域,還有數以百計的島嶼。新石器時代,古人類絕大多數緣水而居,因為大海可以為他們提供取之不盡的魚貝食物,這要比陸地狩獵來得容易且有充分的保障。到魏晉時期,大連地區沿海漁業已十分興盛。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漁民既從大海中獲取魚蝦以維持生計,同時也由于大海的變幻莫測而派生出許多敬畏與崇拜的心理。在浩瀚的大海面前,漁民們始終充當著弱者的角色,在風浪的肆虐中,他們唯有祈求神靈的佑護,以逢兇化吉,遇難呈祥,長此以往便形成了一系列的漁業習俗,代代相襲。因事關行船安全人命關天之事,千百年來漁俗行規十分嚴苛,即使在“文化大革命”那樣極“左”思潮泛濫的年代,漁民出海時照樣祭神,漁家禁忌也不許突破,足見漁俗的巨大社會功能。如今,大連漁俗已成為一種特殊文化現象展現在城鄉人民的生活中,成為地域文化百花苑中的一朵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