玍古
“玍古(gǎ gu)”,不僅是大連、山東地區的方言,也是更廣地域范圍的方言。
據《簡明大連辭典》記載:“玍古”是指厲害,多形容女人。《東北方言口語詞匯例釋》記載:玍古,性情乖僻,難對付。
例句一:要是趙家分了馬,他插車插犋,不用找別家,別家嘎咕(玍古),趙大嫂子好說話。(周立波《暴風驟雨》427頁)例句二:你怎么老壓著我呀?這回來個嘎咕(玍古)的,不信難不住你。(《黑龍江藝術》1983年1期54頁)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玍古”作為方言詞被收錄,形容人的脾氣、東西的質量、事情的結局等不好。
山東大學張景芬教授對“玍古”有這樣的見解,隨著普通話的普及,這個詞在好多地方已被淘汰了,卻在膠東長盛不衰。在使用過程中,膠東人按自己的習慣把這個詞變異了。作為貶義詞,“玍古”是指負面的人、物或事,如人的性格、脾氣不好,物的品質不好,事的發展結局不好,等等。逐漸地,山東人把物和事的含義揚棄了,而單指人。同時,在語義上也有一些差異與演變。
“玍古”最初的意思是“厲害”,多形容女人。厲害是什么樣子?厲害的女人又是什么樣子?一個人胡攪蠻纏,睚眥必報,是厲害;一個人不畏強權,捍衛真理,守望真情,也是厲害。市井屋檐下,一男一女,女人統攬家庭江山,將經濟大權緊緊把持,男人孝敬爹娘、抽煙喝酒、交朋軋友所需花費,皆需百般申請才能獲批,若有超標或先斬后奏,會被女人吼得暈頭轉向。這類女人很“玍古”,她通情達理,但控制欲強,有些事你跟她好說好商量,她簡直是義薄云天一哥們兒,但你若欺她瞞她,她待你就很玍古了。
逐漸地,“玍古”由對人的性格、脾氣的描述上升至意識層面,與人品、德行相連了。行為乖戾,難以相處,是“玍古”;錙銖必較,張口三分利,是“玍古”;專門利己,毫不利人,是“玍古”;光有自己的,沒有別人的,是“玍古”,等等。
如今,大連老輩人還常用“玍古”評價一個人,年輕人聽不明白,不知是揚是抑。其實到后來,有些方言褒貶莫測,此抑彼揚,互相轉化已很常見。比如“浪”,在過去的年代,暗指女性生活作風輕浮,情趣低下,一個女人一旦浪起來,就是生活奢靡、道德滑坡的開始,而如今,“浪”華麗麗地成為一個勁力十足的褒義詞。同樣,“玍古”也是。
鄰居老張的兒子娶了個湘妹子,湘妹子的父母原本不同意她北嫁,湘妹子愛得深愛得癡,不管不顧火辣辣地來到了大連。老張家境平凡,歡喜地將湘妹子迎娶進門。湘妹子的人生低開高走,婚后一路上位成為一外企高管,每天披一身霸氣回家,橫草不動、豎草不拿的,舉手投足、說話做事與公公婆婆都不在一個頻率。仔細思考諸多事情,禮數到了,情分卻有些寡。跟鄰居嘮嗑兒論起家長里短,老張意味深長地嘆了一句:“我那個兒媳婦真玍古啊!”此處,“玍古”并非家庭瑣事摩擦所引發的心靈上的隔閡與冷漠。若深入其中客觀公正地看,湘妹子的“玍古”是一種與眾不同的性格、一份不肯隨波逐流的脾氣,甚至是一種飽含著理性與智慧的處世風度。很多時候,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共處,社會的長治久安,靠的就是那種看似不近人情的理性力量。
一個人做一件事情,默默地堅持了很多年,付出了鮮為人知的汗水,他那苦行僧似的執著甚至連累了家庭,家人評價他時愛恨交織嘆一句:“真是個玍古人,沒辦法啊!”楊絳先生在《隱身衣》一文中寫道:“社會可以比作‘蛇阱’,但‘蛇阱’之上,天空還有飛鳥;‘蛇阱’之旁,池沼里也有游魚。古往今來,自有人避開‘蛇阱’而‘藏身’或‘陸沉’。消失于眾人之中,如水珠包孕于海水之內,如細小的野花隱藏在草叢里,不求‘勿忘我’,不求‘賽牡丹’,安閑舒適,得其所哉……”“萬人如海一身藏”,那飛鳥,那游魚,那細小的野花,其實都是不同凡響的玍古之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