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初紀元:親歷者口述實錄
- 陳星編著
- 2393字
- 2021-03-26 14:47:14
憲政制度的嘗試及其失敗
辛亥革命之前,清政府就已經開始了政治制度的改革。光緒皇帝推行的改革措施中,以君主立憲為中心的政治制度改革已經比較系統。清朝滅亡前,以西太后為首的政治集團所推行的新政,政治制度改革的幅度也很大。清朝設立的地方咨議局,在民國建立后猶在發揮比較重要的影響。但是,在清政府當政的背景下,在中國大地上實行現代政治制度顯然還存在著比較大的阻力。辛亥革命后,中國開始了比較完整意義上的現代政治制度改革,各種現代政治制度也在這個時候開始出現,這些制度嘗試對以后中國政治制度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中既有經驗,也有教訓。
辛亥革命后,南京的民國政府立即進行了憲政的嘗試。1912年頒布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設計了代表民意、行使立法權的國會,由國會選舉產生并受國會制約的總統以及三權分立制度和司法獨立制度。以制度結構的視角觀之,這是典型地采取硬性移植西方制度的辦法來確立中華民國政治體系的例子。
從政治發展的經驗來看,制度移植有嚴格條件限制,它更強調“過程”而非“結果”。也就是說,制度移植是不同文明之間的社會制度互相借鑒和取舍的過程,是指特定國家或地區的某種制度及其規則移植到其他國家或地區。它是對別國或地區既有制度經驗的采用,是不同空間條件下制度文化的碰撞和交融的過程。其目的在于使接受移植的國家能盡快完善或替代本國有缺陷的制度,或填補某些制度規范、原則及具體的制度方面的空白,以推動本國的制度改革和建設,提高本國的制度文化水平。[20]但是在當時的中國,顯然沒有進行全面政治制度移植的環境。
民初憲政制度的失敗以政黨政治的失敗為其典型。政黨政治是現代代議制度的基礎,既是政治合法性更新的主要手段,政黨政治的正常運作又是保證政治體系內力量平衡和政治系統穩定的前提條件。
民國成立后確立了政黨政治的基本政治原則。于是,在晚清政治體制中被排斥的政黨如春草怒生,一時并起。有人統計,當時大約有312個政黨、政團組織活躍在中央到地方的政治舞臺上。[21]這些所謂的“政黨”絕大部分根本沒有明確的政治綱領和政治理想,更不能“以一種主義,為政治求根本之改造。各黨所謂政綱僅為文飾之工具,政綱自政綱,政爭自政爭,以致政治日趨反動,使袁世凱造成專擅之政治,竟至帝制自為,反叛民國,政黨政治,實屬厲之階也?!?a href="../Text/Chapter-2_0005.xhtml#jzyy_1_22" id="jz_22_1">[22]在本書所選的口述史資料中,鐘伯毅先生關于民初議會的論述中也可以看到這種情況。政黨政治完全成為政客的玩物,政黨派別錯綜、成員復雜,相互之間斗爭不斷。
民初政黨從表面上看,分為同盟會派與非同盟會派,但是實際上黨派交織,多是各類成員拼湊起來的團體。即使如同盟會這樣曾經是革命政黨典型的政治力量,在改組為國民黨之后,也變成了一個魚龍混雜的大雜燴。當時的國民黨熱衷于建立“國民黨內閣”,為了擴大政治勢力并達到組建責任內閣的目的,該黨甚至不惜以采取拉人入黨的方式進行組織擴張。[23]國民黨尚且如此,其它政黨更為不堪。在共和黨的成員中,官員和新聞界人士占70%,實業界和教育界占30%。國民協會的成員,多數是立憲派或者清末咨議局議員。其揚州支部有31人,小官吏、商人和無業人員占19人,小學教員、職員、校長、中央和地方議會的議員及報館主筆占12人。[24]這樣的情況反映在選舉中,自然是群眾對于選舉漠不關心。政黨政治沒有群眾的參與,就純粹變成了政客的游戲,不可能為憲政的實施提供支持與保護。
錢穆先生在評價民初的政黨政治的時候說:“當時的政黨,似乎誤認為分黨相爭為政治上最高的景象。分黨相爭的勝負,不能取決于民眾,轉而各自乞援于軍人。一般黨員,則憑藉黨爭的美名,來公開無忌憚的爭權奪利?!?a href="../Text/Chapter-2_0005.xhtml#jzyy_1_25" id="jz_25_1">[25]揆諸史實,民初內閣黨爭激烈,各路議員心懷鬼胎,以至于根本沒有辦法形成比較一致的意見,[26]更不用說代表民眾仗義執言了。以袁世凱為首的軍閥勢力對政黨政治采取能利用則利用,如不能利用則用武力鎮壓的態度,極力阻撓政黨政治的運作。宋教仁甚至因為推動內閣政治甚力遭到了袁世凱的暗殺。到1914年1月,國會被強令解散,喧囂一時的政黨政治暫時告一段落。
民初的政黨政治實踐,實際上是以宋教仁為代表的傾向于西方式民主政治的資產階級代表人物移植西方競爭性政黨政治模式的產物,是西方政黨制度的翻版。但是這種移植沒有充分考慮作為受體的中國和作為供體的西方在經濟、政治、社會發展程度上差異和歷史背景、文化傳統、制度環境等諸多方面的不同,而且這種移植本身也只是對西方競爭性政黨制度斷章取義式的模仿,不是系統地將供方政治制度、文化、技術、意識、觀念等多方面的內容移植過來[27],其結果只能是淮桔為枳的悲劇性結局。
二次革命后,孫中山認為議會政黨在中國還缺少實踐的土壤,這意味著他已經承認了政黨政治嘗試的失敗。1914年中華革命黨成立時,孫中山明確指出,該黨的性質是體制外的革命政黨,而非體制內的議會政黨。在黨政關系上,他突出強調黨的地位,提出“自革命軍起義之日至憲法頒布之時,名曰革命時期,在此時期,一切軍國庶政,悉歸本黨完全負責”,“非本黨不得干涉政權,非本黨黨員,一律不得享有公民資格,不得享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a href="../Text/Chapter-2_0005.xhtml#jzyy_1_28" id="jz_28_1">[28]此后孫中山著名的“建國三時期”學說,將國家政治制度建設分為“軍政、訓政、憲政”三個階段,也應該與這段歷史記憶有相當大的關系。這一學說的要義,在于提出了以黨建國、以黨治國的基本路徑。1914年的中華革命黨建立,已經是孫中山這種政治理想的發端。
民國頭十年的政治經驗表明,在當時軍閥割據的情況下,西方式的憲政民主根本沒有生存的可能。這一時期的政治嘗試卻為中國憲政民主政治發展摸索出了一個比較可行的政治選擇,即以高度組織性的政黨完成政治革命,而后再展開社會革命。國民黨經過20年代初的改造以后,基本上完成了組織改造。但是由于國民黨本身的資產階級政黨軟弱性使然,在領導政治革命時并不堅定。這一時期成立的共產黨的政治立場更加堅定,組織結構也更加嚴密,更加強調紀律性,因此在完成民族、民主革命的道路上,比國民黨走得也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