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黃帝開創的地面建筑

在新石器時代,在我國河南禹州北部大隗山以南、潁水以北、薈萃山以東、古城郭連以西的大片范圍之內,生活著一個叫有熊的部落,部落的首領叫軒轅。

軒轅本姓公孫,是我國遠古傳說人物伏羲和女媧之孫,少典之子。他生長于姬水,也就是后來的陜西武功漆水河之濱,因此改姓姬,故稱姬軒轅。因為居軒轅之丘,號軒轅氏。

傳說軒轅一生下來,就顯得異常神奇,他生下沒多久,便能說話。他到了15歲,已經無所不通了。公元前2697年,20歲的軒轅便成為了有熊部落的首領。因為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

黃帝成為部落首領后,有熊氏勢力得到迅速發展,形成了一個獨立的部落,被稱為“黃帝王朝”。他的部落也不再稱作有熊國了,而改稱黃帝部落。

黃帝部落的活動范圍也日漸擴大,從發祥地陜西北部逐漸向東進入黃河中游流域地區。此后逐漸東進,后來定居于河北涿鹿附近。

在黃帝領導的部落進入黃河中下游地區的同時,以炎帝為首的炎帝部落和以蚩尤為首的九黎族部落也進入了黃河中下游流域。

傳說炎帝族發祥于陜西岐山東面的姜水附近,該部落首領炎帝也是少典的兒子,黃帝的兄弟,姓姜,號神農氏,生得牛頭人身。炎帝族與黃帝族建立了穩固的聯盟,世代互通婚姻,并逐漸形成了華夏族,因此中華民族都是“炎黃子孫”。

女媧 也叫女希氏,又稱女媧氏、女媧娘娘、媧皇氏、鳳里希、始祖母神,是一位人首蛇身,長著人臉,身體像蛇一樣柔軟苗條的女神。女媧是我國的人文始祖之一,傳說她曾經摶土創造人類,采石補天拯救蒼生。

蚩尤 上古時九黎族部落的酋長,也是苗族相傳的遠祖之一,我國神話中的古代戰神。傳說蚩尤的身體異于常人,銅頭鐵額,刀槍不入,作戰時善于使用刀、斧、戈作戰,不死不休,勇猛無比。

炎帝族部落在其進入山東地區的進程中,與從南方北上的九黎族部落相遇,雙方發生了長期激烈的沖突,后來黃帝在“涿鹿之戰”打敗了九黎族首領蚩尤。

黃帝戰敗蚩尤后,憑其卓越智慧,在當時艱困的環境中,改變居住形態,將半穴居改建為地面上的建筑物宮室。

對此,史書中有許多記載。《事物紀原》引《黃帝內傳》曰:“帝既殺蚩尤,因之筑城。”《白虎通》曰:“黃帝,作宮室以避寒暑,此宮室之始也。”《新語》稱:“天下人民野居穴處,來有室屋,常與鳥獸同域;于是,黃帝乃伐木構材;筑作宮室!”《史記·封禪書》記載:“黃帝時為五城十二樓。”其他史籍也有類似的記載。

其實在黃帝以前人們已經會營造房屋了。七八千年前的裴李崗文化,人們已經定居,考古發現了許多窩棚式的半穴居房址。到了仰韶中晚期,也就是黃帝時代,人們營造的房子有半地穴,有地面建筑,有圓形房子,也有方形房子。營建房子已經會立柱架梁,墻壁是木骨泥墻,室內一明兩暗,這種建筑房屋的模式,奠定了五千年以來具有中華民族風格的民居建筑基礎,它是中華民族建筑的鼻祖。

黃帝將半穴居改建為地面建筑,說明當時的人們更加注重對周圍地理環境進行有意識的選擇。

首先,地面建筑必須位于臺地或高崗等地勢較高之處。這些臺地或高崗,應是范圍相對較小而平坦,且明顯高出周圍地區數米甚至更高,可以觀察到周圍較遠地區的各種情況,便于軍事防御和防御洪水。因此,擇高而居是新石器時代選擇城的位置普遍遵循的原則。

這種位置,在現今的地名上,多被稱作崗、臺、城、冢、嶺、墩、山或崖等,如“郝家臺”、“王城崗”等。此類建筑又可細分為兩型:一為環壕型,在城墻四周有護城壕,如郝家臺等城址;另一是無城壕型,如王城崗城址。

其次,地面建筑的位置還必須緊鄰自然水源。新石器時代仰韶時期,人們還未發明鑿井技術。至龍山時期,盡管鑿井技術已經發明,但由于這種技術尚沒有普遍推廣,且在高、臺地上打井十分困難,故利用自然水源提供生活用水仍是人們的主要選擇。

這類建筑以城頭山、走馬嶺等屈家嶺文化城址為代表。此外趙陵山、寺墩等良渚文化遺址,周圍有圓形或方形河道,也屬水城類。這些建筑大多位于小河流岸邊或洼地、湖泊附近,有的則緊鄰泉水,都具備有地上自然水源的條件。

此外,地面建筑的周圍必須有一定范圍的可從事農業生產的平原或小塊盆地。黃帝時期的地面建筑,實際上是一個較大的聚落。建筑物內居民平時從事農業生產,戰時出征或自衛。故當時選擇的建筑場所,也要考慮到周圍是否具備優越的生態環境這個自然條件。

地面建筑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黃帝時期的地面建筑主要具有以下功能:

一是防御敵人侵襲。在新石器時代后期,由于貧富分化、私有制、階級的萌芽,又由于人口的增長導致需求的增加,故部落之間的掠奪性戰爭不斷發生,獲取財富甚至人口的意圖成為戰爭的基本目的。為了保護本部落的生命、財產不受損害,各個部落都用夯土或石材構筑堅固的城堡用于防御。

二是用于防洪。在新石器時代后期,由于生產力發展水平低下,人們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十分有限,再加上當時時常發生洪水泛濫災害,從而造成極大的損失。面對洪水泛濫,人們除了進行治理之外,還采取建筑城墻的辦法把居民區圈圍起來,從而在一定程度抵御洪水泛濫之危害。

三是防御猛獸的侵襲。在原始社會,由于人口相對稀少,兇猛的野獸在人們居住區周圍游蕩;再加上當時戰勝猛獸的能力較低下,從而造成人們懼怕猛獸的心理。到了黃帝時期,人們有能力和技術去建造更加可靠的地面設施,用以有效地防止猛獸的侵襲。

需要指出,黃帝時期的地面建筑規模較小,主要用于居住和自衛;而其經濟、文化中心方面的功能或根本沒有,或處于萌芽狀態。

我國古建筑水平最高、技術最高、藝術價值最高的就是樓閣,它可以說是標志性的地面建筑物。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封禪書》中說的“黃帝時為五城十二樓”,這是有文獻記載的。在《竹書紀年》上記載這么一段傳說:“黃帝六十年,鳳凰巢于阿閣。”歷史記載也好,傳說也好,我國地面建筑在黃帝時期就已經開始了。

由于黃帝統一了華夏部落,大力發展生產,始制衣冠、建舟車、制音律、創醫學等,成為了華夏民族形成后被公認的全族始祖,被稱為華夏民族的“人文始祖”。而他的在人居建筑方面的功績,為我們中華民族創造了豐富燦爛的文化。

閱讀鏈接

據說黃帝活了118歲。有一天,在他東巡期間,突然晴天一聲霹靂,一條黃龍自天而降。黃龍對黃帝說:“你的使命已經完成,請你和我一起歸天吧!”黃帝自知天命難違,便上了龍背。當黃龍飛越陜西橋山時,黃帝請求下駕安撫臣民。人們聞訊從四面八方趕來,個個痛哭流涕。

在黃龍再三催促下,黃帝又跨上了龍背,人們拽住黃帝的衣襟一再挽留,卻沒有成功。黃龍帶走了黃帝之后,只剩下了黃帝的衣冠。于是人們就把黃帝的衣冠葬在橋山,起冢為陵。這就是傳說中的黃帝陵的由來。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察隅县| 新巴尔虎右旗| 临江市| 罗源县| 南川市| 北流市| 嵩明县| 儋州市| 茂名市| 华容县| 越西县| 潍坊市| 容城县| 株洲县| 左云县| 竹山县| 安顺市| 九江县| 安阳市| 杨浦区| 清水县| 九江市| 伊金霍洛旗| 望谟县| 营山县| 门头沟区| 崇文区| 安西县| 绥江县| 北票市| 句容市| 大丰市| 建德市| 玛曲县| 山东省| 微博| 开远市| 永泰县| 木里| 湟源县| 安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