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與黃帝建立聯盟后,炎帝除了分管農業發展外,他繼續游歷各地,遍嘗百草,為民治病疾。有一天,炎帝來到湘贛交界處,遇上了70多種毒草,結果因為誤嘗斷腸草,獻出了寶貴的生命。由于炎帝完成了我國古代農業社會結構,開啟農耕文明的先河,故被后世稱為“神農氏”。
炎帝去世后,人們將其用棺木裝殮,駕船北上,準備送到炎帝故土安葬。但船行到洣水畔的鹿原陂時,船突然傾翻,不能再行了。
據傳說,這里原是天庭太上老君養神鹿的地方。后來由于天庭的需要,太上老君把養鹿場遷出了天庭。太上老君看到人間美好,特別是這里的人們勤勞、善良,就打算造福人間,于是把一批神鹿留在了此地,從此這里就叫“鹿原陂”了。這里森林茂密,綠草茵茵,百花四季常開,神鹿成群、迷霧重重,猶如人間仙境。
炎帝嘗百草路過此地時,他發現此地奇花異草很多,就經常在此地采藥、煉藥、配藥、驗藥,并給這里的人看病、治病。傳說他很多藥方都是太上老君賞賜的,因為炎帝在鹿原陂所作所為感動了太上老君。
炎帝也很留戀這個地方,當他的棺木行到此處時,他就不愿走了。人們見此地山環水繞、氣象不凡,更因為當地人們的挽留,就在此地下葬了炎帝,并修建了炎帝陵。
太上老君 姓李,名耳,字聃,也叫老聃、老子或老子道君,是先秦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老莊學派的開創人,道教最高神明之一,同時也是我國古代被最多香火奉祀的神明。
炎帝陵坐落于株洲的鹿原陂,當時只是一個簡單的陵墓。在洣水河的一灣名叫斜瀨水的地方,向東如黛的水墨青山間,縱深綿延一個盆地。
在狹長盆地之中,突兀隆起了一個方圓大約1000平方米的“翠微高原”,陂上陂下,渾然相連一體的兩棟重檐翹角的高大樓宇,金碧輝煌,氣勢恢宏,這里便是炎帝陵。在陂下,便是后來經過修繕的炎帝陵殿。
變質巖 是指受到地球內部力量如溫度、壓力、應力的變化、化學成分等因素的改造,發生物質成分的遷移和重結晶,形成新的礦物組合。變質巖屬于重結晶的巖石,不含有生物化石,成分純正,結構穩定。炎帝陵就是建在這樣的巖石上。
斜瀨水邊,圣陵西側,一方摩崖石刻“鹿原陂”3個字,這是清道光年間炎陵知縣沈道寬手書,筆力千鈞,思接千載,傳遞著深深的“尋根謁祖”的民族感情。
站在鹿原陂,眺望遠處,云秋山拱峙于西南,遠山含黛,如品丹青;黃楊山兩山相對,猶如兩座列旌衛士,守衛皇陵;楊錢洲上芳草青青,野花叢叢,宛如錦毯。近看足下,斜瀨水紆縈于坡前,波逐浪卷,粼粼生輝,勝似一條玉帶,簡直是一塊上佳的山水相依的寶地。
炎帝陵葬在炎陵山,周邊四面群山環抱,斜瀨河水潺潺盤流,盆地稻花芳香,周邊有許多的名勝風景。其中,最著名的有“禽鹿和音”、“味草凝芳”、“異樹飄香”、“芳洲春錦”、“石龍鼓鬟”、“龍潭魚躍”、“曉閣煙嵐”、“云秋雨霽”八景。此外,還有其他名勝古跡。如圣陵東北向的崖陰山,相傳炎帝誕生于此,山上建有“炎帝祠”。
炎帝陵東南向數十里處有座靄仙山,山上建有“帝母祠”和“二仙庵”。圣陵西南數十里處有座橋頭嶺,山形險峻,四血嶄絕,鳥道羊腸。山上建有“望云庵”、“棲云亭”。
炎帝陵南向數十里處有座云秋山。山上林木蒼翠,鳥語花香。山上建有“三仙女祠”,此外還有一天然石室,可容納數百人。獨有的山脈,特含的精氣,構成了一幅自然環境條件和人文地理學理念的風景。
在地質構造方面,炎帝陵區以變質巖為主,主要是砂質板巖和淺變質巖石英砂巖。巖石性硬,風化殼較厚,跨度性適中,有利于農作物的保水保肥和各類植物的生長。
在氣候條件方面,炎帝陵區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嚴寒期短,春早回暖快,春夏多雨,夏末秋后多旱,夏涼秋寒早,四季分明,具有獨特的山區立體氣候。年平均氣溫為12.1攝氏度至17.3攝氏度之間,極端最低氣溫零下9.3攝氏度,最高氣溫為39.1攝氏度,溫差較大。平均無霜期為288天。全年日照總時數平均為1500.4小時。
石刻 泛指鐫刻有文字、圖案的碑碣等石制品或摩崖石壁。在書法領域,也有把鐫刻后,原來無意作為書法流傳的稱為“石刻”,一般不表書者姓名,三國六朝以前多為;而有意作為書法流傳的稱為“刻石”,隋唐以后多為,通常標刻書者姓名。我國古代石刻種類繁多,古代藝術家和匠師們廣泛運用圓雕、浮雕、透雕減地平雕、線刻等各種技法創造出眾多風格各異、生動多姿的石刻藝術品。
在水資源方面,炎帝陵區年均降水量為1761.5毫米,年最大降水量2027.2毫米,年最小降水量970.2毫米。月降水量以6月最多,平均為2184毫米;月降水最小平均56毫米。多年降水日平均183天,最多年份218天。
炎帝陵區土地肥沃,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植物生長茂盛。陵區及周圍常見的植物群落有:樟樹群落、杉樹群落、馬尾松群落、紫荊群落、油茶群落、楠竹群落、紅豆杉群落等等;盛產茶油、香菇、竹筍干、桐油等林副產品;有觀賞花木如杜鵑花、蘭花、櫻桃、海棠等;中草藥植物有天門冬、杜仲、厚樸、淮山、肉桂等等;野生動物有穿山甲、蘇門羚、獐等。此外,這一帶還是白鷺、白鷴等候鳥的棲息地。
炎帝陵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和地理條件,使它增添不少神秘色彩。幾千年來歷朝歷代都有不少人踏看這里,幾乎都是贊不絕口。
經考證:圣陵左邊有靄仙山,右邊有橋頭嶺,前邊有揚錢洲和云秋山,后邊有炎陵,簡直是最佳安息的環境。
炎陵山圣陵旁邊有一條環山河水,稱之為斜瀨河。該河發源于桂東縣八面山主峰,依山盤旋數十千米,直達新庵雙江口納河漠水。
炎帝陵左向旁沿山脊下斜瀨河旁邊200米左右有一塊面積達20平方米的青石,人們稱之為“龍腦石”。
清代文人毛國翰《龍頭石》詩曰:
吾聞太初帝,御天駕蜚龍
帝去龍不飛,攀龍俱莫從。
蜿蜒靈溪側,化作青青峰。
昂首積鐵色,奮怒催枯松。
有時露一角,噓氣寒云濃。
翻愁風雨來,變化無蹤跡。
不復媚幽姿,太息臨飛淙。
陰森峭壁立,草木青蒙茸。
如聞元潭底,時時鳴鼓鐘
尚書 古代高官,吏、戶、禮、兵、刑、工6部的主官稱尚書。尚書令,始于秦,西漢沿置,本為少府的屬官,掌文書及群臣章奏,東漢時政務歸尚書,尚書令成為對君主負責總攬一切政令的首腦。魏晉以后,事實上即為宰相之任。
沿“龍腦石”下方200米的斜瀨河水中,位于鹿原陂正對面有一塊6米長的青石,稱之為“龍爪石”。古人有詩贊此石曰:“蟠攫勢欲飛,出沒如有靈。安知學變化,不更隨風霆。”
炎帝陵公祭廣場左向小山丘,稱之為“龍爪山”。炎帝陵被龍身緊緊纏繞懷抱,天然的“龍腦”和“龍爪”栩栩如生,“龍頭”已伸入斜瀨河之中,呈現出沿洣江、淥江、湘江、長江回歸大海之勢。明代尚書張治有詩贊曰:
衡岳南峰回碧嶂,湘流千里接通川
冥冥宮闕翳山木,漸漸秋風吹野田。
無為八方順帝則,粒食萬古開民工。
剪蘿下馬讀殘碣,縹緲江漢昏寒煙。
我國依山傍水居住習俗的宗旨是堅持“以人為本”,審慎周密地考察了解自然環境,利用和改造自然,創造良好的宜居環境,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贏得最佳的天時地利與人和,達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炎帝陵無論是從居住習俗或是依據地理環境的具體實際來看,無疑都是一處理想的帝陵吉壤。
閱讀鏈接
相傳炎帝去世時,很多人為他送葬,幾十個運送遺體的人,坐10條木排,溯洣水而上。沿河戶戶點火,表示哀悼。當木排到了鹿原陂,人們正準備上岸改走旱路時,忽然天上烏云滾滾,河里躍出一條金龍向炎帝遺體點頭哀吟。接著轟隆一聲,江邊的一塊巨石開了坼,一個大浪將炎帝遺體卷進石頭縫里去了。送葬的人個個嚇得不知如何是好。
天上的玉皇聽到這個消息后大怒,認為炎帝神農氏勞苦功高,不應該葬在水里,大罵金龍不知好歹,決定要處罰它。于是把金龍化為石頭,龍腦變成龍腦石,龍爪變為龍爪石,龍身變為白鹿原,龍鱗變為原上的大樹,永遠護衛炎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