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學增評傳
- 陳國威
- 1571字
- 2021-10-29 10:45:09
第三節 黃學增的少年時代
在20世紀20年代左右,廣東“南路各縣農村時絕少有學校設立,貧農子弟極難得到讀書機會。其中有兵燹匪禍未曾騷擾地方,雖有幾個蒙童館,但貧農子弟為迫于謀生,至多亦讀不過三四年,離開學館。”時人也回憶當時的情形曰:“南路為廣東省文化最落后的地區之一。封建文化因素相當濃厚。當時只有省立的高州中學、雷州中學、合浦中學、瓊州中學……兒童教育除縣有一間小學外,大多數都是私塾。教堂內容,中學都是舊學制,讀經、史、子集、文言文、八股文,和私塾不同者,只增數學、物理、圖、音、體等科,其他則無大差別。……學生大部分是紳士地富子弟,富農以下的人多只讀小學,自耕農的子弟能讀一二年私塾,已算十分幸運了。”
據了解,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遂溪縣辦官立高等小學堂,民國元年(1912年)后,各縣小學堂改為學校。遂城第一小學于民國五年(1916年)創辦,屬遂溪縣立師范附屬小學,民國二十年易名為縣立第一小學;
小學教育,又稱國民教育,民國初年,廣東地區小學教育發展一般,下表是民國元年至五年廣東小學和學生統計表。

資料來源:何國華:《民國時期的教育》,廣東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89頁。
據黃學增所在的敦文村村民介紹,黃學增在村內入讀一年私塾后,轉入樂民高等小學(即后來的縣立第五小學),時年十五歲(1915年)。當其時樂民是一個大集鎮,以市號稱。他參加革命后,曾將部分鄉鄰伙伴帶到廣州求學。這部分伙伴中,部分人員的通信地址留下的就是在樂民某商號轉的。薛文藻,黃埔軍校一期,通信地址:樂民市濟安堂;田迺英,黃埔三期,通信地址:樂民安和堂;黃賡,黃埔三期,通信地址:樂民安和堂轉;黃學倫,黃埔三期,樂民安和堂轉敦文村;黃宗壽,黃埔三期,樂民安和堂轉樂民城;黃成美(別號敬德),黃埔三期,樂民安和堂轉下坡村。
查閱民國早期小學教育的概況,我們得知,1912年9月,政府教育部公布小學校令,規定“小學校分初等小學校和高等小學校,初等小學校與高等小學校并置于一處者,名初等高等小學校。由城鄉擔任經費者,名某城鎮鄉立初等小學校或高等小學校;由縣擔任經費者名某縣立高等小學校;由私人或私法人擔任經費者,名私立初等小學校或高等小學校”。估計樂民高等小學大致由當地商戶擔負經費。——后期來湛從事教育、黃學增早期的戰友、中共寶安縣委第一任書記鄭哲(亦叫鄭奭南)的贊化學校就是如此。對于當時的學制,1912年9月初,民國政府教育部正式公布了民國學制系統的結構框架,因1912年是中國傳統農歷壬子年,故稱該系統為“壬子學制”。從“壬子學制”公布到1913年8月,國民政府教育部又陸續公布了系列教育令,如《小學校令》《小學校教則及課程表》《中學校令》等,構成民國初期的學制系統。“壬子學制”中規定:“小學校四年畢業,為義務教育。畢業后得入高等小學校或實業學校;高等小學校三年畢業,畢業后得入中學或師范學校或實業學校。”
或許由于年齡因素以及黃學增的聰明情況,黃學增于1915年入讀,經過一年苦讀,在1916年秋即考入雷州半島最高中學堂——雷州中學。據田野調研,黃學增其中一位小學老師是黃學增后期戰友陳榮位的父親;陳榮位的母親是敦文村人。陳榮位與黃學增乃為小學同學;另根據黃學增大革命時期戰友黃斌的后人口述,同在小學讀書的還有黃斌——黃斌為上郞村人,上郞村時隸屬遂溪第七區管轄,現歸屬雷州紀家鎮管轄。陳榮位、黃斌在黃學增到雷州讀書時則已上廣州求學;另外,黃斌也是大革命時期雷州青年同志社主要成員。黃學增在樂民高等小學時曾留下一文《競爭說》流傳至今。“人當競爭時代,斷不可無競爭心。無競爭心不能立于競爭世界,競爭乃當今之要務也。學問以競爭而精,實業以競爭而興,國家以競爭而文明。世界愈競爭,愈發達;愈發達,愈競爭。人無競爭,誠不能立于競爭世界,能競爭,乃可以言富強。”
不管如何,經過私塾、小學等的學習,農家子弟黃學增終于向著光明的前方邁出了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