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在哪里,世界就在哪里
- 藍馨月
- 1544字
- 2021-10-29 10:24:24
與作家們在婺源
第二次走進婺源賦春長溪,是因參與“賦春杯”第三屆《青年文學》獎暨頒獎《青年文學》創作基地揭牌儀式活動,便有幸與作家們一同游覽長溪。
長溪村青山依舊,溪水奔流,田園四野是莊稼。途中,走在我前方的李師東老師,他感興趣這里的鄉土生活,選坐在土坎上與身后是一片綠油油的蔬菜合影。一路上,他好奇著,也過問著每一種他不曾見過的蔬果。他總是忙著拿起手機顧不上腳下的臺階或石子路,不停地拍攝大樹、木板橋、翠綠蔬菜、古舊房屋。
作家畀愚,在古村游覽興致時,信口說想把這里當家隱居下來,也許他還想在午后,飲上三杯兩盞淡酒,邂逅別人的故事,然后寫在自己的小說里。還有張菁老師,她神情溫婉,身姿輕盈,舉止文雅。不善言語又靦腆的我,每每朝她輕輕地微笑,她也會回我一抹甜甜的笑容。再有,嚴謹中有絲冷漠,詼諧中有點頑皮的弋舟老師,他行走中,不多話,可從他的眼神里可以感覺到,他內心裝載著太多自己已經認定的東西,只是他不說,他也許是想把一路上的所見所聞帶回家,種在自己的筆下。亦有一位像“三清媚”女子文學會毛素珍會長說的那樣,像徐志摩一樣儒雅的哲貴老師,他也總是心中有數似的用自己獨到的眼光去打量、揣測、探尋、窺視別人的世界,他似乎也有很多自己的觀點,但他也不輕易說,他只是像尊師一樣的告誡我要多讀多寫。作家中,還有我熟悉的朋友楊怡,她給我的印象時而若有所思,時而沉著冷靜,她時常用自己善良的眼睛去體恤別人的艱苦。有時,她帶著憐惜的目光,輕輕地呼喚我的名字“詩燕”時,我便覺溫暖。
臨近“賦春杯”《青年文學》頒獎活動在婺源叢溪莊園舉辦,遇見的作家便越來越多。文學座談交流會中,學識淵博,又非常有氣度的著名評論家、理論家孟繁華老師有著出彩的講解,無論是誰提出什么問題,他都能游刃有余地侃侃而談,尤其是他那句:“走進文學一定要有情懷”讓我感同身受。在他臨走前的晚餐期間,我以茶敬他,他瞪著眼,像親人一樣叮囑我:“記得,以后一定要多說話。”還有張楚老師,他在座談會上,一開始不知說什么便拒絕發言,可一旦發言起來,頗為幽默地談到他自己寫小說種種的趣味時,惹得大家開懷一笑。

右:著名作家梁曉聲 左:藍馨月
接下來,就是讓人期待已久的著名作家梁曉聲老師。從11月28日夜晚七點鐘去機場接梁老師,在場的人都掩飾不住內心的喜悅之情。梁曉聲老師頭戴一頂棒球帽,身穿一件卡其色休閑外套,樸素自然,神情平和寧靜。
次日清晨,我和文學會的幾位同事有幸隨同毛素珍會長伴隨在梁老師身邊一同吃早餐,以及游覽周圍的風光,我們臉上不由自主地洋溢著幸福的笑容。于是,梁老師打量著我們說:“我發現你們這里每一個人都很快樂。”梁老師指的快樂是那種純真、無憂無慮的快樂,也是生活中的知足常樂,而當時我們發自內心的快樂更多的是因為見到了自己心目中優秀的作家。梁老師平易近人,在我們眼里他也是一位和藹可親的長輩,我清晰地記得,活動結束后,眾多粉絲爭先恐后地與梁老師合影,他注意到一旁的我,望而止步卻又期待的眼神,梁老師主動關照我說:“我和這小姑娘照一張。”就是與梁曉聲老師合影的這一張照片,一年后,我把照片洗出來放進相框掛在了自己經營的一家文藝小店,當眾多顧客看見我和梁老師的合影,用羨慕的神情看向我時,我就覺得自己既幸運,又滿足。
我們為什么如此敬愛梁曉聲老師,也是因為梁曉聲老師自身的人格和品行感動了我們。
梁曉聲老師文如其人,一言一行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正義、低調、從容、凡事都有自己的見解,他不會因為別人的奉承和觀點影響自己的正確判斷,他總關心百姓生活,總為別人著想,也時常引導大家從善。“文化”可以用四句話表達:植根于內心的修養;無須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別人著想的善良。梁曉聲老師的這四句話,可以說已成為我的座右銘,時刻銘記,激勵著我一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