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在哪里,世界就在哪里
- 藍馨月
- 1634字
- 2021-10-29 10:24:27
熹園

一個人無論貧窮富有,無論生在何處,都會追溯祖先的出生地或祖先的家鄉(即祖籍)來作為自己的籍貫。因此,我們想到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朱熹(朱熹也是閩學派的代表人物,儒學集大成者,世尊稱為朱子。)便會想到他的祖籍地——婺源。同樣,生活在婺源這片土地的人,以及來到婺源的人,想了解婺源的人文歷史,也自然會想到朱熹,想到朱熹便會走進熹園。
熹園,原名朱家莊。熹園入口處的牌坊寫著“文公闕里”。闕里,何為闕里?乃至賢故里也。咸淳五年(1269),宋度宗趙禥賜婺源為“文公闕里”,自此,“文公闕里”成了婺源的代名詞。
古人很有智慧,他們對事物不是看表面,而是讀事物蘊含的意義。比如熹園的引桂橋,它的存在不是此岸到達彼岸,是朱熹的祖先希望朱熹出去回來,蟾宮折桂。
在熹園,從“澹成堂”和“修齊堂”這兩棟房子的宅基地、門樓、門窗、雀替、雕刻等,皆可以感受到文化與內涵。
商宅澹成堂,意指淡泊名利才可以成就大事業。澹成堂占地面積很大,門樓很氣派,里面沒雕刻。澹成堂門樓為什么那么氣派,宅基地為什么那么大,主人朱煥文意思是告訴世人,他賺錢了,回來光宗耀祖蓋房子,而里面看不到雕刻不是他沒錢,他只是覺得我已經表達出我的財力,我沒必要在里面再張揚,但并不代表他不講究,澹成堂房內十幾根圓柱,全是十分名貴的銀杏樹,可以說是低調中的奢華。朱煥文是一個樂善好施著稱的大茶商,而澹成堂外繁內簡的建筑風格,外商內儒的處世之道,便是秉承朱熹“誠、信、義、仁”道德觀的遺訓。
官邸修齊堂,意指讀書之人,理應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己任。修齊堂宅基地很小,但有三層。婺源山多土地少,有“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和莊園”一說,如果宅基地大,就會占用別人的地,所以其主人寧可占天也不占地。主人清廉的做法,令人不禁想起清代著名大臣張廷玉之父張英的四句詩:“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一棟古宅,都能看出傳統文化,清廉、謙讓,這不得不對熹園的文化感到榮耀。
朱熹有“朱子家訓”,熹園也有“熹園園規”。走進熹園,不換宋服會被里面入戲深的人看成另類人,她們會用奇異的目光盯著你,像盯著外星人一樣。所以,進了熹園,是需要遵守這里的規矩。當然也不僅是換上宋服就把自己當成了宋朝人,還需梳理一下自己的心,讓自己盡可能身心都融入其中,然后面對那一聲聲“客官好”的時候,才不會感到失魂似的沉浸在“過去”不能自拔。
如果說,茶可靜心,那么衣裳也可修身。不同風格,不同朝代的服裝可以使人散發不同的美,旗袍使人氣質挺拔,優雅莊重,然宋服其特點是簡潔質樸。宋代女裝:拘謹、保守,色彩淡雅恬靜,襦衣、褙子的“遮掩”功能加強,一切的“張狂”剎時都收斂了許多。因而,在熹園,不管男女,統一的宋服看著大方典雅,也因舒適得體,彼此相見而心情愉悅。
走進熹園,了解朱家莊、朱子家訓、朱子文化或歙硯藝術,就像了解朱熹的別名:朱子、朱文公、紫陽先生、考亭先生等,都有自己的來歷。
如今,觀熹園可走三條線,愛情線、學業線、神仙線。于我來說,不管走那條線,它都是熹園,就像一座城市,雖然有三環路、四環路、五環路,但我記住的就是它與眾不同的地名,以及這座城市的歷史。所以,走進熹園,就算來過又離開,我銘記的是它的名字——熹園,我吸取的養分是它的文化——朱子文化。
常言說,想念一個人的時候,對方會打噴嚏。走進熹園的人,每一個人都會重新想念朱熹,他會不會也感應到了,便從宋朝又穿越回來,且與我們正在穿越的路上邂逅呢?
走進熹園,棲息久的地方是熹園的民宿,民宿臨邊是婺源美麗的星江河。佇立久的地方是尊經閣,我在夜里的尊經閣,聆聽風吹屋檐下的鈴鐺,那種清脆悅耳又干凈深遠的聲音,如同來自天籟。冥想久的地方是朱熹手植的一棵八百多年的櫧樹。
這棵櫧樹,仿佛就像朱熹的化身,而我目睹這棵櫧樹,仿佛就像邂逅了朱熹。

這里峰巒疊翠
處處開不盡四季山花
這里溪澗橫斜
每每蕩漾著粉墻黛瓦
這里的村落
老屋里雕滿琴棋書畫
這里的民風
醇厚中散發出淡淡的儒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