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譙周:他才是諸葛亮最大的政敵

我對譙老先生的印象基于兩點:一是他是諸葛亮的政敵;二是在公元263年力諫劉禪投降。

對于這位“蜀中孔子”,我還是了解的,譙家算是巴西郡西充國大戶,他的父親譙山一直主張半耕半讀,他學(xué)識宏富,尤善《尚書》,對于諸經(jīng)及圖緯的造詣也很深,在蜀地頗有名氣。劉焉、劉璋主政西蜀時,州郡多次辟請他出仕為官,他父親都拒絕了。后來不得已,應(yīng)州府之召,作過一段時間的師友從事。

不幸的是,譙周還在的幼年時,其父不幸去世。從此家道沒落,只好跟著舅父姑姑生活。他酷愛讀書,整日孜孜不倦地誦讀典籍,經(jīng)過多年的苦讀,終于修成了博貫古今、精通六經(jīng)的碩儒,特別是一手詞理淵通的好文章,引起學(xué)人景仰。

不僅如此,他還跟他父親一樣,對天文、命相頗有研究,就是今天俗稱的“算命”。在這方面,與蜀地命士張裕、杜瓊、周群等相提并論。公元223年,諸葛亮領(lǐng)益州牧,拜老先生為勸學(xué)從事;234年,大將軍蔣琬領(lǐng)益州刺史,徙為典學(xué)從事,總州之學(xué)者;238年,后主立太子,以譙周為仆,轉(zhuǎn)為家令;246年任中散大夫;257年,任光祿大夫,位亞九列;263年,魏大將軍鄧艾克江油,老先生力排眾議,勸后主投降,魏國以其有全國之功,封陽成亭侯。

他的學(xué)生陳壽在《三國志》中說,譙周“身長八尺,體貌素樸,性推誠不飾,無造次辯論之才,然潛識內(nèi)敏”。蜀記還記載了一個小故事:周初見亮,左右皆笑。既出,有司請推笑者,亮曰:“孤尚不能忍,況左右乎!”

我猜是譙老先生舉止有些癲狂,也就是我們說的曰夫子吧,所以連諸葛亮都想笑。雖然為人聰慧,而不善表達,八成也屬于性格內(nèi)向的一類人。

往往這種人意志堅定,敢于抨擊朝廷不合理的典章制度,也敢于同朝廷中當權(quán)者針鋒相對,于是蜀地士大夫、豪族就把他奉為代言人。諸葛亮執(zhí)政時期,一部《蜀科》將蜀地豪族地主打壓得喘不過氣來,他自然也就成為了諸葛亮的政敵之一。

在鄧艾兵臨城下時,后主與群臣會議,形成兩大意見:一是東投吳國;二是逃往南中。兩種意見相持不下,后主更是拿不定主意。就在這時,譙老先生站住出來,提出了降魏之計。他力排眾議,引經(jīng)據(jù)典,列舉四大理由闡述只有投降魏國才是唯一出路。最后他又保證說如果后主得不到魏國的禮待,他愿意“身詣京都,以古義爭之”。

于是乎,后世的許多史學(xué)家對譙周誘勸劉禪不戰(zhàn)而降的作法,給予了指責(zé):“自為天子而乞降請命,何恥之深乎!”、“周謂萬乘之君偷生茍免,亡禮希利,要冀微榮。”等等。

我真佩服老先生,滿朝文武,只有他一人力主降魏。

而當時的蜀漢局勢是,盡管鄧艾兵臨成都,但西面,郫縣令常勗固城拒守,而成都西除了郫縣還有汶山郡之汶山、龍鶴、冉駹、白馬、匡用五圍牙門之兵可用;東面,姜維大軍進于三臺,羅憲在江州;南面,霍戈鎮(zhèn)守南中六郡;北面,重鎮(zhèn)雒城尚未失陷;漢中諸圍守也在柳隱、蔣斌、王含領(lǐng)導(dǎo)下堅守。所以蜀漢周邊要隘一個沒丟,半壁江山依在。

那么主力部隊情況怎么樣呢?姜維的主力部隊在三臺,距離成都也不過一百多里;南中的霍戈正整頓兵馬,準備北上;巴東的羅憲兵精糧足。可以說蜀漢的軍隊并沒有遭到重創(chuàng),完全可以為之一戰(zhàn),何況這三人都是當時天下一等一的將才。特別是羅憲,蜀漢滅亡后,巴東遭到幾十倍于他的東吳軍隊攻擊,他堅守孤城竟然達一年有余。

最終卻是一片降旗,這是鐘會、鄧艾、姜維三人都沒料到的。

然而,我也很困惑,老先生被人們稱之為“蜀中孔子”,難道他就沒有想過這樣做的后果嗎?

上個月,我去看望一個朋友,他說,譙周之所以敢冒天下之大不違,那是因為古代讀書人骨子里有一種心懷百姓的品質(zhì)。當時我沒有認同,在我看來,他跟那位想跳城墻投降劉備的許靖一樣,是無恥的儒生叛徒!東漢末年到三國時代不知怎么了,似乎世風(fēng)日下,女性偷人,儒生投降,不一而足。

從老先生的從政軌跡來看,246年是一個重大的轉(zhuǎn)折點。

這一年,蔣琬、董允相繼去世。主管朝政的費祎信任陳祗,使用他接替董允的侍中職務(wù)。陳祗是個玩弄權(quán)術(shù)的政客,與宦官黃皓互為表里,操弄權(quán)柄。對于后主劉禪,陳祗、黃皓阿意順從,百般迎合。劉禪遂如釋重負,肆意胡為起來。于是,他經(jīng)常外出游逛,廣設(shè)伎樂,沉湎于酒色之中,不理朝政。老先生非常反感,上書劉禪省減樂官、停止興造,希望皇上從善如流,廣納眾諫,注意理冤獄,力節(jié)儉,施仁政。在陳祗、黃皓等人的慫恿下,劉禪不僅不采納他的建議,反而疏遠了他,被免去太子家令的職務(wù),改任中散大夫。

從史書記載來看,蜀漢建立到234年諸葛亮去世這段時間,譙周的政治立場主要站在本地豪強和從北方避戰(zhàn)亂來的士族立場上,協(xié)調(diào)劉備為代表的荊州派之間的矛盾。因譙周性格所致,本地士族奉他為代言人,而譙周呢,詞不達意,可能還輕微有些結(jié)巴,基本上諸葛亮做什么,他就帶頭反對什么。但諸葛亮也拿他沒辦法,也許礙于他蜀中孔子的名望,或者根本沒把他放在心上,在諸葛亮眼里,他就是一個冥頑不化的書呆子而已。

蜀漢之初,百姓對漢朝還沒有喪失信心,一心恢復(fù)漢室的諸葛亮算是蜀漢初期的民意代表;諸葛亮死后,接替諸葛亮主持朝政的蔣琬立即停止北伐,休養(yǎng)生息,234年蔣琬秉政到253年費祎被刺殺這一段,民意代表是蔣琬、費祎;那么譙周則是后期蜀漢的民意代表。在這一時期,他的政治態(tài)度也較以前發(fā)生了發(fā)生了改變,不僅站在本地士族的立場上,更多的則是站在平民百姓的立場上,在蜀中威望很高,以至于在鄧艾兵臨成都時,后主不得不把他這個不于朝政的閑人請到朝堂上,討論蜀漢的出路。

對,譙周是后期蜀漢的民意代表!

我這么說是有依據(jù)的。

接替費祎職務(wù)的姜維不顧國力,連續(xù)向曹魏用兵。253年到257年,姜維共進行了5次北伐,每年一次。窮兵黷武和政治腐敗,把百姓搞得疲弊凋瘁,怨聲載道。譙周對此十分不滿。257年,他猛烈抨擊朝政,并與尚書令陳祗展開了激烈的辯論。他知道自己的意見,不會受到朝廷的重視。退朝以后,他憤然寫了一篇譏諷時政的文章《仇國論》。在文內(nèi),譙周提出治國的根本在于養(yǎng)民恤眾的主張。

古代用兵對國力消耗是不可想象的,從后方到前線運送軍糧,要兩個民夫才能保證一個軍士的口糧供給。蜀漢只有一個州,人口頂多也不過100萬,出征軍士10萬,加上永安1萬,江州2萬,南中1萬,全國總兵力14萬人,隨軍出征運送糧草的民夫得有20余萬人,這基本上是蜀漢三分之二的壯勞力,留在田間生產(chǎn)的已經(jīng)多為婦孺老人了,這些孱弱的老人婦幼成了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主力軍,還如何勸桑殖谷?而且計算下來3個人就要養(yǎng)活一個軍士,朝廷能承擔(dān)得了嗎?百姓能承受么?而魏國占據(jù)著整個北方,有十一個州。魏國的華北平原、黃淮平原和關(guān)中平原幅員廣大,物產(chǎn)十分豐富。相比之下,蜀國只有成都平原這一個較大的農(nóng)耕區(qū),其物產(chǎn)遠遠不能和魏國相比。魏國有450多萬人口,保守估計軍隊約30多萬。

我們可以看到在蜀漢后期百姓負擔(dān)是多么的沉重,那么百姓究竟生活得怎么樣呢?公元261年,薛珝受吳主孫休之命赴蜀,回國介紹蜀國情況說“經(jīng)其野民有菜色”。那就是說全國人民大饑荒,蜀漢連年用兵,百姓根本無法承擔(dān)如此沉重的兵役,與蜀漢前期諸葛亮主政時期相比,蜀漢百姓在生死邊緣掙扎著。

由此觀之,譙周之諫也是迎合了民心,譙周之諫也是無奈之舉。我想當時老先生的內(nèi)心一定經(jīng)歷了難以想象的痛苦,最后才下定決心,就算背負罵名,也要為蜀地百姓作一點事情。

在我看來,老先生與諸葛亮算得上是一對惺惺相惜的朋友,只是因為政治主張不同,致使兩人貌離神合。雖然他處處與諸葛亮作對,但諸葛亮沒有刻意打擊他,僅僅把他看成一個書呆子,食古不化,動不動引經(jīng)據(jù)典,言必稱圣賢的迂腐清客。盡管他跟杜瓊、來敏、李邈、杜微、五梁、費詩等散布政治讖語,蠱惑人心,說什么“代漢者,當涂高。當涂高者,魏也;象魏者,兩觀闕是也。當?shù)蓝叽笳呶海寒敶鷿h”,諸葛亮也僅僅是批評教育一番就罷了。而譙周呢,陳壽說:“亮卒於敵庭,周在家聞問,即便奔赴,尋有詔書禁斷,惟周以速行得達。”

到漢中奔喪的,僅老先生一人。

兩個都是蜀漢的民意代表,一個流芳百世,一個聲名狼藉。

一夜暴雨在黎明時分戛然而止,早早起來,居然光風(fēng)霽月,那西去的月亮宛如一把鐮刀掛在一汪的清泉上,而東邊的天幕上,未見太陽,卻已經(jīng)射出萬道霞光,與那淡泊寧靜的月華交相輝映……信步來到玉屏山,涼風(fēng)習(xí)習(xí),空氣中濕漉漉的水汽似乎已盛開的梔子花的花香發(fā)酵,沁人心脾……

我走進譙周祠,濕漉漉的臺階,綠油油的青苔,偌大個祠堂里沒有一個人,祠后就是譙周墓,雜草叢生,難以落腳,看樣子這也是個人跡罕至的地方;而下面的其他景點,早已人聲鼎沸。

從祠堂出來,我已經(jīng)難以說清楚心里的感受,落寞、惋惜,還有一絲絲傷感,老先生的悲劇,乃是一個學(xué)者的悲劇,這讓我想起戈爾巴喬夫,他作為學(xué)者是優(yōu)秀的,但是作為政治家,在國人眼里,他跟老先生一樣,注定孤獨一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丰市| 沾化县| 吉安市| 新安县| 陇南市| 彭泽县| 互助| 宣城市| 尼勒克县| 襄城县| 丰原市| 荣成市| 佛学| 乐清市| 宽城| 浙江省| 长丰县| 陆河县| 隆安县| 梁平县| 陆良县| 西宁市| 青铜峡市| 芜湖市| 彭阳县| 五台县| 九台市| 依安县| 陆川县| 巫溪县| 台山市| 广东省| 上虞市| 微山县| 阳曲县| 盐边县| 蒙阴县| 宝坻区| 高阳县| 兴安盟| 哈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