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千古奇跡:隱沒在鄉間的南鄭侯
- 扒皮三國:四千多萬人哪里去了?
- 洪與
- 4134字
- 2020-12-04 18:57:12
去年一個偶然機會,聽說在梓潼有一座魏延祠,我大吃一驚。
我幾乎查了全國所有的地方,幾乎沒有找到紀念魏延的廟或祠,皆因一部《三國演義》,將魏延說成反賊,按照今天的話說,就是危害國家安全。試想,這樣一個角色,任何王朝都會毫不猶豫地鞭撻,怎么還會建廟立祠呢?
即便在中國惟一的君臣合祀祠廟——武侯祠里,祠廟兩廊,塑有眾多的蜀漢文臣武將,可就是沒有魏延的立足之地。
我第一個念頭就是想去看看。
然而,手頭的創作任務實在太重,幾乎沒有休息時間,探訪魏延祠不得不一再擱置。但冥冥之中似乎有個聲音在呼喚我,一度令我心神不寧。是呀,梓潼人為何要建祠,為何偏偏建在梓潼的鄉野山間,魏延與梓潼有何淵源,等等。
今年8月,終于下決心去一趟。
汽車在高速路上奔馳,時值雨后,世界一片澄明,湛藍的天幕像一塊巨大的翡翠,幾縷白云緩緩地游走,像在追尋什么。我望著車窗外飛速掠過的深綠,心里油然而生一種渴望,溫馨而潔凈,還夾雜著些許的卑微。
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8月,魏延在干什么呢?諸葛亮在當年8月去世,推算下來,應該是公歷10月去世的。此刻,魏延率領大軍,正在與魏軍對峙。
在這一年,對于諸葛亮和魏延來講,都是至關重要的一年。特別是諸葛亮,我想,在與魏軍對峙的三個月里,他一定五味雜陳。
自27歲出隆中以來,到建興十二年恰好也是27年了,前一個27,他遇到了劉備,已經47歲的劉皇叔不恥委身,三顧隆中,拜請他這個27歲的半耕半讀的山野之人。而隨劉備出山以來,兢兢業業,從平民到丞相,一步步走來。也許在二月出征之時,諸葛亮一定躊躇滿志,27年這個節點,也許是巧合,也許上蒼要給他這次建功立業的機會。
正因為這樣的期許,為了這次北伐,他可謂殫精竭慮,做了大量的準備。
去年,南中豪族劉胄叛亂,各郡騷動。庲降都督張翼舉兵征討,戰事不利,諸葛亮立即以馬忠接替張翼,出任庲降都督。馬忠不負使命,平定了叛亂。諸葛亮上奏升馬忠為監軍、奮威將軍,封博陽亭侯,移屯味縣,加強對南中的控制;接著又任命馬忠的牙門將張嶷出任越巂太守,恢復對越巂郡的控制。南中局勢又一次穩定,為北伐掃清了障礙。
去年還派人去東吳,首次協同北伐,雙方約定,漢軍最遲于4月在西線向魏軍發起攻擊;而東吳方面孫權率主力最遲在5月進駐巢湖口,進攻合肥新城;孫權又遣陸遜、諸葛瑾率兵萬余人入江夏、沔口,攻擊襄陽;東吳還派將軍孫韶、張承攻擊廣陵、淮陰,策應主力部隊。
尤為重要的是,諸葛亮通過幾次與魏軍交戰,特別是二出祁山大敗司馬懿后,諸葛亮意識到不能以攻取要塞為目標,還是應該主動尋求與魏軍主力,進行決戰。陳倉已經成為堅固的要塞,難以短時間攻破,而遠出隴右很難及時形成對魏國的威脅和與吳國的協同進攻,所以他決定冒險出斜谷,直接進攻關中的中部地區,與魏軍主力展開決戰。
為此,他組織工匠進一步改進了偏箱戰車,這種戰車兩側有可以拆卸的大型擋板,平時用于運輸糧草輜重。一旦敵人騎兵前來攻擊,可以迅速將這些戰車環繞在部隊周圍,形成密集的車陣,然后在車陣外圍大量拋灑“扎馬釘”。扎馬釘就是以前使用的鐵蒺藜,不過,現在改造成四個角,這樣一來,不管怎么拋灑,只要落在地上,它總有一個角朝上,會對敵人的前幾波騎兵造成致命的傷害。
按照無當監王平將軍的經驗,演練了用偏箱戰車部署戰陣,步兵手持長矛蹲在每兩部戰車的空隙處嚴密守衛,其后是一隊手持百煉鋼刀的步兵,在后邊是弓箭兵,而弩兵則站在弓箭兵的后面。當敵人騎兵距離漢軍二三百米、進入弩機的射程范圍時,弩兵就開始第一輪的密集射擊。只向戰馬射擊,因為戰馬目標大,精確度高。從第一波射擊到敵人騎兵跑到跟前,弩兵可以進行三輪的射擊。隨著戰馬倒地,弓箭兵進行精準射擊,這樣剩下來的敵人騎兵就不多了,交給兩隊步兵解決。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司馬懿先期進至渭水南岸,背水設防,阻斷了諸葛亮軍東進的道路,并派郭淮重兵堅守北原。這樣一來,漢軍東面是司馬懿的主力沿渭河一線筑壘堅守,北面是郭淮軍依托北原的地勢筑壘防御,西面是堅固的陳倉要塞,只有南面是通往漢中的斜谷。
再這么對峙下去,等冬季來臨,這次北伐又將無功而返。
這一點,可能連漢軍的士兵都很清楚。
我大膽地尋思,久經沙場的、第一次北伐就提出子午谷奇襲之計的魏延未必沒有打破僵局的辦法。何況還有中監軍征西將軍姜維、無當監討寇將軍王平、前軍都督扶風太守張翼、虎步監孟琰等身經百戰的將軍呢。
我想,魏延或許提出過一個大膽的計劃,東出武功!依照他的性格,很有可能他請求過率軍兩萬,攻占出渭水南岸的武功,背靠險山,諸葛亮率主力牽制住司馬懿,他則以武功為基地繼續向東進擊,威脅長安。
其實,這正是司馬懿所擔心的。
躺在病榻上諸葛亮也未必看不到這一點,但也會看到這個計劃的危險性,東出武功,必須通過渭河與秦嶺之間狹長的平坦河谷地區。由于司馬懿的大軍是沿河筑壘,如果魏延沿這個走廊向東運動,就要冒側敵行軍的危險。大軍在狹長地帶側敵行軍是非常危害的,如果遭到魏軍攔腰攻擊,就會面臨全面潰敗。
不過話又說回來,這次諸葛亮是來找魏軍主力決戰的,如果兩軍配合得好,倒是可以調動司馬懿的大軍,這樣一來,漢軍就有可能聚而殲之。就算司馬懿不敢貿然調動大軍,魏延通過了這個狹長地帶攻占武功,就切斷司馬懿軍與后方長安的聯系,還可威脅長安城,這樣漢軍就占了主導,打破了司馬懿的三面固守圍困漢軍的態勢。
歷史是不能假設和臆測的,盡管找不到依據,但我還是頑固地認為,魏延在兩軍對峙的三個月中,必定有所考量。
然而,這一年,諸葛亮懷著悲憤和無限惆悵在五丈原撒手西去,隨即,魏延被誣叛國,被馬岱砍下頭顱。緊接著,楊儀下令,誅魏延三族。兩百多口,棄之漢中東市。
須知當誅的三族之人,先黥、劓、斬左右趾、笞殺之;其后裊其首,菹其骨肉于市;其誹謗、詈詛之人,又先割掉舌頭,這個叫五刑。五刑慘無人道,目不忍睹,即:被夷三族的,都是先在他們臉上用墨汁刺字,剜去鼻子,砍去左右腳,用鞭子抽死;再割下頭,把骨肉模糊的尸體棄于大街上示眾;行刑期間,如果有人喊叫、謾罵,就先割掉他的舌頭。
悲哉,魏延。
魏延要謀反,何必揮師從前線火速回來阻攔大本營?直接投奔魏軍就是了。有趣的是,楊儀和魏延各具奏折,都派人加急呈報成都,兩個奏折幾乎同時抵達。
悲哉,蜀漢。
誰之過?
這不僅是諸葛亮和魏延的悲劇,也是蜀漢的悲劇。
我們進入梓潼境內,只知道魏延祠在三泉鄉白雀村。只好打開導航,不料隨導航誤入一山間公路,道路凹凸不平,顛簸異常,兩邊草木繁茂,鮮有人跡,唯有知了歇斯底里地鳴叫,雖然刺耳,卻感受到一股濃濃的荒涼與悲哀之氣。
我們的心一下子變得沉甸甸的,像壓了一塊銹跡斑斑的生鐵。就這么邊走邊問,幸慶的是,現在留守在鄉野的都是老人,把他們的只言片語組合起來,漸漸地,魏延祠的前世今生也明晰起來。
傳說,諸葛亮第四次率軍北伐時,大軍駐屯于臥龍山諸葛寨,令魏延率本部兵馬駐今魏家河南井岡坪,成掎角之勢以作策應,這跟諸葛亮用兵謹慎相符。
他們說,魏延祠方圓十里,有很多姓氏,唯獨沒有姓魏的,但祠前卻有一條魏家河。魏家河河東原有魏家河廟,廟前曾有三塊石碑,其中一塊石碑上刻有“魏延率兵駐此”。
傳說,魏延率部到這里時,發現一片山林有大群的鳥不斷聚集,決定在那里駐屯。由于有鳥糞接連不斷地落下,官兵們只有在離開樹林一點的地方燒飯。可是,卻沒找到水源。當時此地正值干旱,百姓吃水都很困難,幾萬大軍怎么辦呢?魏延在麻雀群中發現了一只白麻雀,白麻雀像一只精靈,在魏延的頭頂來回翻飛。他詢問左右,可將士們都說沒有看見。他追著這只白麻雀到了一處巖石場,忽然,白麻雀奇跡般地在巖石的裂口里消失了。魏延十分驚奇,試著推動巖石,不料,巖石轟然崩塌,泉水噴涌而出。原來,巖石下是一股地下泉水。官兵們找到了燒飯洗浴的水源,飽受久旱之苦的鄉民也因此受益,欣喜若狂。從此,臥龍山下井岡坪水旱無虞,他們便把這條地下水稱作魏延河。
據說,當時魏延經常身著戰袍,牽著戰馬,手持大刀在河邊飲馬巡視。
后來,鄉民為感懷魏延,在魏延河邊建了魏家河廟,并在河上建了一座小橋,取名為“將軍橋”。魏家河廟毀于1968年,刻有“魏延率兵駐此”的石碑也不知所蹤。但將軍橋尚存,只是沒于水中,水退則可見橋。
過三泉鄉,幾公里就抵達白雀村。自然,白雀村與那只白麻雀有關。時值正午,白晃晃的太陽刺得人睜不開眼,鄉村公路上行人、車輛很少,間或一輛摩托車突突地呼嘯而過,而公路兩邊青瓦白墻的農家小樓,大門緊閉,幾乎看不到一個人影。偶爾有一只狗臥在小院前的樹蔭下睡覺,抬頭警覺地看我們一眼,汪汪地叫幾聲,懶洋洋地走開,站在遠處懶洋洋地望著我們。
我們正四處張望的時候,遠處來了一輛摩托車,是個姑娘,我連忙站在路邊使勁招手。姑娘停下來,疑惑地看著我們。我們說明來意,她突然笑起來,指指我們身后不遠處的一座小山包。她發動摩托車,在距我們約500米左右的地方停下,朝我們揮揮手,又朝右邊指指,然后絕塵而去。
我們來到姑娘所指的地方,果然有一塊魏延祠石碑,隱藏在樹叢中。那樹,不大,卻張牙舞爪的,看著怪怪的。一條青石板路,一段青石臺階,直通山上,掩藏在樹木雜草中,間或一株虞美人,綻放著艷麗的花,格外奪目。
拾級而上,不到三分鐘,魏延祠就出現在我的眼瞼里。主殿大門緊鎖,墻體已經被風雨侵蝕得有些斑駁,祠堂廊上,立有三塊石碑,上面分別刻有“南鄭侯魏延簡介”、“魏延率兵駐此認證碑記”、“魏延祠考察記”,而右邊的平地上,雜草叢生,一派荒涼。
同行的朋友很懷疑“魏延率兵駐此認證碑記”。蜀漢在228年至234年發動北伐曹魏的戰役,共有五次。231年是第四次北伐,此刻的大軍正在鹵城與魏軍作戰,而且這次出兵是在春天。何況,魏延是漢中都督,怎么可能回來帶兵北進漢中呢?
任何傳說都帶著美麗的色彩,或濃烈的渴求,或溫馨的愿景,或亦或諷刺般的控訴。也許,是一位曾在魏延手下的將士,逃過那場變故后回到家鄉,杜撰出這樣的神話傳說,以這種方式委婉地表達朝廷對魏延的不公的不滿,告誡后人傳揚下去。
其實,不必執著于傳說的真偽,也無須執著于祠廟的宏大與香火的繁盛,哪怕只有一絲一毫的印跡,足可慰藉祖先和警示后人。諸葛亮是人,魏延也是人,連神都有缺點,犯錯誤,何況人呢?
我站在祠前,朝這位忠勇的戍邊將軍三鞠躬。
此刻,山風呼嘯掠過,四周沙沙作響,宛如嗚咽,嗚咽中似乎又夾著怒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