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 《易經(jīng)》的作者

三皇與《易經(jīng)》

《易經(jīng)》究竟是誰寫的呢?圍繞著《易經(jīng)》的作者,有很多有趣的傳說故事,而這些傳說故事往往是和三皇五帝中的三皇連在一起的,這說明《易經(jīng)》這本書的歷史十分久遠(yuǎn)。

關(guān)于中華文明開創(chuàng)的歷史,我們都聽說過“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這兩句話。一般認(rèn)為三皇五帝是生活在距今五千年以前的時代,三皇究竟指哪三個人則眾說紛紜,沒有定論。歷史上的說法很多,比如《史記》里記載的是天皇、地皇、泰皇,或是天皇、地皇、人皇;《尚書大傳》里記載的是燧人氏、伏羲氏、神農(nóng)氏;《風(fēng)俗通義》里記載的是伏羲氏、女媧氏、神農(nóng)氏;晉代的《帝王世紀(jì)》里記載的是伏羲氏、神農(nóng)氏(炎帝)和軒轅氏(黃帝);《三字經(jīng)》里記載的是:“自羲農(nóng),至黃帝。號三皇,居上世。”從此之后,三皇主要是指伏羲、神農(nóng)和黃帝。現(xiàn)在不少道教的宮觀里面還有三皇殿,供奉的就是:中間伏羲,左邊神農(nóng)炎帝,右邊軒轅黃帝。

“三皇”這個名稱最早見于《周禮》,三皇究竟是三個人還是三個神呢?先秦時期,三皇作為神的屬性高于人的屬性,所以三皇的故事就成了中國人的神話。一直到西漢的司馬遷還是把三皇當(dāng)作神,所以司馬遷寫《史記》的時候沒有從三皇寫起,而是從五帝寫起。可是到后來,三皇作為人的屬性慢慢發(fā)展了起來,伏羲、神農(nóng)、黃帝被認(rèn)為是上古時期三個部落的杰出首領(lǐng),是中華民族的祖先、人文始祖。近代以來,隨著考古遺跡和考古文物的大量出現(xiàn),很多傳說被證明是有根據(jù)的。

三皇和《易經(jīng)》有三個著名的傳說。第一個是伏羲作八卦,第二個是神農(nóng)氏作《連山易》,第三個是軒轅黃帝作《歸藏易》。歷史上的《易經(jīng)》不是只有一部,而是有三部,叫“三易”。《易經(jīng)》除了《周易》以外,還有《連山易》《歸藏易》。《周禮》里面就記載了:“太仆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三字經(jīng)》也記載:“有《連山》,有《歸藏》,有《周易》,三易詳。”

三易究竟是三皇作的呢,還是三代的《易經(jīng)》呢?傳說早在六七千年以前,伏羲就作了八卦,這點歷史文獻(xiàn)上有大量的記載。從《易經(jīng)·系辭傳》到司馬遷的《史記·太史公自序》,再到班固的《漢書·藝文志》都說是伏羲作了八卦。而到了距今五千年以前,神農(nóng)炎帝和軒轅黃帝分別作了《連山易》和《歸藏易》,所以神農(nóng)氏也被稱為連山氏,軒轅氏也被稱為歸藏氏。

相傳《連山易》《歸藏易》和周文王作的《周易》都是六十四卦,不過六十四卦的次序是不同的。《連山易》的第一卦是艮卦,艮卦代表山,是山連著山,所以叫“連山”;《歸藏易》的第一卦是坤卦,坤卦代表地,大地能收藏萬物,萬物回歸于大地,所以叫“歸藏”。遺憾的是,這兩部《易經(jīng)》早就失傳了,所以這兩部《易經(jīng)》六十四卦的完整排列次序就不知道了。現(xiàn)在唯一保存下來的《易經(jīng)》只有《周易》,它的第一卦是乾卦,最后一掛是未濟卦,六十四卦的完整排列次序保存下來了。

當(dāng)然,歷史中也有文獻(xiàn)說三易和三皇是沒有關(guān)系的,不是三皇作的,而是夏商周三代的。比如,《山海經(jīng)》、東漢鄭玄的《易贊》《易論》都認(rèn)為三易分別是三代的《易經(jīng)》:夏代作《連山易》,商代作《歸藏易》,周代作《周易》。

那么究竟是三皇作的《易經(jīng)》,還是三代的《易經(jīng)》呢?我綜合一下各家的說法,可能是這樣:三皇作了《易經(jīng)》,可是他們沒有寫下來,一開始是口耳相傳,到了三代的時候才匯編成書。具體地說,就是伏羲創(chuàng)造了八卦以后,神農(nóng)炎帝作了《連山易》,然后口耳相傳到了夏代把它匯編成書;軒轅黃帝作了《歸藏易》,然后口耳相傳到了商代把它匯編成書。

如果問你,三皇作《易經(jīng)》究竟是有還是沒有呢?如果你說有,那你要拿出證據(jù)來;如果你說沒有,你也要拿出證據(jù)來。有人回答:“不知道。”對了,真聰明!所以孔子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我們對古人的說法可以懷疑,但千萬不要輕易否定。

《易經(jīng)》成書的歷史和中華文明早期形成的歷史是同步的,也就是說《易經(jīng)》是中華民族最早的原創(chuàng)著作,是中國先民的智慧結(jié)晶,承載著中華文明的基因。

神農(nóng)炎帝與《連山易》

傳說神農(nóng)炎帝出生在距今五千年以前,他的模樣很奇特,是牛首人身。三歲的時候他就知道怎么種莊稼、收莊稼,他還教人農(nóng)耕,是農(nóng)業(yè)的發(fā)明者,所以被人尊稱為“五谷之王,神農(nóng)大地”。他還是醫(yī)藥的發(fā)明者,是醫(yī)藥之神,傳說神農(nóng)氏嘗遍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

傳說他的另一項偉大貢獻(xiàn)就是創(chuàng)作了第一部《易經(jīng)》——《連山易》。

《連山易》究竟有沒有呢?貴州有一個水族自治縣——三都縣,2004年年底,有一個中央電視臺的記者到這個地方去采訪,他聽說這個地方有一位叫謝朝海的老人收藏了《連山易》。央視記者和謝朝海談?wù)摗哆B山易》的時候發(fā)生了嚴(yán)重的爭論,后來謝朝海說他家里藏了一部水書的《連山易》,有五冊。

央視記者不相信,后來謝朝海就把自己家里收藏的完整的水書《連山易》捐給了貴州省民族圖書館,現(xiàn)藏于荔波縣檔案局。當(dāng)時不少媒體對此事都有相關(guān)報道,比如《中國民族報》《貴州商報》,報上說“失傳的夏代《連山易》現(xiàn)身貴州荔波”。

這本書究竟是真是假?有人說是假的,有人說是真的。當(dāng)然,說真的的理由是東漢時期有一個大學(xué)者叫桓譚,他說《連山易》有八萬字,而水書《連山易》恰好就是八萬字。

通過專家的研究,這部水書《連山易》大概有三個方面的內(nèi)容:

一、以各種動物為象征,以圖畫、形象的符號為表現(xiàn)形式,主要記載了日月星辰、二十八星宿等天文歷法的情況;

二、以天文歷法為基礎(chǔ),推演出陰陽五行、天干地支之間的關(guān)系、法則、原理;

三、根據(jù)這些原理來預(yù)測指導(dǎo)各類活動,標(biāo)明什么日期是吉的,什么日期是兇的。包含的活動非常多,如出行、經(jīng)商、勞動、打獵、婚嫁等各方面。

這部水書《連山易》還有一張非常奇妙的圖——太極八卦圖。圖上有八個方位,每個方位都有兩個字,其中的一個字都是“山”。可想而知,是山連著山,所以是《連山易》。這部《連山易》的文字和符號與偃師二里頭出土的陶器符號是同類的,水書《連山易》中有二十二個符號和二里頭出土的陶器符號完全一樣,這證明水書是一種原始文字,比殷商甲骨文還古老。

水書《連山易》太極八卦圖

軒轅黃帝與《歸藏易》

提到黃帝,我想多說幾句。都說中華民族是華夏兒女,黃帝不僅是三皇之一,而且是五帝之首,是中國遠(yuǎn)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是華夏部落聯(lián)盟的首領(lǐng)。傳說他是少典與附寶的兒子,本姓公孫,后改姬姓,居軒轅之丘,所以號軒轅氏。我們說的中華文明五千年就是從黃帝算起的。

黃帝在二十歲即位后,先戰(zhàn)勝了炎帝,后又打敗了蚩尤,一統(tǒng)天下。他命令大臣大橈(亦作大撓)制作了甲子,也就是天干地支;又命令大臣榮成制定了歷法。

我們現(xiàn)在都非常熟悉一本書,叫《黃帝內(nèi)經(jīng)》,還有一部叫《黃帝四經(jīng)》,1973年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都有出土。這兩本書都是托名黃帝的,其中《黃帝內(nèi)經(jīng)》主要講治人治病,《黃帝四經(jīng)》主要講治國。

除了這兩部經(jīng)典,還有一部經(jīng)典托名黃帝,就是《歸藏易》。從書名上看,大地能收藏萬物,萬物回歸大地,能歸藏,所以《歸藏易》的第一卦是坤卦,坤卦代表大地。黃帝的“黃”是土地的顏色,說明黃帝崇尚大地,具有包容、寬廣、穩(wěn)重、公正的美德,這其實就是中華民族的品格。相傳黃帝作的《歸藏易》口耳相傳到了商代才匯編成書。

東漢學(xué)者桓譚在《新論·正經(jīng)》中說:“《歸藏》四千三百言。”宋代學(xué)者家鉉翁說:“《歸藏》之書作于黃帝。”但是《歸藏易》在漢代應(yīng)該就消失了,因為《漢書·藝文志》上沒有著錄。《隋書·經(jīng)籍志》也說了《歸藏易》在漢初就消亡了。很有意思的是,1993年3月,湖北江陵王家臺15號秦墓中出土了三百九十四字的竹簡,是用《易經(jīng)》來占卜的簡,經(jīng)專家考證,認(rèn)為這些竹簡就是《歸藏易》。所以,有的學(xué)者稱它為秦簡《歸藏易》,有的學(xué)者認(rèn)為它是《歸藏易》中的一部分。雖然學(xué)術(shù)界還有爭議,但是隨著長眠地下的文物陸續(xù)出土,隨著研究不斷地深入,我相信在未來的某一天,《連山易》和《歸藏易》的秘密終將被揭開。

周文王與《周易》

如果說伏羲作八卦、神農(nóng)炎帝作《連山易》、軒轅黃帝作《歸藏易》這三件事有傳說的色彩,那么周文王作《周易》就是千真萬確的,就不是傳說了。

司馬遷在《報任安書》里說過“文王拘而演《周易》”(文王被囚禁以后演算了《周易》)。班固在《漢書·藝文志》里也說是周文王作的《周易》,他說:“人更三圣,世歷三古。”意思是《易經(jīng)》這本書經(jīng)歷了三個圣人,其中周文王姬昌創(chuàng)作了《周易》。

姬昌是商朝最后一個王——商紂王時期的人。他是商朝末年一個叫周的諸侯國的首領(lǐng),周國在今天陜西省寶雞市岐山縣。因為周國地處商朝領(lǐng)土的西邊,所以姬昌被稱為西伯侯。西伯侯行的是仁政,而當(dāng)朝天子商紂王行的是暴政。因為西伯侯行仁政,天下很多小的諸侯國紛紛歸附于他,這引起了商紂王的嫉恨。

商紂王有一個大臣鬼侯,鬼侯有一個漂亮的女兒,他把女兒獻(xiàn)給了商紂王。但是鬼侯的女兒不喜歡商紂王的荒淫無度,不討商紂王的歡心,所以商紂王一怒之下就把鬼侯和他女兒都?xì)⒘恕N鞑盥犝f這件事后,就嘆了一口氣。崇侯虎把這件事夸大其詞地報告給了商紂王,商紂王就把西伯侯囚禁在了羑里(今河南省安陽市湯陰縣北)。

羑里其實是一個高臺,叫羑里臺,它高出地面5米,長106米,寬103米,現(xiàn)在還保存著,是現(xiàn)存最早的國家監(jiān)獄。羑里長一種叫蓍草的草,很有意思的是,蓍草只長在此處,其他地方都沒有。

西伯侯姬昌被關(guān)進那里時八十二歲,放出來的時候八十九歲。因為這里只長了蓍草,所以他就用觀天象地理、玩草來打發(fā)時間。怎么玩草呢?把草拔下來,折斷成一根根的草棍,然后把它們排列起來。當(dāng)時已經(jīng)有八卦了,西伯侯就在八卦的基礎(chǔ)上推演,突然有一天推演出了六十四卦。推演出六十四卦以后,西伯侯大吃一驚,他看出六十四卦蘊含著宇宙萬事萬物運行的大規(guī)律,就把它寫了下來,這就是現(xiàn)在《周易》的經(jīng)文部分(《周易》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經(jīng)文,叫卦爻辭;一部分是傳文,即解釋經(jīng)文的部分)。

西伯侯在寫《周易》的過程中還發(fā)生了一件事。西伯侯演繹六十四卦的事被商紂王知道了,商紂王為試探真假,就把他的大兒子伯邑考?xì)⒘耍⒆龀梢煌肴鉁徒o他吃。西伯侯知道是他兒子的肉,但為了保住性命,最終推翻商紂王,就忍痛吃下去了。

商紂王知道西伯侯喝下肉湯的事后哈哈大笑,說:“還說西伯侯能掐會算,連吃的是自己兒子的肉都不知道。”于是放松警惕,就把西伯侯放出來了。

西伯侯被放出來后,遇到了姜尚(姜太公),并拜他為軍師。在姜尚的輔佐下,西伯侯分化瓦解了商朝的許多附屬國,所以當(dāng)時有句話叫“天下三分,其二為周”,天下如果一分為三的話,其中有三分之二的人都?xì)w附于周國。后來西伯侯把政治中心遷到豐這個地方,也就是現(xiàn)在的西安。

西伯侯在位五十年,享壽九十七歲。他去世以后,他的第二個兒子——姬發(fā)繼續(xù)與商紂王抗?fàn)帯J暌院螅簿褪枪?046年,姬發(fā)和商紂王打了最后一仗——牧野之戰(zhàn)。姬發(fā)打勝了,商紂王打敗了,商紂王最后在鹿臺點了一把火自焚了。周朝建立之后,姬發(fā)追尊他的父親西伯侯姬昌為周文王。

從文字內(nèi)容上看,《周易》是在西周初期形成,這是我們現(xiàn)在的一些歷史學(xué)家、考古學(xué)家都公認(rèn)的。《周易》的卦爻辭,也就是文字里面所記載的基本事件都發(fā)生在西周初期和前期,沒有晚于西周前期的。比如六十四卦的晉卦卦辭里面出現(xiàn)了一個叫康侯的人物,康侯是衛(wèi)康叔,是周武王的弟弟,周文王的兒子,這個事件發(fā)生在周武王之后,所以有人認(rèn)為卦爻辭不是文王寫的。有人說它是周公姬旦(周文王的第四個兒子)寫的。

《周易》這本書究竟是不是周文王寫的呢?《周易》這本書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它的符號——六十四卦,我認(rèn)為它們肯定是周文王當(dāng)初在羑里排列出來的;另一部分是文字系統(tǒng),也就是卦爻辭,有的是周文王寫的,有的是周文王的兒子周公寫的。不管怎么說,《周易》這本書是周文王和周公父子寫的,成書于西周初期,也就是說《周易》一書距今有三千年了。這本書對后世的影響是巨大的,尤其是對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影響,它促使了諸子百家的形成。

孔子與《易傳》

《易經(jīng)》原文是很難懂的,周文王作的《周易》是經(jīng)文的部分,內(nèi)容一般是這樣的:什么什么,吉;什么什么,兇。前面是一句描述性的話,后面是一個“吉”或“兇”的判斷語,當(dāng)然還有其他判斷語。這個判斷語大家都看得懂,但前面的“什么什么”看不懂,不僅我們看不懂,孔子也看不懂。但是孔子畢竟是孔子,他看不懂,就下功夫看。下多大的功夫呢?《史記·孔子世家》里說了一個詞叫“韋編三絕”,就是說孔子晚年喜歡《易經(jīng)》,他讀《易經(jīng)》的時候“韋編三絕”。

“韋”就是牛皮繩,當(dāng)時還沒有紙,書都是竹簡做的。竹簡是一片片的,所以中間要用“韋”(牛皮繩)把它穿起來。“絕”就是斷了,“三”不是三次,而是多次,“韋”(牛皮繩)斷掉了多次。突然有一天,孔子看懂了,然后他說了句:“哇,原來《易經(jīng)》不是講算命的,而是講天命的。”這一年孔子五十歲。

我們都知道,按照孔子自己的說法是“五十而知天命”。他是怎么知的天命呢?就是看懂了《易經(jīng)》而知的天命,這也是孔子說的:“加我數(shù)年,五十以學(xué)《易》,可以無大過矣。”五十歲讀懂了《易經(jīng)》,從此再沒有大的過錯。

孔子五十歲知道了天命、天道,五十五歲開始周游列國,十四年后回到魯國,這中間他是去傳播天命、天道了。孔子發(fā)現(xiàn)《易經(jīng)》六十四卦講的就是天道規(guī)律,于是就把這些天道規(guī)律寫了下來,寫了十篇,叫“十翼”。“翼”是翅膀的意思,也就是孔子給《易經(jīng)》插上了十個翅膀,《易經(jīng)》一下子就飛起來了。從迷信到理性,從巫術(shù)到哲學(xué),《易經(jīng)》完成了質(zhì)的偉大飛躍。

孔子寫的“十翼”也叫《易傳》。“傳”是解釋的意思,是對經(jīng)文的解釋,如《左傳》是左丘明給《春秋經(jīng)》作的解釋,《易傳》就是孔子給《易經(jīng)》作的解釋。

究竟《易傳》是不是孔子寫的呢?一開始人們并不懷疑,但到宋代,歐陽修在《易童子問》中第一個提出了懷疑,他說《易傳·系辭傳》可能不是孔子寫的。到后來懷疑的人越來越多,到清代時,大家基本都否定《易傳》是孔子作的。比如,清代崔述不僅認(rèn)為《系辭傳》不是孔子作的,甚至《彖傳》《象傳》都不是孔子作的。到現(xiàn)在,多數(shù)人認(rèn)為“十翼”都不是孔子作的。

直到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挖出了一個漢代的陵墓,這個陵墓是西漢初期長沙王丞相利蒼及其家屬的陵墓。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了一大堆竹簡,還有帛書,其中有一本帛書就是《易經(jīng)》。這本《易經(jīng)》是在公元前168年抄寫的,是先秦的文獻(xiàn),比現(xiàn)在通行的版本要早。它和現(xiàn)在通行的版本有兩大不同:一、六十四卦的排列次序不同;二、《易傳》除《系辭傳》部分,很多經(jīng)文部分是現(xiàn)今通行版本所沒有的,如《二三子問》《系辭》《易之義》《要》《繆和》《昭力》等篇章。

這里有個非常有意思的發(fā)現(xiàn),馬王堆出土的帛書《易經(jīng)》里的“子曰”很多地方明確寫作“孔子曰”或“夫子曰”。古人否定孔子作《易傳》的理由之一就是《易傳》里的“子曰”不一定是孔子說。當(dāng)然,我們也不能就此臆斷《易傳》是孔子一個字一個字寫出來的,但是它反映了孔子的思想,這些思想也可能是孔子的弟子或其弟子的弟子推及而成的。其實,《易傳》每一篇的成書時間也是不一樣的,從戰(zhàn)國早期到后期都有。

過了二十多年,也就是1993年,又有了新的發(fā)現(xiàn),湖北荊門郭店和荊州江門一帶出土了一批戰(zhàn)國時期的簡書,被稱為楚簡。1994年,在香港發(fā)現(xiàn)了一批戰(zhàn)國的楚簡,上海博物館的館長聽說后,馬上到香港去看,后來花了重金買回了絕大部分的楚簡,其中有一本就是《易經(jīng)》。這個《易經(jīng)》的版本比馬王堆的版本還要早,它里面只有經(jīng)文沒有傳文。經(jīng)文六十四卦的次序和我們現(xiàn)在通行版的排列次序是一樣的。

所以,從版本來看,《易經(jīng)》主要有三個版本:第一個版本是上博簡(上海博物館收藏的戰(zhàn)國楚簡),第二個版本是馬王堆西漢初年的帛書本,第三個版本就是我們講的通行版本——三國時期王弼作的注本以及在此基礎(chǔ)上東晉時期韓康伯的補注,這個注本在唐代時又被孔穎達(dá)作了注釋。我們講《易經(jīng)》就是按照這個版本,同時還要比對上博本和馬王堆本。

最后,我們把《易經(jīng)》的成書歷史和作者做一個總結(jié):《易經(jīng)》這本書經(jīng)過三位圣人的創(chuàng)作,伏羲作八卦,周文王作《易經(jīng)》的經(jīng)文部分,孔子作《易經(jīng)》的傳文部分。所以,《易經(jīng)》這本書形成的歷史非常悠久。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巴尔虎右旗| 阿拉善盟| 那曲县| 黑河市| 吉木乃县| 镇巴县| 姜堰市| 基隆市| 海伦市| 南部县| 梅河口市| 商洛市| 长岛县| 习水县| 北川| 潼南县| 台中县| 河北区| 益阳市| 长顺县| 横山县| 丘北县| 丽江市| 广西| 彰化市| 呈贡县| 上虞市| 辽源市| 湟中县| 正定县| 徐水县| 临西县| 泸西县| 鹿泉市| 毕节市| 东莞市| 苏尼特左旗| 家居| 白水县| 新昌县| 湟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