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部分
《易經(jīng)》入門

一 《易經(jīng)》的文化地位

《易經(jīng)》是本什么書?

我不知道各位為什么要學《易經(jīng)》,但我知道各位都對《易經(jīng)》充滿了好奇。

《易經(jīng)》究竟是本什么書?我們從《易經(jīng)》里究竟能學到什么?我想每個人的答案可能都不一樣。魯迅先生就曾指出:一部《紅樓夢》,經(jīng)學家看到的是《易》,就是《易經(jīng)》;道學家看到的是“淫”,就是淫亂;才子看到的是纏綿;革命家看到的是排滿;流言家看到的是宮闈秘史。一部《紅樓夢》尚且如此,何況一部《易經(jīng)》呢?那更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圍繞這一問題,古往今來,一直爭論不休,我給大家總結(jié)了一下,主要有這幾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易經(jīng)》是一本卜筮書。

好多人一提到《易經(jīng)》,馬上想到的就是算命。《易經(jīng)》為什么在大家看來是算命的書呢?因為看過《易經(jīng)》的人都知道,《易經(jīng)》的內(nèi)容一般是這樣的:什么什么,吉;什么什么,兇。一般前面那部分“什么什么”我們看不懂,而后面的吉和兇都知道是什么意思。所以,大家就認為,《易經(jīng)》不就是講吉兇的嗎?講吉兇不就是算命嗎?

1899年,國子監(jiān)祭酒王懿榮偶然發(fā)現(xiàn)了甲骨文。甲骨文是刻在龜甲、獸骨上的,甲骨文寫的也是這樣的內(nèi)容:什么吉,什么兇。《易經(jīng)》的內(nèi)容和甲骨文的內(nèi)容基本上是一樣的,甲骨文是遠古的占卜、巫術的記載,所以《易經(jīng)》也是占卜的書。

宋代理學家朱熹也說過:“《易》本卜筮之書。”(《易經(jīng)》就是本占卜的書。)現(xiàn)當代的許多學者,如郭沫若、高亨等都認為《易經(jīng)》就是一本占卜的書,是遠古巫術資料的匯編。當然,《易經(jīng)》最早是可以用于占卜的,但是我認為把《易經(jīng)》僅僅看成是一本占卜算命的書,那就是中華文明史上第一樁冤假錯案了。

第二種觀點,《易經(jīng)》是一本哲學書。

持這種觀點的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是我的師爺馮友蘭先生。1984年,中國召開了第一屆中國《周易》學術討論會,馮友蘭先生給學術討論會發(fā)了一封賀信,他說:“《周易》是中國古代一部真正的哲學著作,至少是儒家最有哲學意義的經(jīng)典,是一部辯證的宇宙代數(shù)學。”馮先生說的“宇宙代數(shù)”其實就是“宇宙哲學”的概念。馮先生是中國哲學史的開創(chuàng)者,一輩子都在研究中國哲學,寫了三部《中國哲學史》,有一卷本的,有兩卷本的,還有七卷本的,他都提到了《易經(jīng)》,但沒有很深入地去研究《易經(jīng)》的哲學。

馮先生的學生、我的導師朱伯崑先生就用一輩子的生命來研究《易經(jīng)》的哲學。朱先生的代表作是《易學哲學史》。《易經(jīng)》《易傳》構成了易學的哲學內(nèi)涵。朱先生曾說:“《周易》是一種文明的創(chuàng)造,這是世界上其他民族的文化沒有的,它體現(xiàn)了中國古圣先賢的憂患意識和生活智慧。”當然現(xiàn)在還有一些易學家,如李景春、黃壽祺都說過《易經(jīng)》是中國現(xiàn)存的最古老的一本哲學專著。《易經(jīng)》不僅是中國最早的、最系統(tǒng)的哲學著作,而且也是世界最早的、最系統(tǒng)的哲學著作之一。

第三種觀點,《易經(jīng)》是一本歷史書。

持這種觀點的人,有我的祖師爺章太炎。章太炎先生是個很了不起的人物,他帶了很多弟子,其中有一位弟子是魯迅,但是魯迅并不是章先生最得意的弟子。章先生最得意的弟子一共有五位,他們被稱為南王、北王、東王、西王、天王。[1]誰最厲害呢?當然是天王黃侃最厲害。

黃侃先生又帶了一些弟子,其中有一位非常有名,那就是陸宗達。陸宗達先生后來成為北師大的教授,專門研究文字訓詁。陸宗達先生又帶了一批弟子,其中有一位是現(xiàn)在非常有名的學者許嘉璐,還有一位是北師大非常有名的教授王寧,還有一位就是我的碩士研究生導師錢超塵。我們這一派被稱為章黃學派,也就是章太炎、黃侃的學派,這個學派最大的特點就是文字訓詁,也就是講實證、講考據(jù)。每說一個字、一句話,都要有文獻的依據(jù),不能隨便說。

章太炎先生認為《易經(jīng)》這本書是講人類文化發(fā)展歷史的,他還用這個觀點解釋了《易經(jīng)》的前十二個卦。

近代還有一位歷史學家胡樸安,他系統(tǒng)地論證了《易經(jīng)》是一本歷史書,他寫了一本書叫《周易古史觀》。《易經(jīng)》六十四卦前面兩個卦叫乾卦和坤卦,第六十三卦叫既濟卦,第六十四卦叫未濟卦,他認為這就是一部歷史。因為人類是從天地開創(chuàng)后才有的,先有天(乾卦),后有地(坤卦),然后天地交合產(chǎn)生萬事萬物,再然后有了人類,繼而進入了人類文明。就我們中國的歷史而言,先是有了三皇五帝,然后到了夏商周。《易經(jīng)》這本書就是寫從天地開創(chuàng)到周朝初年這樣一段歷史,其中從屯卦到離卦,就是從蒙昧時代一直到商代末年的歷史;從咸卦到小過卦,就是周朝初年(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這個時代的歷史。另外,還有一位學者李平心也提出:“《易經(jīng)》基本是用隱喻的文體和卜筮的外形寫成的一部特殊的歷史書。”

第四種觀點,《易經(jīng)》是一本科學書。

這個觀點一開始是國外的科學家提出的,比如,德國著名的哲學家、數(shù)學家萊布尼茨。他在1703年4月1日看到了《易經(jīng)》先天六十四卦圖,看了之后特別驚訝:每個卦就兩個符號,一個是一條長線,一個是兩條短線,他認為這

就是二進制。因為二進制只有兩個數(shù)字:一個是1,一個是0。萊布尼茨早就有二進制的想法,但是一直沒有寫出來發(fā)表,看到這張圖后,他就用二進制來替換這些卦爻的符號,替換之后他非常驚訝,因為它們?nèi)砍闪艘环N有序的排列。先天六十四卦圖排出來的數(shù)字排序剛好是從63到0,反過來就是從0、1、2、3……63,非常有次序。他非常激動,馬上寫了一篇論文,這篇論文就講到了先天六十四卦和二進制的數(shù)學原理,投給法國科學院學報后被刊登出來,這就是二進制的第一篇論文。

另外還有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玻爾,他是丹麥的一位量子力學科學家。他從太極圖里看出了《易經(jīng)》的原理和量子力學的互補原理是相通的。所以他自己的徽章就選了太極圖的圖案,圖案上面刻了一句話,翻譯過來就是:對立即互補。互補的也就是可以變化的,白的可以變成黑的,黑的可以變成白的。

還有一些大家都很熟悉的西方科學家,如英國科學家李約瑟,他用自己畢生的經(jīng)歷寫了一部《中國科技史》,里面充滿了對《易經(jīng)》的贊美之詞。在中國也有一大批研究科學的人,他們用科學的方法研究《易經(jīng)》的內(nèi)涵,并形成了一個派別、學派,叫“科學易”派。

當然,除了以上幾種,還有很多觀點,有人認為《易經(jīng)》是講管理的書,尤其是它里面每一卦的《象傳》里都有一句話:“君子以……”“先王以……”意思是我們做君子、先王、管理者要按照這個卦來做,這就是講管理。

當然,也有人認為《易經(jīng)》是講養(yǎng)生的,它里面有很多卦跟養(yǎng)生有直接的關系。比如,有人說咸卦是講怎樣鍛煉的,講身體的運行從腳趾到小腿、大腿,再到腰、背、頭,是一個循環(huán)的過程。

《易經(jīng)》到底是本什么書?是占卜的書,哲學的書,歷史的書,管理的書,養(yǎng)生的書,還是別的什么書?可能有的朋友就說了,《易經(jīng)》是一部百科全書。這個觀點也是對的,因為科學、管理、養(yǎng)生、歷史、占卜它里面都有,它其實是一部易道廣大、無所不包的百科全書。

但這個觀點只是說《易經(jīng)》的內(nèi)容很廣博,是從外延上說的。就它的內(nèi)涵來說,它是一部什么性質(zhì)、講什么的書呢?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個人認為很簡單,就兩個字:天書!不是說它難懂,而是因為它是一本講天道的書。

《易經(jīng)·系辭傳》里有一句話:“六者非他也,三才之道也。”意思是《易經(jīng)》不是一本其他的書,它是一本講三才之道的書。哪三才?天、地、人。《易經(jīng)》就是講天道、地道、人道三才之道的書。三才之道里的核心是天道,因為天道可以統(tǒng)領地道和人道。天道其實就是天道、地道之和,那它和人道有什么關系呢?人道要服從天地之道,也就是要服從天道。所以,《易經(jīng)》是一本講天道的書,就是天書。

所謂天地之道就是天地萬物的規(guī)律,所謂人道就是人生的指南,就是人應該怎么做。所以,《易經(jīng)》不是講算命,而是講怎么改命,它提供給我們一種人生的指南。

好多人會說,你這個觀點我不同意,命怎么能改呢!當然,我說的這個改命的命是指人的命運,不是天的命運(宇宙人生運轉(zhuǎn)的法則)。天命是不能改的,但是人命是可以改的。人的命怎么改呢?按照天命來改!好多人為什么不順,或者到最后受到報應?很簡單,因為他違背了天命、天道。

最后,我們來概括一下,《易經(jīng)》這本書從表面上看最早是講占卜的,但這個占卜是古人用來探究宇宙也就是天地變化規(guī)律的。所以,占卜只是它的外衣,探求天地變化之規(guī)律,即天道規(guī)律,才是它的內(nèi)核。

《易經(jīng)》作為天人之學,是廣大悉備、帶有哲學色彩的一部天書。當然,它也含有科學道理、養(yǎng)生常識、管理智慧,還有很多符合現(xiàn)代科學原理的知識。總的來說,它是一本講天道規(guī)律、人生指南的書。

學習《易經(jīng)》有什么用?

《易經(jīng)》就像是一部教人做人做事的人生手冊、行動指南。《易經(jīng)》認為無論做人還是做事,都不能違背天道。“人在做,天在看”,所以按照天道做就吉,不按照天道做就兇。

很多人都說看不懂《易經(jīng)》,但是《易經(jīng)》這本書里有兩個字你肯定看得懂。哪兩個字呢?有人說是“乾坤”,有人說是“陰陽”。我說:“如果乾坤、陰陽你都懂了,我還講什么?那我走了。”

那是哪兩個字呢?是“吉兇”。《易經(jīng)》的句式一般都是這樣的:前面一句話是“什么什么”,后面一句話是“吉”或“兇”,就是前面一句話是描述,后面一句話是判斷。前面那句話我們一般都看不懂,但后面的吉兇我們都看得懂,所以《易經(jīng)》就是講吉兇的嗎?錯了!《易經(jīng)》的精華其實是前面那句你看不懂的“什么什么”,前面那句話和后面的“吉”或“兇”是因果關系,前面那句“什么什么”是因,后面的“吉”或“兇”是果,我們一定要重視因,輕視果。所以看到“吉”的時候,不要得意忘形,而是要注意因為什么而吉;言外之意就是你不遵循這個因就會兇。當然,看到“兇”的時候也不要緊張、害怕,要看它是因為什么而兇;相應地,你不這樣做就會吉。所以,《易經(jīng)》的重點不是講什么時候會吉,什么時候會兇,而是講怎么做才能趨吉避兇。所以,不能把《易經(jīng)》簡單地看作是一本講如何算命的書,而應該把它看作是一本講如何改命的書。

很多人問我:“學了《易經(jīng)》有什么用?”我經(jīng)常這么回答:“大的作用我不敢說,但至少有三個小的作用:不會郁悶,不會極端,不會癡呆。”這不純粹是玩笑話,因為《易經(jīng)》真的是人生指南。

你可能會說:“《易經(jīng)》是幾千年以前的書,在現(xiàn)代社會還有用嗎?現(xiàn)代社會發(fā)生了這么大的變化,古人哪能知道現(xiàn)代人的生活?現(xiàn)代人都使用高科技了,都有互聯(lián)網(wǎng)了。”可是大家想過沒有,我們的科技雖然在日新月異地變化,可是我們一日三餐要吃飯,晚上要睡覺,男女之間要談戀愛,人活著要勞動、工作,人有喜怒哀樂,人一輩子有生老病死,這一切和古人有什么區(qū)別呢?和古代相比,現(xiàn)代有的東西是變了,但有的東西沒有變,而且永遠也不會變,所以《易經(jīng)》就是告訴我們什么是變的,什么是不變的。

《易經(jīng)》的“易”字有兩種寫法:一種寫法的字形就像蜥蜴;另一種寫法,上面是一個“日”字,下面是一個“月”字,“日”就是太陽,“月”當然就是月亮,月亮也叫太陰,所以“易”字上面是陽,下面是陰,它是講變化的。“易”字的本意指蜥蜴,后來演變出變化、變易的意思,原來蜥蜴的“易”就加了一個蟲字旁。

《易經(jīng)》很簡單,就是講陰陽變化的。“易”字有三種意思:第一是變易,第二是不易,第三是簡易。變易就是變化,不易就是不變,簡易就是簡單、容易。因為《易經(jīng)》其實是最簡單的,它只有兩種符號:一種是陰爻(2),一種是陽爻(2)。陰爻和陽爻這兩種符號的三次組合就是八卦,也就是2的3次方等于8;陰爻和陽爻這兩種符號的六次組合就是六十四卦,也就是2的6次方等于64。

學習《易經(jīng)》的目的就是抓住不易,隨時變易,回歸簡易。也就是說,要抓住不變的,然后隨機應變,最后回歸至簡至易、簡單平易。

我們想一想,在生活中、工作中,在處理婚戀關系、同事以及上下級關系上,為什么會有那么多矛盾、煩惱、困惑呢?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不開心呢?根據(jù)2009年英國著名醫(yī)學雜志《柳葉刀》(The Lancet)中的一篇流行病學調(diào)查估算,我國抑郁癥患者已經(jīng)達到9000多萬人,并呈現(xiàn)繼續(xù)攀升的趨勢。世界衛(wèi)生組織預計,到2020年,抑郁癥可能會成為僅次于心腦血管病的人類第二大疾病。

當然,還有一種病,叫作焦慮癥。現(xiàn)在可以說全民都處于焦慮的狀態(tài),只是或輕或重的不同而已。造成抑郁或焦慮的原因有很多,像競爭的激烈、壓力的加大等。在當今變化多端的環(huán)境下,我們能不能找到不易、不變的東西呢?能不能讓我們的心慢慢回歸到簡單平易呢?比如,有的人情場失戀、職場失意,痛苦不堪,無法解脫,那能不能靜下心來用《易經(jīng)》的智慧想一想婚戀中、職場中究竟什么是變的,什么是不變的;再進一步想一想人生中什么是變的,什么是不變的。只有找到不變的東西,我們才能隨機應變、隨時而變、隨勢而變。

這個不變的東西就是《易經(jīng)》的第一個字,叫作“元”。《易經(jīng)》乾卦一開始就說“元亨利貞”,就是說只有抓住了“元”這個不變的東西,才可以無往而不勝,才可以亨通、吉利。

《易經(jīng)》是天道的規(guī)律、人生的指南,我用三句話來概括一下《易經(jīng)》講的是什么:《易經(jīng)》是宇宙變化周期的大規(guī)律,是人類知變應變的大法則,是人生為人謀事的大智慧,簡單地說就是大規(guī)律、大法則、大智慧。

那么,這么深奧的《易經(jīng)》在現(xiàn)實生活中怎么應用呢?其實我們中國人日常生活中都在用《易經(jīng)》。《易經(jīng)》里就有一句話“百姓日用而不知”,就是老百姓天天都在用,但是卻不自知。我們都聽說過陰陽、五行、八卦,我們還經(jīng)常說:“昨天你還說得好好的,今天怎么就變卦了?”“變卦”就是《易經(jīng)》里的概念。

《易經(jīng)》了不起的地方就在于,它能把我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遇到的所有復雜的問題簡單化:陰陽就是把復雜的問題分成兩大類,五行就是把復雜的問題分成五大類,八卦就是把復雜的問題分成八大類。陰陽、五行、八卦這三者其實是一回事,陰陽的細分就是五行,五行的細分就是八卦。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就是智慧,反過來把簡單的問題復雜化就是知識,《易經(jīng)》是教我們智慧的,而不是教我們知識的。學會了“不易”“簡易”“變易”這三個詞,你就學會了《易經(jīng)》。

《易經(jīng)》的文化地位

《易經(jīng)》這本書在中國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究竟是什么地位呢?我用一句話來概括:《易經(jīng)》是世界四大元典之一。什么叫“元典”呢?“元”就是“頭”的意思,我們都知道正常情況下人出生時是頭先出來的,頭代表初始、第一的地位,《易經(jīng)》是世界四大元典之一,也就是第一位的經(jīng)典。

每個民族都有一部自己的元典,按時間先后來排,就是《吠陀經(jīng)》《圣經(jīng)》《易經(jīng)》《古蘭經(jīng)》,這四部經(jīng)典分別代表了四大文化。《吠陀經(jīng)》是印度文化的第一經(jīng)典,《圣經(jīng)》是西方文化的第一經(jīng)典,《古蘭經(jīng)》是伊斯蘭文化的第一經(jīng)典,而《易經(jīng)》是中國文化乃至東亞文化的第一經(jīng)典。因為《易經(jīng)》不僅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第一經(jīng)典,而且也是日本、韓國等民族所共同推崇的經(jīng)典。

我們來看看這四大經(jīng)典。《吠陀經(jīng)》是印度歷史上一切文化的源頭,也被稱為《天啟經(jīng)》,是婆羅門教和現(xiàn)代印度教最重要、最根本的一部經(jīng)典。《圣經(jīng)》是猶太教和基督教的經(jīng)典,它包括兩部分:《舊約圣經(jīng)》(或稱《舊約全書》)和《新約圣經(jīng)》(或稱《新約全書》)。《舊約圣經(jīng)》是猶太教的經(jīng)典;《新約圣經(jīng)》是基督教的經(jīng)典,當然基督教也信奉《舊約》。《圣經(jīng)》構成了西方的文化傳統(tǒng),成了西方文明的支柱。《古蘭經(jīng)》是伊斯蘭教的經(jīng)典,它把一盤散沙、四分五裂的阿拉伯民族連接成一個偉大的民族。

我們的《易經(jīng)》很有意思,它沒有發(fā)展出一個宗教,而是影響了儒家、道家等諸子百家。佛教傳入中國以后,它又對中國化的佛教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所以說《易經(jīng)》是中華文化的元典、第一經(jīng)典。

具體來說《易經(jīng)》的文化地位,我用三個唯一來概括。

第一個唯一,《易經(jīng)》是人類軸心時代唯一由符號系統(tǒng)和文字系統(tǒng)共同構成的書。

軸心時代指公元前500年左右,這是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提出的。他發(fā)現(xiàn),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之間,世界各主要民族歷史上都出現(xiàn)了一個文化的高峰,雅斯貝爾斯把這個高峰稱為“軸心”。軸心是什么意思呢?開車的人都知道,車輪的中間叫車軸,也就是說如果把文化比喻成車輪,那這個車軸就是在公元前500年左右形成的。后來的文化雖然有所發(fā)展,這個車輪越來越大,但是都沒有偏離這個車軸(軸心)。也就是說到今天為止,還沒有形成第二個軸心。

軸心時代的西方正值古希臘文明時期,古希臘文明也是西方文明的搖籃。古希臘時期出現(xiàn)了一批巨人、巨著:古希臘神話,如大家都知道的奧林匹斯山上的眾神之首宙斯,生了一堆兒女,其中的一對雙胞胎,一個是太陽神阿波羅,一個是酒神狄俄尼索斯,這兩個神代表的日神文化與酒神文化就代表著西方文化中的理性精神與情感力量;古希臘史詩,如《荷馬史詩》(包括《伊利亞特》和《奧德賽》);古希臘悲劇,如三大悲劇作家;歷史著作,如希羅多德的《歷史》;古希臘醫(yī)學,如希波克拉底的醫(yī)學;當然最重要的,也是最偉大的就是古希臘哲學,古希臘出現(xiàn)了一批偉大的哲人,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三大哲學家——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亞里士多德的邏輯、概念判斷推理AEIO這些理論至今沒有被超越。

這一時期,兩河流域誕生了希伯來經(jīng)典——猶太教的《圣經(jīng)》,而在東方的古印度則誕生了婆羅門教的經(jīng)典,如《梵書》《吠陀經(jīng)》等,還有古印度的史詩、哲學經(jīng)典《奧義書》。在我們中國,軸心時代正值春秋戰(zhàn)國時期,公元前1000年左右誕生了《易經(jīng)》,公元前500年左右誕生了諸子百家的作品,包括《書經(jīng)》《詩經(jīng)》《禮經(jīng)》《春秋》等。

這些經(jīng)典是各個民族、文化的原創(chuàng)經(jīng)典,它奠定了其民族的文化精神,到后來也都沒有偏離,還都在按照這種文化精神持續(xù)發(fā)展。這么多經(jīng)典只有一部是由符號系統(tǒng)和文字系統(tǒng)共同構成的,這部經(jīng)典就是《易經(jīng)》。它的文字系統(tǒng)是對符號系統(tǒng)的解釋,這兩者是一種互動的、互補的、互為解釋的關系。

第二個唯一,《易經(jīng)》是中國文化史上唯一的儒家、道家和中國化的佛家共同信奉的書。

在先秦的典籍當中,除了《易經(jīng)》,其實還有很多經(jīng)典,如《書經(jīng)》《詩經(jīng)》《禮經(jīng)》等。這些書都是非常古老的,但其中只有《易經(jīng)》是儒家和道家都信奉的。比如《書經(jīng)》《詩經(jīng)》《禮經(jīng)》這些書,道家就不怎么提。

《易經(jīng)》被儒家尊為五經(jīng)(《易》《詩》《書》《禮》《春秋》)之首,當然最早是六經(jīng)(《易》《詩》《書》《禮》《樂》《春秋》),后來《樂經(jīng)》失傳了。你肯定要說了,我們背的順序都是《詩》《書》《禮》《易》《樂》《春秋》,怎么我卻說成《易》《詩》《書》《禮》《樂》《春秋》呢?其實,這是兩種排列方式。這兩種排列方式都是在漢代形成的:以《易經(jīng)》為首的排列方式是以時間先后來排列的,所以《四庫全書》中經(jīng)部的第一經(jīng)就是《易經(jīng)》;而我們大家背的順序把《詩經(jīng)》排在第一位,是按照教學的先后順序來排列的,因為詩歌讀起來朗朗上口,所以小孩子可以先讀,不能一開始就教他們《易經(jīng)》。

道家信奉的三玄(三本玄妙的書)是哪三本呢?《道德經(jīng)》(或稱《老子》)、《莊子》(或稱《南華經(jīng)》)和《易經(jīng)》。

儒家五經(jīng)和道家三玄里都有《易經(jīng)》,這是唯一一部他們都共同尊奉的經(jīng)典。其他的古老經(jīng)典要么是儒家尊奉,道家不尊奉;要么相反。漢代以后,儒家信奉《易經(jīng)》,形成了“儒家易”學派,道家也信奉《易經(jīng)》,形成了“道家易”學派。

漢代以后,儒家說理沒有不根據(jù)《易經(jīng)》的,比如董仲舒就按照易理來建構天人感應、陰陽五行的儒家系統(tǒng)。

北宋時,理學形成了,如大家都熟悉的周敦頤、程頤、程顥,他們的代表作很多都是解釋《易經(jīng)》的。

到了明代,心學大師王陽明的心學就是從易學里面來的,所以他把自己的住所叫“玩易窩”,就是在易學里面玩味出了心學的思想。所以,儒家可以分成兩大元典系統(tǒng):一個是以《易經(jīng)》為代表的五經(jīng)系統(tǒng)(《易經(jīng)》的系統(tǒng)),另外一個是以四書為代表的元典系統(tǒng)(四書的系統(tǒng))。

道家也是這樣,比如漢代的《淮南子》、嚴君平的《老子指歸》等,都和易學有關系。東漢時期,有一本非常著名的書,叫《周易參同契》,這本書是講怎么煉丹的,它就是把《易經(jīng)》、老子和爐火這三者結(jié)合起來講丹道的學說。后來道教中無論是全真道還是正一道,都跟《易經(jīng)》有關系。

到了今天,我們在中華文化主干問題上仍有爭論,有人說中華文化以儒家為主干,也有人說以道家為主干,這就形成了“儒家主干”和“道家主干”的兩派觀點。他們的主要依據(jù)就在于《易經(jīng)》,儒家說《易經(jīng)》是儒家的,道家說《易經(jīng)》是道家的。

佛教從西漢末年傳到中國之后,與中國本土文化相結(jié)合形成了中國化的佛教。它主要是與《易經(jīng)》《老子》《莊子》及儒家的先秦典籍相結(jié)合,其中《易經(jīng)》的作用非常大。當年佛教傳入中國的時候,中國上層知識分子是排斥的。

為什么后來佛教一下子又在中國大地上生根開花結(jié)果了呢?有一個趣聞,據(jù)說佛教徒看到《易經(jīng)》第二卦坤卦里面有一句話“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非常興奮,認為《易經(jīng)》與佛教一樣都是講因果報應的,所以佛教一下就在中國大地上生根開花結(jié)果了。在隋唐時期佛教形成了八個宗派,非常鼎盛,其中最具中國特色的就是禪宗。所以說《易經(jīng)》是唯一一本儒道佛都信奉的書。

第三個唯一,《易經(jīng)》是中國科學史上唯一對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生命科學都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的書。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里就提到“易道廣大,無所不包”,易道非常廣大,包括了天文學、地理學、兵法、數(shù)學、歷法學、音律學、醫(yī)學、農(nóng)學、化學(煉丹)、物理學等。這些都可以“援《易》以為說”,就是說都可以引用《易經(jīng)》來解說;而“好異者又援以入《易》”,喜歡《易經(jīng)》的人把多學科的知識都放到《易經(jīng)》里面去,形成了易學這門學說,叫“易說愈繁”。

我們都知道先秦最早的經(jīng)典(五經(jīng))對中國的人文社會科學的影響是巨大的,但除了《易經(jīng)》,其他四部經(jīng)典對自然科學、生命科學的影響非常小。《易經(jīng)》不僅對漢代以及之后的政治、倫理、宗教、文學、藝術乃至經(jīng)濟、軍事等都有重要的影響,而且對中國傳統(tǒng)的自然科學,比如天文學、數(shù)學、歷法學、化學、物理學等也都有重要的影響。

《易經(jīng)》除了對自然科學有影響,還對生命科學有重大的影響,也就是對中醫(yī)學有重大的影響。可以說中醫(yī)學就是直接從《易經(jīng)》的思維方式上產(chǎn)生出來的,有句話叫“醫(yī)源于《易》”(中醫(yī)源于《易經(jīng)》)。所以,《易經(jīng)》是唯一影響中國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和生命科學的經(jīng)典。

總結(jié)一下,如果把中華文化比喻成一條河流,《易經(jīng)》就是這條長河的源頭。它是一泓清泉,以奔騰不息的生命之水流匯成了悠悠五千年的中華文明。


【注釋】

[1] 章太炎先生為人戲謔,曾以太平天國為例,封黃侃為天王,汪東為東王,朱希祖為西王,錢玄同為南王,吳承仕為北王。——編者注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汕尾市| 达拉特旗| 惠安县| 巴塘县| 上蔡县| 襄汾县| 淮阳县| 涟源市| 三门县| 临邑县| 新蔡县| 上犹县| 天水市| 巴彦县| 临武县| 长白| 庆城县| 伊吾县| 凌源市| 阿城市| 广丰县| 南溪县| 郎溪县| 临邑县| 舟曲县| 灵璧县| 宁南县| 行唐县| 南乐县| 东平县| 通许县| 光泽县| 清远市| 开封市| 曲沃县| 绵竹市| 象州县| 南溪县| 苏尼特右旗| 汉寿县| 漳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