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4 耕地保護與提升理論譜系:相關文獻綜述

站在“巨人肩膀”上可以看得更遠,也相對容易獲得進行邊際創新的機會。土地尤其是耕地因為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起到基礎性的作用,同時由于生態環境的日益惡化,近年來,諸多學者對耕地的保護和與耕地相關的污染問題進行了大量研究。考慮到耕地質量這一問題的特性,本書分別從自然科學、社會學和經濟學三個視角對這些研究進行梳理和評價。

1.4.1 從自然科學視角進行的相關研究

耕地質量是一個典型的自然科學概念,所以目前圍繞其進行的自然科學視角的相關研究最為豐富。本書出于研究需要,對這一學科視角下的耕地質量的內涵、耕地質量的檢測與評價、耕地質量的提升策略三個方面進行文獻歸納與總結。

1.4.1.1 圍繞耕地質量內涵進行的相關研究

從國外的研究來看,國外學者并沒有直接對耕地質量的內涵進行研究,卻把它包含在土地(土壤)質量的相關研究中,并對土地(土壤)質量進行了內涵界定。Bennema等利用生態學的研究方法,通過對農用土地利用規劃進行研究,發現土地質量的內在屬性是非常復雜的,主要包括動植物生長的需求、自然產品的獲得、土地的管理水平等幾個方面BEEK K J, BENNEMA J. Land evaluation for agricultural land use planning: An ecological methodology [M]. Wageningen: Department of Soil Seience and Geology, Agricultural University,1972: 22-24.。Pieri等認為,土地質量主要是指土地滿足人類相關需求的狀態和條件,這些需求主要包括農林產品、安全和環境管理等PIERI C, DUMANSKI J, HAMBLIN A, et al. World Bank Discussion Papers No. 315: Land quality indicators [R]. Washington DC: The World Bank, 1995: 55.。Rossiter在構建一個土地評估分析框架的基礎上,認為土地質量不僅包括土地本身所具有的一些基本特征,還包括土地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土地質量的多元內涵決定了評估模型的構建ROSSITER D G.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Land Evaluation [J]. Geoderma,1996,72(3):165-190.。Bouma和Droogers從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研究目的出發對耕地質量的內涵進行了定義,認為土地質量指標為小麥實際產量和潛在產量之間的比率BOUMA J, DROOGERS P. A procedure to derive land quality indicators for 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J]. Geoderma,1998,85(1):103-110.。Dumanski和Pieri在對土地質量指標進行研究后認為,應該把土地的利用方式也納入土地質量,因為發展畜牧業和進行環境保護對土地質量的影響是有差異的DUMANSKI J, PIERI C. Land quality indicators research plan[J]. 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2000,81(2):93-102.。Pa?akarnis和Maliene在對中東部歐洲國家的農村可持續發展進行研究后發現,這些國家在改善土地質量時,不僅關注土地的生產能力,而且關注土地的自然景觀和生態環境的建設PA?AKARNIS G, MALIENE V. Towards sustainable rural development i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Applying land consolidation [J]. Land Use Policy,2010,27(2): 545-549.。Lomba和Goncalves系統地考察了耕地的多重內涵。他們認為不僅要關注耕地的生產能力,而且要注重耕地的生態服務、景觀文化服務及社會服務等LOMBA A, GONCALVES J, MOREIRA F, et al. Simulating long-term effects of abandonment on plant diversity in mediterranean mountain farmland [J]. Plant Biosystems,2013,147(2): 328-342.。Nabiollahi等在對伊朗的土壤質量進行評價時把土地的坡度和土地利用變化情況作為影響土壤質量的兩個主要因素進行了實證研究NABIOLLAHI K, GOLMOHAMADI F, TAGHIZADEH-MEHRJARDI R, et al. Assessing the effects of slope gradient and land use change on soil quality degradation through digital mapping of soil quality indices and soil loss rate [J]. Geoderma,2018(318): 16-28.。

在國外,除了學術界圍繞土地質量問題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外,相關政府和國際組織也對土地質量的內涵進行了界定。1961年,美國農業部在其構建的土地潛力分類系統(LCC)中,把耕地生產潛力也作為耕地質量的一個重要內容,其主要偏重土地質量的自然屬性,對土地治理的經濟社會屬性考慮得不足KERRI S, BELINA K M. Cover crops enhance soil organic matter, carbon dynamics and microbiological function in a vineyard agroecosystem [J]. Applied Soil Ecology,2008,40(2): 359-369.。1985年,加拿大在“土壤健康”項目中對土壤質量從土壤健康質量和土壤環境質量兩個維度對土壤質量進行了定義ACTON D, GREGORICH L J. Executive summary of the health of our soils toward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in Canada[C]. Ottawa: Center for Land and Biological Resources Research. Agriculture and Agrifood Canada,1996.。1995年,FAO、UNDP和UNEP在LQIS項目中把土地治理定義為,在一定的土地利用條件下,土地維持動植物健康和生態系統穩定的能力,并認為土地質量更多地體現為一種范圍FAO FESLM. An international framework for evaluating sustainable land management [R]. Rome: FAO,1993.。美國土壤學會于1995年從土壤的物理、生物和化學屬性等角度對耕地質量的內涵進行了闡述,并從滿足人類需求的角度把生態環境因素納入其中。2006年,由歐洲聯盟發布的《2007—2013年歐盟農村發展政策》報告把土地的管理水平和土地的生態環境保障與服務功能納入土地質量的發展EUROPEAN COMMISSION. The EU rural development policy 2007—2013 [R]. Luxemburg:Office for Official Publications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2006。

從國內的研究來看,考慮到我國人口眾多且耕地資源有限,糧食安全問題一直是我國的一個重大戰略問題。故而,我國針對耕地質量所下的定義更為重視耕地綜合生產能力方面,近年來才逐漸引入生態環境等因素。趙登輝和郭川在理論分析的基礎上,認為耕地質量的內涵涵蓋了耕地肥力和耕地位置兩個主要因素趙登輝,郭川.耕地定級與估價的新思路 [J].中國土地科學,1997(6): 36-39.。吳群在分析農地等級劃分問題時,把耕地的現實生產力、生產潛力和適宜性作為研究耕地質量的三個主要內涵吳群.農用地質量等級劃分依據及其基本思路 [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1): 38-42.。劉友兆等認為耕地質量包括耕地生產能力、耕地環境及耕地產品質量三個方面劉友兆,馬欣,徐茂.耕地質量預警 [J].中國土地科學,2003(6): 9-12.。李丹認為耕地的自然屬性、經濟發展和環境屬性是耕地質量的三個主要影響因素,對應于這三個主要影響因素的就是耕地的本底、經濟和健康質量,并把它們作為耕地質量的基本內涵李丹,劉友兆,李治國.耕地質量動態變化實證研究為以江蘇省金壇市為例 [J].中國國土資源經濟,2004,17(6); 22-25.。朱永恒等認為土地質量是指耕地的農業生產和耕地的生態環境兩個可以滿足人們對耕地基本需求的屬性朱永恒,濮勵杰,趙春雨.土地質量的概念及其評價指標體系研究 [J].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05(2): 31-33;趙春雨,朱永恒.耕地質量指標體系的構建 [J].資源開發與市場,2006,22(3):224-227.。高明秀等認為耕地質量包括耕地的本底質量、經濟質量和健康質量高明秀,李占軍,趙庚星.面向土地整理的項目尺度耕地質量評價 [J].農業工程學報,2008, 24(S1): 128-132.??紫楸蟮妊芯堪l現,耕地質量具有多重屬性,但是主要受自然因素、科技進步和社會經濟因素的影響孔祥斌,李翠珍,梁穎,等.基于農戶用地行為的耕地生產力及隱性損失研究 [J].地理科學進展,2010,29(7):870-877.。沈仁芳等從自然因素和社會經濟因素的視角出發,認為耕地質量的內涵有耕地的土壤、管理、空間地理和經濟質量四個內在維度沈仁芳,陳美軍,孔祥斌,等,魯明星.耕地質量的概念和評價與管理對策 [J].土壤學報,2012, 49(6): 1210-1217.。張蚌蚌等認為土壤固碳、土壤有機碳含量、降水和土壤鹽分等都是耕地質量重要的構成因素張蚌蚌,孔祥斌,鄖文聚,等.我國耕地質量與監控研究綜述 [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15(2): 216-222.。杜國明等認為耕地質量由地力質量、工程質量、空間質量、生態環境質量和美學與文化質量五個方面構成,耕地質量的本質特征還是來滿足農業生產維度的屬性杜國明,劉彥隨,于鳳榮,等.耕地質量觀的演變與再認識 [J].農業工程學報,2016,32(14): 243-249.。曾榮等在對AHP-灰色關聯度分析法對湖北省襄陽市的耕地質量進行評價時,認為耕地質量包括本底值、農業生產管理、經濟效益和可持續利用四個方面曾榮,趙榮,梁勇. AHP-灰色關聯度分析法的耕地質量評價:以湖北省襄陽市為例 [J].測繪科學,2018(8): 1-11.

此外,隨著耕地質量問題日益嚴峻,耕地質量問題越來越受到國家的重視和社會的關注,我國政府也對耕地質量的內涵進行了相關的闡述。2008年,農業部在《全國耕地地力地力調查與質量評價技術規程》中,認為耕地地力和土壤環境質量是耕地質量的兩個組成部分,這兩個部分分別是為了滿足農作物的生產和清潔環境的需要。2012年年底,農業部從立地條件、土壤剖面性狀、障礙因素三個方面表示耕地質量。2016年,國家質檢總局、國家標準委頒布的《耕地質量等級》從耕地地力、田間基礎設施和土壤健康狀況三個方面對耕地質量的內涵進行了歸納。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發現:針對耕地質量定義的研究日益豐富,對耕地質量內涵的研究得到了諸多有益的成果。但是,由于耕地質量多重屬性的存在,學術界和政府難以對其下一個較為統一的定義。故而,重新對耕地質量進行定義就成了本書的一個重要研究目的。

1.4.1.2 圍繞耕地質量監測與評價進行的相關研究

在國外,20世紀80年代以后,隨著科技尤其是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耕地評價的理論和方法得到了不斷的發展和完善,且耕地質量評價的精確化水平和綜合化水平也得到了不斷的提高KING J. Beyond economic choice: Popul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J]. Paris France Unesco,1987.。除此之外,耕地質量的相關數據更新也得到了長足的進步,多元信息復合分析也能夠快速地實現,由此開啟了耕地質量評價的快速發展DAVID G. Rossiter. ALES: A framework for land evaluation using a microcomputer[J]. Soil Use and Management,1990,6(1):7-20; TURNER M G, GARDNER R H. Quantitative methods in landscape ecology [M]. New York: Springer,1991.。在隨后的研究中,相關研究者主要對不同情境下耕地質量指標體系構建的基本方法和具體指標進行了研究,其常用的模型分析方法有層次分析法、土壤質量指數法、最小數據集法、灰色關聯度分析法和模糊綜合評價法等,其中土壤質量指數法最具有代表性LARSON W E, PIERCE F J. Conservation and enhancement of soil quality[M]. Chiang Rai: International Board for Soil Research and Management Inc.(IBSRAM), 1991; DORAN J W, JONES A J. Methods for assessing soil quality [J]. Scientia Horticulturea, 1996(4): 355-356; MARZAIOLI R, D'ASCOLI R, DE PASCALE R A, et al. Soil quality in a mediterranean area of southern italy as related to different land use type [J]. Applied Soil Ecology,2010(44):205-212.。Dumanski和Pieri則把研究目標放在了耕地質量的預警體系研究方面,從長短期目標的視角構建了相關預警指標體系,這是國外耕地質量檢測與評價研究的另一個主要方面DUMANSKI J, PIERI C. Land quality indicators: Research plan [J]. Agricultural,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 2000, 81(2): 93-102.。Ramankutty等認為在構建耕地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時,需要從耕地生產能力和耕地生態效率兩個維度進行RAMANKUTTY N, EVAN A T, MONFREDA C, et al. Farming the plant: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global agricultural lands in the year 2000 [J]. Global Biogeochemical Cycles, 2008, 22(1): 1-19.。Nabiollahi等研究發現,土壤質量指數和土壤流失率是評價耕地質量的兩個核心指標,并認為數字化繪圖是耕地質量評價的一個重要方法NABIOLLAHI K, GOLMOHAMADI F, TAGHIZADEH-MEHRJARDI R, et al. Assessing the effects of slope gradient and land use change on soil quality degradation through digital mapping of soil quality indices and soil loss rate [J]. Geoderma,2018,318: 16-28.。此外,在1993年和1995年FAO和世界銀行依次制定了《可持續土地利用評價綱要》FAO FESLM. An international framework for evaluating sustainable land management [R]. Rome; FAO,1993.和《土地質量指標》PIERI C, DUMANSKI J, HAMBLIN A, et al. World Bank discussion papers No.315: Land quality indicators [R]. Washington DC: The World Bank, 1995: 55.,從國際組織的層面對耕地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的標準提供了參考。

從國內來看,長期以來,我國相關研究者和政府部門把耕地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作為耕地質量檢測與評價相關研究的核心內容。

具體來看,冷疏影和李秀彬率先對國外圍繞土地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的相關研究進行了文獻綜述,以期為國內的相關研究和實踐提供經驗借鑒冷疏影,李秀彬.土地質量指標體系國際研究的新進展 [J].地理學報,1999(2): 83-91.。張鳳榮等以華北平原鹽漬土區為研究對象,從土壤有機質含量、地下水資源的量與質、土壤的水溶鹽含量、土壤重金屬容量空間等方面構建了鹽漬土地區耕地質量的評價指標體系張鳳榮,齊偉,薛永森,等.鹽漬土區耕地質量指標及其在持續土地利用管理評價中的應用 [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01(5): 42-48.。何鑫和李瓊芳建立了一個馬爾柯夫鏈綜合耕地質量評價模型何鑫,李瓊芳.馬爾柯夫法在耕地質量動態評價中的應用 [J].資源開發與市場,2004(1): 9-10.。趙春雨和朱永恒認為生產和生態功能指標體系是評價耕地質量的兩個子指標體系,其中前者包括氣候質量、土壤質量、景觀生態質量和生物多樣性質量,后者包括耕地的基礎地力、生產潛力和現實生產力趙春雨,朱永恒.耕地質量指標體系的構建 [J].資源開發與市場,2006(3): 224-227.。方斌等認為耕地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應該包括耕地的本底質量、耕地的經濟質量和耕地的健康質量三個內在維度方斌,吳次芳,呂軍.耕地質量多功能技術評價指標研究:以平湖市為例 [J].水土保持學報,2006(1): 177-180.??紫楸蟮葟霓r戶耕地質量保護的行為視角出發,在設定農戶土地利用“產量、產量與利潤、利潤”三階段目標的基礎上,構建了耕地質量的一個多階段評價指標體系,以期提供相關政策依據孔祥斌,劉靈偉,秦靜,等.基于農戶行為的耕地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的理論與方法[J].地理科學進展,2007(4): 75-85.。農肖肖等提出了一種基于ARCGIS的空間分析模型的耕地質量評價的新方法農肖肖,何政偉,吳柏清.ARCGIS空間分析建模在耕地質量評價中的應用 [J].水土保持研究,2009, 16(1): 234-236.。姚赫男等在對GIS和RS技術綜合運用的基礎上,對研究區域內的Landsat TM多光譜影像進行定量研究,可以分析得出不同耕地的質量等級情況姚赫男,李艷,曹宇.基于RS和GIS的耕地資源質量評價:以浙江省富陽市為例 [J].土壤,2013, 45(4): 732-738.。徐康等基于我國農用地分等的相關要求,在補充自然質量和生產條件修正因素的基礎上,建立了相應的指標體系來對土地整治后的耕地質量進行評價,并以海南省陵水縣的相關案例進行了實證驗證徐康,金曉斌,吳定國,等.基于農用地分等修正的土地整治項目耕地質量評價 [J].農業工程學報,2015, 31(7): 247-255.。在此基礎上,匡麗花等把土地利用修正因素引入土地整治后耕地質量的評價體系進行了進一步地探討匡麗花,葉英聰,趙小敏,等.基于農用地分等修正的土地整治項目對耕地質量的影響評價 [J].農業工程學報,2016, 32(17): 198-205.。黃廳廳等運用GIS空間分析技術,構建了耕地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并基于貴州省1989—2010年縣域相關數據進行了實證研究,發現:全省耕地質量的主要影響因素有耕地土層、水土流失、土地開發、建設用地、耕地保護制度、社會輿論導向等自然、經濟及社會因素黃廳廳,盧德彬,楊建.基于GIS的省級耕地質量綜合評價及時空演變分析:以貴州省為例 [J].水土保持研究,2017, 24(3): 253-257.。曾榮等認為傳統的耕地質量評價方法具有一定程度的局限性和單一性,故而其構建了一種AHP-灰色關聯度分析法來進行耕地質量評價,結果表明:湖北省襄陽市的數據經驗證有效曾榮,趙榮,梁勇. AHP-灰色關聯度分析法的耕地質量評價:以湖北省襄陽市為例 [J].測繪科學,2018(8): 1-11.。除此之外,農業部于2012年在《全國耕地質量等級情況的公報》中從立地條件等五個維度對我國耕地質量的評價指標體系進行了構建。

綜上所述,現階段雖然在耕地質量的檢測和評價方面已經取得了諸多有益的研究成果,但是這些研究成果分布得比較零散,缺乏較為完整的、成體系的研究。

1.4.1.3 耕地質量改善策略的相關研究

雖然對于耕地質量的內涵、評價與檢測方法等的研究觀點眾多,并沒有形成較為一致的研究結論。對國內外相關文獻進行研究后,我們可以發現:土地整治和農業管理措施的改變是進行耕地質量改善的兩個主要策略。其中,土地整治主要是通過物理性、工程性的方式來消除阻礙耕地質量提升的因素,以此來實現耕地質量的改善;農業管理措施主要是指通過生物、耕作方式的改變等來實現耕地質量的改善。在此,本書對有關這兩個舉措的文獻進行了下述分析:

首先,從土地整治的視角來看。付梅臣和陳秋計在研究礦區生態環境恢復的問題時,認為表土剝離工藝的土地生態復墾和預復墾是其主要方式付梅臣,陳秋計.礦區生態復墾中表土剝離及其工藝 [J].金屬礦山,2004(8): 63-65.。胡振琪等從土壤學的研究視角對礦山土地復墾實踐中的土壤重構問題進行了較為系統的研究,并對相關概念進行了界定、對具體方法進行了討論胡振琪,魏忠義,秦萍.礦山復墾土壤重構的概念與方法 [J].土壤,2005(1): 8-12.。趙玉領等基于嵩縣田湖鎮基本農田示范區整理項目的相關資料,研究后發現土地整理可以對耕地質量的評價、落實“占補平衡”政策提供良好的基礎趙玉領,蘇強,吳克寧,等.土地整理前后耕地質量變化的實證分析:以嵩縣田湖鎮基本農田示范區整理項目為例 [J].中國農學通報,2008, 24(12): 514-518.。魯葉江等在綜合考慮復墾工藝、土壤質地層次性和作物根系等條件后,提出了一種就地取土復墾土壤剖面的土地整治方法,這種方法可使復墾耕地土壤恢復原耕作土壤的層次結構性,可以實現復墾耕地質量水平的有效提高魯葉江,李樹志,高均海.就地取土復墾土壤剖面構建技術研究 [J].礦山測量,2009(5): 89-91.。薛萐等在對黃土高原丘陵區坡改梯后耕地質量測度的基礎上,研究發現:在改造等土地整治工程當年土壤質量有所下降或者沒有顯著的變化,但是從長期來看有助于耕地質量的改善薛萐,劉國彬,張超,等.黃土高原丘陵區坡改梯后的土壤質量效應 [J].農業工程學報,2011, 27(4): 310-316.。韓霽昌等在研究毛烏素沙地土地整治問題時指出,通過科學合理的砒砂巖和沙配比,可實現砒砂巖和沙資源化利用并使荒漠變為良田韓霽昌,劉彥隨,羅林濤.毛烏素沙地砒砂巖與沙快速復配成土核心技術研究 [J].中國土地學,2012, 26(8): 87-94.。譚永忠等梳理和總結歸納了美國、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家表土剝離的實踐情況,并在提煉其特點的基礎上指出對中國的啟示譚永忠,韓春麗,吳次芳,等.國外剝離表土種植利用模式及對中國的啟示 [J].農業工程學報,2013, 29(23): 194-201.。王軍等在對松嫩平原西部土地整理對鹽漬化土壤改良影響進行研究的基礎上,發現土地整理能有效改良鹽漬化土壤,但新增耕地土壤質量依舊低于原有水平王軍,頓耀龍,郭義強,等.松嫩平原西部土地整理對鹽漬化土壤的改良效果 [J].農業工程學報,2014,30(18):266-275.。劉涓等研究了土地整理對紫色土區土壤理化特性的影響,認為表層土壤性質的變化會明顯受到土地整理年限長短的影響,這為紫色土區農田的整治工程提供理論依據劉涓,杜靜,魏朝富,等.紫色土區土地整理年限對土壤理化特性的影響 [J].農業工程學報,2015, 31(10): 254-261.。王蓓認為土地整治是改善耕地土壤鹽堿化的一個有效途徑,其有助于耕地質量的保護與提升,可以為我國的糧食安全提供保障王蓓.基于土地整治的濱海鹽堿地區耕地質量提升研究 [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6, 18(S1): 89-90, 101.。曹琳等認為土地整治建設的耕地質量等別提升應該以耕地質量提升的現實潛力為目標曹琳,趙華甫,陳學砧.基于自然等提等潛力指數模型的耕地整治建設等別目標研究[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7, 38(10): 74-80.。

其次,從農業管理措施改善的視角來看,主要包括改變施肥策略FLIEPBACH A, MARTENS R, REBER H. Soil microbial biomass and activity in soils treated with heavy metal contamination sewage sludge [J].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1994,26(9):1201-1205.、開發利用地下水樊自立,馬英杰,馬映軍.中國西部地區的鹽漬土及其改良利用 [J].干旱區研究,2001(3): 1-6.、使用相關植物修復污染土壤陳同斌,張斌才,黃澤春,等.超富集植物蜈蚣草在中國的地理分布及其生境特征 [J].地理研究,2005(6): 825-833.、施用土壤改良劑王允青,郭熙盛,王靜,等.保護性耕作和施用控釋肥對小麥生長及產量的影響 [J].河北農業科學,2009, 13(3): 51-52.、對耕地水分進行管理孫永健,孫園園,劉樹金,等.水分管理和氮肥運籌對水稻養分吸收、轉運及分配的影響[J].作物學報,2011, 37(12): 2221-2232.、實行輪耕李娟,彭鎮華,高?。齺喪型恋乩米兓坝绊懸蛩仳寗恿Ψ治?[J].安徽農業科學,2012, 40(36): 17794-17797, 17835.、使用沼液進行灌溉余薇薇,張智,羅蘇蓉,等.沼液灌溉對紫色土菜地土壤特性的影響 [J].農業工程學報,2012, 28(16): 178-184.、進行秸稈還田田慎重,王瑜,李娜,等.耕作方式和秸稈還田對華北地區農田土壤水穩性團聚體分布及穩定性的影響 [J].生態學報,2013, 33(22): 7116-7124.、實施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蔣永濤,喬曉曉,程琳琳,等.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對寧陽縣耕地質量的動態影響 [J].中國農技推廣,2017, 33(10): 48-49.等。但是,由于農業管理措施對于耕地質量質量的改善不夠明顯,因而部分學者認為通過土壤固碳LAL R. Soil carbon sequestration impacts on global climate change and food security [j]. Science, 2004, 304(5677): 1623-1627.、增加土壤微生物蔡信德,仇榮亮,陳桂珠,等.接種泡囊假單胞菌對土壤生物性質及A. corsicum吸收Ni的影響 [J].生態學報,2006(5): 1405-1413.、提高土壤有機碳含量邱建軍,王立剛,李虎,等.農田土壤有機碳含量對作物產量影響的模擬研究 [J].中國農業科學,2009, 42(1): 154-161.、降低土壤動物等敏感性SOHI SP, KRULL E, LOPEZ-CAPEL E, et al. A review of biochar and its use and function in soil [J]. Advances in Agronomy,2010(105):47-82.、增加土壤酶活性陶磊,褚貴新,劉濤,等.有機肥替代部分化肥對長期連作棉田產量、土壤微生物數量及酶活性的影響 [J].生態學報,2014, 34(21): 6137-6146.、有機肥+磷細菌肥處理孟會生,洪堅平,王向英,等.磷細菌肥對采煤塌陷區復墾土壤放線菌群落的影響 [J].應用與環境生物學報,2016, 22(5): 911-916.、施用生物質炭孫贇,MUHAMMAD SHAABAN,何志龍,等.生物質炭對茶園土壤改良及茶葉品質的影響 [J].中國土壤與肥料,2017(6): 9-14.等方式對耕地質量的提升作用更為明顯。

1.4.2 從社會學視角進行的相關研究

除了自然科學領域對耕地質量問題進行了較為廣泛的研究外,社會學領域亦從參與主體心理與行為、法律因素和社會因素等視角進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

1.4.2.1 從參與主體心理與行為進行的相關研究

胡孫壩和胡丕勇基于行為心理學的視角,運用S-R關聯理論剖析了當前耕地保護制度存在的問題及其背后的原因胡孫壩,胡丕勇.基于行為心理學的耕地保護制度審視 [J].國土資源情報,2012(6):48-50, 9.。Howley等圍繞農戶耕地保護的意愿及其采用特定技術的影響因素研究,表明信息可獲得性相關因素是影響農戶采納相關技術的重要因素HOWLEY P, HYNES S, DONOGHUE C O. Countryside preferences: exploring individuals' willingness to pay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farm landscape [J]. Landscape Research, 2013, 37(6): 703-719.。楊志海和王雨濛以2013年對鄂、豫兩省829戶農戶調查資料為基礎,研究發現農民耕地質量保護責任意識與認知普遍薄弱,缺乏保護耕地質量的積極性且與其行為之間存在不一致性楊志海,王雨濛.不同代際農民耕地質量保護行為研究:基于鄂豫兩省829戶農戶的調研[J].農業技術經濟,2015(10): 48-56.。謝賢鑫等運用江西省2028戶農戶的調研數據,以化肥和農藥使用作為研究視角,將農戶按文化程度、年齡和純農比重進行分類研究,發現不同年齡農戶對農業污染的認識存在差異;農戶的化肥和農藥使用量隨著文化水平的提高,農戶對科技指導的需求會逐漸加大謝賢鑫,陳美球,李志朋.不同群體農戶耕地質量保護行為比較研究:基于農藥、化肥使用視角 [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6, 27(19): 12-16.。孔喆等基于農戶土地意識的五個維度構建出農戶土地意識的測度量表,并把其與耕地質量保護行為進行實證研究,發現持有土地致富意識和土地依賴意識的農戶更有可能去采取耕地保護行為孔喆,陳英,黃思琴,等.農戶土地意識分化對耕地保護行為的影響研究:以甘肅省涼州區為例 [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16, 30(8): 30-35.。劉洪彬和呂杰基于微觀農戶的研究視角,從行為心理學的視角構建了PSER分析框架,并利用沈陽市238戶農戶的調查數據來進行實證研究,得出如下結論:總體上看,大城市的郊區農戶對耕地質量保護感知和認知程度相對較高,保護耕地的意愿也較為強烈劉洪彬,呂杰.大城市郊區農戶對耕地質量保護認知行為差異及其影響因素:基于PSER分析框架的實證檢驗 [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7, 17(6): 71-81, 164.。

1.4.2.2 從法學視角進行的相關研究

汪景寬等在對其他國家在耕地質量建設與管理方面立法分析的基礎上,指出我國耕地質量建設與管理工作存在著管理體制不明確、法律法規不健全和評價標準不清晰等問題,認為我國耕地質量的根本保障就是要完善相關法律體系,因而需要制定以耕地質量保護制度、耕地質量監測制度體積耕地質量建設制度等為主的耕地質量建設與管理條例汪景寬,盧曉姣,李永濤,等.中國耕地質量建設與管理立法研究 [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2, 22(S1): 205-208.。任意等提出了加強我國耕地質量立法工作的必要性,分析了當前我國耕地質量立法現狀與存在的問題,總結了部分發達國家在耕地質量立法工作方面的經驗與啟示,提出了加強我國耕地質量立法工作的相關建議任意,辛景樹,鄭磊,等.對加強我國耕地質量立法工作的思考 [J].現代農業科技,2015(22): 345-347.。楊驥等對中國耕地質量下降和保護問題進行分析,提出保護耕地質量可行的法律保障措施是很有必要的楊驥,裴久渤,汪景寬.耕地質量下降與保護研究:基于土地法學的視角 [J].中國土地,2016(9): 28-29.。在此基礎上,楊驥進一步對耕地質量保護的管理制度主體和權利制度主體的職責進行了分析,這些主體主要包括政府(中央和地方政府)和耕地使用者(村集體、單位以及個人)楊驥.我國耕地質量保護立法進程及主體職責探討 [D].沈陽:沈陽農業大學,2017.。此外,有學者提出要積極借鑒法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土壤污染防治法律制度曾暉,吳賢靜.法國土壤污染防治法律及其對我國的啟示 [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3(4): 107-112; NOMURA H, YABE M, NISHIO T, et al. Framework for improvement of farmland biodiversity in Japan[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lanning and Management,2013,56(5):743-758.。

1.4.2.3 從人口因素視角進行的相關研究

韓濤認為,人口變化會對耕地保護產生消極和積極的雙重影響,并基于江蘇省的相關數據進行分析,重點探討了江蘇省人口數量增加導致耕地占用的趨勢有所減緩的現象,并對人口城鎮化的大力推進有利于保護耕地的相關原因進行了探討韓濤.江蘇省人口變化對耕地保護的影響 [J].國土資源科技管理,2005(6): 32-35.。張子珩等基于南京市1997—2004年的相關數據,運用逐步回歸法進行研究,發現在影響耕地數量的諸多因素中,總人口是南京市耕地總量變化的根本因素,其把居住和就業作為傳導路徑。未來,總人口的持續增加會對耕地保護形成極大的壓力,因而,政府需要推行適度城市化政策,并在耕地保護的制度上尋求創新張子珩,嚴燕兒,馮九璋.南京市人口發展對耕地保護的壓力分析 [J].西北人口,2007(3): 17-21.。望佳琪認為,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和耕地保護壓力較大是人口流入地區的兩個重要特征,并在此基礎上,基于耕地和人口的雙重研究視角,綜合運用波士頓矩陣模型和K-均值聚類法把我國的耕地保護區劃分為了四類,并指出在不同類型的耕地保護區內應該因地制宜地制定和實施期耕地保護政策望佳琪.人口流動與區域耕地保護的戰略選擇 [D].杭州:浙江大學,2010.。劉思萌進一步從人口、耕地和糧食的三維視角出發,分別構建出三者各自的利用和發展指數,并使用三組數據來構建系統協調狀態評價模型,進而在對相關數據具體應用的基礎上指出了河北省耕地保護存在的問題劉思萌.河北省人口—耕地—糧食系統協調性評價及其調控 [D].昆明:云南財經大學,2014.。

1.4.3 從經濟學視角進行的相關研究

現階段,從經濟學視角對耕地保護問題進行的已有研究更多地聚焦于耕地數量保護。圍繞耕地質量保護問題的研究時間不長,但是呈蓬勃發展之勢。在此,本書對這一學科視角下的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的主體利益分析、制度體系研究、產生原因、現狀、困境和對策等方面來進行文獻梳理。

1.4.3.1 參與主體利益分析的相關研究

任旭峰和李曉平在傳統農業家庭模型(AHM)的基礎上,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用改進后的模型來考察農戶耕地保護行為在何種情況下才會發生,得出如下基本結論:農戶作為把收入最大化作為決策目標的經紀人,只有其在耕地保護中的投入(主要指勞動力投入)得到充分的補償,才會采取耕地保護的行為任旭峰,李曉平.中國農戶收入最大化與耕地保護行為研究 [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1, 21(11): 79-85.。任旭峰在對中國耕地保護相關制度進行梳理和評價的基礎上,分別從政府(中央和地方政府)、農村集體組織和農民三個利益主體的行為入手進行分析,認為各個主體在耕地保護方面都存在著一定的利益目標,需要根據其目標來引導和懲戒任旭峰.中國耕地資源保護的政治經濟學分析 [D].濟南:山東大學,2012.。毋曉蕾等認為,在現階段的耕地保護制度下,政府(中央和地方政府)、農戶對耕地保護的目標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再加上相應激勵機制和外部監督的缺失,兩者的耕地保護行為存在著極大的差異甚至是背離,地方政府和農戶具有強烈的機會主義傾向毋曉蕾,梁流濤,陳常優.耕地保護主體行為分析及補償激勵機制構建 [J].經濟研究參考,2014(71): 25-26.。付國珍和擺萬奇通過對相關研究進行分析發現,耕地質量保護的各類參與主體存在著逐利性付國珍,擺萬奇.耕地質量評價研究進展及發展趨勢 [J].資源科學,2015, 37(2):226-236.。為了更好地分析不同參與主體之間的利益關系,許多學者利用博弈論的分析方法進行了進一步的探討。李邊疆和王萬茂研究發現東西部地方政府之間耕地保護耕地意愿和行動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東部發達地區地方政府的政府保護意愿和行動高于西部經濟相對落后地區李邊疆,王萬茂.地方政府的博弈行為與耕地保護:一個基于公共物品私人供給模型的分析框架 [J].中國軟科學,2006(4): 39-45.。郭正濤等在分析我國耕地保護制度的基礎上,構建了中央、地方和農民在內的三方博弈論模型,認為中央政府需要對現行制度進行創新,提高保護耕地的補貼郭正濤,劉濤,付榮.博弈論視角下的耕地保護制度與失地農民補償體系研究 [J].稅務與經濟,2010(2): 57-62.。段巖燕和申靜認為要從經濟學的角度提高各利益主體保護耕地的積極性,并構建了多層博弈模型,研究發現在保護耕地時,需要數量和質量并重,并逐步調整耕地保護各方利益分配方案段巖燕,申靜.從各利益主體間博弈關系談我國耕地保護制度 [J].城市發展研究,2010, 17(10): 107-112.。王小斌和邵燕斐從耕地外部性的視角出發,對政府與農民在耕地保護中的關系進行博弈分析發現:只有中央政府嚴格履行行政監察職能,加大執法力度,提高地方政府違規征地的機會成本,才能實現耕地的有效保護王小斌,邵燕斐.耕地保護、政府征地與博弈行為分析 [J].社會科學家,2014(7):63-67.。張德元和王勝男在對中央和地方政府、農戶三者耕地保護目標界定的基礎上,構建了三者之間耕地保護行為的動態博弈模型,通過動態博弈發現:要想促使地方政府積極參與耕地保護,就必須要加大對地方政府保護耕地的獎勵力度和破壞耕地的懲戒力度,而地方政府要想激發農戶耕地保護的積極性就需要對農戶進行補貼等外部激勵張德元,王勝男.關于我國目前耕地保護的博弈分析 [J].宿州學院學報,2015, 30(10): 1-3, 50.。

1.4.3.2 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的制度體系研究

要想實現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離不開完整的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制度體系,這一制度體系往往由政策、法律、法規等一系列制度構成張宇,劉濤.中國耕地保護制度研究綜述 [J].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 42(4): 33-39.。潘明才認為基本農田保護、耕地占補平衡、土地開發復墾、土地用途管制等制度是我國耕地保護制度的主要組成部分潘明才.耕地保護制度和相關政策 [J].資源·產業,2001(6): 7-10.。錢忠好在分析我國耕地保護的理論與實踐問題時,認為我國耕地保護政策主要包括土地用途管制、耕地總量動態平衡和農地征用管制三項內容錢忠好.中國農地保護:理論與政策分析 [J].管理世界,2003(10): 60-70.。葛宏元在上述研究的基礎上,把破壞耕地的懲戒制度也納入耕地保護制度體系葛洪元.國土資源保護利用的主要制度及改革取向 [J].國土資源導刊,2005(3): 6-7.。李雪芬則從新制度經濟的研究視角出發,把我國的耕地保護制度劃分為正式和非正式制度、實施機制三個維度來進行研究李雪芬.我國耕地保護制度研究 [D].開封:河南大學,2008.。在此基礎上,諸多學者對中國耕地保護制度進行了系列的績效評價。汪陽潔等運用1980—2007年中國出臺的相關耕地保護政策進行制度績效評價后,發現:完善的耕地保護制度對我國耕地保護的實現具有積極的作用汪陽潔,姜志德,王繼軍.耕地保護的制度供給實施績效差異研究 [J].公共管理學報,2010, 7(3): 21-30, 123.。馬文博等研究了1978—2008年影響我國耕地保護制度實施的內外部因素,發現在不同的發展階段,這些因素存在著明顯的差異馬文博,李世平,陳昱.我國耕地保護制度實施的影響因素分析 [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2, 14(1): 38-43, 55.。郭珍運用文獻計量學的研究方法,對我國耕地保護制度的實施績效進行了系統的分析,并指出了其存在的不足郭珍.中國耕地保護制度:實施績效評價、實施偏差與優化路徑 [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7, 50(1): 64-68, 159.。

1.4.3.3 耕地質量問題的原因、現狀、困境與對策的相關研究

馬清欣和何三林研究發現,由于農業是弱質產業,比較收益水平較低,這直接導致耕地撂荒現象的頻繁出現。此外,化肥農藥的過度施用和長期的掠奪式經營,導致耕地質量不斷下降馬清欣,何三林.對當前農村耕地撂荒和耕地質量下降問題的探討 [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02(4): 22-24.。劉學軍基于政治經濟學的研究角度,研究發現雖然堅守耕地保護政策有可能帶來暫時的一定程度的經濟效率損失,但農業未來的生產潛力卻得到了有效的保護,有助于規避未來可能發生的農業危機劉學軍.效率與風險:耕地撂荒與耕地保護的政治經濟學 [J].學術論壇,2008(8):105-110.。馬賢磊通過江西的調研問卷研究發現,穩定的農地產權能顯著地對農戶土壤保護性投資提供激勵,并且農戶厭惡風險的態度放大了農地產權因素對農戶土壤保護性投資的影響馬賢磊.現階段農地產權制度對農戶土壤保護性投資影響的實證分析:以丘陵地區水稻生產為例 [J].中國農村經濟,2009(10): 31-41, 50.。邵小寶在對我國耕地質量的現狀進行系統分析的基礎上,指出了目前我國耕地保護所面臨的現實困境,并從落實耕地保護的共同責任、健全激勵和制約機制、加大耕地管護力度等方面提出了保護耕地的針對性建議邵小寶.耕地保護的意義、現狀、問題及對策 [J].安徽農學通報(下半月刊), 2012,18(10): 5-7.。郜亮亮等基于全國6省2000年和2008年的追蹤數據,運用工具變量法研究了農戶農地使用權預期對農地長期投資的影響,結果發現農戶農地使用權預期由“不好”變為“好”將使其施用有機肥的概率提高7%郜亮亮,冀縣卿,黃季焜.中國農戶農地使用權預期對農地長期投資的影響分析 [J].中國農村經濟,2013(11): 24-33.。蔡燕培等通過對31個省(區、市)地方政府的耕地保護義務量進行測算后發現,由于我國不同地區的自身資源稟賦和耕地保護義務量存在著明顯的差別,因而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采用不同的耕地保護政策蔡燕培,許實,方斌.地方政府耕地保護義務量配置與對策研究 [J].中國土地科學,2015, 29(6): 26-32, 74.。段龍龍認為集體經濟控制力弱化、宏觀監管調控政策導向誤區及執行力缺失是我國耕地質量下降的兩個重要原因段龍龍.我國耕地質量危機的引發原因及對策論析 [J].現代經濟探討,2016(10): 40-44.。孫育新和邢玉升基于新制度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得出以下三條結論:第一,耕地保護的關鍵是構建有效的產權制度;第二,地方政府與用地企業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時,還需要對村集體以及農戶的利益進行兼顧;第三,耕地保護責任的歸屬和利益分配是重點。他們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相關對策建議孫育新,邢玉升.中國農村耕地保護的新制度經濟學研究 [J].中國農學通報,2016, 32(20): 199-204.。

在對相關文獻檢索與分析的基礎上,筆者發現,國內外已有對耕地資源保護的研究成果經歷了一個逐漸演進的過程,許多學者針對耕地保護問題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較為豐碩的研究成果。但是,這些研究更多的是從土壤學、環境學等自然科學領域進行的,少數研究圍繞法學和社會學進行簡單的分析,而圍繞經濟學視角的研究多停留在圍繞經濟主體與耕地保護相關的利益確認和補貼保護層面。但是從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方法論出發,從制度安排、制度創新與各經濟主體的利益關系及其協調等政治經濟學的研究角度來深入研究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內在邏輯的文獻還相對缺乏,也沒有給出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的整體理論分析框架。這正是本書要著力要解決的核心問題,亦是本書的研究價值所在。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春县| 万安县| 和田市| 博罗县| 郴州市| 潍坊市| 集贤县| 甘孜| 阳山县| 天门市| 本溪市| 六枝特区| 南川市| 福安市| 岳西县| 顺平县| 德昌县| 朔州市| 防城港市| 汾阳市| 方山县| 敖汉旗| 绥滨县| 长岛县| 龙川县| 同心县| 龙游县| 隆昌县| 陇西县| 泽州县| 英山县| 汝南县| 阳西县| 泰安市| 田林县| 大姚县| 惠水县| 清新县| 梁山县| 呼玛县| 黄浦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