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研究:一個政治經濟學的分析框架
- 王軍
- 9027字
- 2024-03-18 18:43:07
1.4 耕地保護與提升理論譜系:相關文獻綜述
站在“巨人肩膀”上可以看得更遠,也相對容易獲得進行邊際創新的機會。土地尤其是耕地因為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起到基礎性的作用,同時由于生態環境的日益惡化,近年來,諸多學者對耕地的保護和與耕地相關的污染問題進行了大量研究。考慮到耕地質量這一問題的特性,本書分別從自然科學、社會學和經濟學三個視角對這些研究進行梳理和評價。
1.4.1 從自然科學視角進行的相關研究
耕地質量是一個典型的自然科學概念,所以目前圍繞其進行的自然科學視角的相關研究最為豐富。本書出于研究需要,對這一學科視角下的耕地質量的內涵、耕地質量的檢測與評價、耕地質量的提升策略三個方面進行文獻歸納與總結。
1.4.1.1 圍繞耕地質量內涵進行的相關研究
從國外的研究來看,國外學者并沒有直接對耕地質量的內涵進行研究,卻把它包含在土地(土壤)質量的相關研究中,并對土地(土壤)質量進行了內涵界定。Bennema等利用生態學的研究方法,通過對農用土地利用規劃進行研究,發現土地質量的內在屬性是非常復雜的,主要包括動植物生長的需求、自然產品的獲得、土地的管理水平等幾個方面。Pieri等認為,土地質量主要是指土地滿足人類相關需求的狀態和條件,這些需求主要包括農林產品、安全和環境管理等
。Rossiter在構建一個土地評估分析框架的基礎上,認為土地質量不僅包括土地本身所具有的一些基本特征,還包括土地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土地質量的多元內涵決定了評估模型的構建
。Bouma和Droogers從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研究目的出發對耕地質量的內涵進行了定義,認為土地質量指標為小麥實際產量和潛在產量之間的比率
。Dumanski和Pieri在對土地質量指標進行研究后認為,應該把土地的利用方式也納入土地質量,因為發展畜牧業和進行環境保護對土地質量的影響是有差異的
。Pa?akarnis和Maliene在對中東部歐洲國家的農村可持續發展進行研究后發現,這些國家在改善土地質量時,不僅關注土地的生產能力,而且關注土地的自然景觀和生態環境的建設
。Lomba和Goncalves系統地考察了耕地的多重內涵。他們認為不僅要關注耕地的生產能力,而且要注重耕地的生態服務、景觀文化服務及社會服務等
。Nabiollahi等在對伊朗的土壤質量進行評價時把土地的坡度和土地利用變化情況作為影響土壤質量的兩個主要因素進行了實證研究
。
在國外,除了學術界圍繞土地質量問題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外,相關政府和國際組織也對土地質量的內涵進行了界定。1961年,美國農業部在其構建的土地潛力分類系統(LCC)中,把耕地生產潛力也作為耕地質量的一個重要內容,其主要偏重土地質量的自然屬性,對土地治理的經濟社會屬性考慮得不足。1985年,加拿大在“土壤健康”項目中對土壤質量從土壤健康質量和土壤環境質量兩個維度對土壤質量進行了定義
。1995年,FAO、UNDP和UNEP在LQIS項目中把土地治理定義為,在一定的土地利用條件下,土地維持動植物健康和生態系統穩定的能力,并認為土地質量更多地體現為一種范圍
。美國土壤學會于1995年從土壤的物理、生物和化學屬性等角度對耕地質量的內涵進行了闡述,并從滿足人類需求的角度把生態環境因素納入其中。2006年,由歐洲聯盟發布的《2007—2013年歐盟農村發展政策》報告把土地的管理水平和土地的生態環境保障與服務功能納入土地質量的發展
。
從國內的研究來看,考慮到我國人口眾多且耕地資源有限,糧食安全問題一直是我國的一個重大戰略問題。故而,我國針對耕地質量所下的定義更為重視耕地綜合生產能力方面,近年來才逐漸引入生態環境等因素。趙登輝和郭川在理論分析的基礎上,認為耕地質量的內涵涵蓋了耕地肥力和耕地位置兩個主要因素。吳群在分析農地等級劃分問題時,把耕地的現實生產力、生產潛力和適宜性作為研究耕地質量的三個主要內涵
。劉友兆等認為耕地質量包括耕地生產能力、耕地環境及耕地產品質量三個方面
。李丹認為耕地的自然屬性、經濟發展和環境屬性是耕地質量的三個主要影響因素,對應于這三個主要影響因素的就是耕地的本底、經濟和健康質量,并把它們作為耕地質量的基本內涵
。朱永恒等認為土地質量是指耕地的農業生產和耕地的生態環境兩個可以滿足人們對耕地基本需求的屬性
。高明秀等認為耕地質量包括耕地的本底質量、經濟質量和健康質量
??紫楸蟮妊芯堪l現,耕地質量具有多重屬性,但是主要受自然因素、科技進步和社會經濟因素的影響
。沈仁芳等從自然因素和社會經濟因素的視角出發,認為耕地質量的內涵有耕地的土壤、管理、空間地理和經濟質量四個內在維度
。張蚌蚌等認為土壤固碳、土壤有機碳含量、降水和土壤鹽分等都是耕地質量重要的構成因素
。杜國明等認為耕地質量由地力質量、工程質量、空間質量、生態環境質量和美學與文化質量五個方面構成,耕地質量的本質特征還是來滿足農業生產維度的屬性
。曾榮等在對AHP-灰色關聯度分析法對湖北省襄陽市的耕地質量進行評價時,認為耕地質量包括本底值、農業生產管理、經濟效益和可持續利用四個方面
。
此外,隨著耕地質量問題日益嚴峻,耕地質量問題越來越受到國家的重視和社會的關注,我國政府也對耕地質量的內涵進行了相關的闡述。2008年,農業部在《全國耕地地力地力調查與質量評價技術規程》中,認為耕地地力和土壤環境質量是耕地質量的兩個組成部分,這兩個部分分別是為了滿足農作物的生產和清潔環境的需要。2012年年底,農業部從立地條件、土壤剖面性狀、障礙因素三個方面表示耕地質量。2016年,國家質檢總局、國家標準委頒布的《耕地質量等級》從耕地地力、田間基礎設施和土壤健康狀況三個方面對耕地質量的內涵進行了歸納。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發現:針對耕地質量定義的研究日益豐富,對耕地質量內涵的研究得到了諸多有益的成果。但是,由于耕地質量多重屬性的存在,學術界和政府難以對其下一個較為統一的定義。故而,重新對耕地質量進行定義就成了本書的一個重要研究目的。
1.4.1.2 圍繞耕地質量監測與評價進行的相關研究
在國外,20世紀80年代以后,隨著科技尤其是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耕地評價的理論和方法得到了不斷的發展和完善,且耕地質量評價的精確化水平和綜合化水平也得到了不斷的提高。除此之外,耕地質量的相關數據更新也得到了長足的進步,多元信息復合分析也能夠快速地實現,由此開啟了耕地質量評價的快速發展
。在隨后的研究中,相關研究者主要對不同情境下耕地質量指標體系構建的基本方法和具體指標進行了研究,其常用的模型分析方法有層次分析法、土壤質量指數法、最小數據集法、灰色關聯度分析法和模糊綜合評價法等,其中土壤質量指數法最具有代表性
。Dumanski和Pieri則把研究目標放在了耕地質量的預警體系研究方面,從長短期目標的視角構建了相關預警指標體系,這是國外耕地質量檢測與評價研究的另一個主要方面
。Ramankutty等認為在構建耕地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時,需要從耕地生產能力和耕地生態效率兩個維度進行
。Nabiollahi等研究發現,土壤質量指數和土壤流失率是評價耕地質量的兩個核心指標,并認為數字化繪圖是耕地質量評價的一個重要方法
。此外,在1993年和1995年FAO和世界銀行依次制定了《可持續土地利用評價綱要》
和《土地質量指標》
,從國際組織的層面對耕地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的標準提供了參考。
從國內來看,長期以來,我國相關研究者和政府部門把耕地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作為耕地質量檢測與評價相關研究的核心內容。
具體來看,冷疏影和李秀彬率先對國外圍繞土地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的相關研究進行了文獻綜述,以期為國內的相關研究和實踐提供經驗借鑒。張鳳榮等以華北平原鹽漬土區為研究對象,從土壤有機質含量、地下水資源的量與質、土壤的水溶鹽含量、土壤重金屬容量空間等方面構建了鹽漬土地區耕地質量的評價指標體系
。何鑫和李瓊芳建立了一個馬爾柯夫鏈綜合耕地質量評價模型
。趙春雨和朱永恒認為生產和生態功能指標體系是評價耕地質量的兩個子指標體系,其中前者包括氣候質量、土壤質量、景觀生態質量和生物多樣性質量,后者包括耕地的基礎地力、生產潛力和現實生產力
。方斌等認為耕地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應該包括耕地的本底質量、耕地的經濟質量和耕地的健康質量三個內在維度
??紫楸蟮葟霓r戶耕地質量保護的行為視角出發,在設定農戶土地利用“產量、產量與利潤、利潤”三階段目標的基礎上,構建了耕地質量的一個多階段評價指標體系,以期提供相關政策依據
。農肖肖等提出了一種基于ARCGIS的空間分析模型的耕地質量評價的新方法
。姚赫男等在對GIS和RS技術綜合運用的基礎上,對研究區域內的Landsat TM多光譜影像進行定量研究,可以分析得出不同耕地的質量等級情況
。徐康等基于我國農用地分等的相關要求,在補充自然質量和生產條件修正因素的基礎上,建立了相應的指標體系來對土地整治后的耕地質量進行評價,并以海南省陵水縣的相關案例進行了實證驗證
。在此基礎上,匡麗花等把土地利用修正因素引入土地整治后耕地質量的評價體系進行了進一步地探討
。黃廳廳等運用GIS空間分析技術,構建了耕地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并基于貴州省1989—2010年縣域相關數據進行了實證研究,發現:全省耕地質量的主要影響因素有耕地土層、水土流失、土地開發、建設用地、耕地保護制度、社會輿論導向等自然、經濟及社會因素
。曾榮等認為傳統的耕地質量評價方法具有一定程度的局限性和單一性,故而其構建了一種AHP-灰色關聯度分析法來進行耕地質量評價,結果表明:湖北省襄陽市的數據經驗證有效
。除此之外,農業部于2012年在《全國耕地質量等級情況的公報》中從立地條件等五個維度對我國耕地質量的評價指標體系進行了構建。
綜上所述,現階段雖然在耕地質量的檢測和評價方面已經取得了諸多有益的研究成果,但是這些研究成果分布得比較零散,缺乏較為完整的、成體系的研究。
1.4.1.3 耕地質量改善策略的相關研究
雖然對于耕地質量的內涵、評價與檢測方法等的研究觀點眾多,并沒有形成較為一致的研究結論。對國內外相關文獻進行研究后,我們可以發現:土地整治和農業管理措施的改變是進行耕地質量改善的兩個主要策略。其中,土地整治主要是通過物理性、工程性的方式來消除阻礙耕地質量提升的因素,以此來實現耕地質量的改善;農業管理措施主要是指通過生物、耕作方式的改變等來實現耕地質量的改善。在此,本書對有關這兩個舉措的文獻進行了下述分析:
首先,從土地整治的視角來看。付梅臣和陳秋計在研究礦區生態環境恢復的問題時,認為表土剝離工藝的土地生態復墾和預復墾是其主要方式。胡振琪等從土壤學的研究視角對礦山土地復墾實踐中的土壤重構問題進行了較為系統的研究,并對相關概念進行了界定、對具體方法進行了討論
。趙玉領等基于嵩縣田湖鎮基本農田示范區整理項目的相關資料,研究后發現土地整理可以對耕地質量的評價、落實“占補平衡”政策提供良好的基礎
。魯葉江等在綜合考慮復墾工藝、土壤質地層次性和作物根系等條件后,提出了一種就地取土復墾土壤剖面的土地整治方法,這種方法可使復墾耕地土壤恢復原耕作土壤的層次結構性,可以實現復墾耕地質量水平的有效提高
。薛萐等在對黃土高原丘陵區坡改梯后耕地質量測度的基礎上,研究發現:在改造等土地整治工程當年土壤質量有所下降或者沒有顯著的變化,但是從長期來看有助于耕地質量的改善
。韓霽昌等在研究毛烏素沙地土地整治問題時指出,通過科學合理的砒砂巖和沙配比,可實現砒砂巖和沙資源化利用并使荒漠變為良田
。譚永忠等梳理和總結歸納了美國、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家表土剝離的實踐情況,并在提煉其特點的基礎上指出對中國的啟示
。王軍等在對松嫩平原西部土地整理對鹽漬化土壤改良影響進行研究的基礎上,發現土地整理能有效改良鹽漬化土壤,但新增耕地土壤質量依舊低于原有水平
。劉涓等研究了土地整理對紫色土區土壤理化特性的影響,認為表層土壤性質的變化會明顯受到土地整理年限長短的影響,這為紫色土區農田的整治工程提供理論依據
。王蓓認為土地整治是改善耕地土壤鹽堿化的一個有效途徑,其有助于耕地質量的保護與提升,可以為我國的糧食安全提供保障
。曹琳等認為土地整治建設的耕地質量等別提升應該以耕地質量提升的現實潛力為目標
。
其次,從農業管理措施改善的視角來看,主要包括改變施肥策略、開發利用地下水
、使用相關植物修復污染土壤
、施用土壤改良劑
、對耕地水分進行管理
、實行輪耕
、使用沼液進行灌溉
、進行秸稈還田
、實施測土配方施肥技術
等。但是,由于農業管理措施對于耕地質量質量的改善不夠明顯,因而部分學者認為通過土壤固碳
、增加土壤微生物
、提高土壤有機碳含量
、降低土壤動物等敏感性
、增加土壤酶活性
、有機肥+磷細菌肥處理
、施用生物質炭
等方式對耕地質量的提升作用更為明顯。
1.4.2 從社會學視角進行的相關研究
除了自然科學領域對耕地質量問題進行了較為廣泛的研究外,社會學領域亦從參與主體心理與行為、法律因素和社會因素等視角進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
1.4.2.1 從參與主體心理與行為進行的相關研究
胡孫壩和胡丕勇基于行為心理學的視角,運用S-R關聯理論剖析了當前耕地保護制度存在的問題及其背后的原因。Howley等圍繞農戶耕地保護的意愿及其采用特定技術的影響因素研究,表明信息可獲得性相關因素是影響農戶采納相關技術的重要因素
。楊志海和王雨濛以2013年對鄂、豫兩省829戶農戶調查資料為基礎,研究發現農民耕地質量保護責任意識與認知普遍薄弱,缺乏保護耕地質量的積極性且與其行為之間存在不一致性
。謝賢鑫等運用江西省2028戶農戶的調研數據,以化肥和農藥使用作為研究視角,將農戶按文化程度、年齡和純農比重進行分類研究,發現不同年齡農戶對農業污染的認識存在差異;農戶的化肥和農藥使用量隨著文化水平的提高,農戶對科技指導的需求會逐漸加大
。孔喆等基于農戶土地意識的五個維度構建出農戶土地意識的測度量表,并把其與耕地質量保護行為進行實證研究,發現持有土地致富意識和土地依賴意識的農戶更有可能去采取耕地保護行為
。劉洪彬和呂杰基于微觀農戶的研究視角,從行為心理學的視角構建了PSER分析框架,并利用沈陽市238戶農戶的調查數據來進行實證研究,得出如下結論:總體上看,大城市的郊區農戶對耕地質量保護感知和認知程度相對較高,保護耕地的意愿也較為強烈
。
1.4.2.2 從法學視角進行的相關研究
汪景寬等在對其他國家在耕地質量建設與管理方面立法分析的基礎上,指出我國耕地質量建設與管理工作存在著管理體制不明確、法律法規不健全和評價標準不清晰等問題,認為我國耕地質量的根本保障就是要完善相關法律體系,因而需要制定以耕地質量保護制度、耕地質量監測制度體積耕地質量建設制度等為主的耕地質量建設與管理條例。任意等提出了加強我國耕地質量立法工作的必要性,分析了當前我國耕地質量立法現狀與存在的問題,總結了部分發達國家在耕地質量立法工作方面的經驗與啟示,提出了加強我國耕地質量立法工作的相關建議
。楊驥等對中國耕地質量下降和保護問題進行分析,提出保護耕地質量可行的法律保障措施是很有必要的
。在此基礎上,楊驥進一步對耕地質量保護的管理制度主體和權利制度主體的職責進行了分析,這些主體主要包括政府(中央和地方政府)和耕地使用者(村集體、單位以及個人)
。此外,有學者提出要積極借鑒法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土壤污染防治法律制度
。
1.4.2.3 從人口因素視角進行的相關研究
韓濤認為,人口變化會對耕地保護產生消極和積極的雙重影響,并基于江蘇省的相關數據進行分析,重點探討了江蘇省人口數量增加導致耕地占用的趨勢有所減緩的現象,并對人口城鎮化的大力推進有利于保護耕地的相關原因進行了探討。張子珩等基于南京市1997—2004年的相關數據,運用逐步回歸法進行研究,發現在影響耕地數量的諸多因素中,總人口是南京市耕地總量變化的根本因素,其把居住和就業作為傳導路徑。未來,總人口的持續增加會對耕地保護形成極大的壓力,因而,政府需要推行適度城市化政策,并在耕地保護的制度上尋求創新
。望佳琪認為,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和耕地保護壓力較大是人口流入地區的兩個重要特征,并在此基礎上,基于耕地和人口的雙重研究視角,綜合運用波士頓矩陣模型和K-均值聚類法把我國的耕地保護區劃分為了四類,并指出在不同類型的耕地保護區內應該因地制宜地制定和實施期耕地保護政策
。劉思萌進一步從人口、耕地和糧食的三維視角出發,分別構建出三者各自的利用和發展指數,并使用三組數據來構建系統協調狀態評價模型,進而在對相關數據具體應用的基礎上指出了河北省耕地保護存在的問題
。
1.4.3 從經濟學視角進行的相關研究
現階段,從經濟學視角對耕地保護問題進行的已有研究更多地聚焦于耕地數量保護。圍繞耕地質量保護問題的研究時間不長,但是呈蓬勃發展之勢。在此,本書對這一學科視角下的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的主體利益分析、制度體系研究、產生原因、現狀、困境和對策等方面來進行文獻梳理。
1.4.3.1 參與主體利益分析的相關研究
任旭峰和李曉平在傳統農業家庭模型(AHM)的基礎上,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用改進后的模型來考察農戶耕地保護行為在何種情況下才會發生,得出如下基本結論:農戶作為把收入最大化作為決策目標的經紀人,只有其在耕地保護中的投入(主要指勞動力投入)得到充分的補償,才會采取耕地保護的行為。任旭峰在對中國耕地保護相關制度進行梳理和評價的基礎上,分別從政府(中央和地方政府)、農村集體組織和農民三個利益主體的行為入手進行分析,認為各個主體在耕地保護方面都存在著一定的利益目標,需要根據其目標來引導和懲戒
。毋曉蕾等認為,在現階段的耕地保護制度下,政府(中央和地方政府)、農戶對耕地保護的目標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再加上相應激勵機制和外部監督的缺失,兩者的耕地保護行為存在著極大的差異甚至是背離,地方政府和農戶具有強烈的機會主義傾向
。付國珍和擺萬奇通過對相關研究進行分析發現,耕地質量保護的各類參與主體存在著逐利性
。為了更好地分析不同參與主體之間的利益關系,許多學者利用博弈論的分析方法進行了進一步的探討。李邊疆和王萬茂研究發現東西部地方政府之間耕地保護耕地意愿和行動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東部發達地區地方政府的政府保護意愿和行動高于西部經濟相對落后地區
。郭正濤等在分析我國耕地保護制度的基礎上,構建了中央、地方和農民在內的三方博弈論模型,認為中央政府需要對現行制度進行創新,提高保護耕地的補貼
。段巖燕和申靜認為要從經濟學的角度提高各利益主體保護耕地的積極性,并構建了多層博弈模型,研究發現在保護耕地時,需要數量和質量并重,并逐步調整耕地保護各方利益分配方案
。王小斌和邵燕斐從耕地外部性的視角出發,對政府與農民在耕地保護中的關系進行博弈分析發現:只有中央政府嚴格履行行政監察職能,加大執法力度,提高地方政府違規征地的機會成本,才能實現耕地的有效保護
。張德元和王勝男在對中央和地方政府、農戶三者耕地保護目標界定的基礎上,構建了三者之間耕地保護行為的動態博弈模型,通過動態博弈發現:要想促使地方政府積極參與耕地保護,就必須要加大對地方政府保護耕地的獎勵力度和破壞耕地的懲戒力度,而地方政府要想激發農戶耕地保護的積極性就需要對農戶進行補貼等外部激勵
。
1.4.3.2 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的制度體系研究
要想實現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離不開完整的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制度體系,這一制度體系往往由政策、法律、法規等一系列制度構成。潘明才認為基本農田保護、耕地占補平衡、土地開發復墾、土地用途管制等制度是我國耕地保護制度的主要組成部分
。錢忠好在分析我國耕地保護的理論與實踐問題時,認為我國耕地保護政策主要包括土地用途管制、耕地總量動態平衡和農地征用管制三項內容
。葛宏元在上述研究的基礎上,把破壞耕地的懲戒制度也納入耕地保護制度體系
。李雪芬則從新制度經濟的研究視角出發,把我國的耕地保護制度劃分為正式和非正式制度、實施機制三個維度來進行研究
。在此基礎上,諸多學者對中國耕地保護制度進行了系列的績效評價。汪陽潔等運用1980—2007年中國出臺的相關耕地保護政策進行制度績效評價后,發現:完善的耕地保護制度對我國耕地保護的實現具有積極的作用
。馬文博等研究了1978—2008年影響我國耕地保護制度實施的內外部因素,發現在不同的發展階段,這些因素存在著明顯的差異
。郭珍運用文獻計量學的研究方法,對我國耕地保護制度的實施績效進行了系統的分析,并指出了其存在的不足
。
1.4.3.3 耕地質量問題的原因、現狀、困境與對策的相關研究
馬清欣和何三林研究發現,由于農業是弱質產業,比較收益水平較低,這直接導致耕地撂荒現象的頻繁出現。此外,化肥農藥的過度施用和長期的掠奪式經營,導致耕地質量不斷下降。劉學軍基于政治經濟學的研究角度,研究發現雖然堅守耕地保護政策有可能帶來暫時的一定程度的經濟效率損失,但農業未來的生產潛力卻得到了有效的保護,有助于規避未來可能發生的農業危機
。馬賢磊通過江西的調研問卷研究發現,穩定的農地產權能顯著地對農戶土壤保護性投資提供激勵,并且農戶厭惡風險的態度放大了農地產權因素對農戶土壤保護性投資的影響
。邵小寶在對我國耕地質量的現狀進行系統分析的基礎上,指出了目前我國耕地保護所面臨的現實困境,并從落實耕地保護的共同責任、健全激勵和制約機制、加大耕地管護力度等方面提出了保護耕地的針對性建議
。郜亮亮等基于全國6省2000年和2008年的追蹤數據,運用工具變量法研究了農戶農地使用權預期對農地長期投資的影響,結果發現農戶農地使用權預期由“不好”變為“好”將使其施用有機肥的概率提高7%
。蔡燕培等通過對31個省(區、市)地方政府的耕地保護義務量進行測算后發現,由于我國不同地區的自身資源稟賦和耕地保護義務量存在著明顯的差別,因而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采用不同的耕地保護政策
。段龍龍認為集體經濟控制力弱化、宏觀監管調控政策導向誤區及執行力缺失是我國耕地質量下降的兩個重要原因
。孫育新和邢玉升基于新制度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得出以下三條結論:第一,耕地保護的關鍵是構建有效的產權制度;第二,地方政府與用地企業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時,還需要對村集體以及農戶的利益進行兼顧;第三,耕地保護責任的歸屬和利益分配是重點。他們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相關對策建議
。
在對相關文獻檢索與分析的基礎上,筆者發現,國內外已有對耕地資源保護的研究成果經歷了一個逐漸演進的過程,許多學者針對耕地保護問題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較為豐碩的研究成果。但是,這些研究更多的是從土壤學、環境學等自然科學領域進行的,少數研究圍繞法學和社會學進行簡單的分析,而圍繞經濟學視角的研究多停留在圍繞經濟主體與耕地保護相關的利益確認和補貼保護層面。但是從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方法論出發,從制度安排、制度創新與各經濟主體的利益關系及其協調等政治經濟學的研究角度來深入研究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內在邏輯的文獻還相對缺乏,也沒有給出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的整體理論分析框架。這正是本書要著力要解決的核心問題,亦是本書的研究價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