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研究:一個政治經濟學的分析框架
- 王軍
- 3399字
- 2024-03-18 18:43:07
1.3 基本概念辨析
法國思想家羅蘭·巴特在《敘事作品結構分析導論》一文中明確指出:“如果我們在入手時就遵循一個提供給我們首批術語和原理的模式,就會使這一理論的建立工作得到許多方便。”為此,我們先要明確文章的基本概念以及概念間的內在關系,從而為下文的展開奠定必要基礎。
1.3.1 耕地
耕地是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的客體,要想對耕地質量以及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的內涵進行理解,必須要先對耕地這一概念進行界定,這也是中國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實現的前提。1984年,全國農業區劃委員會頒布的《土地利用現狀調查技術規程》中首次以官方文件的形式提出了耕地概念,其認為在通常情況下,耕地主要是指種植農業生產作物的土地,并在此基礎上,將耕地分為三類。2002年版《新華詞典》對耕地做出了如下定義:土地利用的類型之一,指用來耕作并種植農作物的土地。
耕地的內涵隨著我國農業結構的調整處于動態的發展變化中。2008年《土地調查條例》把2007年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發布的《土地利用現狀分類》作為國家耕地分類標準,其把耕地定義為:種植農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開發、復墾、整理地,休閑地(含輪歇地、休耕地);以種植農作物(含蔬菜)為主,間有零星果樹、桑樹或其他樹木的土地;平均每年能保證收獲一季的已墾灘地和海涂。耕地中包括南方寬度小于1.0米、北方寬度小于2.0米固定的溝、渠、路和地坎(埂)。二級分類為水田、水澆地、旱地。2017年,由國土資源部組織修訂的國家標準《土地利用現狀分類》完善了耕地的一級地類的含義。具體來看,在《土地利用現狀分類》基礎上,認為如下土地也是耕地:臨時種植藥材、草皮、花卉、苗木等的耕地,臨時種植果樹、茶樹和林木且耕作層為破壞的耕地,以及其他臨時改變用途的耕地。
總體來看,無論耕地的概念發生了怎么樣的演變,其都有一個最本質的內核,即種植農作物的土地,這是耕地與其他土地的根本區別。雖然,耕地的核心特征沒有變化,但是其包含的土地內容卻在不斷地擴大,越來越多臨時他用且未被破壞的耕地被納入耕地的范疇,這也體現了國家耕地保護力度的日益加大。
此外,本書研究的耕地主要是農村集體耕地,實際上中國現有的20.24億畝(2016年數據)耕地當中,以國有農場形式存在的國有耕地在1億畝左右。
1.3.2 耕地質量
現階段,針對耕地質量的內涵還存在一定的爭議,并沒有形成較為一致的觀點。學界中,約翰·斯圖亞特·穆勒(John Stuart Mill)在研究農業生產相關問題時,根據對生產的限制條件,把自然因素區分為有限制的土地因素和無限制的陽光、空氣等因素。延伸穆勒的相關思想,從物自身的基本層次出發,耕地資源保護的內涵可以區分為耕地本身的保護和耕地外部自然條件保護兩個維度。趙登輝和郭川認為耕地質量包括耕地肥力和耕地位置兩個維度的內涵
。吳群認為耕地的現實生產力、生產潛力和適宜性是衡量耕地質量的三個主要內容
。劉友兆等認為耕地質量包括耕地生產能力、耕地環境及耕地產品質量三個方面
。沈仁芳等從自然因素和社會經濟因素的視角,認為耕地質量的評價應該包括耕地土壤質量、管理質量、空間地理質量和經濟質量四個維度
。段龍龍認為土壤、環境、管理和經濟質量是耕地質量的四個主要內在方面
。杜國明等認為耕地質量由地力質量、工程質量、空間質量、生態環境質量和美學與文化質量五個方面組成,耕地質量是耕地本身的特性滿足農業生產及滿足人類需求的水平
。
此外,社會第三方機構也對耕地質量的內涵進行過相關界定。百度百科認為:耕地質量是指耕地用于一定的農作物生產時,耕地對農作物的適宜性、耕地利用后產生的經濟效益、生物生產力的大小(耕地地力)和耕地環境有沒有被污染四個方面。
我國政府在正式文件中并沒有給出耕地質量的準確定義。2016年,國家質檢總局、國家標準委頒布的《耕地質量等級》(GB/T 33469-2016)是我國首部耕地質量等級國家標準,該標準從農業生產角度出發,對土壤健康狀況、耕地地力和田間基礎設施構成的滿足農產品數量和質量的能力進行評價,將耕地質量劃分為10個等級(由高到低依次為1~10等級)
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和本書的研究目的,本書中耕地質量的定義如下:
耕地質量是指在一定管理水平下,耕地上進行農作物生產的總體能力,包括耕地私人物品質量與公共物品質量兩個內在維度,私人物品質量是指耕地質量里面需要耕地的所有者和經營者進行保持和維護的因素,主要包括地力質量維度和空間質量維度里面的私人物品維度;而公共物品質量是指耕地質量里面具有公共物品屬性的相關因素,難以單靠耕地的所有者和經營者來保證,主要包括空間質量維度里面的公共物品維度、工程質量和生態環境質量。
具體來看上述定義:①耕地的地力質量。其是指在一定的管理水平下,在土壤條件和自然屬性構成的生產能力,主要包括土壤肥力、地貌條件、氣候特征和水文特征。其是耕地質量的基礎和核心,但隨著農業現代化水平的日益提高,地力質量受人為因素影響的程度會不斷提高,適度和過度的人工施肥都會對土壤的肥力和理化性質產生一定的影響。②耕地的空間質量,主要包括耕地田塊的形狀、坡度和規模等私人物品屬性質量,耕地的勞作半徑、外交通便捷度和集中連片程度等方面的公共物品屬性質量。耕地空間質量通過影響農業生產與經營的規模化潛力、機械化水平和生產效率來對耕地的經濟效益產生作用。③耕地的工程質量,主要指育秧棚等農業配套設施和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和對農業生產與經營活動的滿足程度。它對耕地生產潛力的實現產生顯著的影響,是耕地的追加質量,也是高標農田建設的重要內容,并會顯著影響農業的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④耕地的生態環境質量,主要包括環境質量和生態質量。環境質量是指耕地的土壤環境、灌溉用水環境和周邊大氣環境質量;生態質量是指耕地作為一種生態子系統呈現出的生態涵養等功能。耕地的生態環境質量不僅會影響耕地的可持續利用水平,還會對農產品的品質產生顯著影響。
1.3.3 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
基于本書的研究目的,本書從兩個維度來對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進行內涵界定,第一層內涵為在耕地質量定義基礎上的保護與提升,第二層內涵為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引下,蘊含“人口、資源和環境”等整體性、多層次內涵的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這兩層含義都是我國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的現實內涵,也是本書的研究目的,但是本書的研究目的在實現第一層內涵的基礎上,更重視第二層內涵的實現。
第一層內涵的具體內容如下: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由耕地質量保護和耕地質量提升兩個方面及其辯證統一關系構成,耕地質量保護是耕地質量提升的前提,耕地質量提升是耕地質量保護的目的,即耕地質量“在保護中提升,在提升中保護”。本書雖然從耕地質量的私人物品屬性和公共物品屬性的雙重視角給予了耕地質量新的內涵,但是耕地的地力、空間、工程和生態環境質量依舊是耕地質量的四個主要構成部分。因而,耕地質量保護是指保護好耕地質量的上述四個主要構成部分,從而實現耕地的生產能力和經濟效益。而耕地質量提升是指在耕地質量保護的基礎上,為了防止耕地質量退化,進一步提升耕地的質量,即為有效提升耕地的地力、空間、工程和生態環境質量,采取各種改良措施,包括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農業措施等,從而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進而實現國家食品和糧食安全。
從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的第二層內涵來看,實際上,無論是耕地質量的保護抑或提升,都不是單純的耕地自身的自然環境的流變問題,而是如“誰來保護、誰來提升”“怎樣保護、怎樣提升”的追問,使其主體彰顯并有了“人口、資源和環境”的整體、豐富而復雜的內涵;特別是可持續發展概念的提出,引導我們將耕地質量的保護與提升作為人、資源(包括陽光、空氣、水、土地、森林、草原、動物、礦藏等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及其環境(包括自然與技術環境、社會經濟與制度環境)的整體性組成要素看待,使得耕地質量的保護與提升成為一個復雜的、涉及多方面的學科領域(文中的自然科學、經濟學、社會學等人文社會學科的廣泛研究)。可持續發展使耕地質量的保護與提升既是敬畏和尊崇自然規律基礎上有效利用自然環境的循環力量使自然生態系統保持持續發展的能力和張力,更是基于“人口—資源—環境”鏈條作為一種整體的價值的認識,更多地聯系到重視構建人類的世代發展、資源與環境的和諧共存關系的價值與意義對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多層次價值的全面認知,從而為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和人口、資源與環境更緊密地聯系、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基礎,在實踐中為把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全面納入社會經濟發展的各個方面和全過程之中提供政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