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研究:一個政治經濟學的分析框架
- 王軍
- 732字
- 2024-03-18 18:43:06
1 緒論
耕地是農業最重要的生產要素之一,是人類一切生產的原動力,發揮對人類最基礎的生存、發展和生態保障功能;同時作為價值載體,耕地集中體現了人類的勞動累積和創造,是人類活動的歷時性和共時性舞臺。正是基于這種意義,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之父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才會說:“土地是財富之母,而勞動則為財富之父和能動的要素。”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最重要的創始人卡爾·海因里希·馬克思(Karl Heinrich Marx)曾經指出,土地即“一切生產和存在的源泉”,是人類“不能出讓的生存條件和再生產條件”
。這類觀點明確指出了土地對于人類經濟社會的建構意義。此外,“民以食為天”,耕地作為糧食生產的基礎性生產資料,對于一個國家的糧食安全和社會穩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伴隨世界范圍內的現代化推進和人口迅速增長,耕地的人口承載力逐漸下降,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日益失衡,保護耕地、維持生態平衡已逐步在世界范圍內達成共識。
馬克思在《188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德意志意識形態》《共產黨宣言》和《資本論》等著作中指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是共產主義者的理想目標和共產主義社會的基本原則。今天“讓人民喝上干凈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氣,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環境中生產和生活”,是“以人民為中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理念在環境保護上的基本要求,也是通向“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之路的最基本的生存發展條件。耕地資源尤其是耕地質量顯然是實現這一理想與理想轉化為現實的基礎性條件。鑒于耕地質量的保護與提升對“以人民為中心”價值導向下構建人口、資源與環境和諧共存的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基于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分析范式,探討我國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背后的經濟學形成機制、作用機理及解決之策成為本書的出發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