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內容摘要

自人類誕生以來,耕地資源就為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了最基本的條件。在人類文明進入農耕文明后,耕地資源成了農業最基本的生產資料,滿足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所必需的營養需求。在未來相當長時期內,科技進步仍難以保證人類離開耕地產品獨立存在,因而,耕地保護仍是當代經濟研究不可回避的重要問題。

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的工業化和城鎮化程度有了迅速提高。究其原因,一方面,我國存在“路徑依賴”的慣性,農業與工業、鄉村與城市不平衡發展方式演變為掠奪土地的高地耗的城鎮化方式,以帶動經濟的快速增長及工業化和城市化的迅速發展;與此同時,農業經營的比較收益低以及社會總體環境保護意識的薄弱,導致了我國耕地數量不斷減少和質量不斷下降,糧食安全和食品安全問題突出,成為制約我國“新五化”“新五化”包括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和綠色化。同步發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因素美國漢學家費正清在他的經典名著《美國與中國》的開篇,將“中國人民生活的根本問題”概括為“由于太多的人,過分密集在太少的土地上,從而使人們為了維護生命,耗竭了土地資源以及人的智慧和耐力”。當前,“高地耗”和低耕質量正在加重中國人民生活的根本問題的嚴重性。。另一方面,耕地保護一直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黨的十九大更是進一步強調: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2016年的統計數據顯示,在我國96.78億畝(1畝≈666.67平方米)農業用地中耕地僅有20.24億畝,且耕地質量的整體水平不高,優質的耕地僅占耕地總面積的27.3%筆者根據2017年《中國統計年鑒》和2014年《全國耕地質量等級情況的公報》整理所得。。這表明對我國耕地質量的保護與提升刻不容緩。因而,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的實現,不僅有利于解決當下我國面臨的糧食安全、食品安全和生態環境問題,還有助于經濟社會協調可持續發展。

耕地質量的保護與提升是一個值得探索的“新時代立論”。我國經濟進入了“新常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的社會主要矛盾由“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對耕地質量會產生兩個方面的影響:一是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對于絕大部分人來說,吃飽已經不是問題了,重要的是如何吃好,即吃到綠色無污染的農產品,這必然要求我國進一步提升耕地的質量,為健康農產品提供必要的生產基礎;另一方面,我國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不僅體現在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城鄉經濟發展的不平衡、農村、農業、農民發展還相對不充分),地區間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中西部地區相對東部發展還不充分,更體現在經濟發展、社會發展和人類發展一定程度上的不平衡,經濟發展、社會發展和人類發展不同程度的不充分等諸多方面。其中,具體到耕地問題上也存在耕地數量保護和耕地質量保護的不平衡、中高質量的耕地供給不充分、生態環境治理不充分及其與經濟高質量增長和發展的不匹配。進而言之,從經濟增長和發展來看,我國經濟發展的重心已經轉移到經濟增長的質量上面來了,而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必然要進行改變。農業要想發展,離不開優質的耕地,這要求提升耕地質量。此外,我國的勞動和生產技術都有了長足的進步,也要求耕地與這些先進的生產要素進行匹配,進一步實現均衡。

本書基于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和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原理,運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并適當借鑒西方經濟學的相關理論和分析工具,探討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快速增長、耕地保護倡導的不斷加強與耕地質量的愈益下降這一矛盾現象背后的內在形成機理以及現有耕地保護制度低效運行的成因,對我國未來耕地本書研究的耕地主要是農村集體耕地,實際上在中國現有的20.24億畝(2016年數據)耕地當中,以國有農場形式存在的國有耕地面積為1億畝左右。質量保護與提升提出對策建議,以期為我國未來經濟社會實現人口、資源與環境和諧共生的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

本書共分為8章,其中第2~5章為本書的核心內容。

第1章為緒論。本章主要說明本書的研究背景、研究意義和研究目的,明確本書的核心概念,梳理國內外相關的研究文獻并進行簡要評述,確定研究思路與方法,指出本書創新與不足。

第2章為相關理論基礎與理論分析框架。第一節梳理與本書研究密切相關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古典及新古典經濟學理論、新制度經濟學理論等基礎理論,并介紹理論與本書研究主旨之間的內在聯系。第二節構建了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的一般性理論分析框架,即運用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方法論中“存在—意識—行為”和“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思維邏輯和研究框架,基于“環境(環境分析)—行為(行為選擇)—方式(實現方式)”的理論邏輯鏈條,構建一個可以解釋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的理論分析框架。后文的第3~5章即為此理論分析框架的延展分析與具體應用。

第3章為中國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的環境分析。在實踐中,耕地質量的保護與提升需要不同的內外部環境來為其創造條件,這亦是耕地質量保護和提升的現實動因。本章從自然與技術環境(生產力維度)、制度與經濟社會環境(生產關系及其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維度)兩個層面進行展開。其中,自然環境主要是指氣候、土壤等自然條件的變化;技術環境主要是指我國的總體技術水平和耕地質量相關的技術水平;經濟社會環境主要包括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快速發展、糧食安全和食品安全的現實需要;制度環境涵蓋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相關的我國土地制度、農村稅費制度、耕地征收補償制度等正式制度和政府發展理念深化、社會生態環境需求的日益高漲等非正式制度的變化與發展。這三個方面的外部環境及其內在不同的組成部分會對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產生有利或者不利的影響,這也決定了第4章中不同相關利益主體的行為選擇。

第4章為中國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的行為分析。第一,在利益相關者理論的基礎上,本章對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的利益相關者進行了識別,認為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涉及政府(中央與地方政府)、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業生產與經營主體和社會第三方主體等多類型主體。第二,本章分別從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利益目標和行為選擇入手,闡明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利益差異,并厘清了地方政府在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過程中的雙重行為。第三,耕地質量出現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空心化”,主要是因為2006年農村稅費改革后,農村集體經濟控制力進一步被弱化,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的利益共容機制缺失,難以組織集體行動。第四,農業經營與生產行為主體具有有限理性,以收入增加為目標,以成本收入分析為決策邏輯,從根本上缺少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的內在動力。第五,社會公眾的環保意識日益覺醒,對良好生態環境的需求日益高漲。雖然其不一定和耕地發生直接的聯系,但是往往與食品安全問題、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密切聯系起來。鑒于此,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的狀況、水平乃至程度無不受到上述多類型主體共容利益曼瑟·奧爾森在《權利與繁榮》中提出了共容利益(encompassing interests)一詞。奧爾森將共容利益定義為:某位理性地追求自身利益的個人或某個擁有相當凝聚力和紀律的組織,如果能夠獲得穩定社會總產出中相當大的部分,同時會因該社會產出的減少而遭受損失,則他們在此社會中便擁有了共容利益。共容利益給所涉及的各利益主體以刺激,誘使或迫使他們關心全社會的長期穩定發展。的影響,它們各自利益的實現無不和共容利益間的擬合程度相關。為此,基于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適時調整、改革,以制度體制安排、體制機制創新、包括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影響經濟社會環境,借力于多種激勵和約束機制規范各利益主體的行為,通過制度保障引導、促成各利益主體共容利益的一致性。因此,我們在為中國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進行制度安排和制度設計時,應以共容利益為基礎,分層次、多角度挖掘各利益主體的私利與共容利益的集合,重建社會共容利益體。

第5章為中國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的方式這里的方式表示的是實現方式。分析,即各種行為主體分別通過什么樣的方式來實現耕地質量的保護與提升。具體來看:第一,要進一步完善上層建筑系統,進一步強化政府的綠色發展理念,深化地方政府以綠色GDP為核心的考核體系;構建完善的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的法律法規體系;重新梳理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中的政府與市場關系,將市場機制的作用與政府規制有機結合,進一步強化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政策的執行力度和監管力度。第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對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而農村集體資產是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經濟基礎,需要通過探索市場經濟中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有效實現形式、或財政支農資金轉化為農村集體資產等方式形成和壯大農村集體資產,以此來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進而更好地發揮其在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中的中堅作用。第三,重構農業生產與經營主體的利益激勵與約束機制,從農業內部來看,就是大力發展生態農業,讓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和農業綠色發展農業綠色發展是生態綠色發展的基礎,事關當代人福祉和后代永續發展。當前,最關鍵的是要加快體制機制的改革創新,著力構建一整套適應農業綠色發展的激勵約束機制及其支撐保障體系,以充分發揮政策激勵、法律約束、市場選擇、主體帶動、科技支撐等政府與市場、法制與科技等多方面政策組合的作用,探尋一條中國特色的農業綠色發展之路。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實現協同發展;從農業外部來看,農業的比較收益較低,需要政府加強相關的補貼力度。此外,針對可能的耕地破壞行為實施必要的約束。第四,進一步強化社會公眾的環境保護意識,尤其是對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的意識,充分發揮社會公眾的監督作用。第五,基于上述分析,本書試圖實現“政府、市場、社會”三個中心的協同治理。其中,政府維度主要包括中央和地方政府,市場維度主要包括農業生產與經營主體、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社會維度主要包括非政府組織(NGO)和社會公眾等。

第6章為中國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一個歷史演進的視角。本章從歷史發展視角研究1949年以來我國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的發展過程。總體來看,我國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經歷了“愛護與改善—維持與利用—棄損大量土地被拋荒棄耕從而帶來的損壞。與惡化—遏制與維護—保護與提升”的不完整的倒“S”形動態調整過程,之所以不完整是因為上升階段尚處于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具體表現為五個階段:第一階段為1949—1978年耕地質量的愛護與改善階段。其中,1949—1952年為耕地質量的恢復和愛護期,一方面,修復長期戰爭和地主雇傭生產方式帶來的耕地破壞,另一方面,廣大貧苦群眾通過土地改革獲得了耕地,并在生產中更加注重耕地質量;1953—1978年為耕地質量的公共物品屬性的改善期,人民公社的建立逐步壯大了農村集體經濟,進行了大量的基本農田水利建設,做的是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的一些基礎性工作。第二階段為1978—1984年耕地質量的維持與利用階段。這一時期耕地質量的公共物品屬性遭到破壞,但是耕地質量的私人物品屬性得到了提升,總體來看,耕地質量處于一個維持與利用階段。第三階段為1985—2005年耕地質量的棄損與惡化階段。這一時期耕地質量的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屬性都發生了不同程度的惡化。第四階段為2006—2010年耕地質量的遏制與維護階段,2006年農業稅被取消,集體經濟的進一步弱化,加劇了耕地質量公共物品屬性的破壞程度,但是耕地的價值日益顯現,農民更重視擁有“準所有權”的耕地質量的保護與提升。第五階段為2011年至今耕地質量的保護與提升階段。這一時期多方主體開始合力來促使我國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的實現。隨后,基于時間序列數據和省級截面數據,筆者對我國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政策進行必要的績效評價。

第7章為發達國家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經驗借鑒。本章分別選取大農業的代表——美國、小農業的代表——日本、在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方面極具特色的代表——以色列為研究樣本,分析了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的主要舉措,并提煉了各國的主要特點,希冀給我國的耕地質量的保護與提升提供啟示。

第8章為結論與展望,這部分主要總結本書的主要研究結論,提出可行的政策建議,并對本書可行的后續研究進行了展望。

本書有以下3點創新之處:

(1)本書對耕地質量的屬性進行了重新的思考和界定。耕地質量具有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的雙重屬性。私人物品質量是指耕地質量里面需要耕地的所有者和經營者進行保持和維護的因素,主要包括地力質量維度和空間質量維度里面的私人物品維度;而公共物品質量是指耕地質量里面具有公共物品屬性的相關因素,難以單靠耕地的所有者和經營者來保證,主要包括空間質量維度里面的公共物品維度、工程質量和生態環境質量。根據這一定義,本書對我國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問題的發展歷程、保護方式等進行了新的思考與闡述。進而發現,可持續發展使耕地質量的保護與提升,既是敬畏和尊崇自然規律基礎上有效利用自然環境的循環力量使自然生態系統保持持續發展的能力和張力,更是基于“人口—資源—環境”鏈條作為整體價值的認知,更多地聯系重視構建人類的世代發展、資源與環境的和諧共存關系的價值與意義對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多層次價值的全面認識,從而在理論上為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和人口、資源和環境更緊密地聯系、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基礎,在實踐中為把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全面納入社會經濟發展的各個方面和全過程之中提供政策依據。

(2)本書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分析方法,構建了一個“環境—行為—方式”的分析范式,從方法論角度論證了選擇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的原因;并構建了一個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實現機制的理論分析框架,形成了社會科學視角圍繞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進行詳細而系統的研究;從環境分析、行為分析和方式分析三個有機構成的研究系統出發,研究了一般性實現機理和具體實現過程,理論和現實緊密結合,闡證了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的演變與實現。

(3)本書為彌補現有耕地保護質量維度相關政策績效評價的闕如,借用數據包絡分析方法對我國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的政策績效進行了系統評價與研究,由此分析了我國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政策績效的歷史演變、區域差異和存在的問題,從而為我國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政策的改良和優化提供了一定的實證支撐。


關鍵詞: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環境—行為—方式”理論分析框架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台北县| 石楼县| 道真| 吴川市| 嵩明县| 新营市| 漠河县| 东源县| 镇雄县| 岗巴县| 白水县| 武夷山市| 安阳县| 双桥区| 始兴县| 定边县| 呼和浩特市| 桂林市| 洛宁县| 绍兴县| 文安县| 贞丰县| 常德市| 页游| 丹棱县| 肇庆市| 英超| 博乐市| 岳阳市| 南皮县| 青神县| 吴桥县| 五河县| 武胜县| 吉隆县| 二手房| 赤城县| 息烽县| 西乌珠穆沁旗| 读书| 康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