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呂鳳子》導讀

呂鳳子(1886—1959年),名鐘濬,字長倩,號“鳳子”,又號“鳳先生”。

1886年(光緒十二年)7月7日(農歷六月初六)呂鳳子出生于丹陽梧桐山下,初名按家族排輩為“鐘濬”。后改名“鳳癡”,意有“癡人多福”之意。父親呂敏生,字麗泉;母親李氏。

呂家源自北宋著名的呂氏宗族,曾出過許多杰出的歷史人物,有呂蒙正、呂夷簡、呂公著及南宋呂祖謙等。

呂鳳子祖籍浙江婺州(金華),后來遷徙到了江蘇丹陽。家風嚴謹,道德高尚,為江南望族。呂鳳子的祖父呂煥卿在上海經營有錢莊,票號德本堂。呂鳳子的祖父、父親樂善好施,拋家舍業,曾資助過孫中山進行民國革命,卻不接受國民政府的任何回報。

呂鳳子幼年即顯示出才氣橫溢、智碩好學。3歲時開始師從丹陽殷墨卿學習書法,4歲起學習《孝經》《論語》《尚書》《毛詩》等儒家典籍,愛好詩詞、書畫、拳術等,奠定了良好的國學基礎。

15歲時(1901年,光緒二十七年)進入丹陽改良學堂,隨后參加科考,與胡小石等同中秀才,被譽為“江南才子”。少年的呂鳳子對國家的前途產生了深切的憂患意識。在20歲(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時,進入蘇州武備學堂學習。期望個人學武有成,報效國家。

兩年后,1907年(22歲),呂鳳子考入兩江師范學堂,選擇了圖畫手工科,確立以藝術教育與創作的志向。

當時兩江師范學堂聘請了日本教師任教,教學方式也以日本教法為主。所以在呂鳳子早年的藝術素養中,對素描、水彩、油畫及西方藝術理論多有吸收。因此呂鳳子的藝術思想形成是與青年時期在兩江師范學堂的學習分不開的。呂鳳子的勤勉好學,受到李瑞清的刮目相看。

梅花?1912年?129.5厘米×67.6厘米?江蘇省美術館藏

李瑞清(1867—1920年),江西進賢人,號梅庵,民國后署清道人。中國近代教育的先驅。

廬山五老峰?1929年?94厘米×43厘米?題識:維明先生賞之。己巳鳳先生?鈐印:呂睿

李瑞清于1906年至191 1年任兩江師范學堂監督。其倡導“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的思想,也深深影響了后進學生。而李瑞清受張之洞的“中體西用”的思想影響,其辦教育中,也“視教育若生命,學校若家庭,學生若弟子”,主張融會貫通中西之學,也使得中國書畫藝術得到了平衡的發展。

呂鳳子在兩江師范學堂讀書的時候,就與其弟呂澂常去南京金陵刻經處聆聽楊仁山居士宣講佛法。閑暇時去南京棲霞寺臨摹羅漢像,以及佛教石窟造像。

1909年,呂鳳子學成畢業的時候,決意獻身于教育與藝術。開始在兩江師范學堂附屬中學任教,編寫教材,研究藝術史。

呂鳳子的三弟呂澂(1896—1989年),字秋逸,16歲開始讀佛學著作。19歲到佛學大師歐陽競無的南京金陵刻經處學習。呂澂后去日本留學,回國后協助歐陽競無研究佛學。精通英、日、梵、藏、巴利文等多種文字,廣征博采,不墨守成規,在佛學思想方面建立了自己的佛學體系。

呂鳳子兄弟的相互砥礪,肝膽相照,為各自的事業起到了促進作用。25歲(1910年,宣統二年)的呂鳳子到上海創辦神州美術社,應為中國最早的美術學校。191 1年(26歲)返鄉后創辦丹陽正則女校。并開始在武進、常州、揚州等多所中學任教。

1917年(32歲),擔任北京高等女子師范教授。此時與蔡元培、陳獨秀交往,深受蔡元培推重。課余期間接觸馬克思主義哲學,并提出“以形寫神,寫神致用”的中國畫主張。此后輾轉至上海、鎮江等地任教,精研中國畫,發表美術論文。

直至1927年(42歲),蔡元培聘呂鳳子任大學院研究員,以研究中國畫為己任。并擔任第四中山大學(后中央大學)教授兼藝術系主任。

呂鳳子的繪畫思想形成于早年所接受的藝術教育。后來他的《中國畫義釋》中提出中國畫發展的三種思想:一是中國早期的教化論,來源于儒家的社會人事表達,在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中論述:“成教化、助人倫”;其二是以莊子思想為宗旨的“自然論”;其三是唐代開始的佛教的“無相論”,以王洽、張璪為代表。概括為“教化主義宗”“自然主義宗”“無相主義宗”,這些對于解讀呂鳳子的藝術思想大有裨益。而其中也可窺見到呂鳳子早年、青年、中年的哲學思考。

此后,呂鳳子在中央大學、金陵大學等學校繼續開展中國國畫研究。其中以1929年(44歲)出版的由黃賓虹題跋的《鳳先生人物畫冊》為標志,展示了呂鳳子的國畫研究成果。尤其是同年在《金陵學報》第一卷第一期發表的《中國畫與佛教之關系》,更加闡明了他的中國畫思想。

佛教的社會意義在于加強自身的修持活動,通過修持,集中意念,保持身體的沉穩安靜,解除內心的紛亂與外界的干擾,將個人的思想專注于一定的范圍。最終獲得根除煩惱,轉癡為智,去惡為善,以得到精神解脫。

望斷碧山云?1932年?44厘米×32厘米?蕭平藏?款識:正相思,望斷碧山云,又鶯啼晚雨。福崇兄賞之。鳳先生寫宋詞。壬申鈐印:鳳先生、老鳳

呂鳳子與其弟呂澂雖各行其道,但相互切磋,共探道義,亦使個人的成就彰顯。所以呂鳳子的繪畫思想形成于民國年間,尤其是采用哲學的概念,解釋中國畫的意義,這要高明于同時代的畫家。

呂鳳子的繪畫,早期以《鳳先生仕女畫冊》(1929年)、《廬山云》(1931年)為代表;中年以《四阿羅漢》(1943年)為代表;晚年以《增產獻禮,保家衛國》(1951年)、《人物表情圖》(1952—1953年)、《菜農的喜悅》(1955年)為代表。

古柏高士?1934年?149厘米×40厘米?款識:季陶先生賞之,鳳先生甲戌垂莫?鈐印:鳳先生?蕭平藏

這些作品一致的特點就是墨色厚重,造像質樸,寫實中略帶夸張,風趣中更顯生動。其人物形象的特殊性使人過目不忘,既有古典仕女的嫵媚,也有江南農夫的耿直,同時也折射了呂鳳子的精神面貌。

《四阿羅漢》是一幅為人矚目的作品。首先在于獲得1942年國民政府舉辦的第三次全國美展各類繪畫唯一的一等獎。其次,《四阿羅漢》以四位半身羅漢形象,揭示了社會人生現實,喜、怒、悲、憤,又哭又笑,哭笑不得,近于絕望,又乞希望。同時,筆法精妙,造像嚴謹,具有西方素描繪畫的細致,也有傳統中國人物畫的寫意。于是從藝術論與造型觀,從骨法用筆到社會人生,巧妙地融為一體。不能不說是呂鳳子藝術的典范,也形成了后期畫風的明顯特征。

美術形象是繪畫的基本特征。美術的出現就是形象的出現,從出現的第一個點、線、面開始,美術便伴隨著形象而不斷深入,從簡單到復雜,從幾何符號到造型方法都不斷演繹為一種繪畫形象的規律。

《周易·系辭上》云:“圣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這其中有自然形象因素。《爾雅》上說:“畫,形也。”中國美學中的“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易》之后,同源異出的諸子百家都在探索形象的生成。老子的“大象無形”便成為中國古典美術的最高規范,對中國美術的發展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象”與“形”就是中國古代藝術理論的一個基本問題。

呂鳳子的繪畫中有著濃厚的人道主義,形成了個人的清新質樸、蒼雄厚重的獨特風格,中國畫的筆浸墨染的禪意瞬間的感悟,濃縮了生命的一個完整的過程,而在筆墨形式的運作中體現了生命痛感的遞升。尤其是一個經歷了晚清、民國、抗戰等特殊階段,閱歷豐富仍奮斗不息的中國畫家,所感悟的人生與人類的變易,必將表露于繪畫之中。這是一個痛苦與幸福交融的過程,需要舍去物化的許多俗念,以至精神先入地獄,再進天堂,從一顆平凡心到平常心再到非平常心的終結。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

花鳥?1937年?147.8厘米×40.5厘米江蘇省美術館藏

呂鳳子一生主張以美育和愛育代替宗教,極力倡導善和真。而且主張尊異成異,在思想上也是緣異窮異。不主張模仿抄襲,不主張囫圇吞棗,要求學生能夠窮理盡性,自立門戶。1934年的《華山速寫手稿》,印證著呂鳳子遠足西北、搜盡奇峰的壯志。后來多喜畫蒼松翠柏,亦有著“師古人”“師造化”“師內心”的階段性體驗,演變著“清”“奇”“古”“怪”的畫理深入。

在創作中,呂鳳子認為:“中國畫一定要以滲透作者情意的力為基質,這是中國畫的特點。所以中國畫最好要用能夠自由傳達肩、臂、腕力的有彈性的獸毫筆來制作,用手指或其他毛刷等作畫,只能構成一種缺少變化的線條,它不能用來代替獸毫筆。”(《中國畫法研究》)

書法的作用在中國畫中顯而易見。中國書法是以漢字為基礎,采取筆、墨、紙、硯等工具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尤其是呂鳳子在書法藝術方面的探索對漢魏書法反復研究,吸收其中的諸多精華,細心領悟,造詣非凡。以其跌宕起伏、婉轉流蕩的姿態,結合了隸書、行書、篆書的一些筆意特點,重視草書的盤錯、疏密、枯淡,因此,婉轉而不柔媚,奔放而不粗疏。在變化中求法度,以氣致意,在布局中求莊嚴,以意馭筆,力追古賢,終于獲得了自家“鳳體”面貌。

由于呂鳳子多方面的文化修養,能夠融會古今各家之所長,尤其以李瑞清、吳昌碩為榜樣,心志高邁,獨得天機。其以儒、道、釋的古典文化為依托,在大量書畫的創作中,能夠對字形、結體、布局、筆意等方面精心處理,寄情述懷,頓、挫、提、按,別具一格,用拗折之法得其力度;以奔放之意得其氣勢。用之于繪畫,實踐著古人“書者,散也。欲書先散懷抱,任情恣性,然后書之”(蔡邕《筆論》)的精妙論述,凌云健筆,意氣縱橫。

辛棄疾詞意?1939年?款識:斷腸點點飛紅,都無人管。多年不見險舟先生?蕭平藏

這種以書入畫,由畫轉書,使呂鳳子的中國畫日臻完善,涵養著博大雄強的藝術精神,鑒古撫今,亦轉化著書法藝術的古典情結,流風所及,筆底云煙,飛龍走蛇,自有純若春水、湛如秋月之功。

徐悲鴻曾早年在上海神州美術社求教過呂鳳子,呂鳳子給徐悲鴻教過素描技法。而且在徐悲鴻的成長中,呂鳳子對其不遺余力地提攜和幫助。

1931年呂鳳子46歲那年發生一件有趣的故事。徐悲鴻當年認為呂鳳子的繪畫作品已經很成熟,呂鳳子卻不以為然。不久呂鳳子的一幅作品《廬山云》失蹤了,一時議論紛紛。后來傳出消息,《廬山云》在法國巴黎世界博覽會上榮獲中國畫一等獎,而且呂鳳子的人名被收入《大英百科全書》,原來所有過程是徐悲鴻所為。而且徐悲鴻評價道:“您的繪畫技法繼承歷世的傳說,開啟當代的新風,三百年來第一人,只有您擔當得起(作品參展于巴黎美術博覽會)。”

1935年,50歲的呂鳳子開始擔任丹陽正則學校的校長。

呂鳳子從1912年在家鄉丹陽捐贈家產,創辦“正則女子職業學校”,成為中國現代最早的職業教育學校之一。中國封建社會“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觀念,使得婦女無法走向社會。呂鳳子創辦女校更是一件談何容易的事情。

呂鳳子變賣物品,鼓動親友,在母親李老夫人的支持下,捐獻家產,于1912年利用老屋三間,最初招收學生9人,并分小學和婦女補習班,開展教學。

而且呂鳳子將屈原的名“正則”命名學校,并定為校訓,并強調:“我們的學校是以屈原的名字做校名的。這是為什么?就是要以屈原的精神和形象——他的思想、人品、才能和成就,作為我校師生共同追求的目標。屈子魂就是我正則的校魂。”呂鳳子的思想是在開啟民智,弘揚愛國思想,培育美的情操,教授工藝之道。

《正則校歌》是1915年呂鳳子親自作詞并譜曲:“唯生無盡兮,愛無涯。璀璨如華兮,都如霞。疇發其蒙兮,茁其芽。鼓舞歡欣,生趣充塞。正則如秋月華,美呀!”

學校需要擴建,呂鳳子四處奔走,籌集經費,自己縮衣節食。有時需要連夜趕制,變賣字畫。而且親力親為,設計繪制校舍圖紙,加速建設校園,使學校一天一天壯大起來。呂鳳子將所售畫作潤格和各項獎金、捐款、贈款均全部歸入學校公賬,甚至連自己在其他院校任教的收入的大部分也用來辦學,并對貧困學生學費實行減免。

呂鳳子在正則期間所發明的“正則繡”,汲取繪畫方法,以亂針寫真,繡藝明志,為后人所繼承,亦為中國刺繡增添了一大繡種。

其中的楊守玉(1886—1981年),就是1912年呂鳳子在江蘇武進女子師范教授專科圖畫時,發現楊守玉的才能,引導她走上藝術教育之路。而楊守玉在呂鳳子指點下,發揚了“亂針繡”的事業。楊守玉說:“這是在鳳先生的啟發和指導下,學校提供創作條件得以出此成果,理應以校名名之。”

正則女子職業學校在抗戰期間遷蜀重建,并升辦成為正則藝術專科學校,培養了大批著名畫家和工藝大師。

后來1992年,陳立夫從臺灣給呂鳳子長子呂去疾的信中肯定:“刺繡,為我國所發明,為女子技藝之一,成為工藝品后,以蘇繡、湘繡為最著稱,惟均依正規畫刺成之。亂針繡之問世,乃由呂鳳子先生創始,其時余長教育部,遂助呂先生成立正則專科學校,俾能弘揚此一新發明之藝術。最近消息由大陸來,始悉正則繡已得社會之肯定,可知真正之美,為人所共賞。余聞之而喜,咸書數語,以慶其成。吳興陳立夫于臺北天母,時年九十二。”

由于抗戰時期的特殊原因,北平國立藝專與杭州國立藝專合校,引發了兩校師生的矛盾。國民政府教育部百般無奈,于1940年懇請呂鳳子擔任國立藝術專科學校校長。這一年呂鳳子55歲,奔走于正則蜀校與國立藝專之間。

呂鳳子于1943年繪制了美國總統《羅斯福像》,作為國禮,轉贈美國,祝賀羅斯福連任美國第三屆總統,羅斯福總統來函致謝,并捐贈兩千美金,支持辦學。

1942年,57歲的呂鳳子任重慶璧山正則藝專校長,創作了代表作品《四阿羅漢》,并兼任國立社會教育學院藝術系主任。

呂鳳子早年接觸馬克思哲學,源自新文化運動的感召。其中還有一個情結是佛教的大同思想與救苦救難的人道主義,結合佛教的覺悟眾生,人人本有佛性的意旨。呂鳳子心身于此深有感召。

中國古人的“惟天地萬物父母,惟人萬物之靈”(《尚書·泰誓上》),以及孔子對社會和人生有著深刻的理解,以“仁愛”思想,身體力行,學以致用,追求社會的秩序化的理想。如“仁者”“愛人”“知人”(《論語·顏淵》)、“節用而愛人”(《論語·學而》),古人強調的“人和”“得民心之所和樂也”的思想,仍為今天所用。“天大、地大、人亦大”(《道德經》)是道家的思想反映,重視人的價值。隨后孟子發展了儒家的“仁愛”的學說,強調“獨樂樂,不若與人樂樂”(《孟子·梁惠王下》)的觀點。

如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談到的“辯證思維——正因為它是以概念自身的性質的研究為前提——只有對于人才是可能的,并且只對于相對高級發展階段上的人(佛教徒和希臘人)才是可能的”的結論,是頗為贊嘆的。馬克思對友人贈送的《佛陀》一書也頗為重視。

因為佛教是給人信心、給人希望、給人歡喜的宗教,而且自覺覺他者便謂佛,佛就是洞察宇宙和人生真理的人,就是人格完滿的人。其中佛教的平等慈悲的思想,以及去惡從善的意志,幫助他人、擺脫困難的高尚行為。這些對于深究佛學的呂鳳子是有感召的。

抗戰勝利后,呂鳳子把正則蜀校的233間校舍粉刷一新,無償捐予了四川璧山地方政府,也出自世界大同的愿望。

呂鳳子一生兩次毀家,三回創辦“正則”學校,前后捐獻給國家上千間房屋,因此被人們稱為是兩袖清風的“布衣校長”。

張大千曾感嘆地說:“呂鳳子人品高尚,淡泊名利,與世無爭,一心辦教育,為人師表。”后來晚年的張大千提起呂鳳子,不住地贊揚說:“他(呂鳳子)的才華真高,但是他的生性卻很淡泊。要是他稍微重視名利一點兒,他的名氣就會大得不得了了!”

抗戰時期的呂鳳子,對于共產黨、毛主席的延安根據地是持肯定和贊同的立場。1944年59歲那年,他畫了一幅《壽者相》,意謂祝其健康長壽。轉送到延安贈予毛澤東,而毛澤東也回贈了延安生產的一條羊毛毯。

1946年秋,呂鳳子帶領正則藝專師生東歸丹陽。站在被八年抗戰摧毀了的廢墟上,呂鳳子不顧年過花甲,帶領大家重建校園。最后復校后的規模分設正則小學、正則中學、正則女子職校和正則藝專四部分。截至1948年上半年,全校師生已經達到一千三百多人。

1951年,呂鳳子舍棄私產,又一次向政府捐贈了歷時5年重建的丹陽私立正則學校。改為公辦學校。

呂鳳子在1951年66歲開始撰寫《中國繪畫史略》,擔任蘇南文教學院藝術系教授。并熱情洋溢地為毛澤東、周恩來、董必武、朱德等中央領導人作畫獻禮。還畫了《馬克思像》《孫中山像》《魯迅像》等作品。

呂鳳子激動地說:“這快樂是忘我無私的共產黨給我的,是毛主席給我的。我又怎能不謝他呢?我感謝他,我愛他,等于我愛太陽。我愛太陽,我將畫太陽,畫人民愛戴的太陽,畫太陽的光,畫太陽的熱,無休地畫到手僵,筆直!”

其實這份感情是來自晚年呂鳳子對人民領袖的無比熱愛!也是一個經歷了晚清、民國、新中國不同時期,目睹了喪權辱國、家破人亡、戰亂不斷后,新社會的光明氣象,給老人所帶來的內心感召。

呂鳳子放棄了財產、校舍,1952年愉快地來到江蘇師范學院任制圖系教授。兼任中央美術學院民族美術研究所研究員。這一年已經67歲了。

1955年(70歲)他開始集中全力,歷時兩年,完成了一生最重要的著作《中國畫法研究》。

1959年的國慶期間,呂鳳子的生命垂危,還要家人幫扶著,畫了老松三幅,其中一幅《壽毛主席》,題著思考已久的詩句:“辟地開天暢生力,誰實主之毛主席;主席其神乎?窮通一往變無極。誰使變皆成奇跡,主席其圣乎——主席非神也。從未自居是圣哲,卻自喻擬而今而后,各個人人都得到煉成的那塊歷劫不磨鐵。不磨鐵,能發異光產奇熱,光愈明,熱愈烈。這便是六億五千萬人民共仰的毛主席。壽毛主席,一九五九年國慶日,臥病蘇州,老鳳。”

然而1959年12月20日,病逝于蘇州,享年七十四歲。

主站蜘蛛池模板: 航空| 靖州| 皋兰县| 从江县| 陇西县| 盐池县| 衡山县| 龙江县| 唐山市| 驻马店市| 新蔡县| 秦安县| 饶平县| 吉安市| 清原| 南部县| 敖汉旗| 吴川市| 珲春市| 兴海县| 大宁县| 桑植县| 桦甸市| 揭东县| 保亭| 阳曲县| 安阳市| 达州市| 济源市| 团风县| 榆林市| 马龙县| 迁安市| 保亭| 施甸县| 古蔺县| 勐海县| 城步| 九寨沟县| 屏东县| 叙永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