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天門,位于沈陽之北,距40余公里,且一馬平川。駐足山上,晴日時,可望盡沈城之景色,即便有些薄霧,沈城輪廓仍依稀可見。更有一巨丘,如倒扣之元寶,置于南天門之右,名為“元寶山”。建設者們借天地之靈氣,在南天門前修建了一座狀如門柵的巨雕,更平添了個中神奇。
想來,這南天門絕非是沈城之門,可又似乎與沈城血脈相襲。據說當年清太宗曾來此巡游,于石人山上采擷野果、藥材,還曾有神鳳前來相隨,莫不是此山賦予女真人神力和好運,借以日后平定中原,統一中華?
再看這里,群山環抱,綠樹繚繞,奇峰怪石比肩接踵,蜂飛蝶往風情萬種。清晨里,山石間逸出淡淡薄霧;傍晚時,樹木中沁出縷縷清香。徜徉其間,如入仙境,令人忘返;如入寶洞,令人驚夢。難道真如世人所傳,沈城之所以古稱“盛京”,皆因此地乃興盛之都、聚寶之域,而此寶就藏于南天門之內?
不然為何獨有南天門?不然為何獨有元寶山?莫不是一種昭示?莫不是一種呼喚?!
誠如建設者們所說:登南天門,觀元寶山,許心中愿。
如是,我愿。
雙泉寺
石人山中有雙泉,一清,一濁,且相距不足丈余。游覽至此時,很容易使人想到《詩經》上的“滄浪之水”,清者用“以濯我纓”,可解旅途之風塵;濁者用“以濯我足”,可解征程之勞頓。今人在此建起“雙泉寺”,倒別有一番風景。
想那清者,自有清的道理,出乎天然,生于凈土,雖千回百轉順勢前行,卻抵住了腐枝敗葉的侵擾,蕩滌了泥土塵埃的垢污??茨菨嵴?,也有濁的原因,雖生于天成,卻長于惡境,不思砥礪,安于包容,終成藏垢納污之所。如此山中,或單有一泉,至清亦不足稱奇;或另有一泉,至濁也不以為怪。然清濁二泉,相毗相鄰,源于一山而迥異,出于一脈而相悖,正應了“涇渭分明”之說,蓋出于同源而未同流之故。
此理于當今之世,不乏佐證??词袌鼋洕?,改革大潮,清波浩蕩,濁流翻滾,魚龍混雜,泥沙俱下。同出一宗者,有貧富貴賤之分;同于一族者,有優劣高下之別。同是出于清貧之家,既可是精打細算的治家能手,也可是揮霍無度的花花公子;同是步入官宦之途,既可有兩袖清風的公仆,也可有貪贓枉法的污吏。究其原因,亦是人各有志,不可強求,清兮濁兮,全在乎自己。
觀雙泉,如讀人生。根正源清者不可自得,祖輩清白者不可放縱。用句俗話說:“腳上的泡是自己走的。”于是,清者清也,濁者濁矣!
建設者歌
只是為了這片山林,只是為了這片綠色,只是為了圓一個夢想,只是為了尋一個寄托,于是,你們告別了市委機關大院,告別了衣食無憂的生活,舍家撇業地來到這里,開始艱苦的拼搏。
辛苦,委屈,累,窘迫,挫折,坎坷……“風雨中這點兒痛算什么?”你們說。
于是,這里的山有了涌動的脈搏,這里的水有了甜美的歡樂,這里的花石草木有了上蒼賦予的靈氣,這里的故事變成了美麗的傳說。
當我們在這里流連忘返,當我們在這里呼吸綠色,你可曾看到,那些可敬的建設者,他們用自己的熱愛和執著,在我們心中矗立起的一座雕塑!
森林公園的建設者,綠色的使者,我為你而頌,為你而歌!
你,值得。
2002年8月
路人丁:
沈陽國家森林公園,乃遼沈地區著名景觀,多半天然景色,輔以人為建設。作者登臨此處,撫今追昔,思索抒懷?!澳咸扉T遐想”表達奮斗精神的延續,“雙泉寺”思考做人的操守,“建設者歌”直接抒發對建設者的贊美。三則外在獨立成篇,實則內蘊相連。奮斗后有成功,成功后有自省,實現成功的建設者是最美的風景,最動人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