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代漢語多義結構的韻律特征
- 黃彩玉
- 5905字
- 2021-03-15 17:52:44
第二節 句法多義結構以及可韻律特征分化的句法多義小類
句法平面是一切語法研究的基礎,是表層的,是形式的,是靜態的。句法平面研究對象一般概括為:短語層面的詞語和詞語之間的結構類型及其成分關系;句子層面的基本句法結構類型及其成分關系;句子層面因語用需要產生的基本句法結構的變體。
一 句法多義結構類型和句法多義格式
我們參考句法平面的研究對象,根據句法平面中多義產生的原因,給句法多義結構劃分小類。
(一)句法多義結構類型
1.結構層次不同引起的句法多義
咬死了獵人的狗
現代戰爭小說
一個學生的建議
結構層次不同引起的多義結構也常常伴隨著結構關系的不同。
2.結構關系不同引起的句法多義
復印材料 出租汽車 預約日期 出土文物 研究方法
學校醫院 祖國人民 奶油面包 文學語言 生物化學
想起來 說下去
以上多義短語在相同結構層次下,由于結構關系不同引起句法多義。比如“復印材料”,可以表示復印的材料和復印材料這種行為動作,兩個意義結構層次是一樣的,但結構關系分別是偏正結構和動賓結構。
(二)句法多義格式
任何一個多義結構現象都不是孤立的事例,它總是代表著具有相同格式的一系列組合。如和“咬死了獵人的狗”相同結構的多義組合還有“看媽媽的孩子、發現了敵人的哨兵、找到了叔叔的孩子……”它們在形式上都表現為一定的詞類組合序列。擁有相同詞類組合序列的多義事例可以抽象為一定的格式,這種格式與不同的語法關系或語義關系相對應,就構成了多義格式。這樣我們就可以從多義格式入手去把握各種多義現象。
我們可以把因結構關系不同或結構層次不同引起的句法多義抽象出以下幾種多義格式。
1.動+名1+的+名2
這一格式的多義結構或是述賓關系,或是偏正關系。這一格式兩種意義下語法成分的結構關系相同,結構層次不同。形成多義的條件是:第一,“動”是及物動詞,既能支配名1也能支配名2;第二,動+名1能修飾名2。例如:
撞倒弟弟的自行車 告別母校的學生
2.數量+名1+的+名2
這一格式兩種意義下語法成分的結構關系相同,但結構層次不同。形成多義的條件是:第一,數量既能修飾名1,也能修飾名2;第二,名1能修飾名2。例如:
三個大學的學生 兩個學校的領導
3.動+了+數量(時段)+的+名
形成多義的條件是:數量中的“量”應表示時量,數量能說明“動”的時間長短,數量也能限制后面的“名”。例如:
準備了一天的干糧 砍了兩個星期的柴
4.名1+和+名2+的+名3
形成多義的條件是:名1和名2能并列,名1能與“名2+的+名3”并列,它們三個是表示同一義類的名詞。例如:
姐姐和哥哥的朋友 自行車和汽車的零件
5.名1/形(的)+名2(的)+名3
形成多義的條件是:名1(或形)可以修飾“名2”和“名3”,同時“名2”可以修飾“名3”。例如:
非洲語言研究 新教工食堂 美麗的蝴蝶的翅膀
6.定語+名1+和+名2
形成多義的條件是:定語可以跟名1構成定中關系,也可以和“名1+和+名2”形成定中關系。例如:
美麗的福建和安徽 漂亮的媽媽和孩子
7.動1+動2+的+名
形成多義的條件是:動1可以跟動2構成動賓關系,動1也可以跟“名”構成動賓關系。例如:
愛上畫畫兒的姑娘 看打乒乓球的孩子
8.動+形+名
形成多義的條件是:“形”能補充說明“動”的結果,“形”能修飾“名”。例如:
打死老虎 放大照片 演好戲
9.關于/對+名1+的+名2
這一格式的多義結構有兩種結構層次:“關于、對、對于”可以跟名1構成介賓關系,“關于、對、對于”可以跟“名1+的+名2”構成介賓關系。例如:
關于戰爭的理論 關于魯迅的雜文 對小陳的意見
10.動+名1+名2
形成多義的條件是:動有“給出”義。這一格式的多義結構有兩種結構層次:可以是雙賓語,也可以是單賓語。例如:
贈日本圖書 送中文系圖書室
11.副+動+形
這一格式的多義結構有兩種結構層次:“副”和“動+形”形成偏正關系,也可以是“副+動”和“形”形成主謂關系。例如:
總說不好
12.人稱代詞+數量名短語+量詞短語
形成多義的條件是:人稱代詞為復數,數量名短語也可是數量短語。這一格式的多義結構有兩種結構層次:“人稱代詞”可以和“數量名短語+量詞短語”形成主謂關系,也可以是“人稱代詞+數量名短語”和“量詞短語”形成主謂關系。例如:
我們三個人一組 他們四個人一隊
13.一點兒+不+形+名
這一格式的多義結構有兩種結構層次:“一點兒+不+形容詞”和“名詞”形成偏正關系,也可以是“一點兒”和“不+形容詞+名詞”形成偏正關系。例如:
一點兒不香的香油 一點兒沒用的藥
14.動+形+了+一點
這一格式的多義結構有兩種結構層次:可以是“動+形+了”和“一點”形成補充關系,也可以是“動”和“形+了+一點”形成補充關系。下面例子中“這張照片放大了一點”表示“這張照片只是放大了一點,可是放得不是很大”是第一種補充關系,表示“這張照片放得有點過于大了”是第二種補充關系。
這張照片放大了一點
15.動+名
這一格式語法成分只有一種結構層次,但結構關系有兩種,可能是動賓關系,也可能是偏正關系。形成多義的條件是:第一,動詞是及物動詞,能夠支配名詞;第二,動詞能修飾名詞。例如:
學習文件 進口彩電 表演節目 代理廠長 組裝電腦
16.名1+名2
這一格式可能是聯合關系,也可能是偏正關系。形成多義的條件是:第一,兩個名詞并列,表示同一義類的事物;第二,名1可修飾名2。例如:
學校醫院 生物歷史 奶油面包 祖國人民
17.動1+動2
這一格式的多義結構或為動補關系,或為動賓關系。例如:
想起來 說下去
18.形+量詞短語
形成多義的條件是:形容詞為單音節,表示體積、重量和高度等意義,量詞短語中的量詞為計量名量詞。這一格式的多義結構有兩種結構關系:主謂關系和補充關系。例如:
重五斤 高六米
19.動1+名詞性短語+動2
形成多義的條件是:動1為“拿”“取”等動作意義,動2是雙音節趨向動詞。這一格式的多義結構有兩種結構關系:“動1+名詞性短語”和“動2”形成連謂關系,也可以是“動1+名詞性短語”和“動2”形成補充關系。例如:
拿五塊錢出來 取一百塊錢出來
二 可韻律特征分化的句法多義篩選
句法多義結構是句子內部結構多層次、多關系相互疊加,文字的線形排列不能顯示其中的差別。但是在口語表達中,語音上的韻律特征有時候會把文字線形排列下不同的關系和層次顯示出來。這些韻律特征包括:音節間會存在一定的疏密度,音節之間會有不同的輕重和長短對比,音節之間的基頻的高低不同。口語中的這些韻律特征,以往學者將其總結為四種語音手段:音節時長、音高變化、重音、停延,這四種語音手段既然會把文字線形排列下不同的關系和層次顯示出來,那么也就能夠分化多義結構的不同關系和意義。
以往學者已經關注到語音手段在多義結構中的分化作用,那么語音手段在多義結構分化中的作用到底有多大,到底哪些語音手段能分化哪些多義結構小類,以往研究成果中卻鮮有涉及。我們下面的工作是參考以往研究成果,進行語感判斷實驗和聽辨實驗:第一步把句法多義結構中可語音分化的多義類型和不可用語音分化的多義類型分開;第二步初步確定哪些語音分化手段對哪些句法多義結構起作用。這些工作也是我們下面分論中多義結構語音實驗研究的前期工作,因為分論中的研究對象是可用語音特征分化的多義結構類型,重要的研究內容之一是從可語音特征分化的多義類型的研究當中,找出不同韻律特征在這些多義結構中的作用。
(一)可韻律特征分化的句法多義結構篩選實驗
1.實驗語料
根據以上兩種句法多義結構類型和19個句法多義格式編制出符合自然口語的19組句法多義用例。19組句法多義語料涵蓋所有句法多義結構中的多義格式(見附錄A,附錄A中還包括無法抽象為多義格式的用例)。組內兩個或三個多義短語或多義小句文字線形排列相同,結構層次或結構關系不同,后面都附有語境或者意義說明。語料分成兩類:由結構層次不同引起的句法多義語料和由結構關系不同引起的句法多義語料。
2.發音人與聽辨人
發音人為大學本科生,非語言學專業,男女各一位,均是北京人,普通話一級乙等。聽辨人為大學本科生、碩士生和博士生,非語言學專業,共30人,男女各15人,普通話均為二級甲等以上。
3.實驗方法
(1)把待考察語料及相應的語境文本和意義說明給兩位發音人,請兩位發音人從語感上判斷出每個句法多義待考察語料在不同句義下是否在語音上有明確的不同表現。
(2)把兩位發音人認為語音上沒有不同表現的句法多義語料剔除。語音有不同表現的待考察多義短語或多義小句,我們選擇其中一位發音人根據語境或句義自然朗讀;兩位母語發音人認為有分歧的多義短語或多義小句,我們選擇認為其語音上能分化的發音人,請他據語境或句義自然朗讀待考察多義短語或多義小句。每句間隔3秒,提示發音人,盡量用語音特征把同一格式下的待考察多義短語或多義小句的不同句義體現出來。由此每個句法多義格式形成一個聲音文件,聲音文件內包含文字線形排列相同但層次或關系不同的兩個例句。
(3)把待考察多義短語或多義小句的語境文本發給聽辨人,并將句法多義錄音文件中的兩個音頻打亂順序,播放給聽辨人聽。聽辨人根據待考察多義短語或多義小句的語音表現,判斷出句義,或將其置回相應的語境句。把聽辨人判斷結果記錄下整理出表格。
(二)可韻律特征分化的句法多義結構篩選結果討論
根據兩位非語言學專業的母語者對句法多義語音表現的語感,我們記錄整理出下表,共分三種情況:兩位母語者認為該句法多義不同意義下語音上有不同表現、兩位母語者認為該句法多義不同意義下語音上沒有不同表現、兩人存在分歧。
表3.1 句法多義語音分化類型統計表

表3.1 句法多義語音分化類型統計表續表

從兩位母語者的初步語感調查來看,不同意義下語音上有不同表現的句法多義有10項,占句法多義總比53%。這說明語音上的韻律特征只是句法多義的分化手段之一,在具體的語言交際中,韻律上的特征對句法多義的分化作用是受限的。結構層次不同的14項句法多義中8項不同意義下韻律上有不同表現,占比57%,結構關系不同的5項句法多義中2項不同意義下韻律上有不同表現,占比40%,這說明結構層次不同的句法多義韻律分化作用要大于結構關系不同的句法多義。我們也應該看到某種多義是否在不同意義下有不同語音表現,并不是簡單地源于它是哪種類型或格式,可能還要受到其他因素的制約,比如具體多義例句的音節數量及韻律結構。兩位母語者語感有分歧的是結構層次不同的多義格式“關于/對+名1+的+名”(關于戰爭的理論)、“動+形+了+一點”(這張照片放大了一點)以及結構關系不同的多義格式“動1+名詞性短語+動詞2”(他拿五塊錢出來)這3項,占總比16%,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韻律上的特征對句法多義的分化作用并不完全,在不同人的語感中還存在分歧,這還要結合聽辨實驗進一步證實。
語言交際過程中,我們說話的時候,也是聽話者;而當我們聽話的時候,又都是說話者。一般認為言語產生和言語感知在總體上是對應的,那么對于發音人語感上的發音區別是否意味著人們在聽覺上就一定能感知到完全一致的結果呢?句法多義不同意義下語音上存在的區別特征在有聲語言使用過程中能否讓信息接收者感知到,并且據此正確地判斷句義呢?
下面我們就嘗試做這方面的工作:把兩位發音人認為語音上沒有不同表現的句法多義語料剔除,提取兩位發音人認為語音有不同表現的和兩人有分歧的待考察多義短語或小句語料,每組打亂順序播放給聽辨人聽。聽辨人根據待考察多義短語和小句的語音表現,判斷出句義,或將其置回相應的語境句,把聽辨人判斷結果記錄下整理出表格。我們的目的是從聽辨角度入手,根據母語者對語言的感知和理解來發掘對漢語句法多義語音分化特征的認識。
表3.2 句法多義韻律分化情況聽辨結果統計表

表3.2 句法多義韻律分化情況聽辨結果統計表續表

從30人的句法多義韻律分化情況聽辨結果來看:10項韻律有不同表現的句法多義,利用語音上的韻律特征判斷句義的正確率都較高,其中“一點兒不香的香油”“想起來”句義判斷正確率達到100%。只有“愛上畫畫兒的姑娘”“組裝電腦”“我們三個人一組”句義判斷正確率稍低,但也都在60%以上。這說明面對句法多義確定句義下的韻律表現,發音人語感上認為存在區別的,在聽感上多數情況下也能被聽辨人感知到一致的結果。而發音人存在語感分歧的3項句法多義,“關于/對+名1+的+名”(關于戰爭的理論)利用韻律特征句義判斷正確率達到67%,其他兩項句義判斷正確率較低,不到40%。這三項有分歧的句法多義的發音樣本提取過程是:請認為其韻律上能分化的發音人,據語境或句義自然朗讀待考察多義小句,并請發音人盡量用語音特征把不同句義體現出來。這說明三項有爭議的句法多義中只有“關于/對+名1+的+名”這一句法多義格式,語感上認為存在發音區別的發音人,在有聲語言使用過程中能把語感上的語音區別穩定地表現出來,多數情況下也能被多數聽辨人感知到一致的結果。而“動+形+了+一點”(這張照片放大了一點)、“動1+名詞性短語+動詞2”(他拿五塊錢出來)這兩項句法多義格式,即使其中一位發音人認為其不同句義下存在發音區別,但在有聲語言使用過程中卻沒有把語感上的語音區別穩定地表現出來,信息接收者多數情況下也就無法準確地感知到并且據此判斷句義。
三 小結
通過以上討論與初步實驗,我們把句法多義中的韻律可分化句法多義格式初步篩選出來,韻律可分化句法多義應該具備以下條件。
第一,不同確定意義下韻律語感存在區別;第二,語感上的發音區別在有聲語言使用過程中能被發音人穩定地表現出來;第三,60%以上的信息接收者能夠準確地感知到韻律區別,并且據此正確判斷句義。
根據以上條件,我們把句法多義中韻律特征可分化句法多義格式篩選出來,如下:
1.動+名1+的+名2
2.數量+名1+名2
3.名1+和+名2+的+名3
4.動1+動2+的+名
5.動+形+名
6.動+名
7.動1+動2
8.關于/對+名1+的+名2
9.副+動+形
10.人稱代詞+數量名+量詞短語
11.一點兒+不+形+名
語音上的韻律特征只是句法多義的分化手段之一,在具體的語言交際中,韻律上的特征對句法多義的分化作用是受限的。韻律特征在結構層次不同的句法多義中的分化作用要大于結構關系不同的句法多義。
某種多義是否在確定的不同意義下有不同語音表現,并不是簡單地源于它是哪種多義類型或格式,可能還要受到其他因素的制約,比如具體多義短語或多義小句的音節數量及韻律結構。
即使確定韻律特征能在某一種多義結構中起分化作用,不同種類的韻律特征在該種多義結構分化作用的大小也各有不同,同一韻律特征在不同多義結構中的分化作用也有程度之分。比如在我們的初步實驗中,句法界限之前的停頓或詞的音長延伸能分化句法層次不同引起的多義結構,這種韻律特征的出現也促使位于句法界限前后的音節基頻之間的差別相對突出。普通話中明顯突出的基頻的變化可以作為附加的韻律特征,來顯示句法界限與停頓、音長之間的結合。下文專論部分我們會結合具體多義結構的實驗分析探討這一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