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 密里本德與英國新左派

英國是馬克思的第二故鄉,他在那里生活和工作了30多年,但是他的思想在英國左派中并未得到廣泛的傳播,更談不上得到發展。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英國都一直追隨著蘇聯的步伐。直到20世紀30年代,英國才開始真正擺脫蘇聯馬克思主義,進行理論的創新。雖然這種創新同德國的法蘭克福學派相比稍顯遜色,但是這表明英國已經注重將馬克思主義同本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開創獨具特色的英國馬克思主義理論,并逐漸形成了英國新左派。在邁克爾·肯尼看來,新左派既是一場政治運動,又是一個政治組織,其政治觀念對后來英國馬克思主義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作為一種非單一的思想潮流的英國新左派運動,大體上分為三種主要的左派思想:“1.以工人階級文化和政治,以及其他19世紀本土激進傳統為基礎的持不同政見的共產主義;2.獨立的社會主義,它源于牛津—劍橋中產階級的激進主義與倫敦民粹抗議傳統的融合;3.理論的馬克思主義,它受到經典國際主義與歐陸馬克思主義思潮的激勵。”[8]如果將其作為一個政治組織,英國新左派的成員主要是由50年代末一批英國前共產黨員、左翼文化人士以及激進的大學生組成。人們一般習慣于把它劃分為兩代:第一代和第二代。英國第一代新左派產生于1956年世界共產主義危機之后。愛德華·湯普森和雷蒙·威廉斯等代表人物致力于在歷史、文學等領域的革新,力圖將馬克思主義英國本土化,改變英國“理論的貧困”的面貌。1963年隨著佩里·安德森出任《新左派評論》的主編,英國第二代新左派嶄露頭角。這一代新左派是一批出生于三四十年代的青年學生。他們具有更加廣闊的國際視野,渴求理論化程度更高的馬克思主義。他們反對第一代新左派的經驗主義研究方法,更加推崇歐洲大陸的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尤其是對法國結構主義青睞有加。總之,成長經歷和教育背景的差異使第一代和第二代新左派在思考方式、理論宗旨、政治訴求等方面存在明顯的區別和分歧。

但有一些人并不同意這種代際劃分。如英國政治學家瑪德琳·戴維斯認為,這種劃分是一種虛假的二元邏輯,使“不屬于任何一個陣營的那些個體的貢獻沒有得到充分考慮”[9]。在他看來,密里本德就是這樣一個被忽略的個體。因為作為一位政治學家,密里本德的關注焦點始終是政治領域中的階級、國家等問題。加之受到英國本土經驗論的影響,他基本采用經驗主義的研究方法來分析政治問題。因此,如果就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而言,他既不屬于第一代新左派也不屬于第二代新左派,他似乎是保持中立的。而密里本德確實也在自傳中稱自己是“獨立的馬克思主義者”。紐曼認為,一提到英國新左派,人們首先會想到愛德華·湯普森、斯圖亞特·霍爾、雷蒙德·威廉姆斯和佩里·安德森,但密里本德也應該被看作是英國新左派的杰出代表人物。紐曼明確指出密里本德和英國新左派確實有密切聯系。縱觀密里本德的生平及其學術生涯,他和兩代英國新左派都有密切的聯系,并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英國新左派的變遷和發展歷史。潘尼奇就曾指出,“他與1956年后英國新左派的涌現以及隨后數十年間馬克思主義學術的繁榮活躍,有著最直接的關系……拉爾夫·密里本德在政治學研究中也發揮了領導作用”[10]

第一代新左派的主要特征是拒絕蘇聯共產主義,也拒絕當時主流的社會民主。早在1957年密里本德就在第一代新左派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將《大學與左派評論》的創始人伊薩克·多伊徹團結在新左派周圍,并幫助拉爾夫·塞繆爾在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成立新左派,又通過C.賴特·米爾斯、克拉考夫斯基等人將英國的新左派運動國際化。此外,他又擔任了由湯普森和薩維爾創辦的《新思想者》的編輯。隨后《大學與左派評論》與《新思想者》的合并引起他與湯普森之間的分歧,標志著他與第一代新左派開始產生分歧。兩人之間分歧的實質是對社會主義路線的堅持與否。密里本德贊成對社會主義的探索方式可以是多樣的,但他質疑這些不同的方式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實現社會主義。在他看來,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有本質的區別。因此,只有工黨才能實現社會的根本變革。但湯普森卻質疑馬克思主義對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分析,他寄希望于左翼組織而不是工人政黨。可以說,密里本德和第一代新左派的關系由開始的密切合作到后來的分離,主要分歧就在于是否堅守傳統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和觀點。雖然密里本德與第一代新左派密切相關,積極參與了新左派的事務,但是他的立場與第一代新左派有非常明顯的區別。密里本德更加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傳統立場。他堅持認為要以工人階級為基礎,依靠組織和政黨才能實現社會主義變革;馬克思對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區別的分析依然有效。

第二代新左派以佩里·安德森為代表。1963年佩里·安德森擔任了《新左派評論》的主編。以他為首的第二代新左派追求一種抽象的、理論化的馬克思主義。他們認為英國沒有發展出具有本土特色的馬克思主義,希望可以從“西方馬克思主義”中尋求借鑒,構建出英國自己的馬克思主義。所以同時期的歐陸馬克思主義理論家的理論,如法國結構主義和德國法蘭克福學派的理論陸續進入英國并產生重要影響。20世紀60年代中期以后,他們主持譯介歐陸馬克思主義理論,尤其將葛蘭西的霸權理論和阿爾都塞的結構主義引進英國本土,擴大了英國政治理論的理論資源。其中阿爾都塞“結構主義的馬克思主義”對英國馬克思主義影響最大。70年代,以伯明翰大學當代文化研究中心為主體的文化馬克思主義集體轉向結構主義。密里本德將兩代新左派的理論運用到了階級和國家問題的分析中。例如在階級問題上,以佩里·安德森為代表的英國第二代新左派傾向于用結構主義的方法來研究英國歷史。安德森批評了英國傳統的歷史觀,反對單一視角的“自下向上看歷史”(history from blow),強調“自上而下看歷史”(history from above)的重要性,尤其是階級統治的復雜機制的歷史。密里本德雖未公開表示支持結構主義,有時甚至批評結構主義的抽象方法論,但他卻不自覺地受到結構主義的影響,這一點在其階級斗爭理論中尤為明顯。密里本德的階級斗爭理論融合了兩代左派的理論主張。既強調自下而上的階級斗爭,也關注到自上而下的階級斗爭。他不僅從自下而上的角度探討了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來自下層的階級斗爭(Class struggle from blow),更重要的是他還從自上而下的角度,對來自上層的階級斗爭(Class struggle from above)做了深入的分析。顯然,他在研究過程中吸收了結構主義的方法。在國家問題上,密里本德對國家的分析也離不開與結構主義的相遇。雖然密里本德聲稱批判結構主義,但實際上他對國家相對自主性的分析是在與普蘭查斯的對話中不斷完善和發展的。此外,在研究國家的階級本質時,他多次援引葛蘭西的霸權理論。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發現,密里本德和新左派之間的關系是復雜而微妙的。密里本德雖然經常被認為是第一代新左派的成員,但就其政治理論而言,他也和第二代新左派有不可割裂的關系。因此,已有的將其單純劃歸為英國第一代新左派的觀點有失偏頗。筆者認為不能割裂密里本德與兩代新左派之間的聯系,但也要關注到他始終與新左派保持一種半分離的狀態。簡言之,他并不能算作嚴格意義上的新左派,而毋寧說他是一個獨立的馬克思主義者。他支持新左派,拒絕蘇聯共產主義和社會民主,但在某些問題上,他的立場與新左派是矛盾的。一方面,密里本德對工黨成為社會主義黨的可能性失去信心,但他仍然認為政黨是社會主義前進的關鍵工具。另一方面,他承認必須參加新社會運動,但他仍然堅信工人階級作為社會主義斗爭媒介所起的根本作用。因此,密里本德對階級和政黨的中心性的信仰與其對社會主義政治學的思想和參與是一致的。因此,他拒絕新左派的“反組織化”傾向和階級政治的衰退。由此,我們看出,密里本德認為社會主義成功的關鍵在于傳統的“舊左派”和“新左派”的整合。需要強調指出的是,雖然有觀點上的分歧,但密里本德受到了第一代和第二代新左派的一致尊敬。第一代新左派的愛德華·湯普森認為他的政治分析非常重要,甚至可以影響《大學與左派評論》。第二代新左派的湯姆·奈恩在研究工黨理論時尋求從密里本德那里找到理論啟發。總之,密里本德政治理論的產生和發展恰逢英國新左派不斷分化的時期,其政治理論發展歷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那個時期英國新左派代際的變化與特點。

主站蜘蛛池模板: 象州县| 汶上县| 琼结县| 武汉市| 南和县| 东台市| 丹巴县| 惠水县| 石河子市| 永定县| 梧州市| 井研县| 遵化市| 新营市| 黔南| 调兵山市| 桐乡市| 文成县| 五寨县| 平乡县| 定边县| 石柱| 渝北区| 云浮市| 长葛市| 慈溪市| 亚东县| 彭州市| 岳西县| 赤水市| 逊克县| 安义县| 洛川县| 莲花县| 武功县| 仙游县| 稻城县| 鄂伦春自治旗| 体育| 黄平县| 文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