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 密里本德的生平與思想

1924年拉爾夫·密里本德出生于比利時的一個波蘭猶太人家庭。他的父親是華沙一名皮革手工工匠,也是猶太者同盟的成員之一,這個同盟是由社會主義工人組成的,旨在保持民族自治。這表明他的父親是一個接受了社會主義的有覺悟的工人。密里本德的叔叔參加了由托洛茨基組織的紅軍。這在密里本德幼小的心靈中播下了社會主義的火種。15歲時他加入猶太復國主義左翼青年組織“青年衛士”,第一次了解到資本主義的剝削。一位年輕的社會主義激進分子毛里·特蘭(Maurice Tran)送給他一本《共產黨宣言》。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密里本德接觸到了馬克思主義。雖然他當時并沒有完全理解《共產黨宣言》的含義,但至少受其影響開始關注社會主義政治學。1940年德國入侵比利時,他同父親本想逃亡法國,但由于納粹對法國實施空襲,他們被迫在納粹軍隊占領奧斯坦德之前,搭乘最后一艘離開比利時的船逃往英國多佛。當密里本德以猶太難民身份來到英國時,他開始形成一種廣泛的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初到英國,密里本德和父親為了解決溫飽問題做了搬運工,接觸到大量中產階級和非熟練的工人階級。工作之余,密里本德在圖書館進行廣泛的閱讀,讀到了哈羅德·J.拉斯基(Harold J.Laski)的著作并申請做其學生。1941年他進入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并師從拉斯基。1943—1946年,密里本德中斷學業,在英國皇家海軍服役三年,主要負責收集德國無線電信息。1947年他重返校園并獲得學士學位。他的博士論文題目是《法國大革命時期(1789—1794)的大眾思想》。密里本德畢業后最初在芝加哥羅斯福大學任教,20世紀50年代初,他回到英國在倫敦政治經濟學院任教。密里本德并不贊成黨派政治,但是在50年代初,他還是加入了英國工黨,目的是同英國工黨左翼人士共同推進社會主義向前邁進。1965年,密里本德的幻想破滅后,他毅然退出英國工黨,此后一直獨立于任何政治黨派,直到去世。

同拉斯基一樣,密里本德對蘇聯的共產主義持批判態度。對蘇聯在1950年10月出兵鎮壓匈牙利革命的行為,給予強烈的譴責和批評。因此,他積極尋求可以從下層帶來社會主義政治變革的知識和政治運動,或者至少是可以為左翼提供一個辯論的機會。正因如此,密里本德對1956年7月出版的新雜志《大學與左翼評論》表現得非常熱心,并對英國工黨的“修正主義”正統觀點進行了馬克思主義的批評。在此之后,他在新成立的新左派俱樂部中積極發聲。

1956年2月,赫魯曉夫發表秘密報告,對斯大林進行了嚴厲的批評。3月,這份秘密報告傳入西方。隨即,西方國家共產黨開始“去斯大林化”,一大批左派知識分子紛紛向右轉。英國共產黨內部一些知識分子黨員提出要重新思考黨的未來。如愛德華·P.湯普森和約翰·薩維爾創辦了《新思想者》,以此為陣地公開反對斯大林主義。密里本德于1958年12月加入了《新思想者》的編輯委員會。他為英國第一次出現一大批獨立的馬克思主義知識分子而感到鼓舞。1959年《新思想者》和《大學和左派評論》合并為《新左派評論》。密里本德強烈反對這種合并,因為在他看來,這兩本期刊的成員屬于兩種不同的政治和文化傳統,也代表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思想和經驗潮流。《新思想者》代表的是第一代新左派,他們大都成長于相對封閉的英語環境,參加過反法西斯的斗爭,是工人運動的知識分子。而《大學和左派評論》是由牛津大學的學生創辦,代表的是牛劍(oxbridge是英國兩所最知名的大學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的合稱)派的知識分子,也就是第二代新左派。他們更側重于理論分析,大部分人沒有經歷過英國的工人運動,政治上具有分散性。在他們看來,英國沒有真正的馬克思主義傳統,對于既有的統治秩序,沒有一個真正的政治上的替代,因此認為《新左派評論》的任務就是從其他國家引進高度理論化的觀點來對抗英國的經驗主義。1963年,當以愛德華·P.湯普森為代表的第一代新左派和以佩里·安德森為代表的第二代新左派徹底決裂時,密里本德提出創辦一本新雜志以體現《新思想者》所包含的精神。這一建議的結果就是1964年密里本德同薩維爾一起創辦了《社會主義紀事》。密里本德參與了這本雜志的編輯工作,直到去世。《社會主義紀事》主要出版的是“獨立馬克思主義者”的文章,而不是主流的共產黨員或社會民主黨人。不論是主題設定還是作者都具有國際性的視野,它設置了諸如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勞工歷史和當代事件、社會主義經典著作的書評和評論等欄目,聚集了像安德烈·高茲、保羅·斯威齊等有國際影響的新馬克思主義者的文章?!渡鐣髁x紀事》打開新的視角,推動指向結論、行動和組織的爭論。它既沒有過于深奧或學術化的文章,也沒有無意義的爭辯,而是側重于具有現實意義的文章,例如對社會主義者以及對世界各地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進行回顧,對一年中重要的事件進行回顧,并從社會主義的角度進行分析,嘗試從世界范圍獲得對英國的系統性研究和關注,例如獲得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經驗教訓。

密里本德在新左派的第一階段,開始撰寫《議會社會主義:工黨政治研究》(1961)。其主要內容是對英國工黨及其政策的批判,并對選舉制和官僚機制做了深入的分析。在他看來,一旦政黨在選舉和治理過程中制度化,它們就會普遍偏離追求更加激進的目標的軌道。盡管對英國工黨持有批評的態度,他仍然對之抱有希望,希望它能夠成為英國民主社會主義的有力政治代理人?!蹲h會社會主義:工黨政治研究》奠定了密里本德在左翼知識分子中的地位,在此期間,密里本德在英國和平運動、反越戰運動以及許多其他反社會和政治壓迫的運動中也變得日益活躍。但由于堅信社會主義需要在更廣泛戰線上的動員,加之英國工黨領袖哈羅德·威爾遜決定支持美國在越南的戰爭,密里本德對英國工黨失去信心,最終在20世紀60年代初離開工黨。離開工黨的密里本德仍然堅定地認為工人階級和工人運動是社會主義和社會轉型的主要推動者。

當新左派拋棄馬克思的時候,密里本德成為復興馬克思主義政治理論的主要思想家之一。1968年爆發了世界范圍的政治動亂。全世界對美國軍隊介入越南表示抗議和抵制,而蘇聯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使“共產主義”陷入意識形態危機,進一步侵蝕了它作為“資本主義”的替代的形象。與此同時,美蘇之間日益加劇的核軍備競賽,重振了西方各國的“反核運動”。法國的“五月風暴”使整個國家陷入混亂,使法國共產黨在拒絕接管臨時政府之后蒙羞。美國、英國、德國、意大利和墨西哥的學生和警察之間的暴力沖突日益增多。在日本,學生與農民一起對在東京郊外建造成田國際機場所需的土地征收進行暴力抵抗。這些歷史政治事件預示了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危機,民眾對西方意識形態開始動搖、懷疑和否定。因此,對于世界范圍內的左翼而言,20世紀60年代是不太平的十年。法國“五月風暴”、“布拉格之春”、古巴導彈危機、英國工黨上臺執政等一系列重大國際事件發生,使密里本德清醒地認識到,在這種大變革的趨勢中自己的政治理論和政治戰略應該有重大轉變。密里本德的《資本主義社會的國家》正是站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對西方權力體系展開深入分析,揭開了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面紗。這本書是密里本德最重要的一本著作。

密里本德出版《資本主義社會的國家》時,他已經是英國新左派的知識分子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將國家問題帶回到政治學和社會學的視野中,使他產生了國際影響力。19世紀70年代中期,該書被翻譯成多國語言。密里本德的思想影響力一度輻射到美國,到了70年代中期,他的名字出現在美國最杰出的政治科學家的名單上。由于這本書,密里本德被認為是英語世界中領先的馬克思主義政治學家。與此同時,這本書對國家問題的探討引起了尼科斯·普蘭查斯的批評,此后二人展開了長達七年的爭論。1972年至1977年,即普蘭查斯—密里本德辯論期間,密里本德從倫敦政治經濟學院轉到了利茲大學任教。辯論結束時,他到波士頓附近的布蘭德斯大學任教。

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新左派提出了一系列的政治問題,促使密里本德開始積極思考。一個突出的問題就是“新社會運動”在西方越來越受歡迎,而傳統的勞工運動似乎在衰落。新社會運動提出了一些傳統上被社會主義者視為“邊緣”問題的重大問題,例如,性別、種族和民族、生態學,同時也挑戰了已經建立的左翼組織的等級特征。在這個背景下,密里本德對馬克思主義的經典著作進行了分析,梳理了自己對馬克思和國家理論的理解。在對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和葛蘭西的著作審視之后,他提出“什么是馬克思主義政治學”的問題。他試圖通過自己對馬克思的閱讀和理解來回應結構主義和新社會運動的挑戰。也正是從這個時候起,他堅定地認為“階級”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理論的核心概念。不論是改革還是革命,工人階級都是唯一使資本主義走向社會主義所能依靠的力量。

除了著書立說,密里本德還積極投身社會主義實踐活動。1981年,密里本德創立了社會主義學會,致力于社會主義教育和研究。1982年,他幫助英國工黨左翼領袖托尼·本恩制定并完善工黨左翼的社會主義策略。在1987年和1988年,他還提議召開切斯特菲爾德社會主義大會并參與從中建立起的社會主義運動。這也促使他后來成為左派獨立通訊社的領導人。就這一點而言,密里本德一直試圖以不同的左翼觀點將知識分子、活動家和官員聯系在一起,使他們成為一個聯盟。

1982年密里本德出版了《英國資本主義民主制》,主要以英國為例,說明資本主義國家是如何避免階級沖突的。他認為英國政治體制實質上一種“遏制體系”,目的在于防止人民行使權利,統治階級的中心任務就是要遏制“來自下層的壓力”。這本著作一定程度上是對《資本主義社會的國家》的應用,即將其中闡述的一般性觀點應用于英國這個特殊的個例。

20世紀80年代末期,后馬克思主義興起,密里本德意識到階級政治正在退縮,他試圖反駁占主導地位的觀點。在對后馬克思主義者和后工業社會主義者的回應中,密里本德完成了《分化的社會:當代資本主義中的階級斗爭》。在這本書中,他也借鑒了英國和美國強大的經驗證據來支持他的論點,以及他關于階級至上的論點。他對階級本身的定義和階級與國家的關系進行了重要的重新表述,對工人階級、統治階級、新社會運動和階級斗爭等問題做了深入的探討。他承認傳統意義上的無產階級正在加速解構和重構。最突出的特點就是無產階級在傳統產業中的衰落,而在白領、分配產業、服務業、高科技產業中迅速增長,構成“新工人階級”。就這些工人在生產中的地位而言,“新工人階級”仍然是工人階級,與馬克思定義的工人階級在本質上是一樣的。密里本德對統治階級的認知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從《資本主義社會的國家》到《分化的社會:當代資本主義中的階級斗爭》,他不斷修正這個概念,深刻揭露出當代資本主義社會中的統治階級的復雜性。關于新社會運動,他認為這是階級斗爭中抗議和壓力的重要形式,應該對其在理論層面進行政治分析。密里本德指出,馬克思的經濟分析無疑是人們理解階級斗爭的關鍵,由此使民眾意識到統治對于維持資產階級剝削的重要性,但是統治還包括“基于性別、種族或族裔,或基于諸如生態保護或裁軍等原因的各種運動的斗爭”[7]。同時,隨著對統治階級的深入分析,密里本德發現,階級斗爭的“國際維度”對于理解發達資本主義社會的內部政治動態越來越重要。他對國際階級關系的分析,使我們認識到第三世界解放運動是反對西方權力體系的一個斗爭點。密里本德以上這些研究在理論上開啟了非經濟形式的統治和抵抗的探索。

密里本德一直確信,無論是傳統的工黨,還是新社會運動,都無法使資本主義社會實現重大變革。為了整合新舊左派,在《懷疑時代的社會主義》一書中,他提出建立一個以有組織的工人和新社會運動聯盟為基礎的新的社會主義政黨,以及對未來社會主義的構想。這本書是在對戈爾巴喬夫改革計劃樂觀情緒高漲的時候完成的,但出版時蘇聯東歐已經解體,因此并沒有引起普遍的認可和重視。

縱觀密里本德的經歷和學術生涯,不難發現,他有三個相互關聯的品質。首先是他對社會主義的堅信不疑。這種信念從他15歲第一次接觸到社會主義時便形成了。那時他已經開始用馬克思主義的階級觀點來看待資本主義社會。這一信念一直貫穿他的學術生涯。也正是因為密里本德對傳統社會主義一以貫之的堅持,留給人們一種狹隘的或者宗派主義的印象。因為在許多人看來,他和左派的開放性、多樣性、流動性格格不入。但這也正是他首要的最為可貴的品質,這個堅定的信念支撐了他畢生的學術研究。其次是獨立。這意味著他對現實不斷的質疑和開放的理論態度。就其政治理論發展的起源而言,密里本德并不是通過加入共產黨和對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性討論形成自己的觀點,從而得出關于政治的結論。他是通過自己的閱讀、對現實的體驗以及與他人的辯論,做出了自己的判斷。這種從觀察和反思中得出結論的做法,正是受到了英國經驗主義的熏陶。最后是正直。盡管他拒絕將社會主義作為一套倫理信仰來看待,但他以絕對的忠誠為基礎堅持自己關于社會主義的觀點。他一生對社會的不公正和壓迫始終保持著強烈的反對態度。他反對當時傳入英國的西方馬克思主義思潮,尤其是結構主義馬克思主義的影響。在他的理論實踐活動中,一直致力于傳播更為傳統的社會主義理念。

主站蜘蛛池模板: 佛山市| 桂林市| 玉龙| 三都| 绍兴县| 平安县| 康平县| 浪卡子县| 白城市| 拉孜县| 荣成市| 黑河市| 洛宁县| 德惠市| 莱州市| 定陶县| 河源市| 保山市| 自治县| 肃宁县| 略阳县| 西昌市| 珠海市| 登封市| 达拉特旗| 丰镇市| 两当县| 巴青县| 巴里| 故城县| 临西县| 阆中市| 阜阳市| 长白| 荣昌县| 海晏县| 泰来县| 会泽县| 保德县| 揭阳市| 伽师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