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 國內外密里本德研究的現狀和本書的研究方向及方法

(一)國內外密里本德研究的現狀

從目前掌握的資料來看,雖然國內外學術界關于密里本德已有一些研究成果,但對其政治理論進行系統梳理和分析的著作還不多見,相關成果主要散見于一些期刊和介紹性著作中。許多評述和分析只是針對個別著作如《資本主義社會的國家》或《馬克思主義與政治學》,或者只評價他思想的某一個方面,比如其國家理論。并且這些研究和評介分布在歷史學、社會學和政治學等不同的學科范圍,很難讓讀者全面系統地把握他的思想。但值得肯定的是,已有的這些研究成果從各自的角度對密里本德的政治理論進行了初步探索,對某些問題進行了較有深度的解讀和分析。

1.國內研究現狀

雖然密里本德一生著述頗豐,但這位西方社會中非常重要的左翼政治學家一直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和研究,迄今為止還沒有一本研究其思想的專著,譯著也比較少。而且國內學界對他的研究主要局限在其早期著作《資本主義社會的國家》《馬克思主義與政治學》和《英國資本主義民主制》,這些著作固然重要,但其后期著作《階級權力和國家權力》《分化的社會:當代資本主義中的階級斗爭》和《懷疑時代的社會主義》同樣不可忽視。因為這三部著作更為詳細、完整地闡發了他的階級思想和對未來社會主義的構想。同時,即便是對其早期著作的研究,也多局限于狹義的國家理論,對資本主義國家的階級狀況和資本主義國家未來走向的論述的研究還遠遠不夠。總之,國內學術界對密里本德的政治理論缺乏系統、深入的研究。

迄今為止,國內對密里本德及其思想研究大致分為以下幾個方面:對其本人和著作的介紹與翻譯、對其國家理論的闡釋、對他和普蘭查斯國家相對自主性理論的比較研究。

首先,對密里本德及其著作的介紹和翻譯。目前我國已翻譯的密里本德的主要著作有:1984年由黃子都翻譯、商務印書館出版的《馬克思主義與政治學》; 1988年由博銓、向東翻譯、商務印書館出版的《英國資本主義民主制》; 1997年由沈漢、陳祖洲和蔡玲翻譯、商務印書館出版的《資本主義社會的國家》。論文有李世書翻譯的《英國的新修正主義》、宋治德翻譯的《反霸權的斗爭》、殷敘彝翻譯的《共產黨政權將由什么接替》。總體來看,密里本德前期著作目前已經翻譯出版,但其后期的著作和相關論文至今沒有翻譯出版。

從已經掌握的材料看,率先對密里本德進行介紹的是廈門大學政治學系的陳炳輝教授,對密里本德的社會主義策略思想進行了分析和評價。他認為密里本德所主張的在資本主義民主制的基礎上,實施改良主義戰略,走向社會主義的策略是一種空想,而那種否定在資本主義制度下打碎資產階級國家機器的必要性,主張改良主義戰略,反對無產階級專政的思想則是對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的背離。[11]幾乎在同一時期,俞可平和吳惕安也對密里本德展開了研究,二人將密里本德看作新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的代表人物。他們指出密里本德的國家理論是一種工具主義國家理論。因為以他為代表的一批學者從階級和國家相互關系角度,對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性質做了深入考察。即使是國家的自主性日益增大,所謂的自由民主制國家也是階級的國家。[12]《資本主義社會的國家》的譯者之一,南京大學的沈漢從歷史學的角度介紹密里本德的生平及其思想構成。他將密里本德一生的主要研究課題歸納為英國工黨歷史研究、資本主義國家研究、資本主義社會的民主制研究和西方社會的階級結構研究。[13]

其次,對密里本德國家理論的關注。以上對密里本德的研究均只限于著作的翻譯和簡單的介紹,并未對其核心思想進行研究,所以他本人及其政治理論也并未引起國內學界的重視。進入21世紀以來,一批國內學者逐漸將目光聚焦于密里本德的國家理論,尤其是把他視為“工具主義”國家理論的代表人物來研究。

江紅義分析了密里本德國家理論的緣起,他認為密里本德是在對當時西方盛行的多元民主理論的批判和對西方發達國家的經驗分析中,得出了一種國家理論也是一種社會理論和在這個社會中分配權力的理論的觀點。他指出,密里本德對現代西方社會中國家制度和權力運行的經驗研究,以及對多元民主理論的批判,捍衛了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14]陶歡英和江紅義介紹了密里本德對西方發達國家政治統治合法性的分析。他們指出,根據密里本德對西方發達國家的考察,西方發達國家由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本身的力量,以及社會信息系統的廣泛支持,在與其他社會意識進行較量中始終居于優勢地位,從而維護了資產階級政治統治的合法性。[15]此外,張勇博士用史學研究的方法,梳理了密里本德的政治學理論。他較完整地介紹了密里本德的階級斗爭理論,資本主義國家的性質和職能,資本主義的民主與自由關系,資本主義國家的合法化問題等。[16]張亮從較為寬闊的視野重新審視了密里本德的國家理論。在《拉爾夫·密里本德國家理論的當代重訪》中,他主要探究了密里本德國家理論的歷史語境,簡要概括了其理論來源。在對其國家理論主要內容和局限性分析的基礎上,探討其理論的歷史效應。

最后,對密里本德和普蘭查斯國家相對自主性理論的比較研究。還有一些學者是通過研究密里本德和尼科斯·普蘭查斯的思想異同,來凸顯其理論旨趣的。江紅義對密里本德的國家自主性理論做了深入的分析,認為密里本德雖然是工具主義國家理論的代表人物,但他并不否認國家的相對自主性,他的國家自主性理論是對馬克思和恩格斯以及波朗查斯等人思想的再思考。[17]張勇博士以國家自主性為視角,通過比較密里本德、普蘭查斯和C.奧菲之間國家理論的異同,總結出密里本德國家理論的特點。他認為,密里本德是從階級出身、個人關系等角度系統論述了資本主義國家政治精英與資產階級之間的關系,以此闡明資本主義國家的工具性特征。他還指出,密里本德沒有教條地闡述自己的工具主義國家觀,而是將自己的理論建立在對階級與國家之間關系細致的分析基礎之上。一切國家對于一切階級(包括統治階級)都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和獨立性。這種獨立性非但沒有減少它的階級性質,反而使國家有可能以適當靈活的方式行使維護階級統治的任務。[18]劉力永從普蘭查斯和密里本德的爭論入手,揭示了密里本德國家理論的特征。他將密里本德對普蘭查斯的批判總結為以下幾點:第一,經驗研究對于資產階級意識形態批判的重要性。第二,普蘭查斯在分析國家時運用的結構決定論或結構化的超決定論,是不可能考察國家和體制之間的辯證關系的。因為,結構主義和結構化的超決定論是抽象的方法,不能從歷史和社會的具體分析中考察國家。第三,由于普蘭查斯使用了阿爾都塞特有的語言和表達方式,導致文風晦澀。第四,要想分析國家的相對自主,就要區分階級權力和國家權力。[19]

2.國外研究現狀

密里本德作為20世紀西方社會一位重要的政治學家,在西方學術界,特別是英國和北美學術界都有極為重要的影響力,各社會科學領域的學者都對他有較高的評價。在密里本德去世后,有人曾評價他是“英語世界中最重要的馬克思主義政治學家”[20]。艾倫·M.伍德則稱贊他是六七十年代研究政治學的里程碑式的人物。[21]隨著國外學界對于密里本德本人及其思想研究的持續升溫,有關他的著述不斷涌現。

麥克萊倫在《馬克思之后的馬克思主義》中簡單提及了密里本德對普蘭查斯國家理論的批判。2002年邁克爾·紐曼出版著作《拉爾夫·密里本德與新左派政治》,以時間為線索,采用生平傳記的方式,較為全面地回顧了密里本德的成長背景和教育情況,展現了他成長為一名馬克思主義政治家的歷程,梳理了密里本德主要論著的主要思想。[22]

紐約州立大學教授史丹利·阿若諾威茲和彼得·布拉提斯依托密里本德和普蘭查斯的國家理論,介紹了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基本觀點,評估了當前資本主義社會各種政治現象和理論潮流與國家理論之間的關聯程度,并找出國家理論發展的瓶頸。在編者看來,密里本德和普蘭查斯的爭論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理論的分水嶺,對于后來的國家理論的發展具有建設性的意義。[23]

保羅·維特利、克萊德·W.巴羅以及皮特·伯納姆共同編纂了《資本主義社會的階級、權力和國家:關于密里本德論文集》。鮑勃·杰索普、約翰·霍夫曼等十多位歐美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密里本德思想中的核心議題展開評述。他們認為密里本德是20世紀末馬克思主義政治理論發展的主要貢獻者,其著作對人們理解社會和政治理論中的核心問題有重要的意義,比如國家、民主、階級分析和社會主義策略。因此,人們有必要對其著作進行認真研究以及批判性的思考和評價。該書作者認為,盡管密里本德對于一些核心問題沒有做出回答,但他的著作仍然是理解當代國家、政治理論和實踐的重要參考。[24]

雖然密里本德的思想得到了鮑勃·杰索普、列奧·潘尼奇、艾倫·M.伍德和艾瑞克·歐林·賴特等許多學者的支持和肯定,但在英美學術界也不乏批評的聲音。有些學者認為密里本德對國家的研究并沒有對馬克思主義的國家理論做出實質性的貢獻。還有一些學者針對已有的關于密里本德的研究提出了質疑,他們認為密里本德從未自稱是工具主義的理論家,所以把他的國家理論認定為工具主義國家理論是一種失真的學術構建,是對密里本德國家理論的過度簡化。

(二)本書的研究方向及方法

1.研究方向

由于學科性質和學科傳統,密里本德習慣用經驗研究來展現自己的理論思考,因此盡管他發展了系統的政治學思想,卻缺乏系統化的理論表達。而綜合國內外的研究現狀,筆者認為,目前對于密里本德的研究尚缺乏一種整體性的視角,從而影響人們對其政治理論的深度認知,以及對他客觀全面的評價。“二戰”后英國涌現出幾位重要的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家,在文化研究、女權主義、哲學和經濟學等領域都有重要的貢獻,但密里本德幾乎是當時唯一一個在政治分析領域有獨創性的英國左翼學者,沒有人比他更關注政治問題。因此,他在英國新左派發展史中也占有一定的地位,其政治理論有一定的理論價值,但當前國內學界對其重視不夠,即便有所研究也只是局限在某幾本著作和其國家理論,而對其后期政治理論的研究較少。密里本德后期主要關注階級問題和資本主義社會未來的走向問題,并出版了相關的研究專著《分化的社會:當代資本主義中的階級斗爭》和《懷疑時代的社會主義》,但由于20世紀末后現代主義的興起以及社會主義運動遭遇了曲折和困難,密里本德的理論研究被人們認為是一種老套的說教和重復而失去了應有的關注。另外,普蘭查斯和密里本德之間關于國家自主性的爭論一度成為西方學界的一個熱點,但更多的關注給予了普蘭查斯,沒有突出密里本德的學術地位。鑒于此,有必要對其國家相對自主性理論做一個全面的考察,明確密里本德的歷史地位,并做出科學評價以彌補這一缺陷。本書從以下五個方面對拉爾夫·密里本德政治理論展開研究。

第一章首先追溯了密里本德政治理論形成的時代背景、面臨的理論挑戰以及其政治理論的理論淵源。探討他對馬克思主義階級觀和國家觀的思考、對葛蘭西霸權理論的汲取,以及他對同時代西方左翼學者階級觀的借鑒,指明其政治理論來源的多元化和對現實焦點問題的把握。

第二章著重探索了密里本德對發達資本主義社會階級狀況的解讀,闡述密里本德對發達資本主義社會階級結構的劃分和對階級斗爭的新認識。其階級理論的特殊之處在于:一是將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階級結構描述為“梨形”的金字塔“階級圖示”。這一理論一方面肯定并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的階級觀,另一方面結合了一些西方左翼學者的階級理論,提出了重新劃分階級的標準,對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階級結構做出新的劃分,肯定了工人階級的社會主體地位。二是提出雙向的階級斗爭理論。通過對湯普森等人的階級理論的反思,以及對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現實的考察,密里本德指出,以往的階級斗爭理論都只關注“自下而上”的一方,缺乏“自上而下”的研究視角。為此,他從兩個角度對階級斗爭的雙方做了全面細致的分析,一方面,他對工人運動的地位做了重新肯定,指出它仍然是來自下層的階級斗爭的主要組成部分,并且也賦予新社會運動以重要地位,將其看作是來自下層階級斗爭的必要補充。另一方面,密里本德對上層的權力精英和統治階級尋求維護社會秩序的方法做了總結。總之,他從一個全新的,不同于馬克思主義的視角分析了資本主義新變化下的階級斗爭及其特點。

第三章闡述了密里本德關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本質和作用的觀點。密里本德的國家理論既有對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的繼承,有對葛蘭西霸權理論的反思,也有與同時代思想家的爭鳴,尤其是對C.賴特·米爾斯社會學理論的詮釋和應用,與普蘭查斯關于國家問題的爭論,對多元主義國家理論的批判,這些都對其國家理論的形成和發展有重要的影響。密里本德的國家理論和馬克思主義關于國家的論述有一定的淵源,但又有所區別。他贊同馬克思主義將國家看作是統治階級的工具的觀點,并結合當代資本主義的實際對這一觀點做了論證和補充。另外,他也提出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中被人忽視的一個方面,即國家的相對自主性。在揭示國家的階級性和相對自主性特點的基礎上,他對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展開批判。密里本德關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探索深化了我們對“二戰”后資本主義國家本質的認識。

第四章論述密里本德政治理論的旨歸,即密里本德的新社會主義理論。密里本德通過研究當代資本主義中的階級和國家,以及論述對蘇聯社會主義的認識,目的在于引出他對于社會主義的新構想,以及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現有條件下如何實現社會主義。他主張通過社會改革實現新社會主義。面對資產階級學者在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后針對社會主義的責難和妄言,密里本德進行了逐一的反駁,并提出從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兩個方面進行改革,以擴大資本主義國家中的社會主義因素。一方面,推進國家制度改革,將參與式民主和代議制民主的優點結合起來,控制傳播領域,推進教育領域的平等;另一方面,發展一種混合經濟。

第五章主要對密里本德政治理論進行整體評價。一方面,對密里本德是否是工具主義代表人物做出判斷。另一方面,指明密里本德政治理論的積極意義和局限性,從而客觀評價他本人及其政治理論。

通過以上研究,本書力圖在兩個方面實現創新。

一是系統研究拉爾夫·密里本德主要政治理論,即其階級理論、國家理論和新社會主義理論。一直以來,學界對密里本德的政治理論研究比較零散,他們關注焦點集中在密里本德的國家理論,對他的階級理論以及新社會主義理論著墨不多。正如邁克爾·紐曼指出的:“由于那個時代的社會思潮,密里本德后期的著作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25]因此,論文創新點之一就是從總體解讀密里本德的政治理論。通過分析其政治理論形成的時代背景和理論淵源,力圖對其后期的階級理論和新社會主義理論進行補充性挖掘,并揭示它們與國家理論的內在邏輯聯系,力求全面地呈現密里本德的政治理論內涵。

二是挖掘密里本德的政治理論價值。密里本德政治理論是否具有合理性,是否仍然具有解釋力,是否有助于我們分析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階級和國家本質,是否對我們有啟示意義,這些都需要進一步的分析。已有對密里本德的研究從歷史學和政治學等學科展開評析的居多,而本書將以馬克思主義為批判框架深入剖析其主要政治理論,對其理論價值進行實事求是的評價。

2.研究方法

本書在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綜合運用文獻研究法、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方法和比較研究法分析密里本德的主要政治理論。

一是文獻研究法。本書涉及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以及包括葛蘭西、尼科斯·普蘭查斯、愛德華·湯普森、C.賴特·米爾斯等在內的不同時期不同研究領域的人物,對于每個人物相關思想的歸納和總結都需要查閱大量的文獻,并且進行認真的研讀。目前,由于國內對于密里本德的重視不夠,現有的已經翻譯成中文的資料還比較有限,而其重要的后期著作全部都是英文版本,所以需要進行大量的文獻翻譯整理工作。此外,密里本德身處英國,深受英國經驗主義研究方法的影響,其著作并沒有一個明晰的理論結構,大都運用實例說明其理論旨趣。也就是說,密里本德往往從資本主義社會的“可見”現實逐漸深入“隱藏”方面。因此,本書在寫作的過程中面臨著密里本德留下的實證主義分析材料,需要進一步總結歸納,抽取背后隱含的理論要點。只有在掌握豐富的一手資料的基礎上,深入地分析文本,才能歸納總結出他的政治理論結構和思想特點,才能較為全面客觀地把握其思想發展脈絡,才能較為準確地對其思想做出評價,從而完成本書寫作。

二是邏輯與歷史相結合的方法。在研究人物思想時,要把對人物思想形成過程的考察與對人物思想內在邏輯的分析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拉爾夫·密里本德政治理論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就其思想中的一些基本概念而言,隨著密里本德對資本主義社會現實認識不斷深入,他對于一些基本范疇的理解也不斷變化,有些概念在發展中被放棄,有些則在理論和現實的互動中做出了修改。就其思想發展的整個過程而言,密里本德早期政治理論重在對馬克思主義的反思與重建,并結合英美等國的實際探討國家的本質,但隨著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傳入英國以及資本主義的不斷發展和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密里本德重新反思了先前關于國家本質的理論。他對國家問題的研究不再單純地采取經驗主義方法,而是吸收了結構主義研究方法的合理因素,進而闡發了國家相對自主性理論。到了后期,密里本德則著重探索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階級問題和資本主義未來走向問題。就密里本德政治理論問題的基礎而言,階級分析是其研究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出發點,資本主義如何走向社會主義是其學術活動的旨歸。因此,階級問題和新社會主義理論都是其政治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與密里本德的國家理論具有內在的邏輯關系。按照歷史與邏輯相統一的研究方法,本書首先分析了其政治理論形成、發展的現實背景和理論淵源,然后逐一梳理并評介其階級理論、國家理論和新社會主義理論。

三是比較研究法。密里本德的政治理論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與密里本德同時代的還有普蘭查斯的“新小資產階級”理論和國家相對自主性理論,在它之后更是掀起了對國家問題的熱烈探討。本書為了更好地認識密里本德的政治理論,并找到統攝其理論鋪展的基本邏輯,將追溯他與前人和同時代思想家的理論關系。換言之,將他與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西方馬克思主義者以及西方左翼學者的階級思想和國家思想進行比較,分析他們之間理論上的關系,凸顯密里本德政治理論的特質。不僅如此,本書還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準繩對其政治理論進行評價,在比較鑒別中確定其理論的歷史地位。


[1]國內學者先后將其翻譯為米利班德、米利本德、密利本德、密里本德,在這里筆者采用的是國內學界目前較為流行的翻譯,即“密里本德”。

[2]拉爾夫·密里本德,1924年1月7日出生于波蘭華沙一個猶太人家庭,他的父親是華沙一個有社會主義覺悟的皮革業手工工匠。他在15歲參加猶太人社會主義青年組織“青年自衛軍”時期接觸到了《共產黨宣言》,受馬克思主義的啟發,逐漸認識到資本主義剝削制度的本質。來自家庭的持久影響以及個人的經歷使密里本德迅速成長為一個社會主義者。雖然他一生并未加入過共產黨,但他一直認為自己是一個“革命的社會主義者或者是共產主義者”,也一直強調“自己是一個獨立的社會主義者”。

[3]《社會主義紀事》創刊于1964年,主要創刊人是拉爾夫·密里本德和約翰·薩維爾(John Saville,1916-2009)。

[4]一般而言,英國第一代新左派指的是20世紀30年代以前出生的新左派思想家,主要代表人物有E.P.湯普森、斯圖亞特·霍爾、約翰·薩維爾、拉爾夫·密里本德等。他們研究的關注點主要集中在歷史、文化、經濟學和政治學。

[5]英國學者瑪德琳·戴維斯指出,1956年之前,馬克思主義在英國基本上是共產黨學說的同義詞。不同于英國舊左派,1956年之后產生的新左派的馬克思主義旨在把馬克思主義本土化。就這一意義而言,新左派的馬克思主義是一種“獨立的”馬克思主義或“新馬克思主義”。也就是說,西方學者試圖按照他們所理解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對當代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現實做出新的理論解釋。

[6]1978年以后拉爾夫·密里本德受聘于北美一些大學,先后在布蘭德斯大學、多倫多的約克大學、紐約市立大學研究生部任教授。

[7]Ralph Miliband,Divided Societies: Class Struggle in Contemporary Capitalis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p.7.

[8]Lin Chun,The British New Left,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1993,p.viii.

[9]張亮編:《英國新左派思想家》,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7頁。

[10]Leo Panitch,“Ralph Miliband,Socialist Intellectual,1924-1994”,Social Register,Vol.31,1995,p.1.

[11]陳炳輝:《米利班德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社會主義研究》1993年第5期。

[12]俞可平、吳惕安:《當代西方國家理論評析》,陜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3]沈漢:《記杰出的英國馬克思主義學者拉爾夫·密里本德》,《史學理論研究》1995年第1期。

[14]江紅義:《密里本德的國家理論:批判與捍衛》,《理論月刊》2010年第10期。

[15]陶歡英、江紅義:《密里本德對西方發達國家政治統治合法性的分析》,《新東方》2012年第3期。

[16]張勇:《密里本德和他的新左派政治學》,博士學位論文,南京大學,2008年。

[17]江紅義:《國家自主性理論的邏輯——關于馬克思、波朗查斯與密里本德比較分析》,知識產權出版社2011年版。

[18]張勇:《新馬克思主義國家自主性理論研究》,博士學位論文,中國人民大學,2010年。

[19]劉力永:《“普蘭查斯和密里本德之爭”的歷史真相及其價值》,《社會科學輯刊》2010年第5期。

[20]Robin Blackburn,“Ralph Miliband,1924-1994”,New Left Review,July-August 1994,p.15.

[21]Ellen Meiksins Wood,“Ralph Miliband,1924-1994: The Common Sense of Socialism”,Radical Philosophy,Vol.68,Autumn 1994,p.62.

[22]參見Michael Newman,Ralph Miliband and the Politics of the New Left,London: The Merlin Press,2002。

[23]參見[美]史丹利·阿若諾威茲、彼得·布拉提斯《逝去的范式:反思國家理論》,李中譯,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24]參見Paul Wetherly,Clyde W.Barrow and Peter Burnham,Class,Power and the State in Capitalist Society:Essays on Ralph Miliband,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2008。

[25]Michael Newman,Ralph Miliband and the Politics of the New Left,London: The Merlin Press,2002,p.Introduction.

主站蜘蛛池模板: 金昌市| 霸州市| 桑植县| 会同县| 黄冈市| 泗洪县| 湖口县| 前郭尔| 华坪县| 西平县| 玉山县| 连州市| 禹城市| 临沧市| 吴川市| 旬阳县| 沿河| 泰顺县| 苏州市| 铁岭市| 桦甸市| 来安县| 余干县| 嘉峪关市| 鲁山县| 江陵县| 青浦区| 丹棱县| 阿鲁科尔沁旗| 沙雅县| 丰原市| 柳州市| 诸暨市| 梨树县| 富民县| 盐边县| 乐至县| 五寨县| 宁武县| 固安县| 徐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