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播組織權利保護及管理機制比較研究
- 趙雙閣 相靖 艾嵐
- 9898字
- 2021-01-15 18:21:31
第四節 三網融合
一 三網融合的概念
三網融合源于信息通信技術的發展和產業的融合,基于“0”、“1”符號的數字傳輸方式實現業務、市場和產業的相互滲透和融合。
20世紀70年代,計算機和信息網絡技術迅速發展,電信、媒體和信息技術領域內的業務開始出現交叉與融合的現象,產業融合及有可能帶來的新業態成為全世界關注的焦點。
1978年,美國科學家尼古拉斯·尼葛洛龐帝對三網融合的前景做出了最早的表述。他用三個交疊的圓圈向人們展示了計算機產業、出版印刷業和廣播電影業這三個產業間邊界重合的現象,指出這三個產業交疊的部分將是最有前景、發展最快的領域。
20世紀80年代,電信網、廣電網和計算機之間出現融合跡象。20世紀90年代,電信網、廣電網和互聯網之間開始融合。進入21世紀以來,又出現了電信網、傳媒網絡和互聯網的融合。也就是說,隨著光纖時代的開啟,銅纜逐漸退出傳播市場,其結果是由于傳統上技術的不同而產生的帶寬差異日漸縮小,電信網與廣電網在網絡接入帶寬方面處于同一起跑線上。技術引領并塑造著產業形態,經過以上若干階段的發展,融合逐漸成為擴大市場、節約成本的必然選擇。[47]尤其在中國,隨著人們對信息化需求的不斷提高,分散的信息網絡設施越來越不能滿足國家信息化建設的需要,特別是通信網、互聯網和廣播電視網根據特定業務量身定制專門化網絡的特點,已經無法滿足人們對信息化不斷增長的需求,三網融合的理念應運而生。技術不斷發展和升級,驅動著人們不斷增加對社會信息化的需求。固定網和移動網之間的融合,電信網、廣電網和互聯網之間的融合,以及下一代網的融合已經成為產業發展的主要方向和趨勢。這種趨勢在中國當前的政策語境中被稱為三網融合。
在學術上,三網融合目前尚無嚴格定義。國外沒有該詞,較接近的詞匯是“數字整合”(digital convergence),中國稱為“三網融合”。歐盟執委會在《電信、媒體與信息技術綠皮書》(1997年公布)中對“融合”曾做出以下解釋:融合指的是不同的網絡平臺具有提供同質性服務的能力;或者說消費者的個人通信及其他電子設備,如電話、電視和個人電腦等,功能逐漸整合的過程。依照該定義,“融合”其實是描述不同的傳輸媒介及用戶終端設備逐漸整合的過程。[48]由此觀之,三網融合應該是指在數字技術革命的推動下,電信網、廣播電視網、計算機互聯網在向寬帶通信網、數字電視網、下一代互聯網演進過程中,整合成為技術標準統一的信息通信大網絡,其中三網互聯互通,無縫對接,相關技術和業務范圍相互滲透、融合和交叉,使得數字內容或應用可以通過不同的網絡和終端加以傳輸和實現。
三網融合的實質在于三網相互準入、業務范圍的相互交叉,即電信網、廣播電視網、計算機互聯網都可以承載多種信息化業務,并非將三張網合成一張網。可以說,三網融合是為達到避免重復建設之浪費、網絡資源共享之目的,塑造適應性廣、易維護、費用低的高速寬帶的多媒體基礎平臺。三網融合具體可以描述為以下幾點[49]: ①技術上的趨同性導致網絡層面的互聯互通,進而實現地理范圍的無縫覆蓋;②業務上互相滲透、彼此交叉,應用方面趨向使用統一的 IP 協議;③經營上既互相競爭又互相合作;④在行業管制和政策方面也逐漸趨向統一,竭力構建新型的信息服務監管體系。三網之間有著相同的目標,即向用戶提供多樣化、個性化以及多媒體化的服務,這是三網融合的訴求。從實現方式上看,三網融合,一種是指相同的服務和內容,既可在廣電網又可在電信網上被提供;另一種是廣播電視網和電信網的配合,從而實現業務融合。例如,前者負責視頻廣播,后者負責互動功能。三大網絡通過技術改造后,能夠提供包括語音、數據和圖像等綜合多媒體的通信業務。今后,電信和互聯網可以經營網絡電視和手機電視等業務,分享傳統上屬于廣播電視網的市場。而廣播電視網則不僅僅提供廣播電視節目,還能夠提供語音通信業務并經營互聯網服務。三網互為補充,從而實現共同發展。
三網融合的功能非常強大。第一,“三網融合”可以使信息服務由單一業務發展為綜合業務,比如電信網絡不再僅僅用于提供通話和數據傳輸業務,還可以用來傳播各類視聽節目,從而使網絡信息內容更加豐富,給消費者提供更多的選擇。第二,“三網融合”可以實現多種資源的共享,包括信息內容資源、接入網資源和傳送網資源等。第三,在“三網融合”時代,電視機的功能不再只是收視終端,它還可以作為寬帶終端,給消費者提供更經濟、更便捷、更高效的信息服務。第四,“三網融合”可以簡化網絡管理,降低維護成本,節省重復建設投資。[50]第五,“三網融合”可以更好地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文化需求,以及國家和社會發展信息化需要。第六,“三網融合”可以打破廣電運營商和電信運營商在視頻傳輸領域的長期惡性競爭狀態,降低成本,增加消費者福利。此外,三網融合還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三網融合肩負著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優化信息產業結構、塑造新的服務和運營機制的重要任務,有利于快速提高國家信息化水平,推動數字技術的創新和應用,滿足公民知情權和享受生活的權利,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提高國際話語權。
二 三網融合對傳統廣播組織的影響
21世紀以來,融合特別是技術融合成為世界主要發展趨勢之一。三網融合主要是技術融合的結果。所謂技術融合,指的是兩種及以上的技術與相關服務的合并和集成。首先是不同技術的融合,其次是不同技術所提供的服務的融合,最后是技術和服務融合后法律和監管的融合。廣播電視、互聯網以及電信業的結合,即三網融合,就是技術融合的一個例子。
三網融合對傳統廣播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首先,三網融合對傳統廣播技術和廣播服務方式的影響。實現三網融合后,在同一個網絡上既能運載廣播服務又能運載電信服務。通過技術融合的方式,數字技術帶來了新的傳輸技術,以及呈現和發布廣播電視節目的新形式。與此同時,傳輸容量得到空前的擴增,極大地提高了節目的聲音和圖像質量。數字技術還帶來新的廣播服務方式,例如“視頻點播服務”和“準視頻點播服務”。某些新服務方式要求把廣播和交互性結合起來,拓展了傳統廣播的內涵,例如 IPTV 的出現。
其次,三網融合對傳統廣播組織法律框架的影響。三網融合使得傳統廣播組織的業務延伸到互聯網領域。傳統廣播組織的節目也可以通過互聯網進行直播或轉播,并以交互式點播的形式提供給觀眾?;ヂ摼W和其他基于無線應用的數字網絡日益成為受版權或鄰接權保護內容的新渠道,例如網播或流媒體。這些新型的服務方式是否也應該納入傳統廣播的范圍仍具有較大的爭議性。新傳播技術的特點突破了傳統法律框架對廣播和廣播組織的定義及保護范圍,需要通過完善現有法律或者制定新的法律來彌補現有法律的不足。從法律的角度看,新傳播技術改變了傳統廣播行業的利益格局,面臨著用新的立法重新分配利益的局面。這就需要澄清新傳播主體與傳統廣播組織的關系,明確與傳統廣播組織有關的法律概念。傳統廣播組織權利保護范圍也需要更新。為了在融合環境下加強對廣播節目的保護,廣播組織開始引入數字權利管理系統和技術措施,而這些技術措施的使用又帶來新的法律問題,比如它們是否不恰當地限制了版權人對其版權作品的使用,以及是否通過對已過保護期作品的控制而侵犯了公眾的利益。為了應對三網融合給廣播組織權利保護帶來的影響,相關法律的完善和修改勢在必行。在新一輪的立法或修法過程中,是否放棄以《羅馬公約》為代表的技術特定的立法方式而采取技術中立的立法態度,這些都是需要考慮的問題。
再次,三網融合對傳統廣播組織監管機制的影響。融合之前,廣電和電信是兩個完全獨立的部門,分別自成體系。廣電負責提供音視頻等節目服務,并且有自己的傳輸線路。電信主要負責提供語音和數據等服務,也有自己專用的傳輸線路。由于這兩個部門之間的業務完全沒有交叉,因此各國一般都通過設立不同的部門分別對這兩個行業進行監管。有的國家,如美國,雖然通過統一的監管部門,即聯邦通信委員會(FCC)對廣電和電信進行監管,但是在FCC內部也分別由兩個獨立的部門負責對廣電和電信進行管理和監督。三網融合的實行將從根本上改變這種各自獨立監管的體制,否則原本自成體系的監管部門為了各自的既得利益,很有可能對業務的雙向進入進行阻撓。比如,廣電部門對電信部門從事音視頻服務施以許可方面的限制,而電信則通過拒絕互聯互通對廣電部門提供數據音頻服務進行限制。這種情況帶來的可能后果包括:基礎設施的重復建設及資金浪費、技術融合和新技術開發的延遲、廣播服務很難實現多樣化發展從而損害消費者利益、公平競爭以及投資風險等問題。為了順應三網融合的發展,廣電部門和電信部門要打破傳統分業監管的模式,實現融合監管。這就需要監管部門在進行政策選擇的時候考慮如下問題:政策的價值取向是否以消費者的需求為導向,從而清除現行監管政策中阻礙新技術發展的障礙;三網融合的具體政策措施如何才能調整新的利益沖突,避免不必要的投資風險;是否應該軟化著作權立法使更多內容可以在線提供,從而滿足消費者不斷增長的文化需求。為此,廣播組織的監管部門應該把促進監管融合作為其改革的方向,并使監管符合消費者個性化需求。在三網融合的環境下,技術融合的速度會更快,意味著與廣播有關的新技術更新換代的頻率會更高,要求監管者對此抱有更加寬容和開放的心態:①把監管的重點放在服務方面而不是技術上,因為監管政策很難跟著技術持續和快速演進的步伐而頻繁地改變;②消除垂直部門特定時期監管上的不對稱性,為不同的主體創造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③刺激市場進入,對早期交互式和個性化內容的提供者,例如IPTV,盡可能放松監管;營造有利于投資的環境;加速廣播系統的數字化改造。
總之,傳播技術的發展和進步改變了觀眾的娛樂方式,使觀眾對電視和媒體內容的消費有了一定的主動權和自主權。觀眾消費方式的改變引起盈利模式的改變,原來流向傳統廣播組織的廣告費開始轉移到利用新傳播方式(高速、交互、便捷)傳播電視和媒體內容的新傳播主體。盈利模式的改變帶動了傳播方式的整體變化,傳統廣播組織開始普遍使用新的傳播技術,這些變化同時牽動著法律和監管兩根神經。
最后,三網融合對廣播組織和消費者關系的影響。在高速有線和無線寬帶接入網絡出現之前,人們對電視和媒體的消費方式一直都是單向度的,按照預定好時間和順序的節目單收聽收看節目。人們享受電視娛樂的空間一般限于客廳里面,沙發面對電視是多數家庭的標準配置?;ヂ摼W和數字技術的出現極大地改變了人們對電視和媒體的娛樂方式,一個數字化的現代家庭往往有多塊屏幕接收電視節目。機頂盒的出現把人們從固定的節目時間中解放出來,并且給了觀眾很大的自主選擇權。借助互聯網的雙向傳輸功能,觀眾擁有了更多專業電視和媒體內容的選擇?;诨ヂ摼W—軟件—廣告的商業模式創造了一種免費獲取的消費理念,因為很多視頻內容是由廣告商付費的,觀眾只要在看視頻的時候觀看廣告就行了。從消費者的角度來說,新技術意味著他們對媒體有了一定的控制權。他們可以自己選擇想要觀看的內容,以及什么時候、在哪里和用什么裝置收看。三網融合使用戶擁有了更大程度的選擇權和決定權,例如對觀看節目的時間和節目語言的選擇,當然也包括對節目本身的選擇。
三 三網融合的最佳切入點——IPTV
IPTV是一種個性化、交互式的新型媒體服務樣態,是基于Internet的新興技術。它利用ADSL或者有線電視網絡等,通過電信通道接入寬帶網,并通過互聯網協議(IP協議)傳輸電視信號。在IPTV技術下,家用電腦或電視機可以作為接收終端,來接收包括電視節目在內的多種數字媒體服務。IPTV可以實現媒體服務機構和消費者之間的互動。用戶可以利用機頂盒,通過寬帶網絡點播影視節目、收聽音樂、查詢信息等,還可以進行家庭購物,享受電視教育、遠程醫療和股票交易等服務,極大地提高和改善生活質量和工作效率。IPTV 集互聯網、多媒體和通信等多種技術于一體,比傳統廣播電視具有更大的優越性。因為傳統廣播電視的播出方式是線性和單向的,觀眾無法與廣播組織進行互動,節目也難以實現個性化和即時化。IPTV則可以提供建立在通信網絡上的互動性視頻服務,給用戶提供多種選擇,使用戶可以在任何時間和地點點播自己喜愛的節目,以及控制節目的快進或快退等功能。
如上所述,IPTV的個性化服務是其最大的優勢,可以根據用戶喜好更加精準地向其提供具有較強針對性的節目內容和廣告。IPTV是否能夠獲得成功取決于是否具有充足即高質量的寬帶,以及是否能夠正確處理與本地廣播電視市場的競爭關系。從目前的IPTV市場狀況來看,電信運營商主要是以并購內容提供商,或與其達成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等方式來獲取充足的內容來源,例如美國的威瑞森公司可以給其用戶提供超過150個頻道、1000多個高清點播內容。[51]
之所以說IPTV是三網融合的最佳切入點,有如下兩點原因:第一,IPTV為三網融合的業務開展找到了一個重要的突破口。作為三網融合的產物,IPTV采用基本的互聯網IP協議,通過在寬帶網上傳輸數字電視信號,向用戶提供互聯網高速接入服務以及語音服務。如此, IPTV把傳統的電視業務向其他領域進行了延伸,同時又為傳統電信業務尋找到新的商業形態。第二,IPTV為三網融合業務的開展提供了最理想的商業模式。IPTV的基礎網絡設施主要是速度快、覆蓋廣的寬帶網,其內容則主要來自具有豐富節目資源的廣電網,因此IPTV充分體現了三網之間在業務上的優勢互補。[52]
四 中國三網融合及IPTV的發展狀況
中國三網融合的發展可謂一波三折,經歷了對三網融合的認識、嘗試性發展、設置發展壁壘以及推進發展的復雜過程。早在1998年,中國就提出了三網融合的概念,之后連續列入國家“九五”“十五”“十一五”計劃。但是對三網融合的理解和貫徹執行并不順利。1999年9月17日,國辦發 [1999] 82號文件出臺,指出“電信部門不得從事廣電業務,廣電部門不得從事通信業務,雙方必須堅決貫徹執行”。這種反復以及之后的多次反復表現出中國有關部門對三網融合認識上的不足。
中國于2010年開始啟動三網融合。同年1月,時任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中國開展三網融合的技術條件,包括網絡基礎設施和市場空間已經成熟,決定加快推進三網融合的進程,并擬定了三網融合發展的時間表:首先,2010—2012年,主要開展廣電網和電信網業務雙向進入的試點工作,逐步形成保障三網融合有序開展的政策規范體系及合理體制。其次,2013—2015年,總結試點經驗并加以推廣,在全國范圍內實現三網融合,同時把新興的三網融合產業競爭控制在適度的范圍以內,建立適應三網融合的新型監管體系,使之具備決策科學、職責清晰、管理高效、協調順暢等特點。常務會議還強調,要充分利用三網融合的優勢,推動移動多媒體電視、手機電視、數字電視等業務的開展,促進文化、信息產業和其他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會議還提出應加快建立與三網融合發展相適應的國家標準體系;制定相關產業政策,支持三網融合基礎和關鍵技術以及關鍵軟硬件的研發和產業化;同時,加強對三網融合相關產品的開發、網絡建設、業務推廣給予金融、財稅等方面的支持。
從技術上講,實現三網融合以后,廣電部門和電信部門之間的傳統業務壁壘被打破,電信運營商可以自行制作廣播電視節目并傳輸播出這些節目;廣電運營商則可以經營傳統上由電信部門經營的寬帶上網以及電話服務業務。理論上講,廣電和電信實現雙向進入后,市場競爭主體更多了,競爭也會更加充分。但目前的現實情況是,電信企業和廣電企業的差距比較大,與電信系統自上而下建網不同,廣電系統是地方建網,各自為政。廣電企業更多是地方企業,規模趕不上電信企業,并且省內的廣電網都無法互聯互通,管理上更多是行政行為,而非單純的企業行為,恐怕在競爭中會處于劣勢,需要整合有線電視網絡,培育市場主體。為了適應這個要求,2014年中國廣播電視網絡有限公司成立,其成立的目的是把全國有線電視網絡服務商整合為統一的市場主體,并賦予其運營寬帶網絡服務的業務資質。2016年5月,工信部正式給中國廣播電視網絡有限公司頒發了基礎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該許可證允許其在全國范圍內經營互聯網數據傳送業務和通信設施服務業務。也就是說,除移動、電信、聯通之外,中國廣播電視網絡有限公司成為中國第四個基礎電信業務運營商,形成國內四家三網融合運營主體競爭的局面。
目前,中國實現三網融合從技術層面看基本沒問題,政策才是大問題,特別是廣電和電信的雙向進入,政策成為制約其融合發展的瓶頸。在中國三網融合的過程中,互聯網和電信網在電信業重組的過程中就已經完成了融合,三大電信運營商都同時具備運營電信和互聯網的資格。因此所謂三網融合實質在于廣電網和其他兩張網的融合。廣電總局是政府職能部門,電信運營商是大企業,互聯網是一批更松散的大小不一的企業,三者身份相差甚遠,融合確實存在難度。另外,由于廣電和電信長期實行分業監管體制,兩個部門在長期的發展中已經形成了各自的利益,一方面在融合的過程中雙方都不愿意放棄各自的既有利益,另一方面又都想借雙向進入的契機掌握三網融合的主導權和控制權。IPTV作為三網融合的切入點,其發展過程最直觀地體現了中國廣電和電信雙向進入所面對的種種現實問題。廣電總局有行政執法權,但是電信部門有工信部做后臺,這使得部門利益和行政壁壘成為中國三網融合的主要障礙。廣電總局以電信部門運營IPTV業務違反國家政策為由,阻止電信部門染指廣電業務,導致電信企業發展IPTV業務遲遲無法突破。電信行業的網通率已達70%,為了與電信網競爭,廣電還得抓緊建設下一代廣電網,這勢必會造成重復建設和資金浪費。為了充分利用三網融合的政策優惠,從電信市場分得一杯羹,廣電部門開始發展手機電視業務,卻受制于電信部門而無法在手機上落戶,為此廣電只好嘗試開發其他顯示終端,手機電視則被改成多媒體終端。廣電部門掌握著豐富的節目資源,并且有權以發放牌照的方式將電信企業阻擋在視頻市場之外。此外,這兩個部門為爭奪家庭終端——電視,分別形成了有線電視和IPTV這兩種互不相容但又具有極強替代性的業務形態。工信部與廣電總局在爭奪三網融合主導權方面誰也不肯示弱。國家廣電總局對有線網絡運營商有很大的監管權限,而電信運營商歸工信部主管。結果是國家廣電總局和工信部都致力于推出各自的行業標準和方案,并且經常出現不同的政策。電信運營商由于政策問題遲遲不能介入IPTV的發展,而廣電部門則忙于數字電視建設的同時阻止電信運營商進入IPTV領域。凡此種種均表明中國三網融合難題的實質就是廣電和電信之間市場準入的問題。從中國三網融合試點的情況來看,欠發達地區比發達地區三網融合做得好,比如寧夏回族自治區已率先實現了三網融合。電信部門負責基礎網絡設施的建設,廣電部門則提供IPTV電視節目,雙方約定七三分賬,合作非常融洽。越是經濟文化相對發達的地區,三網融合運行得反倒不暢,各方都桎梏于既得利益,不肯讓步。解決這種僵局的辦法無非兩種:一是通過市場競爭分配利益;二是通過行政手段分割利益。市場準入機制或能為未來市場競爭奠定一定的基礎,但不會短期奏效。由于歷史原因,廣電與電信相比,市場地位過于薄弱,體制包袱沉重,即便成了全業務運營商,無論從資金實力、市場經驗、還是人員素質方面都無法與其他三大電信運營商相比。
實現三網融合對于中國具有重要的意義。首先,廣播電視行業和電信企業雙向進入可以極大地開拓這兩個行業的發展空間;其次,為實現三網融合而進行的兼并重組將推進電信、廣播電視和互聯網相關設備制造商的技術進步和運營商運營質量的提高;最后,三網融合會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行業壁壘、引入競爭,進一步推動中國信息產業的發展,并且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但是,如前所述,利益之爭使得中國三網融合“雷聲大、雨點小”,阻力重重。首先,在行業管理上涉及部門利益重新調整以及重新整合的問題。按目前的行業管理體制,電信部門和廣電部門分屬兩個并行的管理部門——工信部和廣電總局,在具體問題的管理方面,可能還涉及更多的管理機構,如文化、出版等部門。從而,三網融合計劃的推行必然會涉及各個部門之間的利益分配、管理權的調整和整合等,最終改變多頭管理、互相掣肘的問題。其次,三網融合的主體——電信企業和廣播組織之間存在著更為直接的利益重新調整、整合問題。三網融合背景下,廣電和電信不只是業務雙向進入,還是利益和收入的雙向進入。電信企業可以收電視費,電視臺也可以收電話上網費,此間涉及的利益博弈將極其復雜。據悉,中國三網融合可能采取“不對稱進入”,偏向于廣電部門。在這種情況下,考慮把消費者利益作為推進三網融合的政策目標也許能防止融合主體最終利益整合、博弈的結果使壟斷更強化、消費者選擇機會更少或價格更貴。
[2]《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1996年版,第471頁。
[4]參見http://www.zhangpj.com/mingjialy/news_view.asp?id=822。
[5]對“廣播電視節目”這個表述有不同的理解,具體將在下文“廣播信號”中加以分析。
[7]法蘭克福學派認為,科學之所以是意識形態,是因為科學表面上以揭示社會真實性為己任,但科學也是掩飾社會真實性的有效方式,而任何人類行為方式,只要有可能掩蓋社會真實本性,就可以認為是意識形態。
[8][美] A.波斯納:《法律的經濟分析》(上),蔣兆康譯,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3年版,第42頁。
[9]《羅馬公約和錄音制品公約指南》,劉波林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18—19頁。另外,此處“播放”在英文中使用的是broadcast這個單詞,指的就是廣播。
[13]廣播組織享有授權在其廣播節目被錄制后以任何方式播送此種廣播節目供公眾接收的專有權。
[14]參見SCCR/15/2, article 5(b)“cablecasting”。
[16][西班牙] 德利婭·利普??耍骸吨鳈嗯c鄰接權》,聯合國譯,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0年版,第146頁。
[17][德] 約格·萊因伯特、西爾克·馮·萊溫斯基:《WIPO因特網條約評注》,萬勇、相靖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332頁。
[18]WPPT第2條c項中“錄制”的定義為“系指對聲音或聲音表現物的體現,從中通過某種裝置可感覺、復制或傳播該聲音”。
[20]《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商務印書館2006年版,第510頁。
[21]《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商務印書館2006年版,第510頁。
[24]參見SCCR_S2_www_77592, article 2(a)and(b)。
[28]柳芳:《網絡廣播的發展現狀分析》,《新聞前哨》2007年第3期。
[29]白貴、陳曦、孫瑛:《國內電視臺觸網現狀掃描》,《河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第3期。
[31]“哈爾濱IPTV由單播變組播,用戶猛增至15萬”, (http://www.c114.net/news/89/a234334.html)。
[32]《中國大百科全書》(精粹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2年版,第491—492頁。
[34]Multicasting,又稱為多播,或多點廣播,是一種點到多點(或多點到多點)的通信方式,即多個接收者同時接收一個源發送的相同信息。
[35]欒軼玫:《廣播進化:從傳統廣播到播客廣播》,《山東視聽》2006年第4期。
[38]參見《關于保護網播問題的備選和非強制性解決方案的工作文件》(SCCR/12/5),第2頁。
[40]SCCR/12/5,“常設委員會的介紹性說明”,第2頁第7段。
[41]關于國內網播的發展狀況參見柳芳《網絡廣播的發展現狀分析》,《新聞前哨》2007年第3期。
[43][西班牙] 德利婭·利普??耍骸吨鳈嗯c鄰接權》,聯合國譯,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0年版,第311頁。
[45][英] 韋爾納·倫普霍斯特:《廣播組織的鄰接權竟然如此復雜——對P阿凱斯特幾個重要結論的回應》,劉板盛譯,《版權公報》2006年第3期。
[46]有些廣播組織也自行創作一些節目,這種情況下,廣播組織(就是這些節目的作者)享有著作權。
[47]曾劍秋:《網和天下:三網融合理論、實驗與信息安全》,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1頁。
[48]黃宗樂:《數位匯流趨勢下之競爭法與競爭政策》,載范建得主編《電信法制新紀元》,臺灣元照出版公司2003年版,第81頁。
[49]林徐彬、李金根:《淺談三網融合與廣播電視的發展思路》,《信息通信》2011年第3期。
[50]孫驍:《論三網融合與著作權法律制度的完善》,碩士學位論文,中國政法大學, 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