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列寧國家學說產生的歷史背景

列寧的國家學說帶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和地域特色,是與列寧所處的那個時代的客觀實際緊密相連的。列寧的國家學說產生于19世紀末帝國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時期,這個時期的顯著特征就是資本主義高速發展,工人運動此起彼伏。俄國無產階級革命形勢也隨著國際無產階級革命形勢的發展而發展,列寧的國家學說就是在俄國革命形勢發展的推動下豐富完善的。

一 帝國主義與國際無產階級革命的發展

19世紀末,資本主義世界掀起了一場改變世界面貌和人類歷史發展進程的革命,這就是第二次工業革命。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推動下,資本主義從自由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資本主義階段。第二次工業革命無論在技術還是規模上都遠遠超過了第一次工業革命。電力的應用和普及、發動機的改進、煉鋼技術的革新、化學工業的發展等新技術的出現和革新極大地推動了資本主義的發展。美國和德國無疑是這次工業革命受益最多的兩個國家。1859年,美國的工業產值只有18.8億美元,而到了1899年這一數字上升到114.7億美元;德國在19世紀末的最后30年里工業生產總指數也增加了約2.7倍。其他國家如俄國、日本的資本主義發展也十分迅速,而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如英、法兩國的經濟發展相對緩慢。隨著生產力的變革,資本主義原有的生產和經營模式也隨之發生了變化。生產技術和產品結構更為復雜,生產設備更加大型,消費和生產需求不斷增加,促使越來越多的公司尋求合并和擴張以應對經濟發展的新形勢,于是就出現了越來越多的超大規模的壟斷組織,如卡特爾、辛迪加、康采恩、托拉斯等。壟斷組織順應了資本主義生產力發展局部調整生產關系的結果,它的出現也進一步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

壟斷組織的發展不僅為資本主義的發展開辟了新的階段,也為社會主義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壟斷資本主義高度發展的生產力和高度集中的生產方式,客觀上為社會主義準備了物質前提。但是,資本主義的繁榮總是伴隨著危機而來。19世紀世界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致使工業產品的增長超過了世界市場需求的增長。周期性的經濟危機導致價格下跌和生產下降,隨之而來的就是失業率的上升和實際工資的減少。資本主義為了解決危機而不得不加重對本國工人階級和海外殖民地的剝削,各資本主義國家之間搶奪殖民地的矛盾也因此加劇。

為了適應資本主義經濟基礎發展的新形勢,資本主義的政治上層建筑也做出了相應的調整,其中最明顯的特征就是加強國家機器,強化國家的統治和鎮壓職能。英國于1872年設立了內政部,加強了中央集權,完善了軍事警察組織;美國從19世紀70年代起,采取了改善民兵裝備、增加民兵數量、建立更多軍火庫、擴編海軍等措施來加強國家機器;德國在普魯士軍國主義傳統的影響下,更是將國家的鎮壓職能發揮到極致。在這個時期,強化了鎮壓職能的各資本主義國家在鎮壓本國工人起義、瓜分殖民地和搶奪世界市場中都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列寧因此判斷,資本主義已經發展到了帝國主義的最高階段。

在這個時期,與壟斷資本主義同樣引人注目的另一個時代標志就是無產階級的崛起和工人運動的發展。在此之前,資產階級依靠窮困潦倒、一無所有的雇傭工人創造了空前的高額利潤。但是,隨著工人階級的覺醒和工人組織的不斷加強,資產階級的這一模式受到了諸多的限制,于是資產階級不得不選擇鎮壓工人階級的反抗。這些鎮壓常常伴隨著血腥與暴力:1875年在賓夕法尼亞鎮壓礦工的罷工中19名罷工領袖被判處死刑;在1877年的鐵路工人大罷工中,政府甚至調動了軍隊來鎮壓手無寸鐵的工人,造成300多人被殺害、1000多人受傷、數千工人被捕的結果;1886年在芝加哥工人“五一”大罷工中,警察向人群開槍、掃射和毒打罷工工人,造成200多人死傷。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充分揭露了資本主義國家資產階級專政的實質及其殘酷性。盡管面臨重重困難,無產階級和被壓迫人民的反抗斗爭還是不斷向前發展著。

德國從19世紀70年起,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都表現出蓬勃發展的勢頭,德國工人在俾斯麥政府“反社會黨人法”的限制下繼續開展形式多樣的斗爭。正如列寧所說:“德國工人確實是有充分準備地迎接了這次考驗,并且勝利地通過了這次考驗。”[11]《反社會黨人法》沒有收到俾斯麥政府所預期的效果,反而使德國社會民主黨發展壯大起來。在這之后,德國工人罷工的規模更加宏大,1891年2萬名魯爾礦工罷工,1892年2.5萬名薩爾區礦工罷工,1896年德國總共發生了500次左右的罷工。法國在1905年發生了一系列罷工,在里姆斯的總罷工中,有1.5萬名示威者走上街頭。在英國,工人階級的革命情緒同樣很高,1905年成千上萬工人參加群眾大會,為俄國工人募捐。1912年,英國礦工具有較高組織性地參加了大罷工,迫使企業主和政府做出讓步。歐洲的其他國家,如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時、瑞典、荷蘭等國的工人階級也紛紛發動了具有政治斗爭性質的大罷工。隨著無產階級的壯大及在政治上的成熟,無產階級政黨也在無產階級的反抗斗爭中成長和成熟起來。

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和第二國際大多數社會民主黨轉向機會主義,國際工人運動出現了分裂從而轉入低潮。但是,戰爭開始之后,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很快認識到帝國主義戰爭的實質,戰爭只是資產階級為掠奪更多資源和財富的手段,而為戰爭付出高昂代價的卻是各國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因此,從1915年開始,西歐各國又相繼出現了人民的反戰斗爭和無產階級的罷工運動,歐洲各國的革命形勢再次出現。

二 俄國革命形勢的發展

俄國1861年改革開啟了俄國的資本主義發展之路。從19世紀80年代起,俄國開始了第二次工業革命,并逐漸融入世界壟斷資本主義體系中。在城市,高速發展的資本主義必定會創造大量的無產階級,但是俄國的無產階級與西歐資本主義國家的無產階級相比,工作條件更艱苦,工作時間更長,而工資卻更微薄,傷亡事故也時常發生,除此之外工人還得時時面對失業的危險。工人沒有任何民主權利可言,沒有言論、集會、出版自由,工人沒有地方可以申訴,沒有任何官方的機構為工人發聲。正如列寧指出的那樣,俄國工人所處的條件使他們喪失了最普通的公民權利。俄國無產階級在19世紀末的工作和生活狀況就相當于英國、法國等國家在19世紀中葉的水平。在沙皇專制制度和資本主義制度的雙重壓迫下,俄國的無產階級心中的不滿與日俱增,特別是19世紀90年代的幾次大罷工使勞動群眾意識到自身的痛苦處境。除了具有革命性較高這個優勢外,俄國無產階級還有顯著的特點,那就是集中程度高、組織性較強。到1913年,產業工人達到350萬人,其中40%在千人以上的大企業工作,這便有利于開展工人運動。

俄國的壟斷資本主義發展是極不平衡的,俄國工業資本主義從一開始就具有相當高的集中化水平,但是占全國人口五分之四的農村仍然保留著許多農奴制的殘余。農民問題是近代以來一直困擾沙皇政府的大問題,歷任沙皇或多或少都有過實行農民改革的想法。但是,俄國的農民制度就是沙皇統治的根基,一旦大刀闊斧地進行農民改革,勢必會威脅沙皇的統治,威脅既得利益階級的地位。然而,不改革只會導致農民問題日積月累并最終爆發,因此歷任沙皇都小心地權衡農民改革的利弊,但最終的解決辦法還是把問題繼續留給繼任者。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俄國農民的境遇愈發糟糕,他們遭受著農業資本主義和農奴制殘余的雙重壓迫,承受著越來越沉重的負擔。比如,稅收負擔。俄國的工業大部分是靠沙皇政府舉借外債而興建起來的,為了償還外債利息,沙皇不得不向農民征收重稅。此外,農村還存在著大量農奴制的殘余,農民依然沒有充分的人身自由,沒有公社的允許他們不能隨便離開公社,許多農民在20世紀初還得支付1861年的贖身錢。不滿情緒在農民中間與日俱增。

社會普遍的不滿總要通過一定的途徑釋放出來。從19世紀80年代開始,俄國工人運動掀起了新的高潮,這種情況一直持續直到變成全國性的潮流。到了20世紀初,整個俄國陷入混亂之中。工人持續不斷地游行和罷工,學生不斷地罷課抗議,農民暴動更加頻繁,而沙皇尼古拉二世始終信奉獨裁專制制度才是維持國家穩定和進步的保障。沙皇政府的保守主義與人民大眾渴望改革的矛盾隨著俄國在日俄戰爭中的失利而被徹底激化了。1905年1月,大約有20萬工人和群眾聚集在冬宮前,請求沙皇改革以擺脫國家和人民的困境,為了表示對沙皇的忠誠和愛戴,人們還恭敬地唱著“上帝保佑沙皇”的歌曲。然而,面對變革的潮流沙皇選擇了消極的應對,沙皇政府調來軍隊殘忍地朝著手無寸鐵的人民掃射,當場打死數百人,這在俄國歷史上被稱為“流血星期日”。沙皇的仁慈形象在人民的心中徹底坍塌了,專制制度的罪惡頓時暴露無遺。罷工迅速轉變為武裝起義,在革命的壓力下,沙皇不得不做出讓步以維持其統治,沙皇允諾成立杜馬,賦予公民更多權力。俄國的自由資產階級由于其天生的軟弱性并且害怕繼續革命會危害自身利益,便認為沙皇的讓步已經達到了資產階級革命的目的。到1907年后,革命逐漸退卻并失敗了,沙皇得以繼續掌握國家政權。

1905年革命失敗后,在大多數人都認為革命不會再來的時候,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戰爭立刻把1905年以來積蓄的所有問題重新展現出來。沙皇政府想通過戰爭擴大自己的疆土,從而重新樹立自己的統治權威。然而廣大的工人和農民長期生活在閉塞的環境中根本不知道自己為何而戰,自然缺乏戰斗的信心,他們只希望有和平、土地和面包。戰爭的失利和沙皇政府的無能使情況變得更為糟糕,饑餓造成的騷動促使危機迅速爆發。1917年3月8日,工人們紛紛走上街頭抗議,而這次口號比1905年時要響亮得多,“打倒沙皇”“打倒專制制度”成為起義人民的口號和奮斗目標。隨著工人運動的高漲,士兵也加入起義中。到了3月13日,起義的工人和士兵占領了首都,攻下了冬宮,逮捕了沙皇的大臣。此時,遠在前線的尼古拉二世已經無力挽回局面,只能宣布退位。

在二月革命期間,彼得格勒工人建立了蘇維埃政權機構,成為民眾和工人階級起義的指揮中心。資產階級也有自己的政權機構——杜馬委員會。從蘇維埃實際掌握的權力來看,蘇維埃完全可以掌握全部國家政權,但是當時在蘇維埃中占統治地位的孟什維克和社會革命黨人奉行妥協投降主義的政策,認為俄國革命是資產階級革命的開端,支持資產階級臨時政府的建立。但是,好景不長,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在幾個月后立刻發動了鎮壓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的“七月事變”,結束了兩個政權并存的局面,政權全部落入資產階級手中。

在革命中,列寧一直致力于探索國家的問題。隨著革命形勢的急劇變化,他越來越認識到國家政權才是革命的關鍵問題。資產階級迫切地希望掌握全部國家政權不是為了廣大勞動群眾的利益,而是為了資產階級自身的利益。國家政權掌握在哪個階級手中,國家就變成這個階級謀利益的工具。資產階級很清楚這個道理,但是廣大的無產階級和勞動群眾由于各種條件的限制,他們或者因為沒有考慮這么長遠,或者因為受到資產階級鼓動家的欺騙,或者因為受無產階級內部機會主義思潮的錯誤引導,而無法認清國家政權對于革命的重大意義。列寧指出:“正是在革命中,我們隨時會遇到看不清真正的政權在哪里這種情況。”“1917年3、4月間,人們不知道實際的政權是在政府手中,還是在蘇維埃手中。”[12]因此,弄清楚國家的問題,不僅對捍衛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具有重大意義,而且對廣大的無產階級和革命群眾具有最迫切的現實意義。因此,列寧深入地研究了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并且結合俄國的實際形成了系統的具有俄國特色的國家學說。

主站蜘蛛池模板: 当阳市| 普安县| 巴里| 望都县| 开化县| 德安县| 清苑县| 容城县| 琼海市| 阿拉善右旗| 房产| 筠连县| 义乌市| 乌鲁木齐市| 昌平区| 新平| 鹤山市| 灯塔市| 城口县| 万全县| 高青县| 外汇| 高青县| 慈利县| 巴马| 吴旗县| 原平市| 德州市| 特克斯县| 沂南县| 文登市| 苗栗县| 苍山县| 盐城市| 青神县| 重庆市| 中江县| 南部县| 钟山县| 灵山县| 康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