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列寧國家學說研究
- 盧迎春
- 4912字
- 2020-11-30 10:25:34
第二節 國家概念的界定
國家這個詞,在英文中可用country,nation,state等詞來表達,在中文中不同語境其內涵也有較大差別。要對列寧的國家學說進行研究,首先必須對列寧的國家概念進行界定,對容易引起混淆的國家的相關概念加以區別,這有助于限定國家研究的范圍。
一 列寧國家概念辨析
英文中的country一般指疆域意義上的國家;nation一般指在一定區域內生活著的有著語言、習俗、傳統等共同特征的人群;state一般指被一個政府統治著的有組織的政治共同體。以上三種國家的概念在列寧的著作中都有所涉及,但本書研究的國家僅指英文中的state這一層面的國家。
(一)紛繁復雜的國家概念
對于英文中 state 這個意義上的國家,由于人們所處的歷史時期、階級立場、所要解決的問題不同,歷史上的思想家們提出了紛繁復雜的國家概念。
在西方,古希臘時期的國家學說是最早的國家學說,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亞里士多德的國家學說。亞里士多德認為城邦就是一種社會組織,它起源于人類合群的天性,它建立的目的是追求至善的生活。在中世紀,基督教的神學國家論占據了統治地位,這種觀點認為國家權力來自上帝,國家是上帝的意志。文藝復興時期,馬基雅維利認為政治應該與道德分開,國家應當具有絕對的權威。博丹強調國家主權是區分國家與其他組織的因素,國家是那些承認主權只屬于某一部分人的家庭的聯合體。近代資產階級革命時期,國家開始成為獨立的研究對象,國家學說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國家的定義更是五花八門。契約論者認為國家是人們通過訂立契約而建立的組織。黑格爾認為國家是倫理精神的實現,是客觀精神的最高階段。空想社會主義從私有制和階級關系出發研究什么是國家。例如,圣西門認為國家是暴力機關,具有階級性,國家的目的是建立少數人對多數人的統治,所以人們應該“廢除國家”。在近代歐洲自由資本主義時期,以邊沁、密爾、斯賓塞為代表的思想家們反對研究什么是國家這樣抽象的概念。而同一時期以施蒂納、蒲魯東、巴枯寧為代表的無政府主義者則表示國家是純粹的政治和經濟壓迫的機構,主張建立沒有國家的無政府的社會。韋伯認為國家是一個擁有合法使用暴力的壟斷地位的實體,這一定義對現代西方政治學乃至社會科學有重大影響,許多學者至今依然沿用韋伯的國家概念。現代西方的國家學說更是流派眾多。以狄驥、克拉斯和拉斯基為代表的多元主義國家觀否定國家占有絕對的主權,認為國家僅僅是人類社會的一個團體,其他的社會組織同樣分享著主權。福利主義國家學說認為國家是使全體居民享受福利的社會組織。
以上關于國家的定義,它們從不同角度解釋了什么是國家,在國家學說史上都產生了重要影響。而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的深刻之處在于,從人類社會的生產關系出發揭示作為上層建筑核心的國家的科學內涵。列寧的國家概念在馬克思和恩格斯國家概念基礎上,根據蘇維埃俄國國家建設的實踐,增添了社會主義國家治理層面的內容,讓馬克思主義的國家概念更加科學,也更有利于解釋社會主義國家這一新事物。
(二)列寧的國家概念
縱觀列寧的著作可以發現,列寧從來沒有在一個地方單獨地、系統地論述過什么是國家。他都是在與自己的政敵辯論的場景下,在論述國家的起源、本質或者職能這些國家基本問題的時候,或者在揭露剝削國家實質的時候順便提及什么是國家的問題。因此,不能把列寧在某本著作或某篇文章中的某個關于什么是國家的論斷抽象出來,作為國家的內涵。列寧在不同場合針對不同的問題對國家下過不同的定義。
針對民粹派所發出的國家是一個呆板的東西的疑問,列寧回應道:“國家絕不是一個呆板的東西,它永遠在活動,并且活動得很起勁,它永遠積極,從不消極。”[2]民粹派所代表的小資產階級總是抱怨國家經常忽略他們的需求和利益,導致他們最終走向破產,被大資本所吞并。列寧對此解釋到,并不是國家看不見小資產階級的訴求,而是國家并不是小資產階級掌握的國家,國家是掌握在大資產階級手中的工具。當小資產階級與大資產階級的利益發生沖突時,作為大資產階級統治工具的國家,為了實現自己所服務的階級利益而不得不忽視小資產階級的利益。
在論述國家的起源時,列寧經過考察國家最初產生的歷史形態,發現人類處于蒙昧狀態的階段,還沒有分化出專門的人或者機構來強迫他人的意志,直到這種分化產生以后國家才得以產生。列寧指出:“國家正是這種從人類社會中分化出來的管理機構。”[3]這說明國家產生的基礎是社會,國家并不能脫離自己賴以存在的社會而成為一個純粹的階級統治工具。國家從社會中產生就注定了國家必須具備對社會進行管理和發展的功能,從這個意義上講國家就是社會的管理組織。同時,從國家的起源角度來看,列寧還提出了“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和表現”[4]的國家概念。國家是由于人們分化為不同的階級以后,相互對立的階級之間的矛盾已經尖銳到不可調和的程度。為了解決不同階級之間的矛盾,為了社會不至于在這種相互對立的階級矛盾中毀滅,國家作為一個階級鎮壓另一個階級工具的功能就出現了,這才是國家產生的根本原因。
小資產階級和機會主義者對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進行了粗暴的歪曲,他們或者把國家看成階級調和的機關,或者像考茨基那樣雖然承認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卻反對暴力革命推翻資本主義國家。針對這種歪曲,列寧指出:“國家是剝削被壓迫階級的工具。”[5]為什么國家不是階級調和的機關而是階級統治的機關,列寧對這個問題進行了分析:國家從表面上建立了一種看似對所有階級都公平的秩序,但是人類幾千年歷史出現的所有國家形態都表明這種秩序并不是公平的,而是在經濟上占統治地位的階級建立的。這種秩序的確是用來解決階級矛盾,而且它看起來還具有充分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但這種秩序是通過鎮壓一個階級服務另一個階級的方式來實現的。因此,國家本質上是階級統治的工具,而不是階級調和的工具。
在論述無產階級專政的問題上,列寧指出:“國家是特殊的強力組織,是鎮壓某一個階級的暴力組織。”[6]這就指明了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階段,無產階級依然需要國家來鎮壓資產階級和一切剝削者、壓迫者的瘋狂反抗。列寧指出:“無產階級國家是無產階級鎮壓資產階級的機器。”[7]
在批判新生活派所持的超階級觀念時,列寧指出應該辯證地理解國家的概念。新生活派動搖于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他們口頭上承認階級斗爭,實際上卻支持資產階級反對無產階級革命。列寧指出:“國家是個階級概念。國家是一個階級對另一個階級使用暴力的機關或者機器。”[8]但是,對這個階級的概念應該辯證地理解:當國家掌握在壓迫階級和資產階級手中時,無產階級應該堅決反對這個國家,因為它是鎮壓無產階級的工具。但是,當國家政權掌握在無產階級手中時,國家便成為壓迫資產階級的工具,就應該堅決地擁護這個國家。
在“左派共產主義者”強調國家資本主義會危及無產階級和勞動群眾的利益時,列寧指出:“蘇維埃國家是工人和貧民的權力得到保障的國家。”[9]蘇維埃社會主義國家與一切剝削階級國家相比,根本的不同就在于它是維護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的利益的國家,它采取的一切措施,它在經濟、政治和文化各領域發揮的作用都是為了實現無產階級和勞動群眾的利益。
通過上述列寧關于國家內涵的論述可以看出,列寧的確更加強調國家是階級壓迫的工具。但是,也應該考慮到列寧當時所處的特殊歷史環境和寫作背景,他是為了回應各種資產階級的、小資產階級的、機會主義的和無政府主義的理論家和政治家在國家問題上對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的歪曲以及由此出現的混亂觀念,他的主要目的是揭露這些觀念的階級實質,為無產階級革命和社會主義國家的建立提供充足而有力的理論依據。列寧并沒有在任何地方從學術需要上來考慮給國家下一個定義。從列寧給國家所下的諸多定義可以看出,國家固然是階級鎮壓和統治的組織,但是國家首先是從社會中分化出來的,與社會緊密相連的組織,它是以掌握公共權力為前提的。擁有公共權力也就意味著對社會的管理,如果一個階級不利用公共權力對社會進行有效的管理要想實現階級統治是不可能實現的,這是通過經驗就可以獲得的常識。因此,我們不能像過去那樣片面地看待列寧的國家定義,把列寧的國家定義僅僅理解為階級壓迫的工具,這種觀點既不能反映國家公共權力的社會管理屬性,也不符合列寧的本意。我們要對列寧的國家概念進行全面的、聯系的理解,它應該包含這樣幾個特有的屬性:第一,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和表現,它是從社會中分化出來的一種強力組織或暴力組織。第二,國家并不是一種調和階級矛盾的中立之物,它解決階級矛盾的辦法是作為占優勢地位階級的工具去壓迫另一個階級。第三,國家同時是一種管理機構,社會主義國家不僅要保障無產階級和勞動群眾掌握國家的統治權力,還要充分發揮管理職能,維護社會整體利益。綜上所述,列寧所主張的國家的定義應該是:國家是由于階級矛盾不可調和而從社會分化出來的由統治階級掌握的強力組織和社會管理機關。
二 國家相關概念辨析
從上述關于列寧國家概念的界定中,可以看出國家在現實中是一個復雜的社會顯現,在理論上是一個復雜的范疇。列寧經常在不同場合、不同語境中使用國家的概念,有時甚至用國家政權、國家機器等概念來代替國家。因此,我們必須首先弄清楚國家與幾個相近概念的區別和聯系。
(一)國家與政權
政權也可以稱為國家政權、國家權力,是指統治階級依靠國家這個強力機構對被統治階級實行統治的權力。政權隨著國家的產生而產生,它同國家一樣都是階級斗爭的產物。政權依靠國家強制力來實現,也就是依靠軍隊、警察、法庭、監獄等暴力機構來實現。一個階級從另一個階級手中奪取政權往往是新的國家建立的重要標志,列寧因此認為革命的根本問題就是政權問題,“政權在哪一個階級手里,這一點決定一切”[10]。因此,政權是國家的核心,國家發揮統治職能和管理職能都必須依靠國家政權來實現。一般來說,國家的性質和政權的性質是一致的,二者是不可分割的,列寧也在許多場合通用這兩個概念。例如,列寧在1917年10月25日武裝起義勝利的當天就向全體人民宣告國家政權已經轉到工兵代表蘇維埃手中,實際上這也就意味著無產階級社會主義國家的建立。但是,國家和政權并不是所有時候都保持一致。例如,俄國1917年二月革命后就出現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和工兵代表蘇維埃兩個政權并立的情況。由此可見,國家與政權雖然密不可分,但是也是有區別的。
(二)國家與國家機器
國家機器是列寧從國家作為統治階級組織的角度對國家的形象化稱謂。這個提法意在表明國家是一個由組織嚴密的許多機關組成的一個復雜有機體,就像一部由不同零件和部件組成并且能夠協調運轉的機器一樣。國家這個機器是由分工不同、職能不同但卻具有共同目的的各個國家機關組成,這些機關包括政府、軍隊、警察、監獄、法庭等,它們以統治階級的利益為最終目的。所以,國家同機器的原理是一樣的,只是國家這個機器更加龐大、更加復雜,也更加難以操縱。由于國家的性質不同,國家機器的類型也有所不同。剝削階級的國家機器是用來維護自己的統治對大多數人實行鎮壓的機器,而無產階級掌握政權以后建立起來的國家機器是為了實現絕大多數人的利益的新機器。由此可見,國家機器與國家也是一致的,它隨著國家性質的改變而改變。但是,國家機器與國家也并非完全保持一致,當新的國家建立之后,在一段時間內可能還存在舊的國家機器。例如,當社會主義國家建立之后,并不能短時間內徹底清除資本主義舊的國家機器,國家機器也有一定延續性。但是,對于不能立即清除的舊社會的國家機器,在社會主義國家建立之后,無產階級也不能簡單地利用資產階級的舊的國家機器來實現自己的統治,必須對舊的國家機器進行撤銷或者改造,使之成為具有社會主義性質的國家機器。
(三)國家與國度
列寧在發表的講話、文章或者著作中經常會有德國、美國、法國等具體的國家,這種“國家”的提法實際上指的是國度,它是從歷史和地域的角度而不是從社會和階級的角度來定位國家。從歷史和地域角度來看,國家具有高度的穩定性和延續性,它凝聚著民族的精神和傳統。而從階級的角度看,國家就被劃分為奴隸制國家、封建制國家、資產階級國家和無產階級國家。列寧雖然也從國度意義上研究國家,但是并不把它作為自己研究的重點。因為只有從階級的角度研究國家才能理解國家的本質,本書研究的國家也是指這個意義上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