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期內蒙古少數民族作家小說生態書寫研究
- 郭秀琴
- 1177字
- 2021-02-08 14:41:26
緒論
內蒙古自治區像一匹昂首飛騰的駿馬奔馳在祖國遼闊的北疆。這里曾經有豐美的草場、茂密的森林、肥沃的土地、豐富的礦產以及種類繁多的野生動植物資源。這塊遼闊的土地自古以來就是北方游牧民族的發祥地,至今仍然是多個少數民族的聚居園。除漢族外,生活著蒙古、滿、回、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朝鮮等多個民族群體。回眸歷史,艱難惡劣的自然環境和變動不居的生活方式造就了北方少數民族相近的文化傳統,形成了與安土重遷的農業文明截然不同的游牧文化傳統和森林狩獵文化傳統。他們在與草原、森林長期相處的過程中,直觀地感悟人與自然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的關系,并且把“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智慧內化為民族自身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體現在他們全部的生產、生活和文化行為之中。因此,這種游牧文化和森林狩獵文化表現出強烈的地域與生態特征。新時期以來,隨著內蒙古地區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工業文明視閾下的經濟效益優先的現代化觀念帶來的是災難頻發的生態危機:草原退化、森林銳減、物種急降、土地沙化、沙塵頻發,還有草原上隨處可見高聳的煙囪、被污染的河流、被工業廢物侵蝕的草場……這些已經嚴重威脅到人們的生存和日常生活。而少數民族由于歷史和地域的原因所保持的與自然的親緣關系也使作家們對生態現狀的反應更為敏感強烈。尤其是面對發展主義和效益至上觀念下被攪亂了的草原、森林自然純樸的人際關系和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少數民族作家們開始重新審視民族命運與傳統文化,反思現代化的合理性及其必要性。他們從自己熟悉的角度,以自己擅長的方式表達了對民族生態危機的憂慮與反思,試圖喚起人們特別是族人對本民族生態問題的全方位關注與責任感。
20世紀70年代后期,蒙古族作家郭雪波、滿都麥,鄂溫克作家烏熱爾圖等少數作家率先對民族地區的生態進行關注。進入20世紀末21世紀初以來,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本已堪憂的生態環境問題并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內蒙古地區的草原、森林、動物等資源正在繼續遭受著災難。面對自然環境與生態的持續惡化以及民族地區人民的價值觀念更迭與精神蛻變,越來越多的少數民族作家試圖以文藝的形式來喚醒人們的生態意識。除了作家郭雪波、滿都麥、烏熱爾圖等之外,還有很多優秀作家如蒙古族的阿云嘎、黃薇、肖勇、肖龍、海勒根那、格日勒其木格·黑鶴、烏蘭,達斡爾族的薩娜、昳嵐,鄂溫克族的杜梅、滿族的袁瑋冰等,也加入了生態創作的行列。他們的具有濃烈生態氣息的小說創作,不僅為內蒙古文壇帶來蔥郁的綠意與獨特的審美風貌,更為中國當代文壇注入異質文化的新鮮血液:邊緣區域給作家創作帶來的得天獨厚的優勢、民族文化的生態言說、地域文學的獨特氣質、作品中的精神生態關注、對弱勢文化的重新定位等,這些都為中國的當代生態文學版圖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因此,對新時期以來內蒙古少數民族作家小說創作進行生態視角下的解讀,便具有了地域與民族層面上的雙重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