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克思主義原理與應用研究
- 程恩富
- 4022字
- 2021-02-08 14:46:55
第三節 圍繞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繼續解放思想
我們紀念真理標準討論30周年,繼續解放思想,對于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深入落實科學發展觀,均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 真理標準討論為改革開放提供了思想和輿論條件
30年前的1978年5月10日,中央黨校內部理論刊物《理論動態》發表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文。文章中的精辟論述,直接涉及“兩個凡是”的要害,這就是本本主義、教條主義。5月11日,《光明日報》以特約評論員名義公開發表該文。12日,《人民日報》《解放軍報》全文轉載了這篇文章。后來,全國各大報刊陸續轉載。文章發表后,立即引起了社會各界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鄧小平對討論給予了堅決支持。在1978年6月2日的全軍政治工作會議上,鄧小平指出:“實事求是是毛澤東思想的出發點、根本點”,“打破精神枷鎖,使我們的思想來個大解放”。6月6日,《人民日報》《解放軍報》在第一版全文發表了這一講話,極大地支持了“真理標準”一文。6月以后,黨內和社會各界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這場大討論中。根據統計,到1978年年底,省級以上報刊發表的真理標準討論的文章有650篇之多。這一討論,打破了一度盛行的個人崇拜的精神枷鎖,沖破了“兩個凡是”的禁錮,極大地解放了人們的思想,使許多人從過去種種“左”的教條束縛中解放出來,轉而用實事求是的態度觀察和思考問題。真理標準大討論,不僅具有學術價值(至于從學理上應不應當加“唯一”兩字,至今尚有爭議),而且直接為黨的思想路線的重新確立做了理論和輿論準備。
1978年12月13日,在中央工作會議閉幕式上,鄧小平做了題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講話。他強調:“解放思想是當前的一個重大的政治問題”,“不打破思想僵化,不大大解放干部和群眾的思想,四個現代化就沒有希望”。12月18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黨的思想路線。全會堅決摒棄了“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高度評價了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強調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這就恢復了黨在延安整風時就確立的正確思想路線。鄧小平就此有一段精辟發言:“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
可見,批評“兩個凡是”和真理標準問題討論,成為我們黨繼延安整風之后又一次具有深遠意義的思想解放運動。它使廣大干部和群眾從過去盛行的個人崇拜和教條主義的精神枷鎖中擺脫出來,使我國逐步走出“文化大革命”十年動蕩留下的困局,為改革開放提供了寶貴的思想基礎。
二 30年解放思想催生了兩大創新
30年后的今天,回顧和紀念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不難發現,真理標準問題討論饋贈給我們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就是解放思想。沒有解放思想,就沒有黨的思想路線的重新確立;沒有解放思想,就沒有改革開放發展的偉大成就;沒有解放思想,就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功實踐。正因為如此,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指出:“解放思想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大法寶。”
從理論上說,解放思想主要是一種尊重客觀實際而又不斷創新的思想范式和精神狀態。思想解放是一個同思想僵化和思想禁錮相對立的認識論范疇,它是指人的思維的活動方式處于解除禁錮與放開發展的自由自覺的創造狀態,其思維的認識成果能夠隨著社會實踐的推進過程而進行相應的創新發展,從而達到主觀與客觀相符合、認識與實踐相統一的境界。
30年來,科學解放思想催生了兩大創新。首先,解放思想催生了理論創新。我們黨堅持實事求是、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和求真務實的思想路線,創造性地構筑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使馬克思主義與本國國情相結合、與時代發展同進步、與人民群眾同命運,形成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等重大理論創新成果,創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為什么要建設黨、怎樣建設黨,為什么發展和怎樣發展的問題。可以說,解放思想的30年也就是理論創新的30年。其次,解放思想催生了體制創新。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把人們從“兩個凡是”的思想禁錮中解放出來,在思想解放的浪潮中,改革開放應運而生。通過解放思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由理論變為現實,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所有制和分配體制在改革創新中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的民主政治體制在改革創新中不斷健全;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體制在改革創新中不斷前進;中國特色的和諧社會體制在改革創新中不斷再造;黨的建設的偉大工程在改革創新中得以不斷推進,執政能力明顯提高。簡言之,社會主義制度和社會主義事業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孕育和迸發出蓬勃的生機和創新的活力,已經走出了一條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康莊大道,“中國模式”和“北京共識”為世界矚目。
三 繼續解放思想須擺脫各種教條主義
30年后的今天,解放思想作為認識實踐和指導實踐的思維范式和思想路線沒有任何變化。但是,面對世情、國情和黨情的新變化,解放思想被賦予了新的任務和使命。如果說,30年前解放思想的主要任務是要沖破“兩個凡是”的禁錮,把廣大干部和群眾從過去種種“左”的教條的束縛中解放出來。那么,今天的解放思想面臨的挑戰和任務則更加艱巨。今天的解放思想,不但承擔著繼續把人們從對馬克思主義和傳統社會主義的教條主義認識中解放出來的任務,更是要勇于擔當把人們從對西方主流思想理論和政策的教條主義認識中解放出來的重任。“馬教條”違背唯物辯證法的基本原則,消解馬克思主義的特殊性和時代性,脫離當代世界形勢和中國實際,總是陷入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某些具體論斷而不能自拔,從而成為發展的思想障礙。與此同時,“洋教條”的危害同樣不可小覷。當代某些所謂“主流公共知識分子”和“主流經濟學家”,總是把西方新自由主義和民主社會主義等思潮奉為普適性的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價值趨向、制度模式、政策楷模和最佳道路,宣揚“私有產權神話”和“市場原教旨主義”(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蒂格利茨語)、美國和瑞典基于私人壟斷利益的畸形民主政治模式和文化模式等。這些“洋教條”的危害與“馬教條”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因此,當代中國的解放思想,應當把人們繼續從“馬教條”、重點從“洋教條”和注意從新儒化(主張用儒學來儒化社會主義中國)的“古教條”等各種教條主義中解放出來。四 繼續解放思想的主題和須突破的方面
圍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深入落實科學發展觀,是當前繼續解放思想的主題和方向。繼續推進超越傳統社會主義和當代資本主義制度模式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并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礎上,提出和踐行科學發展觀,本身就是具有中國和世界意義的不斷思想解放的產物和表現。科學發展觀揚棄了西方工具理性主義的洋式發展觀和中國唯國內生產總值的傳統發展觀,確立了與馬克思主義的實踐創造論、辯證發展論和自我批判精神相統一的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理論關于發展的新思維和新方針。
繼續解放思想有廣闊的空間,凡是不符合、不利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深入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一切觀念、理論、體制、機制、政策和措施,都應當突破,逐步地消除和克服。就十七大報告強調的“四位一體”建設來說,具體內容可包括:在經濟建設上,要重點突破公有制不能與市場經濟高效結合的中外傳統思維,以及唯GDP的傳統經濟發展方式和機制,繼續完善社會主義性質的市場經濟體制和根本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在政治建設上,要重點突破不能推進超越西方資本主義憲政的社會主義新型憲政的傳統思維,繼續完善黨內民主與社會(人民)民主互動型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體制機制;在文化建設上,要重點突破偏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各種貌新實舊的思維,繼續完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發展的體制機制;在社會建設上,要重點突破公平與效率高低反向變動的替代思維,塑造公平與效率高低同向變動的互促思維及其政策,以此為基礎繼續完善以民生為軸心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誠然,現階段解放思想應該辯證地堅持幾點不動搖。一是指導思想上,堅持多樣化思潮中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理論的指導地位。我們的解放思想是全面的,要真正貫徹我們黨幾代領導集體強調的“實事求是、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求真務實”的思想路線,就要反對和克服中外各種教條主義、古今各種本本主義、土洋各種經驗主義。那種主張解放思想就要放棄或弱化馬克思主義,或者只反“馬教條”“馬本本”,而盲目崇拜“洋教條”“洋本本”“洋經驗”,都是不全面的。二是經濟制度上,堅持市場經濟中生產資料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只要操作得法,公有制完全可以比私有制更適合市場經濟,產生出更高的公平與更高的效率。那種主張私有化(民營化)的“新自由主義”“民主社會主義”“民本社會主義”,都是片面的。三是政治制度上,堅持民主政治改革中工人階級政黨的領導。以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三位一體”為標志,以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四層制度”為框架的中國式民主,屬于人類歷史上的新型民主政治模式或憲政模式(吳邦國委員長多次使用“憲政”一詞)。那種主張“還權于民”的政治改革,是容易挑起黨和政府同人民群眾矛盾的不準確口號。四是對外關系上,堅持在多極化博弈中推動世界和諧發展。科學促進經濟全球化、政治民主化、文化多樣化、軍事防御化,以順應全球化過程中迫切需要全球民主治理的大趨勢。那種主張霸權主義和跨國壟斷有合理性的辯護性思維,是不正確的。五是終極目標上,堅持初級社會主義綱領和政策操作中牢記社會主義本質和共產主義奮斗目標。那種主張不要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制度而虛化鄧小平所說“消滅剝削”、“共同富裕”和共產主義等目標,是不合邏輯的。
總之,我們要直面新的中國社會現實,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制度大框架中,以“世情為鑒、國情為據、黨情為要、馬學為體、西學為用、國學為根、綜合創新”,有針對性地繼續科學解放思想。
(原載《社會科學管理與評論》2008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