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十節 毛澤東對中國社會主義運動的偉大貢獻

社會主義是實現共產主義的運動,需要幾代人、十幾代人的努力,每一代社會主義者都有自身的歷史任務。我們以這樣的思路,追尋毛澤東探索社會主義而走過的道路,緬懷他為中國的社會主義運動作出的歷史貢獻。

“中國人找到馬克思主義,是經過俄國人介紹的。在十月革命以前,中國人不但不知道列寧、斯大林,也不知道馬克思、恩格斯。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十月革命幫助了全世界的也幫助了中國的先進分子,用無產階級的宇宙觀作為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重新考慮自己的問題。走俄國人的路——這就是結論。”[210] 毛澤東寫于1949年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前夕的這段話,真實地再現了毛澤東那一代中國的先進分子是怎樣成為社會主義者的,也闡明了中國的社會主義運動是在那個時候誕生、起步的。所謂中國的先進分子“重新考慮自己的問題”而定下“走俄國人的路”,是一條什么路呢?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指明的消滅剝削、消滅階級、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道路,就是探索在中國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道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的先進分子”是中國的第一代社會主義者。

歷史昭示,在中國的社會主義運動誕生和最初階段,中國的社會主義者同時就是信仰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共產黨人,這是中國社會主義者的優點,也是中國社會主義運動的特點。不同于歐美等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主義運動,那里的社會主義者先于共產黨人產生,二者之間相隔一段或長或短的時期,造成那里的社會主義流派紛雜,深深地影響著社會主義運動的進程。毛澤東及其領導集體對中國乃至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歷史貢獻之一,是把“中國的先進分子”、把中國的社會主義者團結并吸收到中國共產黨的隊伍里,使中國的社會主義者和社會主義運動保持了團結和統一。

中國的第一代社會主義者也即中國的第一代共產黨人,所以下定了“走俄國人的路”這樣的信念,是因為俄國人走過的這條路即十月革命的道路,不僅是被實踐證實的一條通向社會主義的成功之路,而且也是在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指引下的一條勝利之路,一條既有成功的實踐,又有科學的理論匯合成的蘊含豐富歷史經驗的道路。中國第一代社會主義者即第一代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的認識、理解和把握,是同對列寧主義的認識、理解和把握不可分割地聯系在一起的,是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思想理論指導下,通過走十月革命之路開始了中國人對社會主義的追求和探索。這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一大特點和優點,也是中國社會主義運動的一大特點和優勢。中國社會主義運動在它起步時,就摒棄了第二國際社會民主主義“選票里面出政權”的議會道路理念,堅持了“槍桿子里面出政權”的十月革命道路。在中國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中,任何將第二國際社會民主主義即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理論思想和實踐帶進中國社會主義運動、帶進中國共產黨的企圖,都遭到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社會主義者即共產黨人的堅決抵制,保證了中國社會主義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純潔性和統一性。這是毛澤東對中國乃至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又一歷史貢獻。無疑,任何無視、割裂甚至否定列寧主義與馬克思主義一脈相承的緊密關系,任何無視、貶低乃至否定創造了十月革命道路的列寧主義對中國社會主義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貢獻及其偉大影響的觀點,都是無視或否定中國革命的光輝歷史道路和歷史經驗,是極其錯誤和有害的。

中國的社會主義運動起步時,中國人民正遭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剝削和壓迫,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第一代社會主義者即第一代共產黨人身處的國內國際環境。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是中國社會主義運動開啟階段即第一階段的歷史任務,是那個歷史階段的共產黨人必須要完成的歷史任務,是他們不容回避和推卸的歷史責任。他們對中國社會主義運動、對中國社會發展的貢獻大小,他們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高低,是與他們能否正確地提出這一問題、回答這一問題、把這一問題解決到什么程度緊密聯系在一起的。

俄國十月革命的歷史經驗和理論直接啟發和教導了中國第一代社會主義者即第一代共產黨人。毛澤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他不僅正確地提出了問題,而且回答并謀劃了中國社會主義運動在當時社會階段的歷史任務及其發展前途:中國革命是“兩篇文章,上篇與下篇,只有上篇做好,下篇才能做好。堅決地領導民主革命,是爭取社會主義勝利的條件。我們是為著社會主義而斗爭,這是和任何革命的三民主義者不相同的。現在的努力是朝著將來的大目標的,失掉這個大目標,就不是共產黨員了。然而放松今日的努力,也就不是共產黨員。”[211]“民主主義革命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必要準備,社會主義革命是民主主義革命的必然趨勢。而一切共產主義者的最后目的,則是在于力爭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的最后的完成。只有認清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區別,同時又認清二者的聯系,才能正確地領導中國革命。”[212] 有了毛澤東這樣深厚的革命智慧和戰略遠見,中國第一代共產黨人面對國民黨的叛變和屠殺,不論是血腥的“四·一二”反革命政變,還是血腥的“皖南事變”,都沒有混淆中國革命的歷史階段和歷史任務,沒有動搖中國革命前進的社會主義方向。以毛澤東為代表的共產黨人,正確地理解和解決了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關系、資產階級革命與社會主義革命的關系。不僅正確地回答,而且完滿地完成了資產階級革命階段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務,實現了中國社會主義運動第一階段的任務,完成了他們的歷史任務和歷史責任。這是毛澤東對中國乃至世界社會主義運動作出的偉大歷史貢獻之一。毛澤東是中國社會主義運動起步階段即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的偉大開辟者和主要領導者、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和主要領導人,是他帶領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成功地進行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圓滿地完成了資產階級革命階段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任務。毛澤東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首先是由此確立的,他在中國社會主義運動史上的崇高歷史地位也是由此確立的。

歷史表明,民主主義者不一定能夠成為社會主義者,而堅定的社會主義者可以同時是一位徹底的革命民主主義者。這便是恩格斯曾指出的,在資產階級革命時代,“共產主義者根本不想同民主主義者進行無益的爭論,相反,目前在黨的一切實際問題上,他們自己都是以民主主義者的身分出現的……在民主主義還未實現以前,共產主義者和民主主義者就要并肩戰斗,民主主義者的利益也就是共產主義者的利益”[213]。在中國社會主義運動的第一階段即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階段,是毛澤東帶領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不僅成功地完成了資產階級革命階段的歷史任務,而且成功地把資產階級革命轉變為社會主義革命,實現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與社會主義革命的銜接,貫通了經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通往社會主義革命的道路。在這一連接和貫通兩種革命的探索中,毛澤東是中國第一代社會主義者即第一代共產黨人的杰出代表,他創立了導向社會主義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這一革命理論,不僅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成為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民族解放和社會解放的旗幟和向導。這是毛澤東對中國和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偉大歷史貢獻。毛澤東創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是中國社會主義運動第一階段即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及其通向社會主義道路的思想表現,要認識和理解中國社會主義道路的由來,就必須把握新民主主義的革命實踐和革命理論,因而這一理論是中國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任何無視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同中國社會主義道路不可分割的聯系、無視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與中國社會主義理論的緊密聯系的觀點,都是片面和有害的,都不可能正確認識和領導中國的社會主義運動。在毛澤東領導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經過新民主主義革命而走上社會主義道路之后,任何倡導所謂“新民主主義社會”的主張,都是逆歷史前進的潮流,都是錯誤的。

毛澤東領導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圓滿地完成了中國社會主義運動第一階段即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階段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任務,創立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在這一通向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中進行了無數的歷史實踐、積累了豐富的歷史經驗,給予我們深刻的歷史啟迪。

毛澤東曾擔任中國國民黨的代理宣傳部長,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第一代社會主義者即第一代共產黨人,堅定地學習和實踐俄國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理論和經驗,實行革命的統一戰線,堅決而廣泛地聯系和團結以孫中山為代表的國民黨人,共同發動了從“五卅”反帝運動到打倒列強、打倒軍閥的大革命運動。中國共產黨人領導中國無產階級積極參加并推動這一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走向高潮,從而也形成了中國社會主義運動的第一個高潮,它以城市無產階級為主體和奪取城市的武裝斗爭為主要特點。在這一高潮中,毛澤東以他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深刻理解,躬身實踐國共合作的大革命運動,以清醒的思維、明晰的筆觸寫下了《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毛澤東率先認識到,中國的社會主義運動在中國無產階級的領導下,應以占中國人口最大多數的貧苦勞動農民為主體、為革命的主要力量,從而為中國社會主義運動的轉型做好了思想上、理論上的準備。在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史上,19世紀有二三十年斗爭經歷的法國和德國的工人政黨,未能對農村和農民作階級分析,輕視農民,走一條只把農民當作選民來獲取國家政權的道路。恩格斯認為,“他們沒有找到接近農民的正確方法”[214]。列寧領導俄國布爾什維克歷經一二十年的斗爭,因自身力量單薄而聯合以農民為主要力量的左派社會革命黨人,共同奪取政權。毛澤東在中國社會主義運動起步的短短幾年里,通過認真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深入農村考察,認識并把握了中國農民在中國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就是中國社會主義運動第一階段即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階段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和歷史文獻。歷史昭示,在那個年代的中國,誰掌握了農民,誰就把握了中國革命及其未來。這標志著毛澤東在中國第一代共產黨人中率先成熟了。中國社會主義運動在它的第一階段即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階段就走上了武裝斗爭的道路,這是中國社會主義運動不同于歐美等資本主義國家社會主義運動的一大特點和優點。毛澤東對中國社會主義運動的偉大功績之一,就是堅持了這一優點,并將其發揚光大,結出了豐碩的歷史成果。

盡管中國第一代社會主義者即第一代共產黨人在1927年的大革命運動中失敗了,但是他們得到了鍛煉,獲得了寶貴的經驗。以毛澤東為代表的共產黨人,發動了秋收起義。他們認識到“中國革命斗爭的勝利要靠中國同志了解中國情況”,響亮地提出“反對本本主義”的口號。[215] 他們深入農村,扎根農村,廣泛地發動和團結農民,以農村為革命的主要戰場,創建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以農民為主體的新型人民軍隊,開辟了農村革命根據地,開始獨立探索中國通向社會主義的道路。正是在土地革命戰爭中,中國第一代社會主義者即第一代共產黨人獲得了占中國人口最大多數的農民的信任,建立起牢固的工農聯盟,從而取得了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領導權,為中國新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即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徹底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0世紀30年代初,在江西農村革命根據地成立的以毛澤東為主席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標志著以農民、農村為主體的中國社會主義運動的第二個高潮,中國的社會主義運動轉型成功。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存在的時間只有短短幾年,但它卻是未來新中國誕生的先聲,是新中國破土而出的偉大預演。它如同夜空的閃電和雷鳴,在風雨如磐的黑暗中國,使深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壓迫的中國人民,第一次看到了社會主義社會即將誕生的曙光。

正是在這次偉大的歷史性轉型中,毛澤東經過艱苦探索,找到了在中國如何建設一個堅強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政黨的道路。形成于1929年的《關于糾正黨內的錯誤思想》即“古田會議決議”第一部分,是毛澤東為解決在中國建設一個堅強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政黨這一重大問題而鍛造的一把金鑰匙。毛澤東解決了馬克思、列寧不曾解決的,在農村的社會環境和小農的世界里,如何把小農、小資產階級教育和改造成無產階級革命戰士的難題:“紅軍第四軍的共產黨內存在著各種非無產階級的思想,這對于執行黨的正確路線,妨礙極大。若不徹底糾正,則中國偉大革命斗爭給予紅軍第四軍的任務,是必然擔負不起來的。四軍黨內種種不正確思想的來源,自然是由于黨的組織基礎的最大部分是由農民和其他小資產階級出身的成分所構成的;但是黨的領導機關對于這些不正確的思想缺乏一致的堅決的斗爭,缺乏對黨員作正確路線的教育,也是使這些不正確思想存在和發展的重要原因。大會根據中央九月來信的精神,指出四軍黨內各種非無產階級思想的表現、來源及其糾正的方法,號召同志們起來徹底地加以肅清。”[216] 這其中,“黨的組織基礎的最大部分是由農民和其他小資產階級出身的成分所構成的”這句話,是古田會議決議的“眼”,這句話的極端重要性在于:一方面,只有弄清楚了紅軍政治思想工作的主要對象是誰,以及這個對象有哪些問題,黨的建設及其政治思想工作才能有的放矢;否則,將無從下手,連“門”也進不去;另一方面,在中國這樣一個農民人口眾多的國家,紅軍的政治思想工作、中國共產黨建設的一個重大任務,就是把出身農民和小資產階級的戰士,改造和培養成具有共產主義世界觀的無產階級革命者。政治、政黨都是階級斗爭的產物,屬于階級和階級斗爭的范疇。如果不是從無產階級立場反對各種非無產階級立場,特別是反對封建主義和資產階級的思想,自覺而明確地思考和從事黨的建設及其政治思想工作,那么同樣連“門”也進不去。無疑,只有明確并解決了政治思想工作的對象及其問題,政治思想工作才能成為教育人、改造人的手段,才能成為實現黨的各項任務的工具。《關于糾正黨內的錯誤思想》講明了紅四軍政治思想工作的對象、任務和目的,實際上也就是闡明了黨的建設的基本問題,因而它的作用、影響和意義,超出了紅四軍的范圍,而是成就了整個紅軍的黨的建設,成就了中國共產黨的建設,成就了作為中國社會主義運動第一歷史階段的新民主主義革命。

20世紀30年代末,在陜北延安成立的陜甘寧邊區政府及其領導的遍布長城內外、大江南北的抗日根據地,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建立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延續與轉型。毛澤東領導中國共產黨創立“三三制”形式和特點的抗日民主統一戰線的根據地政府,是未來新中國的政治雛形,形成了中國社會主義運動的第三個高潮。這次高潮與前兩次相比,特點在于它的廣泛性和延續性。所謂廣泛性,是指與前兩次高潮相比,社會主義運動的規模不再是區域性的而是全國和全民族的;所謂延續性,表現為運動興起之后沒有從高潮跌落下來,而是繼續上升到一個更高的歷史臺階,與后來的社會主義革命相銜接,直接進入中國社會主義運動第二個歷史階段即社會主義革命階段。

在中國社會主義運動的第三次高潮里,毛澤東全面掌握了制勝中國社會主義運動第一階段即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的三個法寶:“統一戰線問題,武裝斗爭問題,黨的建設問題,是我們黨在中國革命中的三個基本問題。正確地理解了這三個問題及其相互關系,就等于正確地領導了全部中國革命……是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中戰勝敵人的三個法寶,三個主要的法寶”,“統一戰線和武裝斗爭,是戰勝敵人的兩個基本武器。統一戰線,是實行武裝斗爭的統一戰線。而黨的組織,則是掌握統一戰線和武裝斗爭這兩個武器以實行對敵沖鋒陷陣的英勇戰士”。[217] 毛澤東把“三大法寶”視為“中國共產黨的偉大成績,也是中國革命的偉大成績”。[218]“三大法寶”是中國社會主義運動第一階段最寶貴的歷史經驗和精神財富,是毛澤東在探索通往社會主義道路上作出的偉大歷史貢獻。

中國第一代社會主義者即第一代共產黨人,在毛澤東領導下圓滿地完成了中國社會主義運動第一階段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任務后,沒有就此止步,而是繼續前進,開拓了中國社會主義運動的第二階段,探索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社會的道路。

那么,毛澤東是如何使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與社會主義革命銜接,從而打開了經新民主主義革命通往社會主義的道路呢?

抗日戰爭勝利前夕,毛澤東高瞻遠矚,代表中國共產黨提出了建立“聯合政府”的主張。但是,國民黨政府拒絕中國共產黨政治改革的主張。由此,毛澤東調整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任務,把早已是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營壘的、一貫與人民為敵的官僚資本主義也確定為中國革命的對象,這樣,新民主主義革命就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219],社會主義的革命因素凸顯了出來。在中國共產黨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明確提出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前途,就是“把中國建設成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220],從而彰顯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歷史使命。

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第一代社會主義者即第一代共產黨人,是在什么情況下開始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的,歷史要求他們首先解決的問題是什么?

1949年6月底,在新中國即將誕生之際,毛澤東發表《論人民民主專政》,向中國和世界闡明了中國革命的歷史經驗和政治主張:“黨的二十八年是一個長時期,我們僅僅做了一件事,這就是取得了革命戰爭的基本勝利。”[221] 這段話明確地提醒并嚴肅地告誡中國第一代社會主義者即第一代共產黨人,28年的革命僅僅是在戰場上打敗了拿槍的敵人,革命戰爭和戰場之外的中國革命的一系列事情還沒有做呢!從這時開始,中國的社會主義者即中國共產黨人的首要任務就是要把在革命戰爭中取得的勝利,推廣到中國的政治、經濟、外交、文化、思想等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各個方面。不理解毛澤東這段話的精神,就不可能理解為什么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領導全黨和全國人民開展了一系列群眾性運動,從而深深地觸及了中國社會的各個階層、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和各個方面,并引起了中國社會的深刻變化。

抗美援朝運動、土地改革運動、民主改革運動、鎮壓反革命運動、“三反”“五反”運動,以及在文化思想領域里開展批判資產階級學術思想、全民識字運動,等等,席卷了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筑的各個領域,觸及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以摧枯拉朽之勢蕩滌著舊中國留下的污泥濁水。其總綱和總目標,便是1949年3月中國共產黨七屆二中全會所確定的:“在革命勝利以后,迅速地恢復和發展生產,對付國外的帝國主義,使中國穩步地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把中國建設成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222] 新中國成立后,一些轟轟烈烈又緊密銜接的群眾性、全民性政治運動,盡管存在一定失誤,但總體上構成了一條新民主主義革命與社會主義革命環環相扣的鏈條,既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深入和繼續,又是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開始和展開,兩個革命即中國革命的“上篇”和“下篇”就這樣銜接了、融合了、貫通了,并為1955年至1956年的社會主義改造創造了條件,鋪平了道路,直接促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到來和成功。這是毛澤東對中國乃至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又一偉大貢獻。社會主義改造運動的成功,是中國社會主義運動第二階段即社會主義階段的第一個高潮,由此又帶動了1958年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高潮。社會主義階段第一個高潮的特點是它的全民性和社會性,它席卷了全國城鄉各地,全國各族人民豪情壯志、意氣風發地參加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努力成為社會主義一代新人。

總的說來,毛澤東在中國社會主義運動第二階段即社會主義階段,為中國乃至世界社會主義運動作出的主要貢獻有:一是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與社會主義社會兩種對立的社會形態打通了,在中國找到了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通往社會主義社會的道路和方法;二是用和平的方法成功地進行了社會主義革命;三是用和平的方法成功地進行了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改造,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建立了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社會主義經濟基礎和經濟結構;四是創建了具有中國特點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等社會主義的國家上層建筑和政治制度;五是在中國大陸實現了中華民族文化的歷史性轉型,在中國人民中培養出了具有共產主義精神和道德的社會主義一代新人。

就世界社會主義運動來說,毛澤東作出的歷史貢獻更具有根本性和歷史性影響。在毛澤東時代,中國消滅了剝削和壓迫,遭受帝國主義長期欺壓的中國人民站立起來了,勞動人民第一次當家作主,成為國家和社會的主人,中國人民開始走上低水準的共同富裕的道路,絕大多數中國人逐漸成為社會主義的一代新人。由此,中國成為世界公認的社會主義國家。

鄧小平開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對毛澤東時代中國社會主義建設艱辛探索的重大發展。當前,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在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的帶領下,正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大踏步前進,為實現社會主義中國夢而共同奮斗!這是對毛澤東和鄧小平等老一輩革命家的最好紀念!

(原載《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4年第3期)


[1]參見程恩富《改革開放與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創新》,《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1期。

[2]《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91頁。

[3]《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18頁。

[4]《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18頁。

[5]參見陳碩穎《當前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內部的分歧——以希共與美共主席薩姆·韋伯之間的辯論為例》,《科學社會主義》2011年第5期。

[6]《列寧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09頁。

[7]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0頁。

[8]《列寧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82頁。

[9]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1頁。

[10]《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9頁。

[11]知識界一般描述的“鴿派”與“鷹派”并不準確。準確地說,為了有效地維護中國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們是“鴿”、“鷹”統一體,也就是說,應“鴿”即“鴿”、應“鷹”即“鷹”,不是一成不變的“鴿派”與“鷹派”,也不能充當視而不見或一味忍讓的“鴕派”,更不能充當美國霸權主義的“狽派”(即狼狽為奸)。

[12]《毛澤東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50頁。

[1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02—603頁。

[1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4頁。

[1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48頁。

[16]《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6—567頁。

[17]《列寧專題文集·論馬克思主義》,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48頁。

[18]《毛澤東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5頁。

[19]《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5頁。

[20]《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頁。

[2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7頁。

[22]參見《列寧專題文集·論馬克思主義》,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8頁。

[23]參見《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01頁。

[2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頁。

[2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頁。

[26]《列寧專題文集·論馬克思主義》,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頁。

[27]《列寧專題文集·論馬克思主義》,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頁。

[28]《列寧專題文集·論馬克思主義》,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1頁。

[29]《列寧專題文集·論馬克思主義》,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頁。

[30]《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11冊,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年版,第148頁。

[31]《列寧專題文集·論馬克思主義》,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0頁。

[32]《普列漢諾夫哲學著作選》第2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62年版,第5頁。

[33]《毛澤東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2、109頁。

[34]《列寧專題文集·論馬克思主義》,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00頁。

[35]《普列漢諾夫哲學著作選》第2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62年版,第420頁。

[36]《毛澤東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95—396頁。

[37]轉引自《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10冊,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年版,第225頁。

[38]《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95頁。

[39]《毛澤東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40頁。

[40]《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1—22頁。

[41]《列寧專題文集·論社會主義》,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頁。

[42]《列寧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頁。

[43]《列寧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7頁。

[44]《列寧專題文集·論資本主義》,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78頁。

[45]《列寧專題文集·論資本主義》,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78頁。

[46]《列寧專題文集·論資本主義》,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78頁。

[47]《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8頁。

[48]《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3頁。

[49]《列寧專題文集·論資本主義》,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1頁。

[50]《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6頁。

[51]《列寧專題文集·論資本主義》,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78頁。

[5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0頁。

[5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5頁。

[5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6頁。

[5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89頁。

[56]《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45頁。

[57]《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18頁。

[58]《列寧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37頁。

[59]《列寧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57頁。

[60]《列寧專題文集·論社會主義》,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85頁。

[61]《列寧專題文集·論社會主義》,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8頁。

[62]《毛澤東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1頁。

[63]《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頁。

[64]《蘇聯解體親歷記》,世界知識出版社1996年版,第169頁。

[65]《列寧專題文集·論社會主義》,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1頁。

[66]《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6頁。

[67]《斯大林選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56頁。

[68]《列寧專題文集·論馬克思主義》,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1頁。

[69]《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10頁。

[70]《列寧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58頁。

[7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0頁。

[7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6頁。

[7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5、285頁。

[7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7頁。

[75]《列寧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70頁。

[76]《列寧全集》第37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26頁。

[77]《列寧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6、467頁。

[78]《列寧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7頁。

[79]《列寧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7頁。

[80]《列寧專題文集·論無產階級政黨》,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6頁。

[81]《列寧專題文集·論無產階級政黨》,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5頁。

[82]《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13頁。

[83]《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03頁。

[84]《毛澤東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4頁。

[85]《毛澤東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7頁。

[86]《鄧小平文選》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36頁。

[87]《列寧專題文集·論無產階級政黨》,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37頁。

[88]《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12頁。

[89]《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05、306頁。

[90]《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14頁。

[91]《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79頁。

[92]習近平:《深入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努力掌握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求是》2010年第7期。

[93]習近平:《深入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努力掌握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求是》2010年第7期。

[94]葉慶豐:《馬列主義“老祖宗”哪些不能丟,哪些需要發展?》,《理論學刊》2007年第7期。

[95]司徒錫鈞:《談談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年第4期。

[96]趙興良:《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的辯證統一》,《求實》2012年第10期。

[9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7頁。

[98]王偉光:《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利益》,《北京社會科學》2002年第1期。

[99]高鳳敏:《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內容體系》,《天水行政學院學報》2011年第5期。

[100]陳先達:《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及其當代價值》,《馬克思主義研究》2009年第3期。

[101]《毛澤東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04頁。

[10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507頁。

[10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27頁。

[10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359頁。

[105]習近平:《深入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努力掌握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求是》2010年第7期。

[106]葉慶豐:《馬列主義“老祖宗”哪些不能丟,哪些需要發展?》,《理論學刊》2007年第7期。

[107]司徒錫鈞:《談談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年第4期。

[108]《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01頁。

[109]黃佶:《資本異論》,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年版。

[110]《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16頁。

[111]習近平:《深入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努力掌握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求是》2010年第7期。

[112]葉慶豐:《馬列主義“老祖宗”哪些不能丟,哪些需要發展?》,《理論學刊》2007年第7期。

[113]高鳳敏:《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內容體系》,《天水行政學院學報》2011年第5期。

[114]程恩富:《怎樣認識 〈資本論〉 研究方法和敘述方法的關系》,《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84年第1期。

[11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9頁。

[11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11頁。

[11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39頁。

[118]《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48頁。

[119]《列寧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8頁。

[120]《列寧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64頁。

[12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2頁。

[12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18頁。

[12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312頁。

[12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2頁。

[12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頁。

[126]《列寧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00頁。

[12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183頁。

[128]《毛澤東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18頁。

[129]《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1頁。

[130]《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1頁。

[131]鄭國璽:《再論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中共成都市委黨校學報》2006年第4期。

[13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88頁。

[133]司徒錫鈞:《談談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年第4期。

[13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69頁。

[13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8頁。

[136]《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頁。

[137]《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25頁。

[138]《毛澤東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1頁。

[139]《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8頁。

[140]《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6頁。

[141]《列寧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76頁。

[142]陳先達、楊耕:《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226頁;另見李秀林等《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原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219頁。

[143]參見克拉夫《科學史學導論》,任定成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20—22頁。

[14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8頁。

[14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5頁。

[146]參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7頁。

[147]《史學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67頁。

[148]《普列漢諾夫哲學著作選集》第2 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1961年版,第368頁。

[149]《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0頁。

[150]《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3頁。

[15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7頁。

[15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7頁。

[153]參見張耕華《歷史哲學引論》(增訂本),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172—173頁。

[154]參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7頁。

[155]參見《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04頁。

[156]《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8—169頁。

[157]《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3頁。

[158]參見《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82頁。

[159]習近平:《深入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努力掌握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求是》2010年第7期。

[160]2014年2月17日,習近平同志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專題研討班上發表的關于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講話,簡稱《二月講話》。

[161]轉引自劉世軍《中國政治學研究新時代的到來》,《文匯報》2014年7月1日。

[16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6頁。

[163]《列寧專題文集·論社會主義》,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45—146頁。

[164]《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9—380頁。

[165][美]馬特洛克:《蘇聯解體親歷記》,世界知識出版社1996年版,第162頁。

[166][美]馬特洛克:《蘇聯解體親歷記》,世界知識出版社1996年版,第169頁。

[167][美]馬特洛克:《蘇聯解體親歷記》,世界知識出版社1996年版,第176頁。

[168]《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3頁。

[169]《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1頁。

[170]《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4頁。

[17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7頁。

[172]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2—59頁。

[173]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1—87頁。

[174]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1—83頁。

[175]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93頁。

[17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頁。

[17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3頁。

[178]《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5頁。

[179]《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2頁。

[180]《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6頁。

[18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8頁。

[18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頁。

[183]劉召峰:《馬克思的拜物教概念考辨》,《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 2012年第1期。

[184]劉召峰:《拜物教批判理論與馬克思的資本批判》,《馬克思主義研究》2012年第4期。

[185]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6—97頁。

[186]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法文版中譯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版,第59—60頁。

[18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3頁。

[188]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1頁。

[189]《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4—277頁。

[190]《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8頁。

[19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12—413頁。

[192]劉召峰:《〈資本論〉 中的“二重性”學說探論》,《教學與研究》2012年第1期。

[193]劉召峰:《拜物教批判理論與馬克思的資本批判》,《馬克思主義研究》2012年第4期。

[19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6頁。

[195]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93—1000頁。

[19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0頁。

[197]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2頁。

[198]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62頁。

[199]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4頁。

[200]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62頁。

[20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2頁。

[20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4頁。

[20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7頁。

[20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頁。

[20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0頁。

[20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12頁。

[207]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法文版中譯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版,第59—60頁。

[208]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1頁。

[209]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3頁。

[210]《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0—1471頁。

[211]《毛澤東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76頁。

[212]《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51—652頁。

[21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05頁。

[21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97頁。

[215]《毛澤東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5、111頁。

[216]《毛澤東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5—86頁。

[217]《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05—606、613頁。

[218]《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06頁。

[219]《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16—1317頁。

[220]《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7頁。

[221]《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80頁。

[222]《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7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乌恰县| 延边| 冷水江市| 马公市| 区。| 高要市| 桦川县| 北川| 平南县| 白山市| 广河县| 水富县| 灌南县| 类乌齐县| 鄂伦春自治旗| 南充市| 朔州市| 邵阳县| 天柱县| 惠水县| 永福县| 黔东| 满城县| 元朗区| 容城县| 探索| 邯郸县| 新民市| 石嘴山市| 潞城市| 神农架林区| 萨迦县| 江安县| 磐安县| 军事| 六枝特区| 仪征市| 敦煌市| 壶关县| 东方市| 武冈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