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

第一節 要高度重視鄧小平關于兩個“三個有利于”重要思想

通過對鄧小平理論的系統深入研究,發現鄧小平有兩個“三個有利于”重要思想,過去未被發掘和廣泛重視。其一,鄧小平提出:“判斷的標準,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1] 這是判斷社會主義改革開放成效的“三個有利于”(以下簡稱“改革開放成效的三個有利于”)。其二,鄧小平提出:“總的目的是要有利于鞏固社會主義制度,有利于鞏固黨的領導,有利于在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下發展生產力。”[2] 這是我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目的的“三個有利于”(以下簡稱“改革開放目的的三個有利于”)。本文旨在依據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結合我國改革開放發展的實踐歷程,分析兩個“三個有利于”重要思想的形成過程、提出背景、具體內涵、二者關系。當前,全面理解和貫徹兩個“三個有利于”重要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 兩個“三個有利于”重要思想的提出

自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鄧小平多次強調發展生產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意義。針對改革中的種種疑惑和爭論,鄧小平多次以講話的形式表達了自己的看法,分別提出了“改革開放目的的三個有利于”和“改革開放成效的三個有利于”重要思想。

1978年10月10日,鄧小平會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新聞代表團,在談到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和學習世界先進科學技術時,首次提出改革開放是為了發展生產力,有利于我們的社會主義國家和社會主義制度。他強調:“我們引進先進技術,是為了發展生產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有利于我們的社會主義國家和社會主義制度。”[3] 1980年4月21日,鄧小平談到如何搞社會主義建設時指出:“不管你搞什么,一定要有利于發展生產力。發展生產力要講究經濟效果。只有在發展生產力的基礎上才能隨之逐步增加人民的收入。”[4] 1980年8月,鄧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發表了《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的講話,指出要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應當努力實現三個方面的要求:經濟上,迅速發展社會生產力,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政治上,充分發揚人民民主;組織上,大量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人才。黨和國家的各種制度究竟好不好,完善不完善,必須用是否有利于實現這三條來檢驗。[5] 1985年6月29日,鄧小平會見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陣線黨代表團,在談到經濟特區與改革開放時指出:“搞社會主義,中心任務是發展社會生產力。一切有利于發展社會生產力的方法,包括利用外資和引進先進技術,我們都采用。”[6]1987年6月12日,鄧小平會見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者聯盟中央主席團委員科羅舍茨時指出:“我們的改革要達到一個什么目的呢?總的目的是要有利于鞏固社會主義制度,有利于鞏固黨的領導,有利于在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下發展生產力。”[7] 這是鄧小平首次明確提出我國“改革開放目的的三個有利于”標準。

1992年,鄧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談話中指出:“改革開放邁不開步子,不敢闖,說來說去就是怕資本主義的東西多了,走了資本主義道路。要害是姓‘資’還是姓‘社’的問題。判斷的標準,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8] 這是鄧小平首次明確提出判斷我國“改革開放成效的三個有利于”。1992年,七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進一步明確提出:“判斷改革開放得失成敗的標準,主要是看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1997年,黨的十五大報告進一步明確指出,在走向新世紀的新形勢下,要增強和提高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堅定性和自覺性,要求我們一切以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這“三個有利于”為根本判斷標準,不斷開拓我們事業的新局面。由此可見,社會上一直廣泛誤傳的以為判斷姓“資”姓“社”的標準就是判斷改革開放得失成敗和檢驗各項工作的標準,是不符合鄧小平理論的原意和中央文件權威闡釋的,與馬克思主義關于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科學原理也是相悖的。

二 如何正確認識兩個“三個有利于”重要思想

從提出的時間來看,“改革開放目的的三個有利于”早于“改革開放成效的三個有利于”。1987年,鄧小平提出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目的的三個有利于”,1992年,提出社會主義“改革開放成效的三個有利于”。那么,兩個“三個有利于”有什么區別和聯系?如何理解兩個“三個有利于”的基本內涵?

第一,兩個“三個有利于”強調的側重點不同。“改革開放目的的三個有利于”,即“有利于鞏固社會主義制度,有利于鞏固黨的領導,有利于在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下發展生產力”,談的是兩個方面:一是鞏固社會主義制度,鞏固黨的領導,“我們的改革不能離開社會主義道路,不能沒有共產黨的領導,這兩點是相互聯系的,是一個問題”[9]。二是發展生產力,強調在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下發展生產力。從文字表述上看,它更強調鞏固社會主義制度,鞏固黨的領導。而“改革開放成效的三個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談的是兩個方面:一是發展生產力,增強綜合國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強調在發展生產力的基礎上增強綜合國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從文字表述上看,它更強調發展社會主義的生產力。二是在生產力和綜合國力這兩個詞前面加了“社會主義”,因而強調的是社會主義性質和方向的“三個有利于”。

第二,兩個“三個有利于”提出的具體背景不同。兩個“三個有利于”,一個強調的是鞏固社會主義制度和黨的領導;一個強調的是發展社會主義的生產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這與兩個“三個有利于”提出的具體背景是相關聯的。

新中國成立后,在生產力相對落后的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國際上并沒有現成經驗,我們也沒有十分清醒的認識。特別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由于受“左”的思想影響,我國經濟的發展受到影響,加上人口增長太快,人均生活水平提高不快。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后,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使人們的思想觀念從過去“左”的束縛中解放出來,但對于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人們的認識仍然比較模糊。在社會上和黨內一部分人中,仍然存在著思想僵化或半僵化狀態,阻礙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路線的貫徹。因此,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一再強調要解放思想、發展生產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這既是鞏固社會主義制度的需要,也是體現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關鍵所在。

1978年3月18日,鄧小平在全國科學大會開幕式上的講話中指出:“在無產階級專政的條件下,不搞現代化,科學技術水平不提高,社會生產力不發達,國家的實力得不到加強,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得不到改善,那末,我們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就不能充分鞏固,我們國家的安全就沒有可靠的保障。”[10] 同時,在粉碎“四人幫”后,社會上少數人利用中國共產黨發揚民主的機會和十年動亂給黨和國家造成的困難,宣揚無政府主義和資產階級自由化的主張,反對社會主義制度,反對共產黨的領導,反對無產階級專政的政權,反對毛澤東思想的指導地位,從右的方面歪曲和反對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路線、方針、政策。針對這種情況,1979年3月30日,鄧小平在北京召開的理論工作務虛會上作了題為《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重要講話,明確指出:“第一,必須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第二,必須堅持無產階級專政;第三,必須堅持共產黨的領導;第四,必須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并強調,“這是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根本前提”。[11]

在改革開放過程中,我國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資源配置方式、分配方式等改革逐步推進,開始引進外資,允許私有制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市場與計劃手段并用。經濟領域的變革使人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變化,但對于改革中出現的新鮮事物,人們的思想觀念并不一致,在改革過程中,一直存在“左”和右的干擾。鄧小平在1987年4月指出:“幾十年的‘左’的思想糾正過來不容易,我們主要是反‘左’,‘左’已經形成了一種習慣勢力。現在中國反對改革的人不多,但在制定和實行具體政策的時候,總容易出現有一點留戀過去的情況,習慣的東西就起作用,就冒出來了。同時也有右的干擾,概括起來就是全盤西化,打著擁護開放、改革的旗幟,想把中國引導到搞資本主義。這種右的傾向不是真正擁護改革、開放政策,是要改變我們社會的性質。”[12]

盡管鄧小平一再強調要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但面對不同的形勢,其強調的重點也不一樣。1987年前后,社會上主張資產階級自由化的思潮興盛。1986年12月中下旬,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一度泛濫,極少數別有用心的人進行反對共產黨的領導、反對社會主義道路的煽動活動。正是在這一背景下,鄧小平提出了“改革開放目的的三個有利于”,強調鞏固社會主義制度和鞏固黨的領導,堅持在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下發展生產力。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推進,非公有制經濟日益增長,特別是1989年政治風波以后,人們的思想觀念又趨于保守,把計劃等同于社會主義、把市場等同于資本主義的姓“資”姓“社”的爭論比較激烈。在這種情況下,鄧小平在視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談話中,提出了“改革開放成效的三個有利于”。可見,“改革開放目的的三個有利于”主要是針對右的思想,“改革開放成效的三個有利于”主要是針對“左”的思想,因而它們強調的重點是不同的。兩個“三個有利于”的先后提出,既反右,又反“左”,是有右反右和有“左”反“左”的實事求是精神的體現(這是鄧小平關于反“左”反右的基本思想,而某一時期重點反什么則視形勢和情況而定),在消除人們對于走資本主義道路的憂慮,堅決回擊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的同時,堅持了社會主義中國堅定不移實行改革開放道路的信心和決心。

第三,兩個“三個有利于”內涵的一致性。兩個“三個有利于”都強調堅持社會主義,都強調發展生產力這一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

首先,它們都強調堅持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目的的三個有利于”明確提出我國改革開放“總的目的是要有利于鞏固社會主義制度,有利于鞏固黨的領導,有利于在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下發展生產力”。而“改革開放成效的三個有利于”,在“生產力”前面有定語“社會主義社會的”,在“綜合國力”前面有定語“社會主義國家的”,同樣強調了堅持社會主義。“我們的改革不能離開社會主義道路,不能沒有共產黨的領導,這兩點是相互聯系的,是一個問題。”[13] 兩個“三個有利于”強調我們是在社會主義的前提和條件下談論發展生產力的問題,而不是離開這個前提條件抽象地談論發展生產力的問題;說明堅持以生產力為根本標準,決不是不要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和方向。

其次,它們都強調發展生產力這一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力的發展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決定力量。人類社會的發展,歸根到底取決于生產力的發展和進步。社會主義優越性和本質的體現,首先要從能否又好又快地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上表現出來。“改革目的的三個有利于”指出我國改革開放總的目的是要有利于在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下發展生產力,“改革開放成效的三個有利于”又指出改革開放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因而發展社會主義與發展生產力具有一致性。這是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理論的基本原理。正因為如此,1984年6月30日,鄧小平在會見外賓時強調:“馬克思主義最注重發展生產力。”“社會主義階段的最根本任務就是發展生產力,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歸根到底要體現在它的生產力比資本主義發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發展生產力的基礎上不斷改善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1992年,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進一步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14]

三 全面理解和貫徹兩個“三個有利于”重要思想

2008年,胡錦濤在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進一步強調:“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制定各項方針政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一切以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生產力、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綜合國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這‘三個有利于’為根本判斷標準。”[15]

當前,全面理解和貫徹兩個“三個有利于”重要思想,要求我們正確認識改革開放的目的,全面執行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把改革開放同四項基本原則統一起來,深入落實科學發展觀。

第一,全面理解和貫徹兩個“三個有利于”重要思想,要求我們正確認識我國改革開放的目的。

從兩個“三個有利于”提出的基本邏輯來看,一以貫之的主要思想是堅持社會主義,通過發展生產力來鞏固社會主義制度。與資本主義國家的改革目的不同,我國經濟改革的目的既要促進生產力和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又要鞏固社會主義的各項制度,而不是鞏固為資產階級利益服務的資本主義制度。與資本主義國家發展生產力不同,我國發展生產力完全是為廣大人民的利益服務的,要最大限度地提升人民的人均生活水平,并保障城鄉各階層和各地區生活水平的合理差距,而不是主要維護壟斷資產階級的利益。有些人主張,改革開放的目的是要以美國為代表的新自由主義制度或以瑞典為代表的民主社會主義為樣板,走蘇聯和東歐“改向”的道路,逐步實行私有化,造就一個經濟政治上控制國家的壟斷資產階級,這是極端錯誤的。

鄧小平說得好:“不堅持社會主義,不改革開放,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條。”[16] 鄧小平的“四個不”思想與兩個“三個有利于”思想是一致的。如果只說改革開放,而撇開堅持社會主義等原則,那就具有片面性和迷惑性,因為“某些人所謂的改革,應該換個名字,叫作自由化,即資本主義化”[17]

第二,全面理解和貫徹兩個“三個有利于”重要思想,要求我們始終堅持黨的基本路線。

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概括起來就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要真正貫徹好兩個“三個有利于”,客觀上就要把改革開放同四項基本原則統一起來。鄧小平一再強調改革開放中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性,從理論上論證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的關系。他指出:“我們現在講的對內搞活經濟、對外開放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原則下開展的。社會主義有兩個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以公有制為主體,二是不搞兩極分化。”[18]“我們實行改革開放,這是怎樣搞社會主義的問題。作為制度來說,沒有社會主義這個前提,改革開放就會走向資本主義,比如說兩極分化。”[19]“過去行之有效的東西,我們必須堅持,特別是根本制度,社會主義制度,社會主義公有制,那是不能動搖的。我們不允許產生一個新的資產階級。”[20] 鄧小平明確指出,判斷姓“資”姓“社”的標準在于公有制是否占主體。正如他所說的:“特區姓‘社’不姓‘資’。從深圳的情況看,公有制是主體,外商投資只占四分之一。”[21]

兩個“三個有利于”強調改革開放的目的是鞏固社會主義制度,與四項基本原則的基本要求是一致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就是突出發展生產力這一社會主義根本任務,因為如果我國生產力和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發展和提高速度不能超過資本主義國家,那就體現不出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是改革開放的政治前提和政治保證。鄧小平指出:“要搞現代化建設使中國興旺發達起來,第一,必須實行改革、開放政策;第二,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主要是堅持黨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反對走資本主義道路。”[22]“四項基本原則的核心,就是社會主義制度和黨的領導,這是我們立國和團結全國人民奮斗的根本。”[23] 可見,兩個“三個有利于”強調鞏固社會主義制度,鞏固黨的領導,與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不僅不矛盾,而且是完全統一的。

第三,全面理解和貫徹兩個“三個有利于”重要思想,要求我們深入落實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兩個“三個有利于”明確指出我國改革開放的目的是鞏固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發展生產力,增強綜合國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這些都包含著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的基本精神。科學發展觀,是對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于發展的重要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同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全面理解和貫徹兩個“三個有利于”,要求我們認真領會、創造性地落實科學發展觀。

總之,不能把判斷改革開放得失成敗標準的“三個有利于”理解為判斷姓“社”姓“資”的標準。應當把兩個“三個有利于”統一起來,提高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綜合國力、人民群眾生活水平,加強制度體系和黨的領導,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向新階段。

(原載《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2年第5 期,第二作者為劉志昌)

主站蜘蛛池模板: 崇礼县| 道孚县| 饶阳县| 英德市| 安图县| 洛宁县| 桐梓县| 新和县| 兰州市| 虎林市| 紫金县| 五指山市| 陇川县| 秦皇岛市| 库车县| 浦城县| 九江县| 长乐市| 调兵山市| 旺苍县| 乌拉特后旗| 东丰县| 渝中区| 青阳县| 淮滨县| 奎屯市| 建始县| 奇台县| 常熟市| 高清| 潜江市| 化州市| 霍州市| 连平县| 长治市| 凌源市| 屏南县| 江西省| 乌鲁木齐县| 正定县| 抚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