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幣有效匯率重估及中國對外競爭力再考察:基于全球價值鏈視角
- 楊盼盼 李曉琴 徐奇淵
- 2239字
- 2021-02-08 14:25:46
前言
有效匯率(Effective Exchange Rate, EER)對一國對外經濟政策制定非常重要。無論是評估對外競爭力,還是全球失衡的再調整,抑或對人民幣匯率是否被低估、高估的討論,都離不開對有效匯率的評估。
而在全球生產網絡日益拓展的今天,基于傳統貿易流數據構建的傳統有效匯率,越來越難以適應這一重要的現實變化。iPhone手機就是一個全球生產網絡的產物,中國每年向美國出口數十億美元計的 iPhone手機。而在生產線組裝產品之前,中國需要從日本進口NAND閃存,為了生產閃存,日本廠商反過來又需要從中國進口半導體組件。類似地,中國生產線組裝蘋果手機,引發了東亞地區大量的中間品貿易,諸如攝像頭、觸摸屏、閃存、半導體組件等。
從iPhone手機的生產全過程來看,中國和其他東亞國家的中間品貿易額,可能是中國向美國出口手機金額的多倍。但是,如果只是以這種傳統的貿易金額來評價哪個貿易伙伴更加重要,則在一定程度上對中間品貿易的金額進行了重復計算,從而必然高估了中間品貿易的重要性。實際上在這個例子當中,所有的中間品貿易都是由美國的進口需求引致的。最終需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正如Klau和Fung所指出的,“忽略垂直分工的貿易權重可能帶來偏差”,因為“從加總的貿易數據中得到的權重不能很好地反映不同來源的增加值”,這會導致“在有效匯率籃子中,對貿易伙伴重要程度賦予的權重發生錯誤”(Klau, Fung, 2006)。從中國的角度來看,在iPhone的例子中,中國與日本、韓國等東亞國家的中間品貿易往來關系密切——這時候,基于傳統貿易流的有效匯率權重將可能夸大這些國家貨幣的權重,而低估美國、歐洲等以最終需求為主的國家或地區的貨幣權重。東亞地區的區域生產網絡較為發達,Klau和Fung在其中特別強調了這一錯配現象在東亞地區尤為嚴重,這意味著在分析中國與東亞地區貿易伙伴的經貿關系時,更有可能產生上述類型的偏誤。這種偏誤同時存在于手機制造這一行業以及加總貿易流之中,造成對行業有效匯率和加總層面有效匯率的錯誤估計,繼而影響對總體出口競爭力的評估。
全球價值鏈研究的發展為有效匯率的研究注入了全新的血液,使得重估有效匯率成為可能。由于構造有效匯率權重本身即涉及貿易流的數據,而全球價值鏈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對全球貿易流進行了重新核算,基于增加值貿易的有效匯率核算就自然而然地產生了。由于垂直分工在全球貿易中發揮著愈來愈重要的作用,很多時候一國的進口并非為了最終消費,而是為了出口,在這種情形下,以加總貿易流為基礎的傳統有效匯率就不再是一個衡量一國對外競爭力的有效指標,而是會產生偏差,進而對相關政策的制定產生誤導。
在這些背景下,研究基于全球價值鏈的有效匯率有兩方面的意義:第一,更準確的評估、反應相關貿易伙伴的重要性,進而更準確地評估本國匯率變化帶來的競爭力變化。第二,基于全球價值鏈的有效匯率與傳統的有效匯率相比,能夠更好地反映各個貿易伙伴國的重要性,因為它不再基于“各國在本國范圍內進行完整的生產、隨后進行國際貿易”的假定,而是認為各國將在全球價值鏈的每一個環節開展競爭。
除此之外,垂直分工和增加值貿易還帶來了全球貿易領域的新變化,國際貿易不再是簡單的貨物貿易。這一發展趨勢已有多年,如今越來越受到重視。這不僅體現為國際貿易中“貿易-投資-服務”三位一體的格局初步形成,在國際貿易規則中,對于服務貿易及投資規則的設定也日趨增多。這一趨勢意味著,傳統認為的“不可貿易品”正在日趨可貿易化。傳統有效匯率對這一趨勢的考慮仍然較少,在加總有效匯率層面,研究主要關注可貿易品,或是不對可貿易品和不可貿易品加以區分;而在分行業有效匯率層面,研究則主要側重于可貿易行業,服務貿易及相關數據的可得性存在困難。
不可貿易品的“可貿易化”可以通過三個途徑得以實現:第一,不可貿易品本身的跨境流動,例如各類性質服務貿易的日益發展;第二,在境外建立商業機構,為非本國消費者提供服務;第三,不可貿易品如相關服務附著在可貿易品上,實現跨境流動,即前述所謂的“貿易-投資-服務”三位一體的格局。傳統視角主要集中在第一條途徑,而對第二和第三條途徑關注較少。由于增加值數據全面包含國民經濟中制造業和服務業的信息,因此基于增加值貿易的有效匯率能夠測算一國可貿易品及傳統認為“不可貿易品”的對外競爭力,從而可以為身處全球價值鏈中的國家提供更完善的對外競爭力評估。
傳統有效匯率已經不能反映全球價值鏈日趨發展的現狀,基于增加值的有效匯率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應運而生。目前,已經有學者從不同角度對基于增加值的有效匯率進行測算,為基于增加值的有效匯率研究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在學者們研究的基礎上,本書對基于增加值的人民幣有效匯率進行研究。本書的目標不是創新基于全球價值鏈的有效匯率測算,而是關注基于全球價值鏈的人民幣有效匯率測算,尤其是包括不可貿易品部門分行業增加值有效匯率的測算及其相關政策含義。因此,本書將測算的基于全球價值鏈的人民幣有效匯率,包含可貿易品和不可貿易品部門,共計33個行業,并分析加總的和不同行業的有效匯率變動趨勢。
本書的結構安排如下:第一部分緒論總結研究現狀、介紹本書的基本思路、內容、觀點和創新之處;第二部分介紹有效值匯率的研究現狀,包括傳統有效匯率、基于增加值的有效匯率和增加值核算方法;第三部分對增加值數據進行測算,并介紹其數據來源;第四部分測算加總基于增加值的人民幣有效匯率,并與傳統有效匯率進行比較;第五部分測算33個行業基于增加值的人民幣有效匯率并分析其含義;第六部分對增加值有效匯率進行進一步討論;第七部分基于增加值數據進行進一步拓展分析;最后對全書進行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