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 歷史典故

1龍逢極諫

夏桀暴虐,滅德作威,矯誣上天,流毒下國,諫者輒死。關(guān)龍逢進諫曰:“古之人君。愛民節(jié)用,享國之日長,今王用財若無窮,殺人若弗勝,人心已去,天命不佑,亡無日矣,盍少悛乎。”不聽,龍逢立而不去。桀怒,遂殺之。

夏桀鑿山穿陵,諫者輒被殺。耆老或諫,桀又殺之。又見箓書云:“亡夏者桀。”于是大誅豪杰。賢者多出奔,龍逢繼起而為最后之極諫,冀君少悛。桀終不悟,怒而殺之。宜乎天變地崩,翌年即亡其國矣。

——《德育課本·二十四忠》

2大義滅親

衛(wèi)莊公娶于齊東宮得臣之妹,曰莊姜。美而無子,衛(wèi)人所為賦《碩人》也。又娶于陳,曰厲媯[45]。生孝伯,蚤死。其娣戴媯生桓公,莊姜以為己子。公子州吁,嬖人[46]之子也。有寵而好兵,公弗禁,莊姜惡之。石碏諫曰:“臣聞愛子,教之以義方,弗納于邪。驕奢淫佚,所自邪也。四者之來,寵祿過也。將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猶未也,階之為禍。夫?qū)櫠或湥湺芙担刀缓叮抖鼙p者,鮮矣。且夫賤妨貴,少陵長,遠間親,新間舊,小加大,淫破義,所謂六逆也。君義,臣行,父慈,子孝,兄愛,弟敬,所謂六順也。去順效逆,所以速禍也。君人者,將禍是務去,而速之,無乃不可乎?”弗聽,其子厚與州吁游,禁之,不可。桓公立,乃老。

四年春,衛(wèi)州吁弒桓公而立。……州吁未能和其民,厚問定君于石子。石子曰:“王覲為可。”曰:“何以得覲?”曰:“陳桓公方有寵于王。陳、衛(wèi)方睦,若朝陳使請,必可得也。”厚從州吁如陳。石碏使告于陳曰:“衛(wèi)國褊小,老夫耄矣,無能為也。此二人者,實弒寡君,敢即圖之。”陳人執(zhí)之,而請蒞于衛(wèi)。九月,衛(wèi)人使右宰丑蒞殺州吁于濮。石碏使其宰獳羊肩蒞殺石厚于陳。君子曰:“石碏,純臣也。惡州吁而厚與焉。大義滅親,其是之謂乎!”

——《左傳》隱公三年、隱公四年

3曹劌敗齊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zhàn),曹劌請見。其鄉(xiāng)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zhàn)?”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zhàn)。戰(zhàn)則請從。”

公與之乘,戰(zhàn)于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zhàn),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左傳》莊公十年

4包胥復楚

初,伍員與申包胥友。其亡也,謂申包胥曰:“我必復楚國。”申包胥曰:“勉之!子能復之,我必能興之。”及昭王在隨,申包胥如秦乞師,曰:“吳為封豕[47]長蛇,以薦食上國,虐始于楚。寡君失守社稷,越在草莽,使下臣告急曰:‘夷德無厭,若鄰于君,疆場之患也。逮吳之未定,君其取分焉。若楚之遂亡,君之土也。若以君靈撫之。也以事君。’”秦伯使辭焉,曰:“寡人聞命矣。子姑就館,將圖而告。”對曰:“寡君越在草莽,未獲所伏,下臣何敢即安?”立,依于庭墻而哭,日夜不絕聲,勺飲不入口七日。秦哀公為之賦《無衣》。九頓首而坐。秦師乃出。

申包胥以秦師至。……大敗夫?王于沂。……楚子入于郢。……賞……申包胥。……申包胥曰:“吾為君也,非為身也。君既定矣,又何求?……”遂逃賞。

——《左傳》定公四年、定公五年

5邵公以其子代宣王死

彘之亂[48],宣王在邵公之宮,國人圍之。邵公曰:“昔吾驟諫王,王不從,是以及此難。今殺王子,王其以我為懟而怒乎!夫事君者險而不懟,怨而不怒,況事王乎?”乃以其子代宣王,宣王長而立之。

——左丘明《國語·周語上》

6至忠

荊莊哀王獵于云夢,射隨兕,中之。申公子培劫王而奪之。王曰:“何其暴而不敬也?”命吏誅之。左右大夫皆進諫曰:“子培,賢者也,又為王百倍之臣,此必有故,愿察之也。”不出三月,子培疾而死。荊興師,戰(zhàn)于兩棠,大勝晉,歸而賞有功者。申公子培之弟進請賞于吏曰:“人之有功也于軍旅,臣兄之有功也于車下。”王曰:“何謂也?”對曰:“臣之兄犯暴不敬之名,觸死亡之罪于王之側(cè),其愚心將以忠于君王之身,而持千歲之壽也。臣之兄嘗讀故記曰:‘殺隨兕者,不出三月。’是以臣之兄驚懼而爭之,故伏其罪而死。”王令人發(fā)平府而視之,于故記果有,乃厚賞之。申公子培,其忠也可謂穆行矣。穆行之意,人知之不為勸,人不知不為沮,行無高乎此矣。

——《呂氏春秋·仲冬紀》

7晏子諫公

景公燕賞于國內(nèi),萬鐘者三,千鐘者五,令三出,而職計莫之從。公怒,令免職計,令三出,而士師莫之從。公不說。

晏子見,公謂晏子曰:“寡人聞君國者,愛人則能利之,惡人則能疏之。今寡人愛人不能利,惡人不能疏,失君道矣。”晏子曰:“嬰聞之,君正臣從謂之順,君僻臣從謂之逆。今君賞讒諛之民,而令吏必從,則是使君失其道,臣失其守也。先王之立愛,以勸善也;其立惡,以禁暴也。昔者三代之興也,利于國者愛之,害于國者惡之,故明所愛而賢良眾,明所惡而邪僻滅,是以天下治平,百姓和集。及其衰也,行安簡易,身安逸樂,順于己者愛之,逆于己者惡之,故明所愛而邪僻繁,明所惡而賢良滅,離散百姓,危覆社稷。君上不度圣王之興,而下不觀惰君之衰,臣懼君之逆政之行,有司不敢爭,以覆社稷,危宗廟。”公曰:“寡人不知也,請從士師之策。”國內(nèi)之祿,所收者三也。

——(西漢)劉向《晏子春秋·內(nèi)篇諫上》

8伯夷叔齊

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齊,及父卒,叔齊讓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齊亦不肯立而逃之。國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齊聞西伯昌善養(yǎng)老,盍[49]往歸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載木主,號為文王,東伐紂。伯夷、叔齊叩馬而諫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謂孝乎?以臣弒君,可謂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義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于首陽山,采薇而食之。及餓且死,作歌。其辭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nóng)、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餓死于首陽山。

——(西漢)司馬遷《史記》

9張騫持節(jié)不失

張騫,漢中人也,建元中為郎。時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頭為飲器,月氏遁而怨匈奴,無與共擊之。漢方欲事滅胡,聞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騫以郎應募,使月氏,與堂邑氏奴甘父俱出隴西。徑匈奴,匈奴得之,傳詣單于。單于曰:“月氏在吾北,漢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漢肯聽我乎?”留騫十余歲,予妻,有子,然騫持漢節(jié)不失。

——(東漢)班固《漢書·張騫傳》

10霍去病滅奴為家

去病為人少言不泄,有氣敢往,上嘗欲教之吳孫兵法,對曰:“顧方略何如耳,不至學古兵法。”上為治第,令視之,對曰:“匈奴不滅,無以為家也。”

——(東漢)班固《漢書·霍去病傳》

11晁錯為國獻身

晁錯,潁川人也。……遷為御史大夫,請諸侯之罪過,削其支郡。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雜議,英最難,獨竇嬰爭之,繇此與錯有隙。錯所更令三十章,諸侯喧嘩。錯父聞之,從潁川來,謂錯曰:“上初即位,公為政用事,侵削諸侯,疏人骨肉,口讓多怨,公何為也?”錯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廟不安。”父曰:“劉氏安矣,而晁氏危,吾去公歸矣!”遂飲藥死,曰:“吾不忍見禍逮身。”后十余日,吳、楚七國俱反,以誅錯為名。……上問爰盎曰:“……今吳、楚反,于公意何如?”對曰:“不足憂也,今破矣。”……上問曰:“計安出?”……對曰:“吳、楚相遺書,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賊臣晁錯擅適諸侯,削奪之地,以故反,名為西共誅錯,復故地而罷。方今計,獨有斬錯,發(fā)使赦吳、楚七國,復其故地,則兵可毋血刃而俱罷。”上默然良久。……乃使中尉召錯,紿[50]載行市。錯衣朝衣,斬東市。

——(東漢)班固《漢書·晁錯傳》

12趙充國七十請戰(zhàn)

趙充國字翁孫,隴西上邽人也,后徙金城鄰居。始為騎士,以六郡良家子善騎射補羽林。為人沉勇有大略,少好將帥之節(jié),而學兵法,通知四夷事。武帝時,以假司馬從貳師將軍擊匈奴,大為虜所圍。漢軍乏食數(shù)日,死傷者多,充國乃與壯士百余人潰圍陷陳,貳師引兵隨之,遂得解。身被二十余創(chuàng),貳師奏狀,詔征充國詣行在所。武帝親見視其創(chuàng),嗟嘆之,拜為中郎,遷連騎將軍長史。……時,充國年七十余,上老之,使御史大夫丙吉問誰可將者,充國對曰:“亡逾于老臣者矣。”上遣問焉,曰:“將軍度羌虜何如,當用幾人?”充國曰:“百聞不如一見。兵難逾度,臣愿馳至金城,圖上方略。然羌戎小夷,逆天背畔,滅亡不久,愿陛下以屬老臣,勿以為憂。”上笑曰:“諾。”……充國常以遠斥候為務,行必為戰(zhàn)務,止必堅營壁,尤能持重,愛士卒,先計而后戰(zhàn)。遂西至西部都尉府,日饗軍士,士皆欲為用。

——(東漢)班固《漢書·趙充國傳》

13卜式憂國解囊

卜式,河南人也。以田畜為事。有少弟,弟壯,式脫身出,獨取畜羊百余,田宅財物盡與弟。式入山牧,十余年,羊致千余頭,買田宅。而弟盡破其產(chǎn),式輒復分與弟者數(shù)矣。

時漢方事匈奴,式上書,愿輸家財半助邊。上使使問式:“欲為官乎?”式曰:“自小牧羊,不習仕宦,不愿也。”使者曰:“家豈有冤,欲言事乎?”式曰:“臣生與人亡所爭,邑人貧者貸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從式,式何故見冤!”使者曰:“茍,子何欲?”式曰:“天子誅匈奴,愚以為賢者宜死節(jié),有財者宜輸之,如此而匈奴可滅也。”使者以聞。上以語丞相弘。弘曰:“此非人情。不軌之臣不可以為化而亂法,愿陛下勿許。”上不報,數(shù)歲乃置式。式歸,復田牧。

歲余,會渾邪等降,縣官費眾,倉府空,貧民大徙,皆卬給縣官,無以盡贍。式復持錢二十萬與河南太守,以給徙民。河南上富人助貧民者,上識式姓名,曰:“是固前欲輸其家半財助邊。”乃賜式外繇[51]四百人,式又盡復與官。是時,富豪皆爭匿財,唯式尤欲助費。上于是以式終長者,乃召拜式為中郎,賜爵左庶長,田十頃,布告天下,尊顯以風百姓。

——(東漢)班固《漢書·卜式傳》

14馬援請戰(zhàn)

二十四年,武威將軍劉尚擊武陵五溪蠻夷,深入,軍沒,援因復請行。時年六十二,帝愍其老,未許之。援自請曰;“臣尚能被甲上馬。”帝令試之。援據(jù)鞍顧眄[52],以示可用。帝笑曰:“矍鑠哉是翁也!”遂遣援率中郎將馬武、耿舒、劉匡、孫永等,將十二郡募士及弛刑四萬余人征五溪。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馬援傳》

15班超落葉歸根

班超,字仲升,扶風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超自以久在絕域,年老思土。十二年,上疏曰:“臣聞太公封齊,五世葬周。狐死首丘,代馬依風。夫周齊同在中土千里之間,況于遠處絕域,小臣能無依風首丘之思哉?蠻夷之俗,畏壯侮老。臣超犬馬齒殲,常恐年衰,奄忽僵仆,孤魂棄捐。昔蘇武留匈奴中尚十九年,今臣幸得奉節(jié)帶金銀護西域,如自以壽終屯部,誠無所恨,然恐后世或名臣為沒西域。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門關(guān)!臣老病衰困,冒死瞽言,謹遣子勇隨獻物入塞,及臣生在,令勇目見中土。”……書奏,帝感其言,乃征超還。超在西域三十一歲。十四年八月至洛陽,拜為射聲校尉。超素有匈脅疾,既至,病遂加。帝遣中黃門問疾,賜醫(yī)藥。其年九月,卒,年七十一。朝廷憫惜焉,使者吊祭,贈赗甚厚。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班超傳》

16關(guān)公傳

關(guān)羽字云長,本字長生,河東解人也。亡命奔涿郡。先主于鄉(xiāng)里合徒眾,而羽與張飛為之御侮。先主為平原相,以羽、飛為別部司馬,分統(tǒng)部曲。先主與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廣坐,侍立終日,隨先主周旋,不避艱險。

先主之襲殺徐州刺史車胄,使羽守下邳城,行太守事,而身還小沛。

建安五年,曹公東征,先主奔袁紹。曹公禽羽以歸,拜為偏將軍,禮之甚厚。紹遣大將軍顏良攻東郡太守劉延于白馬,曹公使張遼及羽為先鋒擊之。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于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曹公即表封羽為漢壽亭侯。初,曹公壯羽為人,而察其心神無久留之意,謂張遼曰:“卿試以情問之。”既而遼以問羽,羽嘆曰:“吾極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終不留,吾要當立效以報曹公乃去。”遼以羽言報曹公,曹公義之。及羽殺顏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賞賜。羽盡封其所賜,拜書告辭,而奔先主于袁軍。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為其主,勿追也。”

從先主就劉表。表卒,曹公定荊州,先主自樊將南渡江,別遣羽乘船數(shù)百艘會江陵。曹公追至當陽長阪,先主斜趣漢津,適與羽船相值,共至夏口。孫權(quán)遣兵佐先主拒曹公,曹公引軍退歸。先主收江南諸郡,乃封拜元勛,以羽為襄陽太守、蕩寇將軍,駐江北。先主西定益州,拜羽董督荊州事。羽聞馬超來降,舊非故人,羽書與諸葛亮,問超人才可誰比類。亮知羽護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當與益德并驅(qū)爭先,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群也。”羽美須髯,故亮謂之髯。羽省書大悅,以示賓客。

羽嘗為流矢所中,貫其左臂,后創(chuàng)雖愈,每至陰雨,骨常疼痛,醫(yī)曰:“矢鏃有毒,毒入于骨,當破臂作創(chuàng),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醫(yī)劈之。時羽適請諸將飲食相對,臂血流離,盈于盤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二十四年,先主為漢中王,拜羽為前將軍,假節(jié)鉞[53]。是歲,羽率眾攻曹仁于樊。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漢水泛溢,禁所督七軍皆沒。禁降羽,羽又斬將軍龐德。梁郟、陸渾群盜或遙受羽印號,為之支黨,羽威震華夏。曹公議徙許都以避其銳,司馬宣王、蔣濟以為關(guān)羽得志,孫權(quán)必不愿也。可遣人勸權(quán)躡其后,許割江南以封權(quán),則樊圍自解。曹公從之。先是,權(quán)遣使為子索羽女,羽罵辱其使,不許婚,權(quán)大怒。又南郡太守麋芳在江陵,將軍傅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自輕己。羽之出軍,芳、仁供給軍資,不悉相救。羽言“還當治之”,芳、仁咸懷懼不安。于是權(quán)陰誘芳、仁,芳、仁使人迎權(quán)。而曹公遣徐晃救曹仁,羽不能克,引軍退還。權(quán)已據(jù)江陵,盡虜羽士眾妻子,羽軍遂散。權(quán)遣將逆擊羽,斬羽及子平于臨沮。

追謚羽曰壯繆侯。子興嗣。興字安國,少有令問,丞相諸葛亮深器異之。弱冠為侍中、中監(jiān)軍,數(shù)歲卒。子統(tǒng)嗣,尚公主,官至虎賁中郎將。卒,無子,以興庶子彝續(xù)封。

——(三國)陳壽《三國志》

17祖逖中流擊楫

逖以社稷傾覆,常懷振復之志。賓客義徒皆暴桀勇士,逖遇之如子弟時。揚土大饑,此輩多為盜竊,攻剽富室,逖撫慰問之曰:“比復南塘一出不?”或為吏所繩,逖輒擁護救解之。談者以此少逖,然自若也。時帝方拓定江南,未遑北伐,逖進說:“晉室之亂,非上無道而下怨叛也。由藩王爭權(quán),自相誅滅,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原。今遺黎既被殘酷,人有奮擊之志,大王誠能發(fā)威命將,使若逖等為之統(tǒng)主,則郡國豪杰必因風向赴,沈溺之士欣于來蘇,庶幾國恥可雪,愿大王圖之。”帝乃以逖為奮威將軍、豫州刺史,給千人廩,布三千匹,不給鎧仗,使自招募。仍將本流徙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擊楫[54]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辭色壯烈,眾皆慨嘆。

——(唐)房玄齡等《晉書·祖逖傳》

18魏徵鑒忠

貞觀八年,先是桂州都督李弘節(jié)以清慎聞,及身歿后,其家賣珠。太宗聞之,乃宣于朝曰:“此人生平,宰相皆言其清,今日既然,所舉者豈得無罪?必當深理之,不可舍也。”侍中魏徵承間言曰:“陛下生平言此人濁,未見受財之所,今聞其賣珠,將罪舉者,臣不知所謂。自圣朝以來,為國盡忠,清貞慎守,終始不渝,屈突通、張道源而已。通子三人來選,有一匹羸馬,道源兒子不能存立,未見一言及之。今弘節(jié)為國立功,前后大蒙賞賚,居官歿后,不言貪殘,妻子賣珠,未為有罪。審其清者,無所存問,疑其濁者,旁責舉人,雖云疾惡不疑,是亦好善不篤。臣竊思度,未見其可,恐有識聞之,必生橫議。伏愿留心再思。”太宗撫掌曰:“造次不思,遂有此語,方知談不容易。并勿問之。其屈突通、張道源兒子,宜各與一官。”……

貞觀十一年,太宗謂侍臣曰:“狄人殺衛(wèi)懿公,盡食其肉,獨留其肝。懿公之臣弘演呼天大哭,自出其肝,而內(nèi)懿公之肝于其腹中。今覓此人,恐不可得。”特進魏徵對曰:“昔豫讓為智伯報仇,欲刺趙襄子,襄子執(zhí)而獲之,謂之曰:‘子昔事范、中行氏乎?智伯盡滅之,子乃委質(zhì)智伯,不為報仇;今即為智伯報仇,何也?’讓答曰:‘臣昔事范、中行,范、中行以眾人遇我,我以眾人報之。智伯以國士遇我,我以國士報之。’在君禮之而已。亦何謂無人焉?”

——(唐)吳兢《貞觀政要》卷五

19張巡為國死戰(zhàn)

張巡,蒲州河東人。兄曉,開元中監(jiān)察御史。兄弟皆以文行知名。巡聰悟有才干,舉進士,三以書判拔萃入等。天寶中,調(diào)授清河令。有能名,重義尚氣節(jié),人以危窘告者,必傾財以恤之。

祿山之亂,巡為真源令。說譙郡太守,令完城,募市人,為拒賊之勢。時吳王祗為靈昌太守,奉詔糾率河南諸郡,練兵以拒逆黨,濟南太守李隨副之。巡與單父尉賈賁各召募豪杰,同為義舉。

時雍丘令令狐潮欲以其城降賊,民吏百余人不從命,潮皆反接,仆之于地,將斬之。會賊來攻城,潮遽出斗,而反接者自解其縛,閉城門拒潮召賁。賁與巡引眾入雍丘,殺潮妻子,嬰城守備。吳王祗承制授賁監(jiān)察御史。數(shù)日,賊來攻城,賁出斗而死,巡乃合賁之眾城守。令狐潮引賊將李廷望攻圍累月,賊傷夷大半。祿山乃于雍丘北置杞州,筑城壘以絕餉路,自是內(nèi)外隔絕。又相持累月,賊鋒轉(zhuǎn)熾,城中益困。

時許遠為睢陽守,與城父令姚摐同守睢陽城,賊攻之不下。初祿山陷河洛,許叔冀守靈昌,薛愿守潁川,許遠守睢陽,皆城孤無援。愿守一年而城陷,督冀一年而自拔,獨睢陽堅守。賊將尹子奇攻圍經(jīng)年。巡以雍丘小邑,儲備不足,大寇臨之,必難保守,乃列卒結(jié)陣詐降,至德二年正月也。玄宗聞而壯之,授巡主客郎中、兼御史中丞。尹子奇攻圍既久,城中糧盡,易子而食,析骸而爨[55],人心危恐,慮將有變。巡乃出其妾,對三軍殺之,以饗軍士。曰:“諸公為國家戮力守城,一心無二,經(jīng)年乏食,忠義不衰。巡不能自割肌膚,以啖將士,豈可惜此婦,坐視危迫。”將士皆泣下,不忍食,巡強令食之。乃括城中婦人;既盡,以男夫老小繼之,所食人口二三萬,人心終不離變。

時賀蘭進明以重兵守臨淮,巡遣帳下之士南霽云夜追出城,求援于進明。進明日與諸將張樂高會,無出師意。霽云泣告之曰:“本州島強寇凌逼,重圍半年,食盡兵窮,計無從出。初圍城之日,城中數(shù)萬口,今婦人老幼,相食殆盡,張中丞殺愛妾以啖軍人,今見存之數(shù),不過數(shù)千,城中之人,分當餌賊。但睢陽既拔,即及臨淮,皮毛相依,理須援助。霽云所以冒賊鋒刃,匍匐乞師,謂大夫深念危亡,言發(fā)響應,何得宴安自處,殊無救恤之心?夫忠臣義士之所為,豈宜如此!霽云既不能達主將之意,請嚙[56]一指,留于大夫,示之以信,歸報本州。”霽云自臨淮還睢陽,繩城而入。城中將吏知救不至,慟哭累日。

十月,城陷。巡與姚摐、南霽云、許遠,皆為賊所執(zhí)。巡神氣慷慨,每與賊戰(zhàn),大呼誓師,眥裂血流,齒牙皆碎。城將陷,西向再拜,曰:“臣智勇俱竭,不能戍遏強寇,保守孤城。臣雖為鬼,誓與賊為厲,以答明恩。”及城陷,尹子奇謂巡曰:“聞君每戰(zhàn)眥裂,嚼齒皆碎,何至此耶?”巡曰:“吾欲氣吞逆賊,但力不遂耳!”子奇以大刀剔巡口,視其齒,存者不過三數(shù)。巡大罵曰:“我為君父義死。爾附逆賊,犬彘也,安能久哉!”子奇義其言,將禮之,左右曰:“此人守義,必不為我用。素得士心,不可久留。”是日,與姚摐、霽云同被害,唯許遠執(zhí)送洛陽。

——(五代)劉昫等《舊唐書》卷一百八十七下

20忠令人敬

《唐書》曰:屈突通聞京師平,家屬盡沒,乃留顯和鎮(zhèn)潼關(guān),率兵東下,將如洛陽。通適進路,而顯和降于劉文靜。遣副將竇琮、段志玄等率精騎與顯和追之,及于稠桑。通結(jié)陣以自固,竇琮縱通子壽令往諭之,通大呼曰:“昔與汝為父子,今與汝為仇讎。”命左右射之。顯和呼其眾曰:“京師陷矣。汝并命關(guān)西人,欲何所去?”眾皆釋仗。通知不免,乃下馬東南向再拜號哭,曰:“臣力屈兵敗,不負陛下,天地神祇,實所鑒察。”遂擒通送于長安。高祖謂曰:“何相見晚耶?”通泣對曰:“通不能盡人臣之節(jié),力屈而至,為本朝之辱。”高祖曰:“隋室忠臣也。”命釋之,授兵部尚書,封蔣國公。

《許肅別傳》曰:“肅為愍帝侍中,左衛(wèi)將軍麹武將與肅齊心拒守。而外救已退,城遂陷沒,逼愍帝,送于平陽。肅后冒難侍左右,劉載乃以帝為歸漢王,頃之,陰行鴆毒。帝因食心悶,欲見許侍中。肅弛詣賊相見,帝已不復能語。肅曰:“不審陛下尚識臣不?”帝猶能執(zhí)肅手流涕。肅歔欷[57]登床,帝遂殂于扶抱之中,晝夜號泣,哀感異類。載外欲明己不害,乃偽責諸臣欲盡誅之。群臣并竄,惟肅獨曰:“備位故臣愿乞得殯殮,然后就戮。”載特聽許。事訖,詣載曰:“國亂不能匡,君亡弗能死,舉目莫非愧恥,將何顏以存?所以忍辱,正以山陵未畢故耳!微情已敘,甘就刑戮。”賊議之曰:“此晉之忠臣,宜加甄賞。”載遂從議,故得全免。

——(北宋)李昉等《太平御覽·人事部》

21寸國寸金

宣和六年五月,金國遣使來,趙良嗣報使。良嗣至軍前,金國阿骨打道:“平灤等州,若必欲取,并燕京不與汝家了也。”是時有左企弓者,為金國謀,嘗獻一詩。詩曰:并力攻遼盟共尋,功成力有淺和深。君王莫聽捐燕議,一寸山河一寸金。由此金人要求不已,故無許燕之意。

——《大宋宣和遺事·前集》

22岳飛五岳嗣盟

自中原板蕩,夷狄交侵,余發(fā)憤河朔,起自相臺。總發(fā)從軍,歷二百余戰(zhàn)。雖未能遠入夷荒,洗蕩巢穴,亦且快國仇之萬一。今又提一旅孤軍,振起宜興、建康之城,一鼓敗虜,恨未能使匹馬不回耳。故且養(yǎng)兵休卒,蓄銳待敵。嗣當激勵士卒,功期再戰(zhàn),北逾沙漠,蹀血虜廷,盡屠夷種,迎二圣歸京闕,取故地上版圖,朝廷無虞,主上奠枕,余之愿也。河朔岳飛題。

——(南宋)岳珂《金陀粹編》

23楊萬里孤憤憂國

楊萬里為人剛而偏。孝宗始愛其才,以問周必大,必大無善語,由此不見用。韓侂胄用事,欲網(wǎng)羅四方知名士相羽翼,嘗筑南園。屬萬里為之記,許以掖垣[58]。萬里曰:“官可棄,記不作可也。”侂胄恚[59],改命他人。臥家十五年,皆其柄國之日也。侂胄專僭日益甚,萬里憂憤,怏怏成疾。家人知其憂國也,凡邸吏之報時政者皆不以告。忽族子自外至,遽[60]言侂胄用兵事。萬里慟哭失聲,亟呼紙書日:“韓侂胄奸臣,專權(quán)無上,動兵殘民,謀危社稷,吾頭顱如許,報國無路,惟有孤憤!”又書十四言別妻子,落筆而逝。

——(元)脫脫等《宋史·楊萬里傳》

24文天祥一片丹心

天祥至潮陽,見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禮見之。與俱入崖山,使為書招張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書所過零丁洋詩與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軍中置酒大會。弘范曰:“國亡,丞相忠孝盡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將不失為宰相也。”天祥泫然[61]出涕曰:“國亡不能救,為人臣者死有余罪,況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弘范義之,遣使護送天祥至京師。

——(元)脫脫等《宋史·文天祥傳》

25土室余論

淳之生也,十有七年。昊天不吊,宇宙禍盈。生之不辰,非我先后。先文忠投淵殉節(jié),便而無家。湖海飄零,于今三載。風胼霜胝,捉衿短衣,備人世之艱辛,極君親之冤酷。窮途歧路,斷梗飛蓬。日既如流,天猶共戴。嗚呼!淳自知生不如死久矣。特以國難家仇未能圖報,忠臣孝子自當笑人,故飲恨吞聲,茍全性命。湖中之起,身在行間,不忘喪元,獨當一面。江東領(lǐng)表,日月雙懸。先文忠為國死,淳也為國生。于是七尺受一命之榮,九重蒙三錫之典,恨不滅此朝食,下報幽冥。噫!以淳拜命蠟丸,執(zhí)戈幕府,成仁一死,抑亦何言?嗚呼!家仇未報,臣功未成,赍志[62]重泉,流恨千古。今生已矣,來世為期。萬歲千秋,不銷毅魄;九天八表,永厲英魂!先文忠得為皇明臣,淳也得為先文忠子,吞聲歸冥,含笑入地。嗚呼!淳今死矣,抑又何言?

——(明)夏完淳《土室余論》

26于謙捐生

謙至官,輕騎遍歷所部,延訪父老,察時事所宜興革,即俱疏言之。一歲凡數(shù)上,小有水旱,輒上聞。……也先大入寇,王振挾帝親征。謙與尚書鄺埜極諫,不聽。埜從治兵,留謙理部事。及駕陷土木,京師大震,眾莫知所為。郕王監(jiān)國,命群臣議戰(zhàn)守。侍講徐珵言星象有變,當南遷。謙厲聲曰:“言南遷者,可斬也。京師天下根本,一動則大事去矣,獨不見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議乃定。……郕王方攝朝,廷臣請族誅王振。而振黨馬順者,輒叱言官。于是給事中王竑廷擊順,眾隨之。朝班大亂,衛(wèi)卒聲洶洶。王懼欲起,謙排眾直前掖王止,且啟王宣諭曰:“順等罪當死,勿論。”眾乃定。謙袍袖為之盡裂。退出左掖門,吏部尚書王直執(zhí)謙手嘆曰:“國家正賴公耳。今日雖百王直何能為!”當是時,上下皆倚重謙,謙亦毅然以社稷安危為己任。……其才略開敏,精神周至,一時無與比。至性過人,憂國忘身。上皇雖歸,口不言功。東宮既易,命兼宮僚者支二俸。諸臣皆辭,謙獨辭至再。自奉儉約,所居僅蔽風雨。帝賜第西華門,辭曰:“國家多難,臣子何敢自安。”固辭,不允。乃取前后所賜璽書、袍、錠之屬,悉加封識,歲時一省視而已。……德勝之捷,亨功不加謙而得世侯,內(nèi)愧,乃疏薦謙子冕。詔赴京師,辭,不允。謙言:“國家多事,臣子義不得顧私恩。且亨位大將,不聞舉一幽隱,拔一行伍微賤,以裨軍國,而獨薦臣子,于公議得乎?臣于軍功,力杜僥幸,決不敢以子濫功。”……謙自值也先之變,誓不與賊俱生。嘗留宿直廬,不還私第。素病痰,疾作,景帝遣興安、舒良更番往視。聞其服用過薄,詔令上方制賜,至酰菜畢備。又親幸萬歲山,伐竹取瀝以賜。或言寵謙太過,興安等曰:“彼日夜分國憂,不問家產(chǎn),即彼去,令朝廷何處更得此人?”及籍沒,家無余資,獨正室鐍鑰[63]甚固。啟視,則上賜蟒衣、劍器也。死之日,陰霾四合,天下冤之。

——(清)張廷玉等《明史·于謙傳》

27戚繼光平倭靖疆

四十年,倭大掠桃渚、圻頭。繼光急趨寧海,扼桃渚,敗之龍山,追至雁門嶺。賊遁去,乘虛襲臺州。繼光手殲其魁,蹙[64]余賊瓜陵江盡死。而圻頭倭復趨臺州,繼光邀擊之仙居,道無脫者,先后九戰(zhàn)皆捷,俘馘[65]一千有奇,焚溺死者無算。……明年,倭大舉犯福建。自溫州來者,合福寧、連江諸倭攻陷壽寧、政和、寧德。……官軍不敢擊,相守逾年。……閩中連告急,京憲復檄繼光剿之。先擊橫嶼賊。人持草一束,填壕進,大破其巢,斬首二千六百。乘勝至福清,搗敗牛田賊,覆其巢,余賊走興化。急追之,夜四鼓抵賊柵。連克六十營,斬首千數(shù)百級。平明入城,興化人始知,牛酒勞不絕。繼光乃旋師。抵福清,遇倭自東營澳登陸,擊斬二百人。而劉顯亦屢破賊。閩宿寇幾盡。……`及繼光還浙后,新倭至者日益眾,圍興化城匝月。會顯遣卒八人赍書城中,衣刺“天兵”二字。賊殺而衣其衣,紿守將得人,夜斬關(guān)延賊。副使翁時器、參將畢高走免,通判奚世亮攝府事,遇害,焚掠一空。留兩月,破平海衛(wèi),據(jù)之。初,興化告急,時帝已命俞大猷為福建總兵官,繼光副之。及城陷,劉顯軍少,壁城下不敢擊。大猷亦不欲攻,需大軍合以困之。四十二年四月,繼光將浙兵至。于是巡撫譚綸令將中軍,顯左,大猷右,合攻賊于平海。繼光先登,左右軍繼之,斬級二千二百,還被掠者三千人。……明年二月,倭余黨復糾新倭萬余,圍仙游三日。繼光擊敗之城下,又追敗之王倉坪,斬首數(shù)百級,余多墜崖谷死,存者數(shù)千奔據(jù)漳浦蔡丕嶺。繼光分五哨,身持短兵緣崖上,俘斬數(shù)百人,余賊遂掠漁舟出海去。久之,倭自浙犯福寧,繼光督參將李超等擊敗之。乘勝追永寧賊,斬馘三百有奇。尋與大猷擊走吳平于南澳,遂擊平余孽之未下者。

——(清)張廷玉等《明史·戚繼光傳》

28虎門銷煙

十八年,鴻臚寺卿黃爵滋請禁鴉片煙,下中外大臣議。則徐請用重典,言:“此禍不除,十年之后,不惟無可籌之餉,且無可用之兵。”宣宗深韙[66]之,命人覲,召對十九次。授欽差大臣,赴廣東查辦,十九年春,至。總督鄧廷楨已嚴申禁令,捕拿煙犯,洋商查頓先避回國。則徐知水師提督關(guān)天培忠勇可用,令整兵嚴備。檄諭英國領(lǐng)事義律查繳煙土,驅(qū)逐躉船,呈出煙土二萬余箱,親蒞虎門驗收,焚于海濱,四十余日始盡。請定洋商夾帶鴉片罪名,依化外有犯之例,人即正法,貨物入官,責具甘結(jié)。他國皆聽命,獨義律枝梧未從。于是閱視沿海炮臺,以虎門為第一門戶,橫檔山、武山為第二門戶,大小虎山為第三門戶。

——(清)朱軾《歷代名臣傳·林則徐》

29史可法舍生取義

滿兵環(huán)薄城下,豫王遣降將李遇春等,捧令旨至城下說可法降。可法痛罵,令總兵史得威答言,數(shù)以負天朝厚恩,并堅守不屈之意。豫王又令鄉(xiāng)約捧令旨至濠邊,可法罵曰:“吾為朝廷首輔,豈肯反面事人!”遂縋健卒二人,投令旨并鄉(xiāng)約于水中,降將李遇春等遁去。豫王又以書來,可法復書,責以背約,不屈如故。十七日,又接豫王書數(shù)次,皆不啟封,置之火。答語益厲。滿兵攻城亦益急。……二十五日豫王身督勁兵攻城,西北角忽崩,時矢石如雨,城下尸骸山積,清兵藉以登城,蜂擁蟻集。可法知大事已去,乃與得威訣別,持刀自刎。參將張友福極抱持之,血濺衣,未絕。復引頸令得威刃之,威不忍加。張友福同數(shù)十人,擁可法下城欲避。可法大罵不止。隨擁至小東門,滿兵追急,友福等死于亂箭,可法問得威前驅(qū)謂誰,得威以豫王答。可法拊膺[67]曰:“吾得罵賊,死足矣。”遂大呼云:“史某在此!”滿兵驚愕,遂為張鷹執(zhí)赴南城樓上。豫王相待如賓,口呼先生,曰:“前令人再三拜請,俱蒙叱回,今忠節(jié)已成,先生為我收拾江南,當不惜重任也。”可法怒曰:“吾為天朝大臣,豈肯茍且偷生,做萬世罪人?吾頭可斷,身不可屈,愿速死從先帝于地下。”詞色甚厲,罵不絕口。豫王乃曰:“吾書請數(shù)次,皆為詬厲,今城破被執(zhí),又復如此。既為忠臣,當殺之以全其名。”可法厲聲曰:“城亡與亡,我意已決,即碎尸萬段,甘之如飴,但揚城百萬生靈,既屬于爾,當示以寬,萬不可殺。”遂慨然受命于南城樓上。

——(清)錢肅潤《甲申紀事·南忠紀》

30三元里人民抗英

初十日辰刻,逆夷由三元里過牛欄岡搶劫,予聞鑼聲不絕,即帶水勇應之,而八十余鄉(xiāng)亦執(zhí)旗繼至。不轉(zhuǎn)眼間來會者眾數(shù)萬,刀斧犁鋤,在手即成軍器,兒童婦女,喊聲亦助兵威。斯時也,重重疊疊,遍野漫山,已將夷兵困在垓心矣。……時天色晴明,忽而陰云四起,午刻迅雷烈風,大雨如注,日夜不息。未刻后,逆夷之鳥槍、火炮,俱被雨水濕透,施放不響,且夷兵俱穿皮靴,三元里四面皆田,雨后泥濘土滑,夷兵寸步難行,水勇及鄉(xiāng)民遂分頭截殺,予水勇砍得逆夷兵頭首級一顆,殺斃夷兵十二名,鄉(xiāng)民殺得夷兵二百余名,而水勇鄉(xiāng)民戰(zhàn)死者共二十名。蓋是日夷兵之在四方臺下者,無一脫生去。時逆兵頭義律、馬禮遜,尚帶夷兵二十余名在臺上,水勇等爭欲上臺擒殺。唯已三更,予恐黑夜上臺,其槍炮由上擊下,必致民勇交傷,且恐黑夜易至逃脫,爰命水勇鄉(xiāng)民屯在臺下,終夜嚴守,將待天明而后捉生。不意十一朝,有當事開城彈壓者,且斥予等多事也,而人心解體矣,散矣,義律、馬禮遜生矣,和矣。……一日縱敵,數(shù)世之患,天乎!人乎!

——(清)林福祥《平海心籌·三元里打仗日記》

31鄧世昌殉國

世昌嘗曰:“人誰不死,但愿死得其所耳。”衽席波濤,不避艱苦。……八月十八日辰刻,各兵艦起樁升旗,列成人字形。鎮(zhèn)遠、定遠兩鐵甲大艦為人字之首,靖遠、來遠、懷遠、經(jīng)遠、致遠、濟遠、超勇、揚威、廣甲、廣丙及水雷艦六號張人字之兩翼。……日艦不及我艦之巨,鐵甲亦不及我之厚,而其行軍速率,則遠過我軍。初作一字排,向我軍猛撲,轉(zhuǎn)瞬易為太極陣,裹人字陣于其中。鏖戰(zhàn)既久,日艦攻入人字陣腳,致遠、經(jīng)遠、濟遠三艦皆被隔于陣外。兩軍炮聲不絕,海波為沸,煙焰障天,瞇目幾不相見。……世昌管駕致遠一艦,御敵最力。兩陣甫合,他船在后,世昌獨向前猛駛,沖鋒直進,開放船首船尾英廠十二噸之大炮,并施放機器格林炮,先后共百余出,擊中日艦甚多。乃諸船或已為敵轟傷,或畏避自相撞沉,皆不能勇往協(xié)助。日艦以致遠獨進無復后繼,遂以四艦環(huán)攻之。世昌勇氣彌厲,不自挫餒。而艦身迭受炮傷,活炮臺半已損壞,鍋爐氣筒亦均傷損,繼又為日艦所撞,同入波心。世昌乃開足機器,向日艦飛駛而去,誓與俱亡。行將及矣,而艦艙入水已深,遂沉于海。自大副、二副及水手、炮手二百五十余人同殉焉。方世昌墮水,義仆劉相忠同墮,以浮水木梃讓與世昌,拒弗納。復經(jīng)他艦救出,世昌謂:“事已至此,義不獨生。”奮身仍投海而歿,年四十!

——(清)汪兆鏞《碑傳集三編·鄧世昌傳》

32林覺民與妻訣別

吾今以此書與汝永別矣!吾作此書時,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書時,吾已成為陰間一鬼。吾作此書,淚珠和筆墨齊下,不能竟書而欲擱筆,又恐汝不察吾衷,謂吾忍舍汝而死,謂吾不知汝之不欲死也,故遂忍悲為汝言之。

吾至愛汝,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來,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然遍地腥云,滿街狼犬,稱心快意,幾家能彀[68]?司馬青衫,吾不能學太上之忘情也。語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愛汝之心,助天下人愛其所愛,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顧汝也。汝體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為念,當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為天下人謀永福也。汝其勿悲!……

吾誠愿與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勢觀之,天災可以死,盜賊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輩處今日之中國,國中無地無時不可以死,到那時使吾眼睜睜看汝死,或使汝眼睜睜看吾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離散不相見,徒使兩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試問古來幾曾見破鏡能重圓?則較死為苦也,將奈之何?今日吾與汝幸雙健。天下人之不當死而死與不愿離而離者,不可數(shù)計,鐘情如我輩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顧汝也。吾今死無余憾,國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依新已五歲,轉(zhuǎn)眼成人,汝其善撫之,使之肖我。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像汝,吾心甚慰。或又是男,則亦教其以父志為志,則吾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甚幸,甚幸!

——(清)林覺民《與妻書》


[1] 鑿龜數(shù)筴(cè):指古人用龜甲蓍草來卜筮吉兇。

[2] 釋:丟掉,放棄。

[3] 請謁:請托。

[4] 銜橛:銜枚與馬嚼子。

[5] 忒:變化。

[6] 關(guān)梁:關(guān)鍵。

[7] 態(tài):阿諛奉承。

[8] 補削:兩字同義,彌縫其缺。

[9] 罟:漁網(wǎng),這里指法網(wǎng)。

[10] 揆德:度量人的品德。

[11] 縵然:雜貌。

[12] 畸鬼:只重禱祭鬼神而不自我修飾。

[13] 逼邇:親信。

[14] 積豐義之養(yǎng):表面上很講禮儀修養(yǎng)。

[15] 造父:人名,古代駕車的高手。

[16] 守圉:同“守御”。

[17] 芻蕘:指草野之人。

[18] 捷疾:敏捷,迅速。

[19] 劬錄:勤勞,亦作“劬祿”。

[20] 竭愚:自謙之詞,謂盡其愚見。

[21] 允執(zhí)厥中:意指言行不偏不倚,符合中正之道。

[22] 皇猷:帝王的謀略或教化。

[23] 淑慝:解釋為善惡。

[24] 猷:計劃,謀劃。

[25] 靡弊:亦作靡敝,指耗費,浪費。

[26] 溷濁:指混亂污濁的東西。

[27] 悃誠:誠懇,忠誠。

[28] 鍾磬:借指禮樂。

[29] 愆尤:過失。

[30] 白:報告,稟告。

[31] 常惠:西漢著名外交家,曾隨蘇武出使匈奴被困,十九年方歸。

[32] 廩食:官方供給的糧食。

[33] 服匿:指盛酒器。

[34] 穹廬:古代游牧民族居住的氈帳。

[35] 駑鈍:比喻才能平庸,這是諸葛亮自謙的話。

[36] 咨諏善道:詢問(治國的)好道理。

[37] 鑊:烹煮食物的器具。

[38] 擥衡執(zhí)銓:掌握了選拔官吏的權(quán)力。

[39] 搏噬:搏擊吞噬。亦以喻打擊陷害或侵略吞并。

[40] 蕃捍:同“蕃捍”。藩屏;護衛(wèi)之義。

[41] 絜:同“潔”。

[42] 泥而不滓:泥通“涅”。染而不黑,比喻潔身自好,不受好壞的影響。

[43] 醨:薄酒。

[44] 溫蠖:昏憒。

[45] 厲媯:衛(wèi)莊公夫人。

[46] 嬖人:低賤而受寵的人。這里指寵妾。

[47] 豕:野豬。

[48] 彘之亂:國人暴動,國人起義。

[49] 盍:為何,何不。

[50] 紿:欺騙。

[51] 外繇:戍邊戰(zhàn)士。

[52] 據(jù)鞍顧眄:形容年老而壯志不衰。

[53] 假節(jié)鉞:代表皇帝的出行,凡持節(jié)的使臣,就代表著皇帝親臨,象征皇帝與國家,可行使相應的權(quán)力。

[54] 中流擊楫:比喻立志奮發(fā)圖強。

[55] 爨:燒火煮飯。

[56] 嚙:咬破。

[57] 歔欷:哽咽,抽泣。

[58] 掖垣:泛指高官。

[59] 恚:惱恨;發(fā)怒。

[60] 遽:就,馬上。

[61] 泫然:流淚的樣子。

[62] 赍志:懷抱著志愿。

[63] 鐍鑰:鎖和鑰匙。

[64] 蹙:迫促。

[65] 馘:古代戰(zhàn)爭中以割取敵人左耳計數(shù)獻功。

[66] 深韙:完全贊同。

[67] 拊膺:拍打胸膛。

[68] 彀:通“夠”,能夠。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普陀区| 行唐县| 浦东新区| 广河县| 黄龙县| 扶绥县| 阜宁县| 绍兴县| 淮滨县| 泾川县| 嘉峪关市| 合作市| 长葛市| 滁州市| 左贡县| 凭祥市| 安多县| 镶黄旗| 纳雍县| 阿拉善右旗| 兴隆县| 舒兰市| 大石桥市| 凤山市| 凤庆县| 临江市| 克东县| 锦屏县| 景德镇市| 建始县| 溧水县| 无锡市| 岑巩县| 沈丘县| 岳池县| 双江| 阿拉善左旗| 赣榆县| 南开区| 涞源县| 理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