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 公忠愛國

一 本篇導讀

中華民族歷來就有著“胸懷天下,公忠為國”的愛國主義傳統。公忠愛國作為中華傳統美德,是處理個人與社會、民眾與國家、個體與整體之間關系的基本道德規范。

“公忠”一詞出自《莊子·天地》:“必服恭儉,拔出公忠之屬而無阿私,民孰敢不輯!”成玄英疏曰:“拔擢公平忠節之人。”“公忠”中的“公”乃公共、公平、公正之義。諸如,《禮記·禮運》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呂氏春秋·序意》曰:“夫私視使目盲,私聽使耳聾,私慮使心狂。三者皆私設精則智無由公。”“忠”者,乃中正不邪,至公無私,誠實無欺,盡心竭力之謂,孔子因此將其列為四教之一:“文、行、忠、信。”在中國古代政治生活中,“忠”主要有三個維度,一是指忠于君王,事君以忠,事君盡忠,“事君能致其身”,在儒家看來,侍奉君主能盡忠職守,尤其是要一心一意,方可謂之忠心耿耿,正如《四書集注·論語集注》中朱熹所言:“盡己之謂忠”;二是忠于國家、忠于民族:“茍利國家,不求富貴”,“茍利社稷,生死以之”,“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三是忠于職守,勤于職事,如《詩經·采蘩》之“夙夜在公”,《詩經·烝民》之“夙夜匪懈”,《論語·顏淵》之“居之無倦,行之以忠”。《忠經·天地神明章》將“忠”界定為人倫關系中最重要的行為準則:“天之所覆,地之所載,人之所履,莫大于忠。忠者中也,至公無私。天無私,四時行;地無私,萬物生;人無私,大亨貞。忠也者,一其心之謂也,為國之本,何莫由忠?”在中國古代社會,“精忠報國”可以說是對“忠”的最經典的詮釋。就“公”與“忠”的關系而言,《左傳》僖公九年曰:“公家之利,知無不為,忠也。”據此,“公忠”可以理解為以公為忠,強調的是為社會盡責、為天下獻身、為人間正道盡忠的精神。就二者的關系而言,先有“公”后有“忠”,“公”為“忠”之源,“忠”乃“公”之流。

關于“愛國”。最早見諸《戰國策·西周策》,其中有“周君豈能無愛國哉”的論述。漢代荀悅《漢紀·惠帝紀》中亦有“親民如子、愛國如家”的表述,《晏子春秋·內篇諫上七》也說“利于國者愛之,害于國者惡之”,班固所做的《漢書》里也有“愛國如饑渴”。應當指出的是,中國古人所說的愛國,乃是人們對生養自己的故土家園的一種特殊情愫。諸如,孔子離開魯國的時候,戀戀不舍地表示“遲遲吾行也,去父母國之道也”,可見,先秦時期的愛國主義還只是服從于民族、血緣和地域,尚是一種樸素的愛國主義精神。

“公忠愛國”,作為傳統道德的一種要求和德性,總體上具有三層含義。

首先,克己奉公、舍己為公是公忠愛國的常規意蘊。《尚書》中的“以公滅私,民其允懷”,強調朝廷官員要克己奉公、舍己為公,以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和擁護。在《論語》中,孔子多次談到忠德。他說:“與人忠。”又說:“臣事君以忠。”曾子所說的“三省吾身”中也包括“為人謀而不忠乎?”《左傳》僖公九年載:“公家之利,知無不為,忠也。”諸葛亮《出師表》也說:“忠陛下之職分。”這都是從日常行為上來講公忠愛國的,是指一個人每天在其具體實踐環節中,要盡心為他人做事,或者盡心為公家服務。在這些活動中,一個人必須忠誠表現,恰如其分地履行和擔當其責任。總之,忠于職守是公忠愛國的道德底線,克己奉公則是公忠愛國的常規意蘊。

其二,胸懷天下、憂國憂民是公忠愛國的道德表現。胸懷天下、憂國憂民,歷來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體現。所謂憂國,是對國家的興衰無比關心;所謂憂民,是對人民的疾苦無比牽掛。憂國憂民,就是胸懷天下,愛國愛民。孟子說“樂以天下,憂以天下”,范仲淹說“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岳陽樓記》),進退出處皆胸懷天下,憂國憂民。顧炎武在《日知錄·正始》中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也就是我們現在常說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中國歷史中,上自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下至“山野村夫”“布衣之徒”,以及無數文人學士都懷著對祖國、對人民無比摯愛的情感,抒發了自己對祖國的誠摯熱愛、對家鄉親人的無限眷戀以及國破家亡之時的悲切之情,都表現出為國分憂、立志報國的滿腔深情。

其三,以身許國、報效祖國是公忠愛國的道德實踐。古人云:“危身奉上,險不辭難曰忠。”在《孝經注》中,鄭玄說:“死君之難為盡忠。”中華民族在悠悠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出現過無數志士仁人,有“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之將傾”式的建功立業、馳騁沙場,也有“馬革裹尸”“茍利國家,生死以之”式的以身殉國、視死如歸,還有“將死不忘衛社稷”(《左傳》襄公十四年)、“臨患不忘國”(《左傳》昭公元年)的奉公盡忠、英勇獻身精神,他們以自己特有的方式體現了中華兒女講風骨、重氣節、舍生取義的獻身精神,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寫下了不朽的篇章,構筑了獨立蒼穹的民族之魂。

千百年來,公忠愛國的思想深深地融入了中華民族的民族意識、民族性格和民族氣節之中,塑造著整個民族的精神品格和道德風貌,凝結成愛國的思想觀念和愛國的人生觀、道德觀,成為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和推動我國歷史前進的巨大力量。應當指出的是,在封建社會,“忠”德被拔高到至高無上的地位。而且,不少愛國者的“忠君報國、憂國憂民”的思想是與封建主義思想或對封建王朝的忠誠獻身精神混合在一起的,或者說,兩者互相滲透,互為表里。為此,我們有必要辯證對待古代的公忠愛國思想,批判地借鑒,拋棄封建王朝的“忠君”思想,繼承并發揚其中克己奉公、胸懷天下、為國分憂的精神,為當前中國的道德建設提供寶貴的理論資源。在當代中國,“公忠愛國”的含義已不同于古代社會,但仍然是為官從政者應當具備的基本德行。對于黨員干部來說,“忠”主要是對黨忠誠,對人民真誠。對黨忠誠,就是要在黨言黨、在黨憂黨、在黨為黨,絕對忠于黨、忠于祖國,無論面臨什么艱難險阻,無論遇到什么大風大浪,都要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始終堅定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始終堅定共產主義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忠”還意味著要對人民真誠,始終保持對人民群眾的忠誠,堅持以人民的利益為最高準則,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為了人民的利益盡職盡責、努力工作。黨員干部要深刻認識到,權力是人民賦予的,只有對手中的權力心存敬畏,才能時刻恪守權力的邊界,自覺做到嚴以用權、秉公用權、依法用權、廉潔用權。否則,就可能在人情世故的糾纏中,在形形色色的誘惑和糖衣炮彈的進攻中,喪失原則,滑向腐敗的泥潭之中。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固安县| 阿鲁科尔沁旗| 沙湾县| 海淀区| 乐至县| 郓城县| 民勤县| 永康市| 陵水| 台山市| 康乐县| 武强县| 洪泽县| 罗甸县| 新和县| 扎鲁特旗| 漳平市| 新兴县| 邯郸市| 成安县| 永济市| 鞍山市| 临朐县| 柳州市| 南通市| 克东县| 睢宁县| 沿河| 柯坪县| 平果县| 普宁市| 德庆县| 安吉县| 浪卡子县| SHOW| 垫江县| 锦州市| 阆中市| 潢川县| 芜湖县| 阿克陶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