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土末路與城市魅影:新世紀小說中農民與城市的錯位及融合
- 黃曙光
- 992字
- 2021-02-08 14:16:28
第一章 鄉土:逃離與守望
在農耕傳統的中國,鄉土一直被視為家園。因為那里不僅有養育人們的土地,還有賦予其生命的先祖,所以對中國人而言,鄉土不僅僅是生長著莊稼的、與城市相對的一片自然空間,同時也意味著農耕文化子民的家園和歸宿。由于農耕文化與土地的緊密聯系,導致了中華民族更加強烈的家園意識。所謂故土難離,就是把自己的生命和土地緊緊地聯系在一起。就像莊稼一樣,必須扎根土地,否則就難以生存。于是安土重遷自然而然成為農耕子民的普遍心態,即使迫不得已離鄉背井,但生命之根依然與故土相連。不管離家多遠,葉落歸根總是游子在生命最后階段的強烈心愿,也是農耕文明背景下對生命歸宿的詩意向往與表達。
在農業社會,農事耕作是最主要的財富來源,所以歷朝歷代都以農為本,重農輕商。而在現代社會,農業雖然依然重要,但早已不是社會財富最主要的來源,農業變成了多級產業鏈中最底端的“第一產業”。農業地位的變化既是中國社會由傳統向現代轉型的必然結果,也是整個人類文明發展無法改變的趨勢。所謂物質決定意識,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物質財富生產方式的巨大改變必然導致思想文化的劇烈轉型。就當下中國社會而言,由于官方強調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在政府強有力的主導之下,生產方式的轉變和升級顯得異常高效。然而,由于生產方式的轉變而導致的社會文化轉型,卻是一個遠遠超出政府掌控范圍的復雜問題。文化的轉型是多層面的、長時期的、漸進緩變的,而且在很多方面是超乎預期的,因此對文化轉型的研究必須有足夠的耐力和耐心,不能急功近利,一錘定音。從這個意義上來講,關于文化轉型的研究既需要一定的前瞻性,更需要不急不躁的滯后性。學者重要的使命和研究的價值或許不在于對尚未發生的作出預見,而在于對已經發生的作出深入的分析和耐心的解釋。
新世紀以來,在越來越急劇的城市化進程這一背景之下,關于鄉土的文學表達呈現出明顯的矛盾現象:面向鄉土的寫作,鄉土往往成了愚昧、落后的代名詞而受到批判,如《受活》《命案高懸》《馬嘶嶺血案》等作品;而在關注農民疾苦的一系列作品里,鄉土又成了淳樸、善良和詩意的化身,與墮落的城市文明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如《拯救父親》《城的燈》《無土時代》等。顯然,在一個文化劇烈轉型的時代,不同作家在對傳統農耕文明的理解和把握方面出現了巨大的分歧。這些分歧不只存在于文學領域,也存在于整個社會文化領域,是文化轉型給時代和社會帶來的普遍性的迷茫與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