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研究對象和概念界定

一 研究對象

本研究要呈現的是高校優秀輔導員的角色形象。高校優秀輔導員是一個群體概念,顧名思義是高校輔導員中的一個優秀群體,在研究中如何界定現實的研究對象?剛開始筆者認為要對“優秀輔導員”的內涵或維度進行探討,選定類型群體,再進行深入研究。隨著調研和訪談的深入,發現在現實社會生活中“高校優秀輔導員”的評價標準因人而異,即人人都有自己心目中優秀輔導員的角色形象。隨著2014年《高等學校輔導員職業能力標準(暫行)》的出臺,將輔導員分為初級輔導員、中級輔導員和高級輔導員,那么,高級輔導員是不是可以說是“優秀輔導員”呢?如果說滿足條件的高級輔導員是優秀輔導員的代表,那么又忽略了初級、中級輔導員里的優秀代表。按這個標準去尋找具體的研究群體也不合適。哪個群體比較公認又具典型的可以代表高校優秀輔導員?一個群體浮現在筆者的腦海,這些年教育部每年都在評選“全國高校輔導員年度人物”(以下簡稱“年度人物”),經過層層推選和評定,2008—2013年度每年均十名,共評出60名“年度人物”,“年度人物”這個群體作為高校優秀輔導員的典型代表,具有代表性、全面性和現實性。

因此,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對象為“全國高校輔導員年度人物”及其評選活動。

二 核心概念

第一,高校輔導員。

高校輔導員是“高等學校輔導員”的簡稱。我國高校輔導員起源于20世紀30年代的軍隊政治指導員。新中國成立后,1952年國家提出要在高校設立政治輔導員,1953年清華大學率先設立了政治輔導員制度。此后,不少高校實施高校輔導員制度。高校輔導員制度是目前我國高等學校普遍采取的一種大學生管理制度。《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卷)》對“學生輔導員”的解釋是:高校基層政工干部,其基本任務是在校、系(科)中國共產黨組織的領導下,全面關心學生成長,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我國高校輔導員制度經歷時代的變遷而不斷發展,高校輔導員的內涵外延不斷豐富、拓展,原來主要做政治工作的“學生政治領路人”,到如今肩負著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職責并成為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高校輔導員在高等教育人才培養中已發揮著越來越舉足輕重的作用。

21世紀以來,國家高度重視輔導員隊伍建設,200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16號文)特別強調:“輔導員是高等學校教師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等學校從事德育工作,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50]2007年教育部出臺《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進一步明確高校輔導員概念:“輔導員具有教師和干部的雙重身份。輔導員是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和指導者。”[51]這明晰了高校輔導員的身份定位,也極大豐富了高校輔導員的角色內涵,拓展了高校輔導員的外延。2014年3月教育部下發《高等學校輔導員職業能力標準(暫行)》(以下簡稱《標準》)指出:“高校輔導員是履行高等學校學生工作職責的專業人員,要經過系統的培養與培訓,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掌握系統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52]并將輔導員職業等級分為初級、中級、高級,指出了輔導員九大職業功能,包括思想政治教育、黨團和班集體建設、學業指導、日常事務管理、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危機事件應對、職業規劃與就業指導、理論與實踐研究等。指明了輔導員可成長為七大專家,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專家、黨建專家、學生事務管理專家、心理健康教育專家、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專家、校園公共危機管理專家、職業規劃與就業指導專家等。《標準》進一步規范了輔導員的職業功能和職業能力,為其職業發展指明了專業化的發展方向。

高校輔導員可分為專職輔導員、一線專職輔導員和兼職輔導員。根據教育部《關于開展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情況自查工作的通知》中的界定,專職輔導員是指在一線從事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員,包括院系學工組長、團總支書記、黨總支副書記等副處級以下從事學生工作的人員。一線專職輔導員是專職輔導員的一部分,是指專職在一線從事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輔導員,不含院系學工組長、團總支書記、黨總支副書記等。兼職輔導員是指兼職從事輔導員工作的人員,包括帶班的學生工作部門、研究生工作部門、校團委等相關職能部門工作人員及研究生等。[53]同時界定了班主任與輔導員的區別:班主任通常是從專業教師中選聘的帶班教師,輔導員是指專門從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業務管理人員。

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和地區,與我國高校輔導員工作內容相近的高校工作人員被稱為“Counselor”“StudentAffairs Stuff”或“Student Affairs Administrators”,他們主要從事學生事務工作,幫助學生解決學生組織、課外活動、生活住宿、個人就業等方面的輔導咨詢工作。其中,美國高等教育界將與學生培養中的相關的工作分為學術事務和學生事務,學術事務主要涉及的是學生的學習、課程、課堂教學等問題。學生事務是相對學術事務而言的,學生事務是對學生課外活動和非學術事務的總稱。

由上述定義可知,我國高校輔導員工作具有學生教育、管理、服務的功能,工作內容比較繁雜,其工作形式也不斷在擴展,其工作核心職能是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國外的學生事務管理者更注重學生事務工作和服務功能,學生事務工作相對專業化。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高校輔導員是我國立足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和日常學生事務管理工作的教育者、管理者和服務者,具有教師和干部的雙重身份。

第二,角色形象。

角色形象由“角色”和“形象”兩個詞構成。

首先是“角色”,“角色”(role)一詞源于戲劇表演的概念,指演員在戲劇中扮演某一特定的人物。[54]《辭源》將“角色”釋為“傳統劇演員的類別”。孔子的“正名循禮”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提法,被認為是對角色和地位的最早論述。《教育大辭典》中,“角色”定義為:處于一定社會地位的個體或群體,在實現與這種地位相聯的權利與義務時,表現出符合社會期望的行為與態度的總模式。[55]20世紀20年代美國芝加哥學派最早將這一概念借用到社會研究中,其中以美國社會學家、社會心理學家及符號互動論創始人喬治·米德(Mead)最為著名。從此,“角色”成為了社會學、社會心理學研究的重要概念。角色概念作為社會科學領域中流行最廣的概念之一,角色的定義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管不同學者如何定義,對角色內涵的理解都離不開從社會的客觀期望和個體的主觀表現來探討,因此需要從角色的客觀和主觀統一性方面去把握,從社會結構和個體心理兩個方面共同探討角色概念。總的來說,角色概念有四種解釋:第一種是將角色等同于社會地位,如萊威(Levy,1952)在《社會結構》一書中將角色定義為“有特定社會結構來分化的社會地位”;第二種將角色理解為行為本身,如紐科姆(Newcomb,1951)在其《社會心理學》中將其定義為“個人作為一定地位占有者所做的行為”;[56]第三種觀點將角色界定為行為期望或規范,林頓把社會角色定義為“在任何特定場合作為文化構成部分提供給行為者的一組規范”;[57]第四種觀點,將角色定義為行為方式或行為特點,如比德爾(Biddle,1979)在其《角色理論:期望、同一性和行為》中定義為“角色是一定背景中一個多個人的行為特點”。[58]本研究的角色是指社會角色,即與人們的某種社會地位、身份相一致、符合社會期待的一整套權利、義務的規范和行為模式。也就是說角色是一定社會關系所決定的個體的特定地位、社會對個體的期待以及個體所扮演的行為模式的綜合表現。

其次是“形象”。所謂形象,指能引起人的思想或感情活動的具體形態或姿態。[59]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形象就是人們通過視覺、聽覺、觸覺、味覺等各種感覺器官在大腦中形成的關于某種事物的整體印象。[60]形象的形成受到人的意識和認知過程的影響。根據意識的主觀能動性,事物在人們頭腦中形成的不同形象會對人的行為產生不同的影響。[61]

最后是“角色形象”。角色形象就是人們對某種社會角色的承擔者綜合認識后形成的整體印象和評價,它是構成個人形象的基本因素。它包括如下含義:第一,角色形象是人們對某種社會角色承擔者的印象和評價。在現實生活中,扮演同一社會角色的承擔者是每個不同的個體,但人們對其有著同等程度的要求和期待,由于不同承擔者對同一社會角色的認知、領悟水平存在差別,角色技能有高低,在現實的角色行為中表現也有不同,因此,人們對不同的角色承擔者就會產生不同的印象和評價。第二,角色形象是人們對角色承擔者綜合認識的結果。角色形象具有綜合性,是由眾多具體要素構成,包括角色承擔者的角色意識、角色認識、角色技能、角色學習和整合能力、處理角色沖突的經驗、角色語言技巧等等。角色形象不是人們對個別要素認識的評價,而是對眾多要素綜合認識的結果。[62]因此,不能僅憑角色承擔者的一時一事來判斷分析角色形象。第三,人們是角色形象的感受者。任何一種具體而客觀的形象都是通過人的感受反映出來的,而感受者不同,所反映的同一角色的形象也會不同。在角色形象塑造的過程中,角色承擔者要學會針對不同的人對其要求塑造不同的角色形象,然后再進行內化、協調、整合,力求形成一個能使某一群體的大多數人都基本滿意的總體印象。第四,角色形象是構成個人形象的基本因素。每個個體都有多重的社會地位和復雜的社會關系。人在承擔某一種社會角色時,相應就有一個角色形象,多種角色形象的復合就構成個人形象。所以角色形象是構成個人形象的基本因素。[63]

角色形象是由一系列不同的內在因素和外在因素構成,是內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有機統一體,具有豐富性和多樣性。內在因素是角色形象的內涵,包括角色承擔者的角色責任感、角色認知、角色心理特征和角色技能等。外顯因素是視覺形象的外顯,包括角色承擔者在角色行為過程中的衣帽服飾、儀容儀表、言談舉止、姿態動作等。角色形象來源于人們對角色承擔者外在的觀察和內在精神的感知和體驗的整體印象與評價。

因此,角色形象是人們對角色承擔者綜合認識后形成的整體印象和評價,包括角色承擔者內在精神的感受和體驗以及外顯行為的具體姿態或形態,本研究以角色理論來分析角色形象,重點對角色形象的內在因素進行探討。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合水县| 巴林左旗| 新平| 广汉市| 乐至县| 达州市| 平邑县| 砀山县| 焉耆| 香格里拉县| 九台市| 莒南县| 巧家县| 泰州市| 建水县| 泾源县| 怀远县| 邻水| 门源| 松溪县| 剑川县| 策勒县| 新野县| 通海县| 寻乌县| 桂阳县| 澄迈县| 肥乡县| 舟山市| 宣城市| 西华县| 邓州市| 边坝县| 广灵县| 瑞金市| 普陀区| 贡山| 扎兰屯市| 满城县| 东乌| 文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