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文獻綜述和問題聚焦

一 高校輔導員理論與實踐研究概述

高校輔導員研究是我國高等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要課題。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社會的變革和高等教育的發展,高校輔導員制度得到了穩定發展,相關研究成果也開始陸續出現。特別是繼200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16號文件)及政府陸續出臺了相關文件,我國學者和高校實踐工作者對高校輔導員的相關研究熱情空前高漲。近年來研究成果豐富,期刊論文、博碩論文和相關編著不斷增多,研究也不斷深入。筆者根據所掌握的文獻資料,通過文獻計量法對高校輔導員研究進行概述。

根據中國知網來源進行檢索(檢索時間截至2015年7月),篇名為“高校”加“輔導員”的文獻,共計11897篇;在讀秀中檢索有89本編著。現采用文獻計量法將中國知網(CNKI)的文獻從研究的時間分布、期刊分布、研究者群體等方面進行相關統計分析,獲悉輔導員研究的進展和概況如圖1.1所示:

圖1.1 高校輔導員相關研究數量變化(截至2015年7月)

首先,從文獻發表時間和數量分布看(見圖1.1),高校輔導員的相關研究在20世紀80年代之前幾乎沒有,雖然我國高校輔導員制度從1953年開始實施,但這個時期輔導員制度也是處在起步階段,并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一度中斷和破壞;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相關主題的文獻出現,到2004年成為研究成果數量迅猛增長的一個重要轉折點,2004年國家頒布了16號文件,2005—2009年相關文獻呈噴井式爆發,2005—2007年文獻數量的增長率均超過140%,甚至達到192%,2010年后研究成果總量相對穩定,但每年發表的文獻都將近兩千篇。從2004年以來的文獻占總文獻篇數的98.8%。 此外,含“高校”和“輔導員”為篇名的碩士論文和博士論文分別開始于2004年和2008年,截至目前已經公開發表該主題的博士論文達11篇,碩士論文583篇。由此可見高校輔導員相關理論與實踐的研究已成為近些年高等教育領域的一個重要的熱點問題。

其次,從文獻分布的情況看(如圖1.2所示),有關“高校輔導員”的文獻2/3以上(71%)發表在一般期刊,其中作為輔導員研究成果發表的專門期刊《高校輔導員學刊》(2009年起,安徽師范大學主辦)和《高校輔導員》(2010年創刊,山東大學主辦)發表的主題為“高校輔導員”的文章占3%;僅有9%的研究成果發表在核心期刊(1140篇)和CSSCI期刊(578篇),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核心期刊和部分大學學報。由此可見,高校輔導員理論與實踐的相關研究成果數量大,但發表在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的數量占比低。

圖1.2 高校輔導員研究的相關文獻分布情況(CNKI)

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不多,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研究成果大部分處在相對較低的水平,另一方面可能是一些高水平期刊對輔導員相關主題的采錄率不高,關注度不夠。

再次,從研究者的身份看,研究者主要是三大群體:一是研究生,即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教育管理專業的碩、博研究生為主,研究成果以學位論文的形式呈現,研究相對深入;二是高校輔導員,研究成果多見于各類學術雜志和論文集,其中工作總結性、考察報告性的文章較多;三是專家、學者,即思想政治教育和教育管理領域的專家學者,成果數量相對較少,但影響力相對較大、轉引率高,成果形式多為專著和編著。

最后,從學科角度計量分析,主要集中在教育、思政、心理、管理、社會等學科領域;從關鍵詞統計分析(如圖1.3所示),主要集中在輔導員“隊伍建設”“專業化”“職業化”“角色定位”“職業倦怠”等。

圖1.3 高校輔導員相關研究的關鍵詞統計情況

從筆者所掌握的文獻和上述的定量分析可以看出,輔導員相關研究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研究萌芽階段(改革開放后到20世紀90年代末),輔導員的研究起步,公開發表的數量很少,主要集中在工作經驗交流階段,主要描述個人的工作經驗和工作方法。第二階段是研究快速發展階段(21世紀初到2009年),特別是2004年中央發布16號文件的第一個五年,不管是制度層面的理論探討,還是實踐層面的總結、調研,研究成果呈井噴式出現。第三階段是研究深入發展階段(2010年至今),2010年至今每年的研究成果數量相對穩定,研究由“量”到“質”開始轉變,進一步深入,在理論和規范的調研方法等方面得到了較好運用。相關輔導員的研究成果數量豐富,主要圍繞隊伍建設、專業化、職業化等問題進行理論探討和實踐調研。

綜上所述,研究者認為我國高校輔導員制度具有很強的中國特色[5],該制度從形成至今,經歷了曲折的發展過程,它受到國家政治大局勢影響,但發展至今可以肯定的是:我國高校輔導員制度是適合我國國情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制度的實施,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貢獻是巨大的。[6]經過六十多年的實踐探索和理論研究,輔導員的角色定位不斷明晰,目前輔導員既具有教師身份又具有管理干部身份,并在政策制度層面進行了確立。但實際上,輔導員還既有別于高校教師也有別于一般管理干部,是兩者融合演化出來的一種具有自身特定職業身份和專業化知識、技能的角色。他們從事的工作主要是為學生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提供多方面服務,不同于日常教學或行政管理工作。[7]高校輔導員是一個獨立的社會職業群體,許多學者認為要推進輔導員隊伍的專業化、職業化建設,努力提高輔導員的專業化程度和專業服務水準。在實踐操作層面2014年教育部也推出了輔導員職業能力標準。但任何一個職業角色的專業化進程中,同時要推進人們對該群體專業化認識,因此,提高輔導員的社會認可度或是社會地位,也需要加強對輔導員的社會標識——角色形象的研究。

二 高校優秀輔導員研究述評

通過文獻梳理,對高校優秀輔導員的研究隨著全國層面輔導員評獎評優等平臺的出現而逐漸熱起來,優秀輔導員研究的相關文獻從2006年后陸續出現。近幾年全國層面的高校優秀輔導員群體數量不斷增加,逐漸成了研究者們的關注點。在CNKI中以“高校優秀輔導員”作為關鍵詞的,有數十篇相關論文,而篇名為“優秀輔導員”的研究著作還沒有,總體來說,高校優秀輔導員的相關研究還處在起步階段,查閱相關研究,截至目前(2015年7月),主要是從以下三個方面對優秀輔導員進行了探討。

一是對優秀輔導員內在的特質、素質進行研究。關于優秀輔導員的內在特質主要集中在對人格特質的研究。從查閱的文獻看,研究者主要從心理學角度進行研究,采取了心理學測量的方法,比如,卡特爾16種人格因素心理測驗量表(16PF)、大五人格調查問卷、看圖寫故事(PSE)等。研究的結論主要有:(1)高校優秀輔導員在人格特質統計上多因素存在差異顯著性。趙國新認為,高校優秀輔導員與一般全國成人常模相比,在統計學上有恒性、幻想性、獨立性、敏感性、緊張性這五個人格因素差異不顯著,而其余十二個人格因素差異均顯著。[8]黃潔等認為輔導員具有高成就動機和高歸屬動機的人格特質,優秀輔導員與普通輔導員的人格特質差異主要在權力動機和歸屬方面,呈現出低權力動機的人格特質。[9](2)高校優秀輔導員具有適應、外向、安詳、果斷、心理健康以及適中的專業成就、創造能力、新環境成長能力人格特質。[10]程青也認為,優秀輔導員在工作中需要較強的責任心和適應能力,以及對事物的應變能力和反應能力;要富有愛心,樂于助人;能夠具有較大的包容心,并且敢于接受新鮮事物的挑戰。[11](3)對優秀輔導員特質影響因素的研究,謝小芬認為,優秀特質的形成受到內部和外部因素的影響,內部因素包括主觀上自身對輔導員的角色認知和職業認同,在工作中的關鍵事件和實踐反思,以及客觀上自身的教育背景、經歷、遺傳和生理條件等;外部環境因素包括政策環境、社會環境、工作環境、網絡環境和家庭環境等等因素。[12]人格特征的教育主要涉及個人的早期經歷、家庭環境以及教育背景等因素。(4)輔導員優秀特質培養的路徑選擇。輔導員自身自覺地加強個人專業素養提升,加強工作科學化水平;學校要完善輔導員成長平臺,通過培訓體系的創新,專業成長平臺的拓展,實現輔導員快速成長;從政策制度層面,一方面有利于選拔優秀的輔導員種子,另一方面有利于為培育優秀輔導員提供沃土,特別是要緊緊圍繞對輔導員優秀特質培養,加強完善輔導員的準入制度、管理考核制度以及激勵制度等,為輔導員優秀特質培養在政策和制度方面提供保障。加強對高校優秀輔導員特質的研究,為形成高校優秀輔導員角色形象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是對輔導員成長和角色形象的有益探索。

關于優秀輔導員的素質的探討。研究者從不同角度進行研究和分析,有的研究者將優秀輔導員的素質特征概括為“堅定清晰的目標要求、開闊廣博的理論學識、科學實效的工作方式、細膩寬厚的情感魅力、敢于實踐的創新精神”五個方面。[13]有的研究者認為,優秀輔導員與普通輔導員之間的差別主要表現為:輔導員對本職工作和學生熱愛的程度;輔導員的責任心及自信心的不同;對工作的投入及追求精神和工作中反思與執著。說明了優秀輔導員與普通輔導員的差距主要不在于聰明才智,而在于可以改變的非智力因素。[14]任江林認為,高校優秀輔導員的五大成功素質:堅定的政治立場和過硬的思想素質、對學生真摯而熱烈的愛、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強烈的探索和創新精神、良好的心理素質和人際關系。[15]

二是對優秀輔導員的外在評價標準、工作特征等進行了探討。關于優秀輔導員的評價標準,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有:張隸從輔導員扮演的角色角度提出了優秀輔導員的五大標準,即要成為優秀的思想政治工作者、扎實的教育管理者、稱職的心理健康引導者、合格的職業生涯規劃者、有高度責任心的深刻思想者。[16]王志華等通過實證調研得出優秀輔導員的評價標準,即從貢獻率從大至小依次是:責任感、創新精神、組織協調、知識結構、民主平等、理想信念、善導能力。所以,他們認為在選拔和培養優秀輔導員中應特別重視責任意識和創新意識的培養 ,并以責任心與道德建設為核心進行師德培養,在實際工作中要特別關注輔導員善導能力的培養 。[17]劉海春等認為,優秀輔導員需具備以下五個方面的評選條件:安心擔任專職輔導員工作時間較長,能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學生認可高,工作業績突出(所帶學生表現優秀),注重研究成果豐碩。[18]楊熙認為,輔導員的“優秀”主要體現在以下 6 個方面:政治素養高、創新意識強、奉獻投入多、理論科研精、實踐歷練多、師生群眾基礎好。[19]

關于高校優秀輔導員的工作特征。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是:高校優秀輔導員共性的工作特征,即注重思想引領的高度、輔導行為的親和、工作方式的創新、職業規劃的指導、以身作則的示范作用。[20]貝靜紅等認為,優秀輔導員具有深厚的思想政治理論素養與創新創意、銳意進取的工作理念,全心全意的服務意識和以生為本的服務理念,管理個人職業生涯和引領學生成長同頻共振的成長觀念,較強的心理素質和良好的人際溝通能力的融入理念。[21]

三是對優秀輔導員成長規律、培育機制的探索。已查閱到的關于優秀輔導員成長規律、培育機制的文獻不到10篇,其中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楊熙認為每一個輔導員都有著不同的專業背景、成長經歷和環境背景,他們的成長規律有許多表現形式,但從本質上來說優秀輔導員的成長具備一些規律性、可驗證性的特點,總結梳理出六個“優秀”的內在機理:(1)成長本質說,即優秀從本質上講是一種優勢疊加的累積過程;(2)綜合效應說,即成長是內外諸要素相互作用的綜合效應,是多向度合力的結果;(3)過程周期說,即優秀輔導員是逐步從適應、熟悉到專業,從萌芽、發展到成熟的周期;(4)黃金時段說,即輔導員成長過程有關鍵期,進入了輔導員成長的黃金階段,其脫穎而出的概率較大;(5)時勢英雄說,即重大歷史事件中有主動作為,并在面對突發事件時,善于順勢而為,搶抓機遇,并很快脫穎而出;(6)社會網絡說,即優秀輔導員的社會網絡關系,不僅在內部,更會爭取更多的外部社會網絡資源支持成長。[22]他針對各機理,從完善科學選拔機制、創設合理使用機制、完善教育培養機制、建立激勵保障機制、創新出口推送機制等提出了優秀輔導員培育機制的建議。任江林從優秀輔導員的內在素質提升規律、外在環境優化規律、潛能開發規律、生涯規劃和成長設計規律四個方面進行了闡述,他認為:高校優秀輔導員的成長是個體素質、組織培養和環境綜合塑造的結果,內外條件的優化組合和互動程度,決定輔導員成長的速度和質量。[23]許多研究者認為需要加強組織對輔導員職業生涯的規劃與支持,完善激勵機制,以發展性評價來引領輔導員的成長;同時加強輔導員個體對職業發展的認識,使其堅定職業理想;實踐中遵循以人為本,使對話生存式輔導員工作體系構建成機制;要以終身學習的觀念,通過學習型輔導員隊伍建設實現專業化、職業化。[24]陳文海認為,優秀輔導員應是一個動態地不斷自我完善、自我發展的特殊品質,而不是一個靜態的稱號。優秀輔導員的專業成長一般經歷共性專業化、個性專業化、專業個性化三個階段。要根據各個階段的特點和要求,從組織培養(外塑)和自我培養(內塑)兩方面,促進優秀輔導員的專業成長。[25]由此不難看出,優秀輔導員成長的規律都是內外作用、綜合互動的結果。

綜上所述,目前高校優秀輔導員的研究在方法上主要采取問卷調查法(特別是借助心理學的測量法)、訪談法、個案法等;研究對象上,選取了校優、省優和部分年度人物作為優秀輔導員的代表;研究結果上,優秀輔導員具有一定的共性,優秀輔導員的成長有規律可循,并對優秀輔導員的特質、素質以及評價標準、培育機制等進行了有益的探索,為本研究的分析方法、對象選擇、研究設計提供了很好的借鑒。從文獻的數量和文獻發表的期刊看,對高校優秀輔導員的研究還處在起步階段,有待進一步深入,也為本研究留下了拓展的空間。

三 角色形象相關研究

根據文獻查閱,角色(role)一詞最早是源于戲劇表演的概念。20世紀以來,有些社會科學研究者把“角色”的概念借用到社會生活的考察中,他們將社會比作一個大舞臺,每個社會成員就如同這個大舞臺上的演員,演繹著各自的人生。從此“角色”不僅是文學藝術領域的概念,也成為了社會學的重要概念。查閱角色形象相關文獻,該研究主要集中于文藝作品的創作和分析,以及在社會學、傳播學、公共關系等方面的應用。近幾年,隨著社會角色理論的興起和應用,對現實社會的角色承擔者的評價和塑造研究開始不斷豐富。

根據中國知網查閱相關文獻,題名為“角色形象”的文獻不算很多,共計139篇文獻。這些文獻研究對象主要有兩大類:一類是藝術創作類角色形象的研究,占比69%。包括文學作品、影視戲劇作品、動畫動漫角色形象的相關研究,主要從角色形象的塑造、審美、傳播等方面進行探討。這一類角色形象中的“角色”的內涵為戲劇表演中的角色,是藝術創作出來的形象。另一類是現實社會角色形象的研究,占比24%,涉及現實生活中的父母、教師、記者、護士、圖書管理員、大學生、編輯、女性等角色形象的研究,主要通過社會角色理論對社會角色的形象塑造、素質要求、角色分析、定位等方面進行了理論探討和實證調研。其中,對教師的角色形象研究,涉及大、中、小學教師,班主任、校長等。這類研究已有學位論文、期刊論文,如張瓊的碩士論文《當代記者角色形象研究》、呂素珍的博士論文《現實與超越:大學教師理想角色形象研究》、吳婷的期刊論文《建構主義理念下對教師角色形象的再思考》等。但總體上,研究還不夠豐富、研究方法比較簡單,在社會急劇變革的當下,不同群體的角色形象亟須更深入細致地研究,從而為社會承擔者的多角色扮演和角色成長提供策略,為其專業化、職業化發展提供更好的借鑒。

筆者查閱到有關大學教師的角色形象的文章和編著、專著很少。呂素珍在《現實與超越——大學教師理想角色形象研究》一書中指出:教育者角色、學者角色、知識分子角色是大學教師的理想形象。其制度化的基本職業角色是教育者和學者角色,這是必須扮演的。而知識分子角色是大學教師追求生命高境界的一種自我選擇。在實踐中經常產生多重角色沖突而影響大學教師對理想形象的塑造。[26]李海峰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角色研究》一書中指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應該扮演好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者、哲學社會科學的研究者、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宣講者以及大學生健康成長的引導者。他從角色定位、角色素質、角色實現等方面展開研究。孟昭君《從青衣到刀馬旦——21世紀高校教師的角色形象淺談》一文探討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由于“道具”變多,高校教師角色形象需要由“文”到“武”的轉變。在論著方面本世紀陸續出現了相關的研究,有葉瀾等:《教師角色與教師發展新探》、劉云杉:《從啟蒙者到專業人:中國現代化歷程中教師角色演變》、張秋山:《大學生社會角色時代變遷》、譚福河和王新剛:《創業家的社會角色:表現、沖突與調適》、美國社會學家茲納涅茨基:《人文與社會譯叢:知識人的社會角色》、李海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角色研究》、熊德明:《沖突與調適:社會轉型中大學教師的角色研究》、呂紅日:《教師知識分子角色研究》、王曉海:《我國基層警察的社會服務角色研究》等著作,但題名含“輔導員”和“角色”的著作還沒有。這些論著為本研究在方法論和研究思路方面提供了啟發和借鑒。

四 輔導員形象的探討與研究問題聚焦

從查閱到的近50篇期刊文獻,可以看出,不同的研究者對輔導員形象的內涵有不同的理解,主要涉及輔導員的內外素養在現實和網絡媒體中的呈現。

一是輔導員形象的實證研究結果。目前輔導員的實際形象與社會、學生心目中的理想形象預期還有一定差距。[27]黃時華等認為,大學生心目中的輔導員理想形象和現實形象在工作方法、工作態度、業務能力、個性特征和外在形象等5個方面是基本相同的,在工作中尊重和理解學生尤為重要。[28]劉亞蘭將兩者進行對比找出了理想與實現的差距,分別就從業品質、行為操守和儀表舉止三個方面深入地探討輔導員形象的提升策略。[29]吳彩霞等調查認為大學生心目中輔導員的形象是輔導員開展工作的依據和努力方向,大學生對輔導員有較高期望和要求。[30]王文雅通過對師生的訪談,得出幾點探索性的結論:輔導員形象體現在日常具體工作中,內在方面包括工作能力、工作態度、工作狀態以及意志品質和文化修養,外在方面包括個人的言談舉止和衣著外貌等;大學生對輔導員形象的現實評價與理想要求存在差異,雖然現實評價是持肯定態度的,但學生也對輔導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輔導員形象評價的大學生與輔導員群體是存在差異的,輔導員比大學生的評價更能客觀地反映真實情況。[31]對輔導員實證研究的探索為本研究提供了參考和借鑒。

二是輔導員形象的理論探索。主要觀點有:輔導員隊伍所呈現出來的形象具有多面性,他們在學生中往往是一所高校整體形象的濃縮。輔導員的言傳身教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所帶學生的成長。[32]從輔導員的形象結構系統進行探索,認為輔導員形象建設需要深入探討其形象結構統整的原則、動力和結構模式。輔導員形象結構統整的基本原則為整體性原則、相關性原則和審美性原則;其根本動力是客觀形勢變化的新挑戰,根本內部動力是輔導員自身的專業化、職業化發展的新要求;其結構統整的模式是對思想系統、行為系統和外表系統等要素以及要素間的連接組合方式的客觀建構。[33]有的研究者通過引入CIS系統從三個維度對輔導員形象建設的構成要素進行分析。[34]有的研究者認為輔導員職業形象是德、識、才、學、體等各種素質在教育實踐中的綜合體現,需從內在和外在兩方面塑造美好的形象。[35]

三是輔導員在新媒體中的形象建構和對策。在新媒體環境下,輔導員應緊跟時代步伐,把輔導員形象的塑造與新媒體有機結合起來,從信息道德形象、信息意識形象、信息技能形象三方面整體上豐富自身的形象結構,進而促進工作的科學性、規范性和實效性。[36]輔導員都應主動占領新平臺,掌握自媒體話語權,努力提升自身的信息素養,增強工作的實效性和自身的吸引力。[37]在新時代背景下,新媒體環境不斷地發展,對輔導員形象的建構提出了更加多維、動態的高要求。輔導員應該主動適應時代變化的環境,由內而外地建構和完善輔導員形象。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教師的形象應該是集中性和分散性的統一,是真實性與虛擬性的統一,是公開性與隱秘性的統一,是獨立性與關聯性的統一。[38]新媒體形象具有超時空性、中介性、延時性、單一性、隱蔽性等特征。輔導員應提高語言文字能力、熟悉新媒體技術手段,充分發揮新媒體形象傳播優勢,努力將傳統的有限“在場”形象通過利用無時無刻、無處不在的新媒體進行傳播,加強輔導員在學生日常生活中時刻“在場”的新媒體形象感,實現兩種形象的優勢互補,努力塑造和展示輔導員就在“身邊”的可親、可信、可敬的“良師益友”形象。[39]

綜上可知,高校輔導員形象研究的一些方法與結論為高校優秀輔導員的角色形象研究提供了一定基礎和思路。但現有的研究仍不夠深入、系統,聚焦優秀輔導員角色形象的文獻還沒有,這為本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契機。

五 國外學生事務管理者發展與研究

國外高校是沒有與我國“高校輔導員”一致稱謂的社會角色或是職業群體。與其職能重疊較多的社會角色,被稱為學生事務管理者(student affairs administrators),主要區別就在于他們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安全穩定的工作職能不突出。學生事務管理是世界各國高等教育管理的重要內容之一,在高等教育發展和人才培養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一些發達國家高校學生事務管理起步較早,比如美國、英國、德國、法國、日本和澳大利亞等,他們學生事務管理者的社會角色形象已經比較清晰,專業化、職業化程度相對較高。

美國是世界高等教育強國,他們高等教育的成功同樣離不開運行高效的學生事務管理。[40]美國高校的“學生事務(student affairs)”概念是相對于“學術事務(academic affairs)”而言的。他們的學生事務包括學生入學、新生適應、注冊報道、咨詢服務、住宿生活、經濟資助、課外活動、職業發展、學生健康、紀律處理等所有非學術型學生事務,基本對應我國高校學生工作。[41]其在這一領域的研究成果比較豐富,研究比較深入。美國在學生事務領域的研究主要有:一是制度發展層面,如學生事務工作者職位歷史與演變、新的發展方向以及對應的理論基礎;二是實際操作層面,主要涉及隊伍自身建設,他們的培訓體系研究和專業化、職業化建設;三是工作反思層面,主要涉及他們工作方式方法的研究、工作效果的評估以及對實際工作的反思和改進。

美國學生事務管理者并不是隨著美國高等教育的產生而產生的,他們是在教育發展過程中因學生事務的需要孕育而成的。1891年哈佛大學任命布里格斯為學監,在其任務中增加了一項咨詢的任務,使其成為了美國第一位專職學生事務人員,標志著美國高校學生事務管理的誕生。[42]由此,學生事務管理開始成為了一個獨立的工作領域,同樣學生事務管理者也開始成為一個專門工作領域的從業者。[43]美國高校學生事務管理的發展從無到有,從幼稚到成熟,從定位模糊到定位清晰,其管理模式也是隨著高等教育和社會的發展而演變的。起初是“替代父母制”,后來稱為“學生人事工作”,其管理理念是由“學生服務”到“學生發展”再到“學生學習與發展”的演變過程。學生事務管理工作逐漸專業化、學術化,其職能由單一轉變為多樣化,學生事務管理者由兼職轉變為職業化。[44]

作為職業化的美國學生事務管理者,其專業化發展水平也是不斷提升的。學生事務管理逐漸在高等教育中發揮中樞作用,美國教育界對學生事務管理者的專業化要求不斷提高。美國學者Stanley Carpenter和Theodore Miller在1981年公開發表的《學生事務工作領域的專業發展分析》(Analysis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Student Affairs Work.)中,提出了學生事務工作者“職業發展四階段”理論。[45]

美國高校學生事務管理經過100多年的發展已成為成熟的職業類型,從業人員的專業地位和職業聲望較高,專業化程度高,具體表現有:一是專業培養渠道健全。美國高校專門設有不同層次的這一領域的專業學位和培訓項目。二是專業協會眾多。專業協會的發達程度體現了該職業的成熟度,美國學生事務工作專業協會多種多樣,每一位學生工作者都進入某一個協會,推動著該職業的發展和進步,為他們的專業化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三是職業準則和專業標準明確。美國學生事務工作者有兩大最重要的國家級協會,即美國高校人事協會(America College personnel Association,ACPA)和全國學生事務工作者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tudent Personnel Administrators,NASPA),他們都出臺了自己的行業準則。美國高等教育標準促進委員會(Council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tandards in Higher Education,CAS)隨著學生事務工作要求的提升,不間斷地發布更新美國學生事務工作的全國性通行標準。

其他國家高校的學生事務及其對從業者管理也有分別適應其國情和教育背景的特色可借鑒。下面簡述一下英國、德國、法國為代表的西歐國家以及澳大利亞和日本等學生事務管理的發展情況。

英國高校的學生事務管理者在學院層面就是本科生個人導師,學校層面設學生事務部門,負責體系化的指導與咨詢;對學生事務工作內容進行了細化,涉及殘障學生、女性學生、不同文化背景的留學生等,以及心理問題、閱讀障礙、經濟問題等不同工作內容。[46]他們分工明確,職責清晰,對從業人員的要求高,需要從業人員具有高學歷和較深的研究基礎。

在法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建立起大學事務中心,法國對大學生的住宿、就餐、助學金發放等事務實行高度的社會化服務,形成了一套比較健全的管理制度。法國規定全國大學事務中心和地區大學事務中心是具有行政性質的國家公立機構。[47]他們的職員為國家工作人員,工資不與經營效益掛鉤,由國家按標準統一發放。所以法國的學生事務管理者也不屬于學校教職員工。大學事務中心的基本任務是:改善法國在校大學生的學習生活條件,接待留學生,促進大學生的國際交流,協調各大學生協會的活動。[48]

澳大利亞在學生事務的管理體系體制機制健全,服務高度專業化,學校一般設有學生服務部、學生服務中心、職業服務中心等。[49]澳大利亞的學生事務管理者以全職為主,同樣具有職責分工細、專業化水平高等特點。

在日本,學生事務管理一般被稱為“學生支援”或“學生生活支援”。日本的“學生支援”人員工作比較穩定,職業通道清晰,但職業發展路徑比較單一。

綜上所述,學生事務管理者不同的國家其工作內涵、職業身份、職業定位都有所不同。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國學生事務管理者屬于大學職員,從業要求高,專業化水平高,德國、法國等從事學生事務管理者不屬于高校職員,德國屬于公益性質的企業人員,法國屬于國家公職人員;日本的學生事務管理者屬于學校事務型職員。各國的不同學校對學生事務管理者的從業要求根據崗位也有所不同。總體上,國外的學生事務管理發展悠久,隊伍職業化、專業化水平較高。為我國高校輔導員制度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鑒的地方。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桦南县| 民乐县| 金川县| 郁南县| 鲁甸县| 八宿县| 阆中市| 句容市| 南靖县| 化德县| 衡水市| 华蓥市| 文化| 九龙县| 望都县| 县级市| 郧西县| 宝丰县| 阳高县| 蒙自县| 石林| 娄底市| 甘谷县| 海淀区| 南召县| 荆门市| 禄劝| 梨树县| 获嘉县| 石首市| 荆州市| 津市市| 兖州市| 通河县| 兖州市| 广饶县| 林西县| 延庆县| 连平县| 铜梁县| 丰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