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世界化石能源發展現狀與展望

2018年全球化石能源產量增長率大幅超過2007—2017年的年均產量增長率。2018年全球石油、天然氣和煤炭產量分別為4474百萬噸油當量、3326百萬噸油當量和3917百萬噸油當量,年增長率分別為2.16%、5.17%和4.31%。而2007—2017年,石油、天然氣和煤炭的年均產量增長率分別為1.02%、2.33%和1.29%。全球化石能源的一次能源消耗量為11743百萬噸油當量,占一次能源消耗總量的84.7%。相較于2017年,2018年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耗中的比重下降了0.4%。該下降主要源于石油和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耗中比重的減少。2018年石油和煤炭分別占一次能源消耗總量的33.6%和27.2%,比2017年分別減少0.6%和0.4%。2018年天然氣占一次能源消耗總量的比重由2017年的23.3%略增至23.9%(見圖1—1)。

圖1—1 2017年和2018年不同類型能源占全球一次能源消耗總量的比重
資料來源:2019版《BP世界能源統計年鑒》。

1.石油

(1)2019年全球原油市場供需增長減緩,供大于求趨勢顯現

2019年,全球經濟增速的放緩和貿易緊張局勢的升級使石油需求有所下降。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估計,2019年全球經濟增速為2.9%,是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全球經濟增速的最低水平,發達經濟體和主要新興市場經濟體發展增速普遍下降。發達經濟體中,美國的GDP增速由2018年的2.9%下降為2019年的2.3%,歐元區的GDP增速從2018年的1.9%下降為1.2%,英國和加拿大的GDP增速分別進一步下降為1.2%和1.5%,其他發達經濟體增速也普遍下降。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的整體經濟增速也由2018年的6.4%下降為5.9%,中國、印度和東盟等亞洲發展中經濟體經濟增速普遍有所下降,俄羅斯、沙特阿拉伯的經濟增速分別由2018年的2.3%和2.4%下滑為1.1%和0.2%,經濟增速明顯放緩。

全球經濟增速的下滑影響了全球石油需求的增長。2019年,隨著世界銀行、IMF等機構多次下調世界經濟增長預期,OPEC和國際能源署也多次下調了全球原油需求增長預期。IEA的數據顯示,2019年全球石油需求總量為10015萬桶/日,相比2018年增長了89萬桶/日,增速為0.9%,低于2018年1.1%的增速。從需求結構來看,OECD國家原油需求量為4764萬桶/日,比2018年下降22萬桶/日,其中北美石油需求基本不變;非OECD國家中石油需求量增幅最大的是中國,其2019年石油需求量為1366萬桶/日,比2018年增長了69萬桶/日。日本、韓國的石油需求均為負增長。

在全球原油需求增長下滑的背景下,OPEC+聯盟協議國減產協議的達成和良好執行對于穩定國際原油價格發揮了重要作用。不過,在OPEC+聯盟內部,沙特阿拉伯和俄羅斯的利益訴求不一致。在全球經濟增速的放緩帶來短期需求下滑的背景下,以沙特阿拉伯為首的OPEC希望通過進一步的減產應對需求放緩帶來的油價下跌,而俄羅斯等OPEC+協議框架內的非OPEC產油國則擔憂減產協議會降低市場份額和政府收入,并對美國頁巖油企業借OPEC+減產之機搶占國際市場份額深感不滿。這給OPEC+減產協議帶來了不確定性,為沙特阿拉伯和俄羅斯雙方在2020年3月6日減產談判破裂埋下了伏筆。

2019年,OPEC及俄羅斯等盟友(OPEC+)減產協議執行率較高,對油價起到了重要的支撐作用,但是減產效果有所減弱。2018年12月初,OPEC和俄羅斯等非OPEC產油國達成了新的石油減產協議,隨后2019年7月初又進一步將減產協議延長至2020年3月。OPEC石油市場月報數據顯示,2019年12月OPEC減產執行率達158%。IEA于2020年2月公布的月度石油市場報告顯示,2019年OPEC的原油產量為3550萬桶/日,比2018年削減了188萬桶/日的產量,減產執行率達158%,減產額占OPEC總日均產量的5%。沙特阿拉伯、俄羅斯等OPEC+聯盟產油國達成減產協議,以及減產執行率超出市場預期的利好消息,支撐了2019年上半年油價的上漲,使得2019年5月原油均價上漲至70美元/桶(見圖1—2),很大程度上穩定了油價。但減產協議難以抵消全球石油需求放緩和美國石油產量的穩步提升對油價產生的下行壓力,下半年隨著減產進入平臺期,市場消化了減產協議帶來的利好消息后,減產協議執行效果有所減弱。2019年12月初,“OPEC+”組織再次公布新的減產安排,將原120萬桶/日的減產幅度進一步提高為170萬桶/日,但原油市場的反應未達預期,油價小幅上漲后再次下跌,也顯示OPEC對于國際油價影響力有所減弱。除主動減產之外,受美國制裁的影響,伊朗和委內瑞拉兩個減產豁免國家石油產量和出口量也出現了大幅縮減,給各產油國通過OPEC+機制協調石油供應增加了難度。

圖1—2 2019年1月—2020年4月布倫特原油現貨價格
資料來源:Wind.

2019年,美國原油產量穩定增長,填補了OPEC國家減產造成的供應缺口,美國對國際石油市場的影響不斷增強。截至2019年年底,美國石油產量占全球石油總產量的份額已經達到19.3%(2018年份額為15%)。但伴隨著原油價格的低位運行,2019年美國頁巖油產量增速有所放緩。根據EIA公布的周度石油數據,2019年美國日均原油產量增速為11.4%,低于2018年17.5%的增速。其中,頁巖油產量增幅為119萬桶/日,增速為18.3%,相比于2018年31.1%的增速明顯放緩。另據EIA2020年2月公布的石油月報顯示,2019年美國原油平均日產量為1223萬桶,其中頁巖油日均產量為770萬桶,占原油平均日產量的比重為62.6%,較2018年的59.0%進一步提高3.6個百分點。從增量來看,2019年美國原油日均產量較2018年增加了125萬桶/日,增速為11.3%,低于2018年17.5%的增速;而2019年美國頁巖油日均產量較2018年增加了119萬桶/日,增速為18.3%,遠低于2018年31.1%的產量增速。

圖1—3 2011—2019年美國原油產量、頁巖油產量及全球油價指數
資料來源:美國能源信息署(EIA)、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

(2)2020年OPEC價格戰和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油市造成雙重打擊

2020年第1季度,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暴發,疊加沙特阿拉伯和俄羅斯石油價格戰,對國際石油市場的沖擊前所未有。2020年4月1日,布倫特原油現貨價格甚至低至15.35美元/桶,為近20年以來的最低價格。

圖1—4 2001年12月—2019年12月布倫特原油現貨價格
資料來源:Wind.

從需求端來看,盡管2020年3月中國在疫情控制上出現很大進展,但是疫情在歐洲和美國迅速蔓延,許多國家采取封城和關閉工廠等措施,全球航空客運量驟降,全球原油需求出現明顯下降。美國、中國和歐盟是主要的原油需求方,且中國是原油需求增長的主要驅動力,占全球原油需求增長量的八成。國際能源署(IEA)大幅下調了原油需求量預測,其在2020年2月的《石油市場月報》中曾預測2020年需求增量為82.5萬桶,在3月將需求增量下修至-9萬桶,日均原油需求量將跌至9990萬桶。這是十余年來的第一次。根據IEA的預測,中國在2020年第1季度限制交通、工業和商業活動的措施,導致其原油日需求量下降180萬桶,而同期全球原油日需求量下降250萬桶。IEA還認為,在疫情得不到控制的極端情況下,全球原油日需求量將下降73萬桶。鑒于目前疫情在全球蔓延的狀況,IEA顯然低估了全球原油需求的下降量。盡管中國的原油需求會在2020年第2季度出現反彈,但歐美國家的需求會大幅下滑,而且全球經濟衰退會影響中國的出口需求,拖累中國的經濟和原油需求復蘇。考慮目前美國和歐洲國家成為新冠肺炎疫情的“震中”,一些國際投資銀行預測,全球原油需求在2020年4—5月將下降20%—30%,即日均原油需求量將下降2000萬—3000萬桶。IEA在4月發布的《石油市場月報》中大幅下調了全球原油需求的預測值。根據該月報,2020年日均石油需求較上年減少930萬桶,其中,4月日均石油需求同比減少2900萬桶,跌至1995年的水平;第2季度石油需求較上年同期減少2310萬桶;12月預計減少270萬桶。

從供給端來看,價格戰致使產油國出口收入下降,引發原油供給波動。需求下降凸顯了全球原油供給過剩的現實,加劇了產油國之間爭奪消費市場份額的矛盾和沖突。為緩解新冠肺炎疫情對于國際油價的負面沖擊,沙特阿拉伯主張繼續減產保價,而俄羅斯因擔心喪失市場份額不愿意繼續減產。在2020年3月6日的談判失敗后,沙特阿拉伯和俄羅斯開打價格戰,均宣布從2020年4月起大幅(OPEC+減產協議的終止日期為2020年3月底)增產,搶占市場份額,導致國際油價暴跌。過低的油價,不僅導致產油國的出口和財政收入減少,而且致使石油行業的勘探開發投資規模下降,部分較高成本的企業將因虧損而破產,從而影響未來的原油產能,不利于全球石油供應的穩定。

第一,低油價對沙特阿拉伯和俄羅斯的財政與經濟承受力構成嚴峻挑戰。沙特阿拉伯和俄羅斯的出口收入和財政收入均高度依賴石油行業。相比較而言,沙特阿拉伯的原油開采成本低,僅為9美元/桶,而俄羅斯成本達19美元/桶,處于不利地位,但俄羅斯經濟多元化程度明顯優于沙特阿拉伯,其財政預算平衡油價為42美元/桶,而沙特阿拉伯的財政預算平衡油價達80美元/桶。按目前布倫特原油30美元/桶的價格,沙特阿拉伯和俄羅斯2020年都將出現財政赤字。自2014年石油價格暴跌以來,沙特阿拉伯一直存在預算赤字。沙特阿拉伯在2019年的財政赤字率為5.6%,受低油價的影響,其2020年的財政赤字率預計會大幅攀升。俄羅斯2019年的預算盈余率為1.8%,由于當前油價與預算平衡油價差額較大,預計2020年其財政預算將由盈余轉為赤字。

沙特阿拉伯和俄羅斯均有較為充足的官方外匯資產,可在短期內為油價暴跌引起的出口收入下降提供緩沖。2019年,沙特阿拉伯的官方外匯資產約1.4萬億美元,其中外匯儲備5000億美元,主權財富基金9000億美元;俄羅斯的官方外匯資產7300億美元,其中外匯儲備5800億美元,主權財富基金1500億美元。顯然,從資金實力角度看,沙特阿拉伯比俄羅斯更能承受低油價。盡管有充足的外匯儲備作為緩沖,但沙特阿拉伯和俄羅斯要想在較長時間內經受住低油價的考驗,除應削減財政開支外,還要舉借更多的外債。沙特阿拉伯經濟過度依賴石油,而油市低迷導致投資意愿降低,外部融資成本將升高。俄羅斯經濟發展受制于美國制裁和不穩定的地緣政治因素,企業在國際市場融資將繼續受到嚴格限制。

對于沙特阿拉伯和俄羅斯而言,價格戰的一個潛在好處,是打擊以美國頁巖油為代表的其他國家石油產業,迫使一些高成本企業因虧損而離開市場,以提高其在供應端的地位,并在未來通過提價來增加原油出口收入,彌補當前的出口收入下降。但這取決于美國頁巖油產業對于低油價的調整能力。總體上看,價格戰使沙特阿拉伯和俄羅斯兩敗俱傷,市場份額和供應地位的提升帶來的潛在收益,要遠低于油價暴跌帶來的出口和財政收入下降的損失。

第二,價格戰加劇美國頁巖油氣行業的財務和資金困境。實際上,在原油價格戰和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之前,大部分美國頁巖油氣企業已難以盈利。根據穆迪的數據,北美油氣公司到2024年將面臨2000億美元的到期債務,其中2020年的到期債務額達400億美元。此次的價格戰進一步加劇了頁巖油氣產業危機。油價暴跌導致美國大多數頁巖油氣企業面臨著財務虧損。據測算,美國頁巖油平均收支平衡價格在40美元/桶左右,僅有埃克森美孚、雪佛龍、西方石油和Crownquest四家頁巖油氣鉆探公司的新井成本可以保持在31美元/桶的水平。相較于2014年OPEC增產導致的油價暴跌,美國頁巖油氣行業目前面臨的困難更大,主要原因在于此次沖擊來源于需求側。盡管頁巖油氣公司可利用金融市場對沖工具規避短期風險,但全球經濟正面臨衰退風險,疊加疫情在全球傳播的影響,頁巖油氣行業投資將出現收縮,頁巖油產量將出現下降。此外,盡管特朗普政府提出了一系列挽救國內頁巖油氣產業的措施,但在實際執行上將會受到來自民主黨的阻力,且這些措施并不能解決美國頁巖油氣產業所面臨的根本問題。

第三,價格戰所導致的增產和降價,對依賴石油出口獲取稅收和外匯的國家造成嚴重傷害。由于財政高度依賴石油,價格戰對產油國的經濟影響將立即顯現。產油國通常以上年布倫特原油的中樞價格為基礎來制定下一年的財政預算。鑒于2019年布倫特原油均價為每桶64美元,許多海灣國家基于55—60美元/桶的油價區間,制定了2020年財政預算。目前油價遠低于預算平衡價格,預期這些產油國的財政赤字將顯著增加。而且,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將進一步限制其經濟活動,加劇其財政困難。因此,一些非洲、中東和南美洲政治和經濟較為脆弱的石油生產國,將面臨嚴重經濟困難,如經濟衰退、出口和財政收入下降、財政赤字上升和匯率貶值等。

俄羅斯和沙特阿拉伯的價格戰,加上疫情下全球石油需求的斷崖式下跌,原油價格在2020年第1季度下跌了2/3,已降至近20年來的最低水平。在全球需求明顯萎縮的背景下,原油價格將會持續處于低位,這會對美國頁巖油等生產成本較高的油氣企業構成重大的負面影響,這些企業將會被迫削減投資,部分企業將因虧損而退出市場,這將不利于未來原油產能的穩定。在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和全球經濟衰退導致石油需求大幅下降的背景下,原油需求價格彈性低,低油價并不能導致石油需求明顯上升,從而,價格戰不利于沙特阿拉伯、俄羅斯和美國三大供應國的利益,在美國的調停下,沙特阿拉伯和俄羅斯返回談判桌。4月2日,美國總統特朗普表示希望沙特阿拉伯和俄羅斯雙方削減石油供應。沙特阿拉伯則呼吁召開石油生產國緊急會議,同時,俄羅斯能源部部長也表示,俄羅斯可能會重新參加減產談判。此外,巴西、挪威、加拿大等產油國也有可能加入產油國減產的行列。這會對油價起到支撐作用。若沙特阿拉伯和俄羅斯不能達成減產協議,美國為保護頁巖油氣產業的利益,放話要對進口原油加征關稅,這顯然不是沙特阿拉伯、俄羅斯所希望看到的結果。要穩定油價,沙特阿拉伯、俄羅斯、美國等產油國在短期內需要削減日產量1000萬桶,沙特阿拉伯和俄羅斯需要承擔最多的減產份額,美國國際石油公司將會參與減產。

4月13日,沙特阿拉伯、俄羅斯等全球主要產油國初步達成分階段減產的協議,在2020年5—6月每日減產970萬桶,在2020年7—12月每日減產800萬桶,在2021年1—4月每日減產600萬桶。其中,沙特阿拉伯和俄羅斯兩國的減產以每日1100萬桶為基準,而其他國家的減產則以各自2018年10月的產量為基準。其中,沙特阿拉伯和俄羅斯均減產250萬桶/日,日產量降至850萬桶。考慮到OPEC+達成的970萬桶減產規模不是以2020年4月的產量為衡量基準,而是一個一致同意的基線產量(an agreed baseline level),如沙特阿拉伯、俄羅斯的基線產量為1100萬桶,其他國家的基線產量為2018年10月的產量。在4月,在沒有減產協議的約束,甚至開打價格戰的背景下,OPEC+的原油產量顯然將創歷史新高。因此,若相對于4月的產量而言,這一減產協議的實際或有效減產規模為1070萬桶。

在本輪減產安排上,俄羅斯承擔了更多的減排責任。沙特阿拉伯在2018年、2019年的原油日產量分別為1033萬桶、980萬桶,而俄羅斯的原油日產量依次為1149萬桶、1158萬桶。沙特阿拉伯的基線產量高于其2019年的產量,而俄羅斯的產量基本穩定。若按照2018—2019年平均產量計算,沙特阿拉伯、俄羅斯的日產量約為1000萬桶、1150萬桶,這意味著實際上沙特阿拉伯減產150萬桶/日,俄羅斯減產300萬桶/日。當然,在以往的減產協議上,沙特阿拉伯做出了較大的貢獻,減產較多。這也是沙特阿拉伯的原油產量低于俄羅斯的一個重要原因。從而,在本輪減產安排上面,沙特阿拉伯的利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照顧,俄羅斯做出了較大的讓步和貢獻。

美國頁巖油企業事實上已經加入減產行列。與沙特阿拉伯國家石油公司、俄羅斯石油公司屬于國有企業不同,美國石油企業是私人企業,政府雖缺乏干預企業產量的機制,但油價下跌會通過市場機制導致企業自主減產。但投資者普遍認為,減產規模明顯小于需求萎縮幅度,且減產機制落實難度較大,油價在上漲8%之后可能會出現明顯回調。

(3)國際原油市場走勢分析

作為最具戰略性、基礎性的大宗商品,原油兼具商品、金融和地緣政治多重屬性,國際原油市場形勢和油價走勢取決于供需、地緣政治和貨幣金融因素。

從需求端看,原油需求取決于全球經濟形勢,目前新冠肺炎疫情是影響原油需求最大的因素。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對石油市場影響持續時間判斷難度較大。與過去的疫情相比,新冠肺炎疫情的不確定性要高得多。2020年4月,歐洲國家,如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國,進入疫情的嚴重階段;美國新冠病毒感染病例已超過33萬例,且尚未發現疫情達到峰值的跡象。更為嚴峻的是,在許多新興市場和低收入經濟體,新冠肺炎疫情才剛剛開始被關注。根據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匯編的數據,截至2020年4月6日,全球已有1348628人感染了COVID-19,其中74834人死亡。隨著全球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的持續增加,預計新冠肺炎疫情的不確定性水平仍將很高,危機何時結束尚未可知。只有疫情得到控制,世界各國的貿易和交通活動才能逐步得到恢復,原油需求才能恢復至正常的水平。

在目前歐美疫情繼續發展蔓延的情形下,歐美的原油需求呈斷崖式下跌,盡管中國的原油需求將會隨著復工復產步伐的加快而得到快速修復,但全球原油需求大幅下跌不可避免。IMF在2020年4月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指出,全球經濟增長正在遭遇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為嚴重的沖擊,并以疫情在下半年得到有效控制為條件,對2020年的全球經濟增長預測值作了史上最大幅度的下調,由前期的3.3%降至-3%,下調了6.3個百分點,2021年全球經濟將強勁反彈,預計同比增長5.8%。發達經濟體2020年經濟增速為-6.1%,2021年將反彈至4.5%,其中美國在2020年、2021年的經濟增速分別為-5.9%、4.7%。新興經濟體2020年的經濟增速為-1%,2021年將恢復至6.6%,其中,中國在2020年、2021年的經濟增速依次為1.2%、9.2%。IMF認為,如果疫情在下半年未能得到有效遏制,全球經濟在2020年、2021年將分別萎縮6%、2.2%。基于當前的全球經濟形勢,我們預計全球原油日需求量在2020年2—3月會下跌400萬桶左右,在4—6月可能會下降2000萬桶左右,下半年需求會隨疫情改善,但預計較上年仍會減少1000萬桶,全年日需求量將下降1000萬桶左右,2021年日石油需求量將會出現強勁的恢復性增長,比2020年增長800萬桶,但仍比2019年的日需求量低200萬桶,2022年日需求量恢復常態化增長,將比2019年增長100萬桶。

在國際油價暴跌的情形下,一些主要原油進口國利用低油價的時機增加戰略儲備有助于減緩原油需求的下滑。中國、印度、韓國和美國等國已實施或考慮增加原油戰略儲備。據IEA的估計,2020年第2季度,原油儲備增加可能消化吸收200萬桶/日的產量。例如,中國在國內原油儲備能力趨于飽和的情形下,在國際期貨市場購買了一些原油,以鎖定低價格,降低原油進口成本。2020年1—2月,中國原油進口額同比大增16.7%,其中對沙特阿拉伯原油的進口量同比增長26%。顯然,在國內原油消費大幅下降的情形下,中國原油進口增加將會導致原油庫存和儲備上升。

從供給端看,原油供給主要受產油國產能和地緣政治因素的影響。國際原油供應基本由以沙特阿拉伯為首的OPEC、俄羅斯和美國掌控,三者的博弈將在很大程度上主導原油供應格局。在OPEC+達成減產協議、美國和加拿大的油氣企業將通過價格機制調整產量的情形下,原油供應量將會削減。根據IEA2020年4月發布的《石油市場月報》,在OPEC+達成歷史性減產協議后,2020年5月的原油日產量削減量將達創紀錄的1200萬桶/日。在OPEC+之外的產油國中,美國和加拿大的減產力度估計最大。2020年第4季度,OPEC+之外的國家減產力度預計達520萬桶/日,全年減產額度預計為230萬桶/日。同時,油價下跌會導致成本較高的非常規油氣企業減產。IEA預計未來幾個月美國頁巖油和加拿大油砂產量可能減少350萬桶/日。另外,低油價導致能源企業的營業收入下降,利潤減少或虧損上升,將會削減勘探開發和生產性投資,會導致未來的原油產量下降。IEA預計,2020年油氣勘探和生產企業的全球資本支出將較2019年下降約32%,跌至3350億美元,為13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從貨幣金融角度看,原油價格走勢會與國際金融市場表現高度相關。油價波動關系著原油期貨投資和能源板塊的業績與市場價值,從而影響著股票市場指數的漲落,進而反作用于能源行業的投融資活動。當前,油價經過暴跌之后已處于低位,繼續下跌的空間較小,油氣企業處于估值洼地,這給油氣行業提供了較多的投資機會。同時,原油價格與其計價和結算貨幣——美元的匯率呈反方向變動。在金融危機時期,美元通常扮演避險貨幣功能,需求旺盛、供給短缺、匯率升值;而在金融市場穩定時期,則需求下降、匯率貶值。因此,在金融危機時期,油價會因美元升值而下跌,而在金融穩定時期,油價會因美元貶值而上升。2020年,在全球經濟和金融市場大幅波動的情形下,美國企業需要召回海外資本以緩解資產拋售和流動性不足問題,導致全球美元供應短缺,美元將維持強勢地位。這顯然加大了國際油價下跌的壓力。2021年,隨著全球經濟形勢的好轉,金融市場趨于平穩,美元將會貶值,這將推動原油價格上漲。

總體上看,預計新冠肺炎疫情在2020年下半年將會逐步得到抑制,世界經濟和原油需求將會反彈,全球股票市場價格指數會得到部分修復,全球原油日需求量在2020年將會下降1000萬桶,在2021年將會強勁反彈,增長800萬桶,在2022年恢復常態化增長,將比2019年增長100萬桶,布倫特原油中樞價格在2020年將在40美元/桶左右震蕩,2021年可能反彈至50美元/桶左右。

2.天然氣

2018年全球天然氣探明儲量為33.26億噸油當量(38679億立方米),其中OECD國家天然氣探明儲量為12.23億噸油當量,占比36.8%;非OECD國家天然氣探明儲量為21.03億噸油當量,占比63.2%。

2019年全球天然氣產量增速放緩。2019年,全球天然氣產量為4.11萬億立方米,較上年上升3.4%,低于2018年5.2%的增速。美國天然氣生產增量為690億立方米,對全球產量增量的貢獻超過50%;產量達到9300億立方米,位居全球第一,占全球比重超過20%。但受美國國內需求增速下滑影響,美國天然氣產量增速由2018年的9.6%下滑至6.3%。

2019年全球天然氣整體消費增速有所放緩,主要源于美國和亞太地區主要天然氣消費國消費增速放緩,而歐洲地區天然氣進口量暴增,庫存水平臨近上限。與2018年5.3%的天然氣消費增速相比,2019年全球天然氣消費增速降為3.5%。其中,美國消費量為8732億立方米,增幅為2.8%,明顯低于其2018年消費增幅(11.0%)。2018年,受冬季極寒和連續降溫降雨天氣影響,美國1—4月天然氣消費比上年同期增長了15%,而2019年冬季,美國氣溫相對溫和,未出現極端天氣,1—4月天然氣消費增幅僅為3%,全年消費走勢相對平穩,增速大幅回落。2019年,中國、日本、韓國天然氣消費合計4689億立方米,占亞太地區天然氣消費總量的半數以上。中國受環保因素推動,天然氣消費同比增長9.4%,但受經濟增速放緩和煤改氣推進速度放慢的雙重影響,天然氣消費增速與2018年的17.7%相比明顯減低。日本和韓國由于替代能源發展,天然氣消費量分別下降了6.3%和5.6%,降至1142萬立方米和480萬立方米。受亞洲LNG需求減弱、市場供給過剩以及天然氣價格持續走低等因素影響,2019年歐洲天然氣進口大幅增長,庫存增加205億立方米,比2018年庫存增量增長了107%。

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天然氣將繼續在新興發展中國家能源轉型中扮演重要角色,推進發展中國家向低碳能源系統轉型,而在發達國家能源體系中,天然氣份額將逐漸被可再生清潔能源取代,進一步實現發達國家能源去碳化。未來1—3年,預期全球天然氣市場將繼續供給充足的狀況,天然氣價格走勢將取決于由全球經濟狀況改變而引起的需求變化。近期,IMF預計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球經濟已經并將繼續受到嚴重影響。2020年全球經濟將陷入負增長,衰退程度至少與2008年金融危機時相當,甚至更加嚴重,但IMF預計2021年經濟會復蘇。天然氣市場將隨著全球疫情的逐步好轉而恢復。鑒于天然氣市場屬于區域性市場,且大量天然氣交易采取長期協議價的方式,現貨市場的比重相對較小,從而全球經濟大幅下滑對天然氣市場的影響程度遠低于原油市場。東亞地區的LNG進口價格和原油價格是掛鉤的,油價的大幅下降會降低中國、日本和韓國的LNG進口成本。

3.煤炭

2018年全球煤炭探明儲量為10548億噸,其中OECD國家煤炭探明儲量為4997億噸,占比47.4%;非OECD國家煤炭探明儲量為5551億噸,占比52.6%。如圖1—5所示,OECD國家煤炭資源主要集中在美國和澳大利亞,合計占比達37.7%;非OECD國家的煤炭資源主要集中在俄羅斯、中國和印度,合計占比為38%。此外,2018年全球煤炭探明儲量中,煙煤和無煙煤儲量為7349億噸,占比69.7%;亞煙煤和褐煤儲量為3199億噸,占比30.3%。

2018年全球煤炭產量較2017年增加了1.62億噸油當量,至39.17億噸油當量,增幅為4.31%。OECD國家煤炭總產量相比2017年下降了1.2%,而非OECD國家產量則上漲了5.9%。如圖1—6所示,產量全球排名前十的非OECD煤炭生產國,如美國、德國和波蘭等OECD國家的產量相比2017年有所下降,而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俄羅斯等非OECD國家產量相比2017年有所增長,其中增幅最大的是中國,煤炭產量比2017年增加了0.82億噸油當量,其次是印度尼西亞,煤炭產量比2017年增加了0.51億噸油當量。

圖1—5 2018年全球煤炭探明儲量排名前十的國家占總探明儲量比重(%)
資料來源:2019版《BP世界能源統計年鑒》。

2018年全球煤炭消耗前十的國家排名與2017年相同,但OECD國家煤炭消費普遍下降,而非OECD國家煤炭消費增長。2018年全球煤炭消費較2017年增加了0.54億噸油當量,至37.72億噸油當量,增幅為1.44%。OECD國家煤炭總消耗量為8.61億噸油當量,相比2017年下降了3.54%;而非OECD國家煤炭總消耗量為29.11億噸油當量,上漲了3.02%。OECD國家中,美國和德國的煤炭消耗量相比2017年分別下降了0.14億噸油當量和0.05億噸油當量;非OECD國家中,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俄羅斯煤炭消耗量相比2017年分別增長了0.16億噸油當量、0.36億噸油當量、0.04億噸油當量和0.04億噸油當量(見圖1—7)。

圖1—6 2017年和2018年全球煤炭產量排名前十的國家
資料來源:2019版《BP世界能源統計年鑒》。

圖1—7 2017年和2018年全球煤炭消耗量排名前十的國家

2018年全球煤炭總發電量為10100太瓦時(TWh或萬億瓦時),較2017年增長了3.0%。全球煤炭發電量超過1000太瓦時的國家包括美國、中國和印度,這三個國家的煤炭發電量分別為1245.8太瓦時、4732.4太瓦時和1176.3太瓦時,分別占全球煤炭發電量的12.3%、46.9%和11.6%。與2017年相比,中國和印度的煤炭發電量分別增長了6.5%和5.2%,成為拉動煤炭發電需求增長的主力。受頁巖氣革命的影響,美國煤炭發電量減少了4.9%,但相較于2007—2017年的年均減幅(5.0%),2018年美國煤炭發電量下降幅度減小。

預計到2025年,全球煤炭需求將繼續保持穩定,OECD國家煤炭消耗減量將被非OECD國家煤炭消耗增量抵消。EIA認為,由于美國電力部門對煤炭的需求減少以及美國出口在全球市場上的競爭力下降,2019年美國煤炭總產量較2018年下降8%。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煤炭消耗國,但在能源轉型的政策引導下,預期中國煤炭需求增速將逐步減緩。

主站蜘蛛池模板: 梁平县| 岫岩| 葵青区| 札达县| 延长县| 崇仁县| 平远县| 商河县| 栾城县| 华亭县| 阳春市| 右玉县| 盐亭县| 长泰县| 甘孜| 武夷山市| 永定县| 民丰县| 楚雄市| 忻州市| 汝南县| 元阳县| 五台县| 阳城县| 土默特右旗| 贵南县| 深泽县| 抚顺市| 霞浦县| 普陀区| 建瓯市| 津南区| 乌审旗| 田东县| 乐都县| 定西市| 深圳市| 普宁市| 双鸭山市| 靖宇县| 永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