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子治國思想研究
- 蔡保興
- 2864字
- 2025-04-24 19:52:01
第一節 先秦諸子之學的形成過程
先秦諸子之學,起源于中國古代先王的治世理民的社會實踐,通過不斷對實踐經驗的總結、提煉,逐漸固化為一些治世之術。這些被稱為“道術”的治世之術,為統治者所壟斷、專守,與黎民百姓無緣。到了西周末期,王權衰微,進入春秋時期,諸侯割據、紛爭四起,周王室及諸侯國傳統貴族身份興衰隆替,對于“道術”的壟斷權被打破,士階層日漸興起,為迎合一些諸侯的不同偏好,士人執“道術”某端而窮其一隅,不同學術觀點紛然雜起。縱觀之,先秦諸子之學源遠流長,隨著社會歷史發展演化,思想學術也大致經歷了孕育萌發、獨立成形和應時勃興的發展演變過程。
一 先秦諸子之學的源頭
先秦諸子之學源于古代先王的治世理民之“道術”。這些“道術”是古代圣王留下的政治思想智慧遺產[2],荀子所說“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荀子·勸學篇》),應該指的就是這些了。史料顯示,孔子51歲時去拜謁老子,談及治學時說,“‘丘治《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老子曰:‘幸矣,子之不遇治世之君也!夫《六經》,先王之陳跡也’”[3],老子所謂的“陳跡”,誠如清代學者章學誠所言,“事有實據,而理無定形。故夫子之述六經,皆取先王典章,未嘗離事而著理”[4]。春秋中期以前未興著書之風,“古之所謂經,乃三代盛時,典章法度,見于政教行事之實,而非圣人有意作為文字以傳后世也”[5]。所以,古代學術在官府,了解、掌握這種“道術”及其所蘊含的學術思想的人,是統治者階層的一些特權人物。而且“道術”的內容也是高度抽象的,“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莊子·天下》)。這種狀況就決定了那些處于社會中下階層者無緣接近它,黎民百姓就更談不上知道什么是“道術”了。“然則古之道術,惟在官之卿士大夫及其子弟,得以見而知之。”[6]
這里提到了“士大夫”,“士大夫”可能一部分來自世襲,一部分來自“士”,既然已成“士大夫”則是離開了士的群體非本來的“士”了。而士階層古已有之,但不獨立、自由,依附于王權之下,沒有立言和行私學的自由。所謂的“學術自由”那是春秋后期至秦并六國之前一段時間發生的。“昔圣王之處士也,使就閑燕。”[7]直到春秋前期,齊國管仲任政之初依然沿襲舊制,實行“四民”分業、定居而治,士、農、工、商各階層之間的社會流動性受限,于士階層則使之“群萃而州處”,還規定了“士之子恒為士”[8],且士階層作為社會群體中為數不多的統治階層的后備人員,還要求是世代因襲、經過地地道道的正規訓練,“非信士不得立于朝”[9]。可見,士是可以進入政治官僚隊伍行列中去的,而士階層之外的其他階層中的優秀者,若欲為官就要先經過“道術”的專門訓練,進入“士”的行列,而這需要經過“有司”的發現、舉薦,“其秀民之能為士者,必足賴也。有司見而不以告,其罪五”[10]。當然,這些能夠有機會成為“士”的“秀民”真正要進入“信士”且可以為官的行列,可能更是難上加難的事情。
從這些情況看,古代學術形成的孕育期這些賦有源頭性的“道術”,高深莫測、神秘難及,授習傳播范圍受限,一切服從于統治需要。至春秋中前期情況一直是這樣,學在王府、官守學業,天下以同文為治,且不允許私授學業。即便是一些王公貴族對先王政典有所了解,亦不得私自傳授、妄加議說。管子活動于春秋前期,曾對所謂“亂君”與“治世”有所論述,認為“治世”當是“官無私論,士無私議,民無私說,皆虛其胸以聽其上”[11]。這樣的“三無”之禁,學術的官府壟斷地位可見一斑。
從以上這些材料可以看出,諸子學術源頭上的這些治世“道術”,主要是以官家的經史形式存在的,并且,普通的人是無法接觸到這些政典的,就更談不上學習傳承了。即便是官做到了卿相的位置上,對于別國的政典也很難知道。據史料,公元前540年,晉國六卿之一的韓宣子奉命出訪魯國,交流“為政”之事,“觀書于大史氏,見《易》《象》與《魯春秋》,曰:‘周禮盡在魯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與周之所以王也’”[12]。由此可見這些政典的神圣性、神秘性和壟斷性。
二 周室王權衰頹,道術漸于草野平民
周平王即位后(公元前770年)遷都洛邑,是為東周。自此,天下失去了統一的王權控制,諸侯割據、兼并,最后演化為幾個大國的征戰,也就是所謂的春秋戰國時期。對此,《史記》是這樣概括的:“平王立,東遷洛邑,辟戎寇。平王之時,周室衰微,諸侯強并弱,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13]這樣一來,周朝的統一王權名存實亡,天下諸侯紛爭加劇,兼國、滅國的事件不斷,最后剩下幾個大國在爭取統一天下。在這一過程中,原有的一些世族貴卿有的流亡他國、有的淪為平民,原來被壟斷的“道術”通過各種渠道流入草野平民,“國政既非一統,私學遂分百家”[14]。同時,官學之制被打破,私家講學之風逐漸盛行。當然,這里說的“私學遂分百家”也是有一個演化過程的。
從“百家之學”的源頭上看,實在古代先王治世“道術”的實踐運用過程中,由于歷史條件不同,經過社會政治人物的相機取舍和對實踐經驗的總結提煉、歸納,不斷豐富、薪火相傳,漸漸形成了一些帶有一定政治人格色彩的不同的學說思想體系,如商朝末期,“文王欲以卑弱制強暴,以為天下去殘余賊而成王道,故太公之謀生矣”,“武王立三年而崩,成王在襁褓之中……周公繼文王之業,持天子之政……成王既壯,能從政事,周公受封于魯,以此移風易俗。孔子修成、康之道,述周公之訓,以教七十子。使服其衣冠,修其篇籍,故儒者之學生焉”“墨子學儒者之業,受孔子之術,以為其禮煩擾而不悅,厚葬靡財而貧民,服傷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當此之時,燒不暇撌,濡不給扢,死陵者葬陵,死澤者葬澤,故節財、薄葬、間服生焉”[15],如此等等。春秋時期的老子、孔子繼承了傳統的學問,并加以闡述、提煉、概括,所以形成了百家繁榮之前早期的所謂“顯學”,上述材料輪廓性地反映出早期道、儒、墨三家形成的思想淵源。
三 百家之學初萌到定格成形歷經約五百年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由微到顯的,諸子學的孕育發展過程也是如此。這樣一來,我們可以將先秦諸子之學的歷史范圍斷在東周至秦并六國,即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約550年時間。然而,羅焌先生的“周秦諸子書目表”,在道家名下列了伊尹、太公、辛甲、鬻子、管子、老子、文子……其中,前面四人要從商末周初向前推,有的在夏、商之交。這個范圍顯然是大了一些,看來是別有寓意。這從另一角度也說明道家思想源遠流長。這樣的列法是依據《漢書·藝文志》。《漢志》所列書目甚多,其中被班固編入“諸子”大類的有十(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雜、農、小說),班固概括說:“諸子十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諸侯力政,時君世主,好惡殊方,是以九家之(說)〔術〕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馳說,取和諸侯。”[16]這里的所謂“十家”應該是“類”的概念,因為僅“儒”就有“五十三家,八百三十六篇”“道三十七家,九百九十三篇”[17]。
先秦諸子之學淵源于古代圣王治世之“道術”,原來學在官府,同文為治,無私學諸子。至周室衰微,官失其守,“道術”漸入民間,諸侯力政、治世好惡殊方,為迎合諸侯不同口味,諸子學說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