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緒論
在思想力量覺醒的當代,如何使中國古代學術思想的歷史財富發揮出現實的價值,這是我們回溯學術思想發展史、探求其歷史啟示的出發點與落腳點。中國先秦諸子與古希臘先賢,被認為是開啟人類智慧的先驅。伴隨著西方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展,14—17世紀的西方經歷了“文藝復興”運動,古希臘羅馬的思想智慧遺產得以“復生”。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中,文化的復興與創新成為大勢所趨。建設適應現代化國家建設所需要的新型文化,要立足現實實踐發展要求,“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1]。新型文化建設,是未來一個時期國家發展戰略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不忘本來”,就是要汲取中國傳統優秀思想文化精髓,豐富當代社會實踐與理論的厚重底蘊,使中國力量根深葉茂。
管子思想是先秦諸子思想寶庫中的重要瑰寶,二千多年來,備受思想家們的重視。雖然管子社會活動的年代早于其他先秦諸子,但是,由于《管子》成書時間跨度較大,成書因素復雜,致使《管子》與其他諸子之書內容,多有交叉重合現象,從而引起人們對《管子》作者及其思想屬性等問題的質疑與爭論(見本書第二章)。因此,為了深入研究和正確把握管子思想,有必要首先考察先秦諸子之學及其與《管子》的關系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