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疑今者察之古,不知來者視之往。
萬事之生也,異趣而同歸,古今一也。
——《管子·形勢》
百姓富裕安寧,國家繁榮昌盛,天下祥和太平,這是一種眾望同期的天下大治氣象。然而,在中國春秋時期,周朝天下王權失統,諸侯割據,各諸侯國為了求得生存空間,或為了成為大國,展開激烈競爭,致使沖突不斷,甚至以兵相加、侵吞攘奪,弱肉強食的亂世之勢愈演愈烈。在此社會背景下,一些懷有宏大抱負的政治家們,順應民心所向、關注百姓福祉,立足本國,探索建立有效的制度,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并以強大的自身實力,協合各方,推行天下公義,止暴制亂,推進恢復并維持天下太平。這是春秋亂世恢復和維護天下太平的一種政治邏輯。
管子是春秋前期的政治家,任齊國卿相約四十年,輔佐齊桓公治理齊國,實現了富國強兵、“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大國偉業。管子在治國實踐中,堅持以民為本,提出了一系列治世理民的思想理念,實行了系統社會改革,重視利用市場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激勵作用,實施輕斂薄賦的稅收政策,藏富于民。通過內政改革,建立了“作內政而寄軍令”的教戰體系,從而形成了強大軍事力量。在實現富國強兵的基礎上,通過富有成效的外交政策,協合諸侯,討伐無道、征戰夷狄,止暴息亂,為華夏諸侯社會秩序穩定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管子是道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道家哲學思想精神,浸潤著其治國、匡世實踐的方方面面。管子遵循貫穿于天、地、人的道之自然法則,確立國家社會治理的政治目標,從而明確提出并闡釋了政治與道德的概念。在這種政治哲學原則指引下,因時而變地實行農地改革,確立了“力地而動于時”的行動綱領;從順因人性的思想原則出發,確立了市場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從知予取的思想原則出發,實行了一系列利民、惠民和成民之事的經濟政策;從審時度勢、權事立制的思想原則出發,提出了為兵、修兵和強兵的一系列軍事思想;從天、地廣覆厚載的大德思想原則出發,提出了對諸侯不以兵戈而施之以義利的軍事外交思想;等等。總之,管子順應當時的社會發展趨勢,提出了一系列富有開創性的治國思想理論,實施了系統的治理國家的政策措施,建立了卓越的歷史功勛,為后世留下了寶貴的歷史經驗和精神財富。這些思想遺產是中國傳統治國思想寶庫中的瑰寶,為了深入研究管子治國思想,挖掘、梳理和闡釋管子思想的政治智慧,論述管子治國思想的基本內容,本書各章分別論述了諸子之學與管子思想及《管子》一書的關系、管仲及《管子》的歷史定位等相關問題,在系統分析管子其人、其事及其書的基礎上,進而深入闡述管子治國思想中的政治與道德、富民富國、強兵戰略、政治教化、法治境界,以及大國的天下情懷等思想內容。
管子治國思想源遠流長,由管子思想流傳、發展過程匯集的理論成果體現為《管子》一書,其思想體系博大精深,本書所闡釋的這些內容,不足以代表《管子》思想體系的全貌,有些非常重要的內容,未及專辟章節加以系統論述,諸如,管子治國思想中的文化建設、社會民生,以及樸素的生態觀,等等。對這些思想內容雖然未能進行系統、深入研究,并非因為它們不重要,而是由于時間與精力的局限使然。
春秋戰國是華夏諸侯國之間競爭及政治格局變遷的特定歷史時代,在經歷了二千五百年間政治風雨洗禮之后,管子的一些思想智慧依然熠熠生輝。當今世界各國競爭及國際格局演變,呈現著異常激烈、充滿變數的現代特征,研究管子治國思想,汲取管子富國強兵、匡正天下等思想智慧的精髓,對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正義事業,具有一定的現實啟示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