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政治學與政治發展(2018)
- 楊海蛟 楊弘
- 5190字
- 2021-01-06 19:08:49
二 堅持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
(一)人大工作與制度建設取得重要進展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中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當家作主的制度保證。黨的十九大指出,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這一論述肯定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治地位與重要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對人民代表大會也提出了新的任務和要求。做好新時代人大工作,必須樹立“四個意識”,必須緊扣黨中央重大決策,必須緊扣人民群眾利益。2018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十三屆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依法履職的第一年。[8]這一年,人大工作取得了重要進展。
首先,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選舉產生了新一屆國家領導人。會議表決通過了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選舉和決定任命的辦法,選舉過程嚴格按照程序規定,嚴明紀律規范,保證選舉順利開展。根據《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主席團關于憲法宣誓的組織辦法》,在所有議程結束后舉行了憲法宣誓儀式。
其次,人大充分行使立法權。據統計,目前我國現行有效的法律有269部,行政法規有750多部,地方性法規有12000多部,國家和社會生活各方面已經實現了有法可依。[9]這一年,人大制定和通過了多部法律。一是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有力的憲法保障;二是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監察法》,明確作為監察機關的監察委員會的職責與權限,嚴格規范監察程序,對于構建中國特色國家監察體制、保障反腐敗工作在法治軌道上行穩致遠具有實踐意義;三是制定了《英雄烈士保護法》《電子商務法》《土壤污染防治法》等,立足于實際,為建立健全中國特色法律體系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四是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民法典各分編草案,向著“中國民法典”的目標邁出了關鍵的一步。
再次,人民代表大會在制度建設層面不斷完善。在選舉與用人上,秉持公平、公正原則,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選舉法》,嚴明選舉紀律,規范選舉行為,進一步完善干部交流制與考核制度,選拔優秀專業人才,落實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優化人大常委會和專門委員會組成人員結構”的重大部署。在工作體制上,黨全面健全領導人大工作的機制,黨中央定期聽取全國人大常委會黨組的工作匯報,批準全國人大常委會黨組在各專門委員會設立分黨組,從而確保黨的領導貫徹和落實在人大工作的方方面面。同時,制度建設的另一亮點在于建立委員長與列席常委會會議的全國人大代表座談機制和鞏固創新常委會委員聯系代表制度,促進代表履職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最后,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積極加強自身建設。一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離不開黨的領導。這一年,各級人大始終旗幟鮮明地講政治,堅決維護習近平總書記的核心地位,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堅決貫徹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二是更好地發揮人大代表的作用。以江西省人大常委會為例。江西省人大常委會拓展了代表履職渠道,組織“脫貧攻堅人大代表在行動”活動,引導全省10萬名各級人大代表,通過各種形式進行指導、幫扶,參與脫貧攻堅,為老百姓過上幸福生活而努力。同時,人大代表履行聯系群眾、為群眾服務的職責,在監督、建議、宣傳等工作上創新形式,不斷取得工作成果。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開展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十九大精神的活動,堅持“四個意識”,做到“四個自信”,發揮人大代表的作用,推動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適應新時代的要求,與時俱進,促使新時代人大工作不斷開創新局面。
(二)充分發揮協商民主的作用
在中國政治的發展進程中,“人民通過選舉、投票行使權利和人民內部各方面在重大決策之前進行充分協商,盡可能就共同性問題取得一致意見,是中國社會主義民主的兩種重要形式”[10]。選舉民主和協商民主相互補充、相得益彰,協商民主是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獲得持續參與權利的重要形式,它拓展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完善與發展的空間,也是人民當家作主的保障。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要推動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這也是新時代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建設的戰略任務和基本路徑。2018年,中國積極探索和倡導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努力發揮協商民主的作用,促進其向廣泛、多層的制度化發展。
首先,積極探索協商民主的有效形式。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建設的意見》《關于加強人民政協協商民主建設的實施意見》,完善了我國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制度體系,促進、規范和保障了協商民主的有效落實。在這一年中,各地方積極貫徹落實中央精神與文件,創新協商民主實踐。浙江省長興縣雉城街道采取民主議事會的形式,通過采納群眾的意見,用民主協商解決問題,實現黨群互通、上下溝通、部門聯通,逐步形成以街道、社區黨組織為主導的基層協商民主議事制度。例如,“民主議事廳”成功地解決了各類小區糾紛矛盾1000余件,在解決基層矛盾、化解糾紛等方面彰顯了“民主議事廳”在社會治理方面的優勢,實現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目標。[11]溫嶺市政協開啟“請你來協商”直播平臺,首次將民主懇談會融入政協協商中。安徽省亳州市政協通過組建專家智庫、打造“微協商”微信平臺、委員接待日等形式創新了履職平臺,為政協委員提供了更多參與協商的機會。
其次,重視人民政協在協商民主中的作用。人民政協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制度設置與機構,是實現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對人民政協的工作要求,即發揮好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的作用,圍繞民主和團結的主體,完成好黨和國家的中心任務。這一年,人民政協不斷完善其自身,力求更好地發揮在協商民主中的作用。一是認真落實關于中共中央政治協商民主建設重大舉措,進一步以全體會議為指導,繼續開展專題議政性常委會議、專題協商會、雙周協商座談會、對口協商會、提案辦理協商會,穩定推進協商議政格局。二是緊扣黨和國家中心工作履職盡責,諫真言、謀良策、出實招。將協商民主貫穿于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全過程,堅持實事求是、敢于直言,加強和改進政協民主監督工作,加強委員隊伍建設,引導政協委員勇于擔當責任,不斷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質,遵守憲法法律和政協章程,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揮好代表的作用。上海市黃浦區政協在2018年研究出臺了《委員履職工作規則》和《委員履職綜合評價辦法》,將履職情況進一步量化,營造政協旗幟鮮明講政治,履職為民講責任,改進作風講實效,遵紀守規講廉潔的氛圍。人民政協不斷豐富自身、完善制度,從而為協商民主的有效落實拓展了渠道,提供了保障。
(三)繼續堅持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2018年是廣西壯族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幾十年來,我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堅持了正確的方向,取得很大的成功。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為保障少數民族人民當家作主,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民族關系,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進步提供了制度保證。在吸取長期以來民族區域自治經驗的基礎上,2018年繼往開來,繼續堅持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首先,把堅持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同推動民族地方發展結合起來。鑒于歷史、地理等原因,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較為落后,由此影響了少數民族政治參與的能力和水平。對此,2018年,國家大力支持民族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從而為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運行創造了良好的經濟環境。一方面,實行優惠的財政政策與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加大對民族地區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打好攻堅戰,推動經濟與社會發展。2018年是國家脫貧攻堅的關鍵之年,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把打贏脫貧攻堅戰作為最大的政治責任和第一民生工程,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基本方略,全面打響“攻堅五年、圓夢小康”脫貧攻堅戰,扎實推進“八個一批”“十大行動”,脫貧攻堅成效顯著。[12]廣西集“老、少、邊、山、庫”于一身,是我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通過實行脫貧攻堅,減少貧困村、貧困縣,提高少數民族地區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進而促進政治參與意識的提高和人民真正當家作主。另外,在文化事業上,加強民族文化強區建設。廣西鼓勵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創作優秀作品,實施文化精品創作工程,組織文藝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推動文化產品創作生產環境不斷凈化、優化,為創造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品力作提供條件,大力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培育新型文化產業形態,有利于促進民族地方經濟增長與發展,進而推進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貫徹落實。
其次,以堅持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維護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一方面,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適合國情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維護民族團結是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遵循的基本原則,應予以堅定的支持,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民族團結就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線”。長期以來,黨和國家帶領各族干部群眾,嚴厲打擊一切反對民族團結、主張國家分裂的言行,把依法治國基本方略貫穿到民族工作各領域、各環節中,用法律來保障民族團結以及各民族工作的順利展開。同時,國家重視民族團結教育工作,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2018年,各地方民族工作相關部門全面、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如北京市制定《北京市民族團結進步創建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這是第一個全國省級層面關于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的專項行動計劃,推動該創建工作進機關、企業、街道社區、鄉村、學校等,力爭到2020年建設全國民族團結進步首善之區取得明顯進展。[13]北京市還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主題展,運用生動的圖文形式來宣傳黨的民族政策和北京市民族工作新成效,從而進一步推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的創新發展。另一方面,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自覺堅持統一與自治的有機結合,堅持民族因素與區域因素相結合,從而能夠處理好中央與地方、民族與民族之間的關系,不斷發揮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優勢。各自治民族地方通過這一制度,能夠處理好本地區與本民族的事務,依法保障各民族平等當家作主的地位,凝聚民族力量,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維護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促生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中國特色,為世界其他國家解決民族問題提供了典范。
(四)基層民主建設特色顯著
堅持和完善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發展基層民主,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保障人民群眾直接參與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直接行使民主權利的重要制度保證。一直以來,各地不斷豐富、創新基層民主形式,健全和完善選舉、監督體制機制。在此基礎上,2018年中國繼續推進基層民主建設,完善基層群眾自治制度。
首先,堅決貫徹黨的領導。基層民主建設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堅持黨的領導,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這一年,地方緊跟中央的腳步,落實各項制度法規與重大決策。如各地積極落實新頒布的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城市居民組織法等,將黨的領導貫徹在基層民主建設之中;一些地方積極將鄉村振興戰略與基層民主建設結合起來,發揮群眾的主體作用,促進脫貧攻堅、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同時,在全面從嚴治黨向基層黨組織深入的背景下,通過執政黨自身治理帶動、引領基層民主成為基層民主建設的重要方面。這一年,各地在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基礎上,深入推進“兩學一做”,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強化“四個意識”,增強“四個自信”,堅定政治方向,提高政治覺悟,嚴守政治紀律,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進行黨性鍛煉,不斷凈化黨內政治生態,從而為基層民主的發展提供優良的環境。
其次,加強基層民主制度化、法治化。這一年,先后修改、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關于黨的基層組織任期的意見》等重要的法律法規。這些法律法規為基層民主工作的有序開展提供了制度依據,有利于健全基層選舉、議事、公開、述職以及問責等機制,構建合理有效的制度體系,明確基層政府和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的權責界限,加強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規范建設,強化權力制約和監督,促進各地基層的實踐日益走向法治化。同時,各地也依據本地實際情況積極探索基層民主的法治化形式,如浙江省民主法治村設立公共法律服務點、村(社區)法律顧問制度,為基層群眾提供優質的法律服務。同時,一些地方還組織法治宣傳隊和社區志愿者隊伍,深入居民群眾中普法,切實推行村規民約、村務公開,并利用互聯網平臺等方式拓寬民主參與渠道,構建完善村務監督流程,切實推進基層民主和干部群眾的廉政建設。
最后,創新城鄉社區協商。根據《關于加強城鄉社區協商的意見》《關于加強和完善城鄉社區治理的意見》,提高社區居民議事協商能力,增強居民群眾協商意識,推動形成既有民主又有集中,既尊重多數人意愿又保護少數人合法權益的城鄉社區協商機制。在實踐中制定協商議事規則,開展城鄉居民能力提升培訓,促進多方主體參與,完善城鄉社區協商議事制度,為發揚基層民主搭建平臺,有利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 統一戰線與協商民主(谷臻小簡·AI導讀版)
- 批判與超越: 走出空想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的理論誤區
- 民國時期民控官的途徑與控案處置:以川政統一后的四川基層政權為例
- 堅守我們的核心價值體系和核心價值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文選(2012-2015)
- 思索·改革:財政補償與醫療衛生服務(谷臻小簡·AI導讀版)
- 中國現代化報告2017:健康現代化研究
- 中國式廉政:道路與模式
- 國家統一的系統演化動力:復雜性思維視角下的中國國家統一戰略
- 美國人眼中的中國形象
- 中國電影記憶與國家形象建構
- 政府職能轉變研究:廣東經驗
- 試點(“中國治理觀察”叢書)
- 明代外戚研究
- 深度:驚心動魄三十多年國運家事紀實
- 國民政府西藏政策的實踐與檢討(1927~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