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村鎮銀行發展報告(2020):共享式規模化發展
- 孫同全等
- 4584字
- 2021-01-06 19:01:35
序
筆者在寫這個序言的時候正是我國處于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目前抗疫斗爭已經取得了重大的階段性勝利,全國正在落實黨中央要求統籌抓好抗疫和復工復產工作的重要時點。疫情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在短期內產生了重大沖擊,當然對金融機構,包括村鎮銀行的業務工作也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
這部《中國村鎮銀行發展報告(2020)——共享式規模化發展》是由孫同全研究員領銜的課題組撰寫,這也是繼當時的村鎮銀行發展報告課題組2016年撰寫的第一部完整闡述我國村鎮銀行發展狀況的研究成果《中國村鎮銀行發展報告(2016)》和《中國村鎮銀行發展報告2017——建設智慧型社區微銀行》后,發表的第三部我國村鎮銀行發展報告。本報告闡述的內容主要是介紹和分析2018—2019年我國村鎮銀行年度發展狀況和就村鎮銀行發展中某一兩個重點關注的問題展開討論和研究。2016年的報告,由于是我國第一部村鎮銀行發展報告,因此較為全面而深入地研究了村鎮銀行自發起成立以來近十年的發展歷程、現狀、趨勢、政府法規政策、內外相關制度的作用和問題以及改革建議等方面的內容。而2017年和2020年的報告則是側重于就村鎮銀行當期發展中需要重點注意的某些重要議題進行討論與探究。
從2017年報告的標題就可以看出當時課題組關注和研究村鎮銀行在發展中需要注意的重點問題,報告的主題是探討村鎮銀行的社區微銀行基本特征和市場定位,以及怎樣利用金融科技和社區軟信息的優勢走智慧型社區微銀行之路。也就是說村鎮銀行的定位應是社區性和微型性質的銀行,應充分發揮、運用和開發社區客戶軟信息的優勢;同時需要與時俱進,進一步豐富和優化金融科技服務渠道,提高服務效率和水平,使村鎮銀行成為智慧型社區微銀行。2017年的報告還關注了村鎮銀行發展中的另外一個“短板”,即應更加注意解決西部農村欠發達地區和貧困地區村鎮銀行覆蓋率的問題。
從2018—2019年報告的標題也可以看出課題組在此期間關注和研究村鎮銀行在發展中需要注意的重點問題,報告的主題就是探討村鎮銀行規模化發展問題。報告從理論、政策和實踐的不同視角闡述、分析和探討了這一主題,具有針對性、前瞻性和一定的深度。報告認為,有關村鎮銀行規模化發展的管理模式可以概括為四種:一是在主發起行設立村鎮銀行管理總部或設立相對獨立的事業部(以下簡稱“管理總部模式”),二是設立獨立的金融機構控股公司或投資管理型村鎮銀行(以下簡稱“投管行模式”),三是設立地市級總分行制村鎮銀行(以下簡稱“地市總分行模式”),四是“多縣一行”模式。報告重點分析了樣本村鎮銀行的規模經濟及其社會效應,并以三個典型案例來分析上述四種村鎮銀行規模化發展模式的規模經濟及其社會效應(第一種管理模式案例在2017年發展報告中已經選用了)。報告的主要目的是通過這些分析,論證村鎮銀行規模化發展的重要性,特別是在經濟社會數字化大潮下,以互聯網和金融科技平臺為依托的共享式規模化發展的趨勢性和重要性。在肯定現有村鎮銀行規模化發展政策的正確方向和積極作用之外,也提出了政策改進的方向。
在此,筆者想談一點個人的看法和體會。筆者同意課題組在2020年報告中關于適度規模化發展是突破村鎮銀行發展困境,為村鎮銀行提高管理效率、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創造條件的重要途徑的觀點和論述。村鎮銀行集約化、規模化發展試點應多條腿走路,既繼續現有的試點模式,又增加多模式或復合模式試點。同時,需要特別關注的是村鎮銀行必須始終堅守服務縣域和社區,必須堅持專注“支農支小”信貸主業的定位,提升服務農村普惠金融和鄉村振興戰略的能力。筆者想強調的是村鎮銀行規模化可持續發展與堅守縣域和專注主業應該是對立統一、相輔相成的關系,而不應是只強調兩者中的任何一方,排斥或忽視另一方的關系。適度擴大經營和地域規模,不應是貪大求洋,跳出縣域發展和追求大客戶放大額貸款,而應是更好更多地在中西部農村發展,尤其是覆蓋貧困縣域的鄉鎮和村莊,服務更多的小微企業、農戶和社區居民。村鎮銀行堅守定位,應做小、做強、做美、做特,追求與農村社區共同可持續發展。本報告課題組在報告中也闡述了這兩者的關系。我們尤其要注意認真嚴肅地吸取一些城市商業銀行和農村商業銀行純商業化追求的教訓,即熱心于擴大規模,卻偏離主業的教訓。
另外,針對中西部農村地區,尤其是貧困縣村鎮銀行覆蓋不足的現狀,應該在政策上鼓勵有實力的銀行在這些地區設立多種形態專注服務小微企業和農戶的村鎮銀行。到2019年9月,全國還有540個縣市未設立村鎮銀行,其中471個在中西部地區,絕大部分是國定貧困縣或連片特困地區縣。我國連片特困地區縣共有832個,已有450個國定貧困縣和連片特困地區縣設立或規劃設立村鎮銀行,其他的貧困縣也應盡快用多種形態實現村鎮銀行貧困縣域的全覆蓋。
從目前已經面世的上述這三部《中國村鎮銀行發展報告》的內容來看,都尚未涉及全國村鎮銀行的宏觀發展現狀,即從村鎮銀行總體的財務績效和社會績效的視角衡量,沒有對全國村鎮銀行的狀況進行闡述。已面世的三個報告主要是分析100多個案例的數據情況并得出相應的結論,而這些案例基本上是屬于那些自認為表現較好的銀行所報的數據,因此,缺乏全國村鎮銀行總體情況的代表性。這個問題的主要原因是獲取不到相關的權威數據。為此,對全國村鎮銀行的宏觀發展現狀的闡述,要么回避,要么只能間接地從一些業內人士或公開的片段、零散的信息和描述中做個很粗略、不精準的大體推斷。2017年報告的序言中有一句“村鎮銀行之間的發展并不平衡,整體呈現紡錘發展態勢,一部分發展勢頭良好,大部分平平淡淡,也有一部分舉步維艱”。
筆者認為,考慮到缺少宏觀闡述的報告,不能算是個完整全面的行業發展報告,因此,在沒有權威數據和準確情況的條件下,如能粗略補上這部分,只要沒有大的誤差,有比沒有強。所以,筆者根據不同來源的信息加上自己的判斷,在此也只能做個大概的粗線條的估斷,也可能不能較準確地反映實際情況,在此僅供讀者參考和批評。
筆者得到的信息中比較多,也是比較相似的看法大體是:如果從財務數據、資產質量和管理水平分為優良、一般和差等的角度看,村鎮銀行總體上在前兩三年大體各占三分之一。但到2019年則“差等生”比重上升。2020年春節開始的新冠肺炎疫情又是一場嚴峻的挑戰與考驗。還有業內人士認為村鎮銀行好、中、差的分布呈中間大、兩頭小的“紡錘”形狀。也有人認為從地區分布看,中部地區的村鎮銀行狀況相對較好。中國銀保監會副主席祝樹民指出,村鎮銀行在快速培育發展的同時,也存在一些突出問題,主要是少數機構偏離定位,如“離農脫小”、主發起行履職缺位、外部人控制等。還有人指出,一些機構存在功能定位不清、公司治理不完善、市場競爭力弱、信用風險管理能力不高、內控制度執行有效性不足等問題。
村鎮銀行狀態好壞的外部條件主要與近年來經濟下行、市場競爭加劇以及扶持政策有關,內部因素則主要是主發起行是否得力(意愿、責任擔當、能力、技術)、村鎮銀行領導人和團隊是否德才素質較強,以及與內部管理運行機制和風控水平有關。
2020年村鎮銀行發展報告也十分重視數字金融的作用。報告提出,在數字化時代共享經濟是大勢所趨,共享式的金融科技服務平臺是村鎮銀行克服規模不經濟的重要出路。有條件的村鎮銀行管理總部和投管行可以自建平臺,也可以向外輸出服務能力。未來,專業的金融科技服務平臺公司也會在村鎮銀行共享式規模化發展中大有作為。對此,筆者也十分認同。
疫情發生以來,一些小微企業有的無法開工營業,有的門庭冷落。不僅收入驟降,還需承擔物業租金、人工等運營成本。一面是企業停擺、營收為零,另一面是各種硬性成本支出不可避免。小微企業和農戶普遍存在現金流上的壓力,需要金融支持。對于以長尾客群為主要服務對象的包括村鎮銀行在內的中小金融機構來說,這也意味著短期內他們將面臨逾期率、資產不良率升高的壓力。
近幾年來我國數字經濟和數字金融有了較大發展。此次疫情加速了互聯網經濟的滲透,金融科技發展帶來的線上服務優勢更為凸顯,數字化經濟融合發展的速度也在進一步加快。由于疫情管控,一般人員間的接觸和流動大幅度降低,基于移動數字終端的線上商業模式變得更為活躍,大眾也主動或被動地接受和習慣在線服務的模式,這彰顯出數字經濟發展的價值和潛力。而且從長期看,服務小微企業的線上化、數字化普惠金融業務是未來的一個發展趨勢。但同時要看到在農村金融市場,運用“線上+線下”的運營模式和經營方式將會是優勢疊加的不二選擇和發展方向。
金融機構也在及時調整與完善業務模式和運營方式。疫情之下,很多金融機構,包括一些村鎮銀行,為消費者加強了在線的“非接觸式”業務,強化疫情防控的金融支持。以科技為內核的線上金融服務,主要通過視頻面簽、線上信用審核、自動化流程、智能風控等方式為用戶提供便捷、快速、可靠的金融服務,從而在疫情特殊時期為廣大中小微企業尤其是受困企業做好金融支持。從具體實踐來看,金融業通過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技術來提升傳統金融的效率,解決傳統金融的行業痛點;新興的金融科技行業強化技術優勢,并尋求與傳統金融的合作。在這次疫情期間,部分傳統銀行的貸款業務多有停頓,但網絡銀行如新網銀行的小微貸款申請并沒有下降。螞蟻金服的數據也表明,有一半以上的小微企業打算向網絡銀行借款。
做好線上業務,金融機構首先需要增強自身金融科技的硬實力,加強研發投入。金融機構業務制度和業務流程也要相應調整,使之適應線上辦理業務的需要。同時,加強與其他部門的互動,加強數據共享。小型金融機構一般自身缺乏研發投入,可以借助有實力的主發起行、管理總部、投管行或與有公信力、有誠信的金融科技公司加強合作,提高金融科技應用能力。在這些方面,已有不少的實踐探索和成功案例。
像村鎮銀行這樣的小銀行與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農戶等受疫情嚴重影響的群體實際上也是一種“唇齒相依”的關系。真正愿意深耕普惠金融、著眼長遠發展的規范的村鎮銀行要總結經驗教訓,認真開展自身戰略和內部管理的反思、調整和提升。要針對不同類別客戶,圍繞其生命周期特點分類施策,做好貸后管理工作,防范風險,實現可持續經營。村鎮銀行也應運用多途徑措施,加大對在線服務模式的應用創新,在做好線下服務的同時,推動自身線上服務轉型。
銀保監會在《推動村鎮銀行堅守定位 提升服務鄉村振興戰略能力的通知》中提出了“村鎮銀行監測考核基礎指標表”,要求各項貸款占比≥70%;新增可貸資金用于當地比例≥80%;農戶和小微企業貸款占比≥90%;戶均貸款≤35萬元人民幣。到目前為止,全面達到指標的村鎮銀行并不多。這說明以普惠金融理念踐行金融扶貧的村鎮銀行還有限,根本原因是它們終究是追求利潤的商業銀行。這就使筆者又想起我們在2017年報告中提出的應鼓勵倡導、支持和探索真心深耕與服務普惠金融低端客戶的“社會企業”類村鎮銀行發展的建議。目前,我國開展的對小微企業和貧困農戶的金融扶貧多為特惠金融手段,2020年以后的金融扶貧,應逐步改為無須財政貼息、擔保和備付金為前提條件的可持續發展的普惠金融手段為弱勢群體服務。其實像中和農信和一些公益小貸組織和資金互助合作金融組織,它們基本具備了轉型為“社會企業”類村鎮銀行的條件,只要有政策法規的鼓勵支持,還將會涌現出新一批這樣的社會企業。在此,筆者再次提議,我們是追求全國人民共同富裕目標的社會主義國家,金融監管部門和有情懷、有擔當、有社會責任追求的企業家應在金融組織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補上這塊短板。
杜曉山
2020年4月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