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學型高校教師區分性評價研究
- 周景坤等
- 1586字
- 2021-01-05 16:29:41
第一節 高校教師評價的目的和意義
對教育教學工作進行科學的評價,有利于促進教師職業發展,有效地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一 高校教師評價的目的
一般地,理論界將高校教師評價的目的分為獎懲性和發展性兩種,存在終結性評價與發展性評價之爭。終結性評價是指通過鑒定,為教師的獎懲等決策提供依據;發展性評價是指通過“診斷”教育方案或計劃及教育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提高實踐中正在進行的教育活動的質量。
前者采取自上而下的實現方式,是在教育活動發生之后的判斷;后者屬于自下而上的模式,一般發生在活動進行的過程之中。相應地,“獎懲性”的評價目的是依據一定標準對教師的工作優劣情況進行判斷,并依此實施獎勵或者懲罰,著眼于面向過去的總結性目的,側重采用剛性策略;“發展性”的評價目的是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對教育教學工作現狀進行客觀描述和分析,對缺陷和不足做出診斷,促使教師不斷總結、改進工作,調動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最終全面提升教育教學質量,著眼于面向未來的過程性目的,側重采用柔性策略。
前者的優勢在于,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強力促進改革;后者的優勢在于及時發現問題、服務決策,教師樂于接受,并對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有效的指導。前者的弊端在于,其終結性的實現目的和自上而下的實現方式會使得教師與評價者之間關系緊張,不利于調動教師的內在動力;后者的弊端在于,由于其主張在沒有獎懲的條件下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形成實施標準的模糊性、實施手段的溫和性等特點,評價者和評價對象缺乏專門的培訓,容易導致評價拘泥于形式主義。
二 高校教師評價的意義
高校管理科學化的重要標志之一就是師資隊伍管理的科學化,而教師評價是教師隊伍科學化的正確途徑,是實現高校管理科學化的有效措施。教師評價是促進高校管理科學化的核心因素,是對教師工作現實價值的判斷,是提升教育教學發展水平的有效途徑。缺乏系統、科學的教師評價制度,將使教師管理的基本環節相互脫節而不能形成有序的機制,或者因環節不健全而失去應有的管理效果。科學有效的“教師評價”機制對于促進教師自身專業的提升和高校的長遠健康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意義。
(一)有利于甄別教師資格
我國《〈教師資格條例〉實施辦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等法律法規明確規定,教師資格標準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身份、思想品德條件、學歷和教育教學能力條件四個方面。對教師進行客觀、科學的評價,是使教師具備一定資格標準的重要手段。借助教師評價,可以衡量每個教師的素質是否符合上述標準,及時甄別其是否適合承擔特定的教育教學任務。
(二)有利于教師隊伍管理的科學化
師資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高校硬件基礎設施逐漸趨于同質、難以拉開差距的現實下,辦學質量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其教師隊伍的優良與否,因此,高質量的師資管理是高校所追求的目標。教師評價的指標體系和評價標準為教師隊伍的科學管理提供了可靠的依據和客觀的標準。在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和學校培養目標下,建立一定的指標體系,對教師的政治業務素質、教育教學能力等進行評價,為教師隊伍的管理提供了科學標準和可靠依據。
(三)有利于幫助教師提升業務素質
教師評價的指標和標準體現了黨和國家對教師的要求,體現了高校的發展目標,不僅為廣大教師樹立了高質量的標準,也為教師自覺提高自身的政治業務素質提供了明確的方向。使用現代教育評價的理論和方法科學地衡量教師的工作質量,能有效地督促教師按照評價標準來提高自己,達到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目的。科學的教師評價能夠幫助教師發現其業務素質上的薄弱之處,并提出新的促進其專業發展的意見和建議,以促使教師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四)是衡量教師績效的有效工具
教師評價可以評判教師是否履行其應盡的職責,是否達到了教育教學的要求。構建科學、合理、統一的教師評價指標體系,形成具有較高效度和信度的評價結果,是教師專業技術等級崗位晉升和績效工資發放的科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