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動視角下現代漢語立場表達研究
- 郝玲
- 5424字
- 2021-01-05 16:31:56
第二節 理論背景和研究方法
一 理論背景
(一)互動語言學理論
1.互動語言學的發展
20世紀末以前,語言研究的對象大多是孤立的書面形式,語言材料多由研究者自己內省。這種內省式的語料與鮮活的現實語言畢竟不同,往往不盡一致,由此開展的研究可能會有片面性和主觀性的問題。為了揭示語言運用的真實面貌,許多學者將目光投向了真實、自然的語言。于是,自然口語逐漸被納入語言學的研究范圍。將口語作為語言研究的對象,是互動語言學的發展邁出的第一步。
互動語言學又受到了功能語法和會話分析的巨大影響。功能語法強調語言形式和話語功能之間辯證關系,認為語言是社會交往的工具,語言系統的形成是人們在長期交往中追求實現各種功能的結果。會話分析研究互動中談話的規律,提出“互動中的交談”統攝一切實際交際過程中自然發生的言語活動。會話分析開發了一系列方法論工具,從真實、自然的語料中,以互動導向為基礎重新構建分析范疇、歸納經驗。會話分析將言語交際視為社會互動的觀點及微觀分析工具等均對互動語言學有著重要意義(參見羅桂花,2012)。
2001年Selting & Couper-Kuhlen主編的論文集《互動語言學研究》問世,收錄了14篇論文,分兩大議題,分別討論了互動中的語言結構以及互動順序與語言行為的關系。該書正式提出了“互動語言學”這一名稱,標志著互動語言學逐步走向成熟。
2.互動語言學的核心理念和目標
互動語言學的核心理念是從社會交際互動(Social Interaction)之中來了解語言的結構和使用的。互動語言學的研究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從語言的各個方面(音韻、形態、句法、詞匯、語義、語用)來研究語言結構和使用方式是如何通過互動交際來塑造的;二是研究在社會交際中,互動雙方需要完成的交際功能和承擔的會話行為(Conversational Actions)是如何通過語言來實現的。互動語言學就是考察和研究日常真實互動過程中的語言使用情況,探討語言結構及其運用模式與互動交流是如何相互影響的。互動語言學研究者主要解決兩種類型的問題:一是互動者是利用什么樣的語言資源來表達具體的會話結構并完成互動功能,二是具體語言形式及其使用方式會生成什么樣的互動功能或會話結構(Selting & Couper-Kuhlen,2001)。
互動語言學的最終目標是更好地了解互動如何生成和塑造語言,具體語言又是如何影響和塑造互動行為的。在互動語言學看來,語言首先是互動的工具,互動塑造語言,并使語言日益適應其生存的環境,反過來,語言也塑造了互動。互動語言學感興趣的是探索參與互動的社會成員如何在互動過程當中共同構建、協調他們的話語和行為,并最終共同構建他們的社會身份。
3.互動語言學的主要學術觀點
互動語言學認為語言產生于互動,互動塑造語言,語言結構和意義是話語參加者協作互動的產物。互動語言學的基本觀點可概括為以下幾點(參見林大津、謝朝群,2003)。
第一,互動語言學認為語義、功能和句法結構并非是抽象的、事先存在于人腦中的,而是在實際交互中浮現、變化的。語法是在互動中,從參與者主體間的理解中浮現出來的,并且在互動中為了滿足不同的交際需要而經歷連續的變化。語言的結構和意義是話語參加者之間協作、互動的產物,而不是說話者個人的產物。
第二,互動語言學強調實證研究,倡導基于真實情景中的自然語料的研究,對口語會話中的各種語言現象進行合理描述和解釋。
第三,語言與互動之間存在辯證關系,語言發生在社會互動當中,互動交際形成并塑造語言,而語言本身作為一種社會行為同時又能塑造社會互動。
第四,語言的意義在情景互動過程中產生,并隨互動的發展不斷變化,是說話者和接受者共同協商的產物。句子的生成是說話者和接受者在交際過程中互動的產物,不僅與說話者有關,還關系到接受者,因為說話者在互動中往往需要根據接受者的反應調整話語。互動語言學研究證明,語言形式和結構必須從更加情景化、語境化的角度加以研究。
第五,語法是可重復使用的片段、結構、模式或公式的集合。語法是在社會生活中,由于同樣的交際需要總是反復發生,為解決反復發生的需求而進行的語言運用逐漸沉淀成“語言常規的結晶集”。言語互動是語法這種重復模式的發生地與發現地。
第六,在互動語言學看來,語法與社會互動息息相關,語法組織社會互動,社會互動也組織語法;語法從本質上說就是一種社會互動模式,它是一套反復出現的話語模式。在社會互動過程中,語言的語法結構與人類情景化行為結構是相互影響的。
(二)會話分析理論
20世紀60年代,美國社會學家Sacks,Schegloff和Jefferson等人對自然會話特征及制約機制進行研究,總結出人類會話的原則、結構和模式,探討了會話背后的社會秩序,從而開創了會話分析理論(Conversation Analysis,CA)。會話分析學家用開創性的研究方法揭示了表面看起來雜亂無章的會話實際上具有的基本結構和規則,每個會話參與者都必須遵守一定的規則,只有這樣會話才可能進行。
會話分析尊重對語言事實的挖掘,強調使用自然情況下發生的口語交際的錄音和錄像資料作為研究素材。為了所獲語料能夠反映人類言語交際的真實樣貌和微小細節,會話分析理論反對使用經過人為控制的任何語料。
會話分析通過對日常會話結構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一整套分析的概念和工具。從理論上說,其主要貢獻在于用事實說明了談話是有強烈的結構規則可循的。會話分析所帶來的會話結構、語法結構與人的社會關系等問題促使人們更深入地理解語言的性質和語法的性質(徐大明、陶紅印、謝天蔚,2012:56)。
會話結構分析提出了一些理論概念,下面我們對話輪、相鄰語對、優先結構、序列組織作簡單介紹。
1.話輪
話輪(Turn)是Sacks等提出的理論概念,把會話參與者在會話過程中所得到的一次說話權,以及從得到這個說話權開始到想放棄說話權或者不得不放棄說話權為止所說的話稱為一個“話輪”。會話過程就是以話輪的不斷交接為基礎來完成的,得到話輪再放棄話輪,一個話輪接一個話輪。
(1)話輪交接
Sacks提出了話輪交接系統(Turn-taking Systemfor Conversation),并用兩個要素和一個規則來描述這個系統。這兩個要素是指話輪構成要素和話輪分配要素,一個規則是指轉換的具體實現規則。Sacks等指出,會話之所以能夠有序進行,一次只有一個人講話,很少出現重疊和沉默,就是因為這套控制話輪交接的機制在起作用。
(2)話輪打斷和話輪重疊
“話輪打斷”是指說話者未說完話時,聽者想得到發言權,打斷說話者的話輪,獲得說話權。Sacks等(1974)指出,在實際的交際中經常有打斷行為的發生,打斷行為能使受話者迅速獲得話輪,改變正常的交際模式。
劉虹(2004)把聽話者進入話輪的方式分為正常自選方式和非正常自選方式。非正常自選方式指“聽話者在說話者的話輪未完成時介入的自選方式”,那么打斷就屬于非正常自選方式。劉虹認為,打斷可分為非合作型故意打斷、合作型故意打斷和非故意型打斷。
史磊(2007)認為,言語打斷是指交際的一方在當前說話人結束話輪前開始講話,爭搶了當前說話人的發話權,致使當前說話人停止說話。言語打斷不僅僅是對話輪轉換規則的違反,還是對語言和社會行為規范的違反,它會因說話人的目的和個人交際策略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話輪重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Sacks(1974)認為,重疊的原因是在上一個說話者未選擇下一個說話者時,聽話者競相開口說話、爭奪話輪;或是由于在話輪結尾處音節延長造成的判斷失誤。劉虹(2004)指出重疊的原因有七個:為了競爭話輪故意打斷;把句子的完成當作轉換關聯位置;說話者放棄話輪后,為了打破沉默繼續說話,與下一個說話者稍遲開始的話重疊;說話者放棄話輪后又補充說話,與選定的下一個說話者重疊;在轉換關聯位置上,因上一個說話者未指定下一個說話者,兩個人同時自選索取話輪引起重疊;在轉換關聯位置上,自選的說話者與被選定的說話者爭奪話輪引起重疊;聽話者預測說話者將要說的話語,與說話者一起完成句子。
2.相鄰語對(對答結構)
相鄰語對(Adjacency Pairs)指的是兩個相連的話輪,它們發自不同的談話人,但關系非常密切,有第一個話輪就必有第二個話輪。Schegloff和Sacks(1973)認為,相鄰語對是會話分析的基本單位,常見的相鄰語對有“致意—致意”“詢問—回答”“告別—告別”等類型。Schegloff,E.A.(1978)認為相鄰語對有以下五個特征。
(1)由兩個話輪構成;
(2)兩個話輪相鄰接;
(3)兩個話輪各由不同的說話者說出;
(4)第一部分在第二部分之前;
(5)第一部分所屬的相鄰語對的類型關系到第二部分的選擇。
劉虹(2004)指出,在日常生活中,組成相鄰語對的兩個語句常常并不相鄰,她將相鄰語對稱為“對答結構”,并把這種相關語句的前部分稱為“對答”的“引發語”,后部分稱為“應答語”。她將相鄰語對的特征重新歸納,概括為以下四點。
(1)由兩個或兩個以上分屬不同話輪的連續語句構成;
(2)這些語句分別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說出;
(3)語句的順序是固定的,即引發語在前,應答語在后;
(4)引發語和應答語相互關聯,引發語對應答語的生成和選擇有一定的制約作用,即引發語發出后,應該引發相對應的應答語。
3.優先結構
相鄰語對中所有可能跟引發語配對的應答語并不具有同等的地位,有一組優先結構在起作用。Heritage(1984b)認為,那些被簡單的、不被拖延執行的行為可以定義為優先結構,而那些被修飾、被解釋、被拖延執行的行為是非優先結構。交際者執行優先結構和非優先結構的方式是不同的。優先結構的執行是直接的,往往沒有拖延現象;非優先結構的執行則不同,往往伴隨著話輪間拖延等現象。從社會交際效果來看,優先結構有助于建立和維持交際者之間的和諧友好,而非優先結構則不然。優先結構是結盟型的,有助于團結,非優先結構則不然。非優先結構的執行策略,是指交際者為了維持和諧的交際關系,往往會采取一些必要的策略。常見的策略如話輪間沉默、話輪前拖延、對對方表示感激、形式化同意、弱化非優先結構的語力、預先重述、解釋理由等。
4.序列組織
Heritage,J.和D.Maynard(2006)認為,序列組織是話語獲得意義的主要途徑,同時也是建立、維持和操控宏觀社會與機構身份的重要途徑。序列(Sequence)是會話行為的組織方式(Schegloff,2007)。一個序列包括多個連續話輪,話輪之間相互連貫,共同完成一個特定的行為或活動。
(三)立場三角理論
Du Bois(2007)認為,立場是社會行為人的一種公開的社會行為,利用語言、動作姿態、其他符號等顯性的交際手段在對話中實現。立場表達是社會行為人在社會文化領域的價值維度上,評價客體、定位主體、調整與其他主體的關系。按照Du Bois的觀點,立場表達是一個言語互動過程,互動參與者利用各種語言手段(語音、形態、詞法、句法等)在互動過程中表達立場,立場通常由互動雙方來建構。
Du Bois提出“立場三角”理論框架來分析日常會話中互動雙方如何表達立場、人們如何使用立場及立場在語言和互動中扮演的角色和發揮的作用。立場表達行為包含三個元素:立場主體1(Stance Subject1)、立場主體2(Stance Subject2)和立場客體(Stance Object)。前兩者為互動雙方,立場客體指的是互動者所談論的話題或焦點(人物、事件、問題等)。在立場表達行為中立場客體可能是一樣的,也可能在話語活動中發生改變,見圖1-1。
圖1-1 立場三角(Du Bois,2007:163)
立場表達行為又含有三個子行為——評價(Evaluate)、定位(Position)和離合對應(Align)。
“評價”指立場主體導向立場客體,認為客體具有某些特定性質或價值,即發表自己的觀點或看法。評價是以客體為導向的、以客體為中心的立場行為。
“定位”主要是社會行為者在責任上的定位,并引起社會的價值判斷,分為情感和認識兩個方面;是立場客體導向立場主體,使立場主體在情感方面和認識方面選定一個位置,立場主體在情感上被定位,也在認識上被定位。因此,定位后的立場可進一步分為情感立場和認識立場。情感立場通常涉及諸如喜歡或不喜歡、高興或不高興等;認識立場涉及諸如知曉或不知曉、確信或懷疑等認識。
“離合對應”是衡量兩個立場主體之間關系的行為,指兩個立場主體之間的關系是“趨同”或“趨異”,它是一個可調節的連續統,從雙方的評價、情感及認識相同或近似,到雙方的評價、情感及認識相反。離合對應是一個連續變量而非二元變量,因為交際主體在采取模糊交際策略的同時也在微妙地監控和調節他們之間的立場差異。
Du Bois對立場的定義和研究模式解決了日常會話中什么是立場、互動雙方如何表達立場、立場的類型、立場浮現的語境化、立場在語言和互動中扮演的角色和發揮的作用等問題。他為以后的研究建立了一個理論框架,以此來解釋立場在互動交際的背景中是怎樣產生和被理解的。此研究模式得到了學界廣泛的認可,產生了重要的影響,許多研究都是在“立場三角”理論框架和研究范式下進行的,也為我們的研究提供了方法和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一)會話分析方法
我們運用會話分析的概念和分析模式,從話輪轉換、話輪打斷與重疊、話輪分配、相鄰語對、優選結構、序列組織等方面,綜合考察互動交際中立場構建的情況,以解釋不同立場類型的識別、理解、表達的特點和規律。
(二)立場三角分析法
立場三角為全面和正確地理解話語立場提供了可以分析的理論和工具(姚雙云,2012)。本書采用Du Bois(2007)提出的立場三角分析模型來討論現代漢語口語會話互動過程中的話語立場。
(三)綜合運用動態與靜態相結合、歸納和演繹相結合、描寫與解釋相結合的方法
我們既注意從靜態的角度描寫立場表達的語言手段,闡述影響立場構建的因素,又注重從動態的角度分析立場主體間的立場接收及識別、互動與調節、協商及互解的過程。通過靜態描寫與動態分析相結合的方法,深入揭示立場表達的基本規律和特征。
我們運用歸納法從大量的事實中歸納出立場的上下位類型,并從語境對立場構建的作用作演繹性分析;既強調細致描寫立場表達的詞語、話語標記語、構式、關聯標記句等語言手段,又注意解釋在交際、語境等多重因素影響下的立場形成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