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國內外研究現狀

Du Bois(2007)指出,我們使用語言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表達一定立場。近二十幾年來,關于“話語立場”問題,國外相關學者已公開出版了多本專著和論文集,如Thompson & Hunston(2000)、Gardner(2001)、Mushin(2001)、K?rkk??nen(2003)、Keisanen(2006)、Englebretson(2007)、Jaffe(2009)、Hunston(2011)等。“話語立場”問題吸引了國外眾多功能語言學、社會語言學、互動語言學研究者的關注,目前我們已見到關于英語、芬蘭語、法語、土耳其語、印度尼西亞語等語言中的話語立場問題的諸多研究成果。

一 國外關于“話語立場”的不同觀點和研究范式

國外很多學者認識到話語立場的重要研究價值,相繼出現了一批有價值的研究成果。根據學者們對“立場”的不同看法,我們把相關的研究成果分為以下三類。

(一)“立場”是詞語的內部語義

最先明確提出“立場”這一概念的是Biber & Finegan(1988),他們將立場定義為“說話者或作者對信息的態度、感覺、判斷或者承諾的顯性表達”。之后又對立場的定義作了進一步完善,表述為“對于信息命題內容的態度、感覺、判斷或承諾的詞匯或語法表達”。Biber等(1999)明確提出,除了交流命題內容,說話者和作者通常還表達個人感覺、態度、價值判斷或者評估,即“立場”。立場意義的表達方式眾多,包括語法手段、詞匯選擇和副語言手段等。Conrad & Biber(2000)進一步明確了立場的三個范疇:認識立場(Epistemic Etance)、態度立場(Attitudinal Stance)、風格立場(Style Stance)。認識立場是指對命題確定性、可靠性、局限性的評論,以及對信息來源的評論;態度立場是表達說話者的態度、感覺或價值判斷;風格立場是表示說話人或作者如何說或者寫。

(二)“立場”是語言形式在特定語境中的特定話語功能

Ochs(1996)在研究語言與社會文化的關系時提出,立場作為核心,與時間/空間位置、社會身份、社會行為一起構成語言建構社會文化的四個功能維度。作者將立場定義為“社會公認的意向”,并區分了兩種立場:認識立場(Epistemic Stance)和情感立場(Affective Stance)。其中,認識立場指的是知識或信念,包括對知識確定性的程度、命題真實性的承諾度、知識的來源等。情感立場指的是心情、態度、感覺和意向以及情緒的強度。立場是社會行為和社會身份的核心意義成分,認識立場和情感立場在社會生活的構成中具有特殊的功能和核心的地位。

Berman等(2002)提出了“話語立場”(Discourse Stance)的分析框架。話語立場包括三個相互聯系的維度:取向(Orientation)、態度(Attitude)和概括性(Generality)。取向維度是“發送者”(Sender)、“文本”(Text)和“接收者”(Recipient)。態度維度包括認識態度(Epistemic Attitude)、道義態度(Deontic Attitude)和情感態度(Affective Attitude)三種類型。認識態度是從可能性、確定性、信息來源等角度考察認識主體與命題之間的關系;道義態度是指對當前話題采取一種判斷性的、規定性的或評價性的審視;情感態度是指認識主體關于某一事態的情緒。“概括性”維度考察所指人物、時間和地點一般化或特殊化的程度,包括指稱(個人或具體化指稱、類指、非人稱)和量化。Berman著重考察語言形式如何被用來滿足既定的話語功能。

Hyland(2005)以“形式—功能”為研究路徑,將立場定義為“作者的語篇‘聲音’或者社區公認的個性”,是作者展現自己和表達判斷、意見和承諾的方式,包括作者對特定信息的態度、作者對信息真實性的確定程度、作者獲取信息的方式以及作者對待信息和讀者的視角(方梅、樂耀,2017:14)。Hyland還討論了立場的表達手段,包括閃避語、強勢語、態度標記和自我提及等。在Hyland的研究模式中,立場包括言據性(Evidentiality)、情感(Affect)和出場(Presence)三個范疇。“言據性”指作者對所展示的觀點的可信度及他對讀者的潛在影響的承諾表達;“情感”包括個人的和專業的態度,包括情緒、視角和信念;“出場”指作者在文本中投射自我的程度。Hyland對立場的研究展現了作者如何在文本中定位自己,突出了立場標記在書面語篇中的作者導向功能。Hyland強調以“作者”為核心,“立場”本質上是說話者的意義(羅桂花,2014:44)。

在功能視角的立場研究中,立場不再是某些語言手段和語言單位所具有的內在意義,而是語言形式在特定語境中完成的特定話語功能。在這一模式中,不僅某一話語立場具有多種語言表達手段,某一語言手段也會因語境多樣性而具有不同的立場功能。

(三)“立場”是交互主體間的一種言語行為

隨著會話分析和互動語言學的發展,研究者們開始將立場置于社會團體的互動中進行考察。Du Bois(2007)分析了日常會話中互動雙方如何表達立場、人們如何使用立場及立場在語言互動中扮演的角色和發揮的作用,這就是“立場三角”理論。立場可以理解成一個三角行為,它涵蓋了“評價”“定位”和“離合對應”等功能,這三個子行為并非相互分離、各自獨立,是說話者一個立場表達行為的三個不同方面,是互動參與者在話語活動中同時實施的子行為。

Englebretson(2007)采用在語料庫中檢索與“stance”搭配詞語的方法,考察了自然會話和寫作中“立場”一詞表達的意義。通過對語料庫用例的定性分析,他提出了定義立場的五條原則:(1)立場表達發生在身體行為、個人態度/信仰/評價、社會道德三個層面;(2)立場是公開的,可以被他人察覺并可以解釋;(3)立場本質上是互動的,由參與者協商而構建;(4)立場是索引性的,能喚起巨大的社會文化框架和現實背景;(5)立場表達會產生結果,會對參與的個人或團體產生一定的影響。定義立場的這五條原則為識別和判定立場標記提供了學理上的依據(參見姚雙云,2012:112;羅桂花,2014:45;方梅、樂耀,2017:19)。

我們看到,雖然國外大多數學者已經認識到話語立場重要的地位及其研究價值,但從目前的研究成果來看,有關立場的內涵和界定問題還沒有形成統一的認識。

二 國內關于漢語“立場”問題的研究

國內漢語學界對漢語中“主觀性”問題的研究已有多年歷史,但是對話語立場的關注是近些年的事。國內較早引進和采用“立場”概念和理論的是劉婭瓊、陶紅印(2011),之后對漢語“立場”表達問題的研究逐漸多了起來,但也是以引介國外主要論著開展研究的,如姚雙云(2011)、羅桂花(2014)、郝玲(2015)都對Englebretson(2007)的論文集《話語中的立場表達:主觀性、評價與互動》作了不同的評介。有關漢語立場研究最為系統、全面的是方梅、樂耀(2017)的《規約化與立場表達》,該書對國內外立場研究的重要文獻進行了系統性梳理,探討了漢語中言者立場表達的常見形式、立場表達形式的來源以及立場表達的特點,通過個案分析了漢語立場表達在話語中浮現特征、話語條件、語用推理機制等若干理論性問題。通過對相關文獻的梳理,我們將關于漢語“立場”問題的研究分為以下兩大類。

(一)引介、綜述類研究

姚雙云(2011)在《〈話語中的立場表達:主觀性、評介與互動〉評介》中引介了外國語言學反映立場問題研究最新動態的論文集(Stancetaking in Discourse:Subjectivity,Evaluation,Interaction)。該論文集匯集了關于英語、芬蘭語、印度尼西亞語等語言的立場問題研究。梁鳳娟(2011)在《〈立場——社會語言學視角〉評介》中指出,21世紀初期語言學及相關學科領域的研究者對“立場”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而以往研究主要從系統功能語言學、語用學等角度進行,著眼于識別立場的詞匯語法實現形式、關注其語義的歸納和描述。羅桂花(2014)在《立場概念及其研究模式的發展》一文中指出,國外學界對立場內涵的認識存有較大爭議,由此形成不同的研究模式。總的來說,近年來有關立場的引介、綜述類研究開闊了我們的研究視野,在理論和研究方法上為我們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借鑒。

(二)對漢語“立場”具體問題的研究

國內學界目前關于漢語“立場”問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漢語立場表達手段和某種語篇類型中立場問題兩個方面。

1.漢語立場表達手段的研究

有關漢語立場表達手段的研究成果較為分散,多為個案性的,主要從詞語、話語標記語、結構/句式、語用語類四方面進行研究。

(1)詞語方面

陶紅印(2003)從語音、語法和話語特征的角度分析漢語“知道”格式,認為該格式表達說話人的認識立場。方梅(2005)對能夠表達立場的認證義動詞進行了系統研究。董秀芳(2005)考察了漢語人稱代詞的非常規使用情況,認為不同人稱代詞的選用與說話人、受話人的親疏關系有關。鄭友階、羅耀華(2013)運用話語立場原則和立場三角的方法分析了自然口語中的“這”與“那”,文章認為自然口語中的“這”與“那”具有標示主觀評價的語用功能,自然口語中“這/那”對客體進行評價,對主體進行定位,并且與其他主體建立聯系,其話語功能本質就是表達話語者的立場,形式上成為主觀性話語立場表達的指示標記。鮮麗霞、雷莉(2014)對自然口語稱贊行為應答語進行了研究。鮮麗霞(2015)對自然口語評價行為應答語進行了研究。方梅(2014)從互動的角度對漢語語氣詞的分類研究,說明語氣詞是表達話語立場的重要手段。該文把語氣詞分為互動類語氣詞和非互動類語氣詞,互動類語氣詞是言者即時交際的手段,語境里有其他言談參與者;非互動類語氣詞表達言者的情感、態度,不依賴是否有其他言談參與者。方梅、樂耀(2017)談到副詞“又”“一味”“橫豎”“橫是”“說是”“動不動”表達言者負面評價,重點分析了語氣詞的互動性與言者意圖和言者立場,助動詞、副詞“倒是”的言者態度,副詞“還是”“最好”的言者意圖。

(2)話語標記語

陳穎(2009)分析了話語標記“我看”的傳信功能,認為“我看”是體現說話人的認知方式,用來傳達說話人的看法;指出“我覺得”除了具有傳信功能,還有緩和語功能,表明發話人的語用意圖,可以增加委婉的語氣。

劉麗艷(2011)討論了話語標記“這個”“那個”“不是”“你知道”“我跟你說/講”的語用功能。

徐晶凝(2012)認為,“我覺得”是漢語口語中的認識立場標記。“我覺得”所表達的說話人確信度較低。在語篇中,“我覺得”除了用來引出說話人不太確信的主觀看法以外,它的低確信特點更常被說話人利用,以減緩面子威脅、構建交際語境。

姚雙云(2012)研究了關聯標記語“而且”“所以”“其實”“相反”的會話立場功能,認為“而且”主要出現在“接續型”一致性話語立場中,具有對前一話語立場進行補充、說明的功能;“所以”出現在“推導型”一致性話語立場中,具有推導前一說話人未能言明卻又隱藏其中的話語立場功能;“其實”出現在間接式“分離型”話語立場中,具有標記、強化分離型立場表達的功能;“相反”出現在直接式“分離型”話語立場中。

張金圈、唐雪凝(2013)認為,漢語中存在一套成系統的標記主觀認識立場的語言形式,“要我說”即其中使用頻率較高的一員。它經常出現在互動性的對話語篇中,其上文經常存在若干現有的觀點或對話者的提問,說話人用“要我說”提出對立的觀點或就提問進行回答;其下文可以是說話者就某事物的主觀認知、評價或建言。作為漢語認識立場標記系統的一員,“要我說”與其他標記形式存在一定的差異。

方梅、樂耀(2017)討論了引述類傳信語“說什么”的由來,從漢語引語中的引語標記角度出發,認為語法化了的言說動詞“說”的多功能性,既是引語標記,又是標句詞,也是傳信標記,指明信息的來源和獲取方式,討論了“說什么”的傳信功能。

此外,有些文獻雖然沒有從話語立場的角度進行研究,但也反映出說話人的主觀評價。例如,曾立英(2005)從主觀化的角度分析了話語標記“你看”和“我看”;陳振宇、樸珉秀(2006)從現實情態的角度分析了話語標記“你看”和“我看”;李宗江(2008)對負面評價語用標記“問題是”的研究;李宗江(2009)對“你看”類話語標記的分析;鄭娟曼、張先亮(2009)對責怪式話語標記“你看你”的研究;張誼生(2002),姚雙云(2012),張惟、高華(2012),史金生、胡曉萍(2013)對話語標記“就是”進行了研究;王志愷(2007),汪律(2008),張振亞、王彬(2009)對“那是”進行了研究;吳青軍(2009),王曼(2010),李小軍(2011),王幼華(2011),王琦、陳雙雙(2011),鄭娟曼(2012),劉樹晟(2013),李先銀(2015),田素玲(2015),韋秀斌(2011、2014),郭曉麟(2015)對“真是(的)”進行了研究。

(3)結構/句式

劉婭瓊、陶紅印(2011)利用自然談話材料,考察了現代漢語否定反問句的使用環境及語義信息內涵,并由此出發探討反問句的性質及話語功能。她們認為,否定反問句常用于地位比較平等的說話人之間,通過已知或常識類知識表達說話人對聽話人的不同程度上的負面事理立場,具體表現為提醒、意外、反對和斥責四個層級。

趙雅青、儲澤樣(2011)認為含語氣副詞“明明”的轉折復句,其語義結構可概括為“客觀條件+(主觀愿望)+拂意結果”。“明明”轉折復句表達對“主觀愿望”的違背,可以叫作“拂意轉折復句”;“明明”對拂意轉折具有標示作用。楊夢(2016)指出,“明明”句表達主觀推測層面和客觀反映層面不一致,“明明”具有重要的語用價值,凸顯語義焦點、表示質疑不滿的情緒。

姚雙云(2012)研究了“只要”類條件句與話語立場的表達,認為條件句的核心功能是闡述個人立場,在此基礎上衍生出評價功能、勸進功能和話語終結功能。

朱軍(2014)認為反問格式“X什么X”具有負面立場表達功能,具體表現為提醒、意外、反駁、斥責四個層級,是漢語口語中一種特殊的應答方式,主要出現在話輪之首,也可單獨使用,與聽話者有各種交互模式。“X什么X”還具有說話人不顧及對方“面子”、顯示自身權勢地位的立場表達特點。

方梅、樂耀(2017)及樂耀(2011)的研究討論了“不是我說你”的言者立場,認為這類主觀性語用范疇處于話語表達層面上,直接指向說話人的主體性因素和言談現場的情境并以具體的語言形式打包表現出來,具有較強的人際功能。方梅、樂耀(2017)及樂耀(2016)的研究考察了讓步類同語式在不同的會話序列結構中如何表達主觀評價立場。通過分析讓步類同語式在會話中表達評價立場的各種形式,總結了該結構在互動中表達評價立場時所遵循的總體原則,揭示了同語結構與會話結構之間的關聯,即讓步類同語式通常出現在表達相反話語立場的接話話輪中,闡明了同語結構立場表達的互動屬性。

曹宏(2004、2005)、何文忠(2004、2005、2007)、古川裕(2005)、殷樹林(2006)、紀小凌(2006)、余光武和司惠文(2008)、吳為善(2012)、蔡淑美(2012)、鹿坦(2013)分析了中動句“V起來”的句法結構、句式意義及其評價功能與傳信功能。

此外,鄭娟曼、邵敬敏(2008)對責怪義標記格式“都是+NP”進行了研究;張金圈(2010)分析了“(S)也不VP句”的責怨功能;董淑慧、周青(2011)以“好你個+NP”為例分析了貶責感嘆和褒揚感嘆的語用功能;呂為光(2011)分析了“我說什么來著”的責怪義;唐雪凝、張金圈(2011)分析了“這NV的”構式的感嘆評價功能;李小軍(2011、2014)研究了“(X)真是(的)”和“好你個+X”的負面評價功能;陳景元(2016)分析了構式“說好的X呢”,認為構式“說好的X呢”基本的話語功能是立場表達,質疑、問責、訴求、調侃、揶揄等功能是立場表達功能的具體體現。

(4)語用語類

牛利(2013)運用會話分析法和立場三角理論,分析了安慰語立場表達,研究了安慰者和被安慰者的立場類型、立場實現的方式以及立場表達的特點,認為安慰言語行為活動的立場表達主要通過“評價”“定位”“一致”三種立場行為來實現。

從以上研究成果來看,目前有關漢語立場語言表達手段的研究成果零散且不豐富,既缺乏系統性的研究,也缺乏理論上的提升。與其他語言一樣,漢語中的立場表達手段豐富多彩,需要獨立的、系統的、深入的研究。

2.對某一語篇類型中的立場問題研究

目前這方面的研究成果不多,主要涉及法庭庭審、新聞報道、學術論文、求職面試、醫患會話等專門語篇中的立場問題研究。

(1)法庭庭審

羅桂花(2013)認為,話語立場是互動參與雙方共同協作進行的一種目的性、建構性和策略性的行為,以互動語言學理論和目的原則為理論基礎,系統分析了法庭互動中的立場言語行為,闡述了法庭互動中評價立場、情感立場、認識立場和(不)一致性立場的表達手段、語用功能、互動機制以及角色分布。

(2)新聞報道

龔雙萍(2014)運用Langlotz & Locher(2012)的沖突話語與情感立場理論,分析了新聞報道中的沖突性網評語料,提出了沖突性網評情感立場的語用解釋框架,并在此框架下分析了沖突性網評中的情感立場。作者認為沖突性網評中主要存在直接情感立場表達、間接情感立場隱含和情感描述三類情感立場表達策略。沖突性網評所表達的概念內容、人際關系、情感立場是一個統一的意義整體,三者間存在動態變化的相互關系。

陳景元(2016)對網絡熱點事件的漢語評價進行了研究,運用評價理論探討了態度資源與讀者建構、介入資源與讀者建構、級差資源與讀者建構,從互動的角度探討了微博文本中立場建構與當事人身份范疇的建構,運用“立場三角”理論討論了微博文本是怎樣實現立場共建和立場分離的,還探討了微博文本中評價的功能及其實現。

(3)學術語篇

吳格奇、潘春雷(2010)采用Hyland(2005)的學術語篇中作者立場分析框架,考察了漢語學術論文中作者立場標記語的特點,認為論文作者主要使用以精確度為主的模糊限制語;態度標記語的使用頻率很低,并且類型單一;論文作者沒有用單數第一人稱代詞,而是用復數第一人稱來指稱自己,語用分析說明立場標記語的特點反映了漢語學術文化中的人際互動意識和面子觀。

莊凱麗(2014)指出目前以漢語語篇為語料進行系統研究的成果非常少,該文運用Hyland(2005)的學術交流分析模式,歸納了漢語立場標記語體系,并對各類立場標記語進行了分類分析,認為立場標記語是學術論文中重要的人際交流策略,是作者表達自身觀點和想法的語言手段。

(4)求職面試

郭麗葉(2013)以中國教育頻道的求職節目《職來職往》中八場面試為語料,利用立場三角模型分析方法,將漢語求職節目中的說話者分為主持人、求職者和面試官,探討這三種機構角色是如何以說話者的身份使用“我覺得”來體現各自的立場。主持人使用“我覺得”主要實現兩種立場:中立或非中立。一是作為節目的調度者或組織者,主持人一般不參與話題討論,這時用“我覺得”分配話輪調節氣氛,使得面試順利進行。二是作為節目的(直接)參與者,使用“我覺得”對求職者提出批評、建議或闡述正確觀點。求職者使用“我覺得”主要是回應問題、拒絕請求或者提出不同觀點、總結話語以及保持話輪。面試官使用“我覺得”會對求職者的面試表現做出評價,提出與其他面試官不同的意見以及進行自身話語內的話題轉換。

此外,有關醫患會話分析的文獻雖然沒有明確研究立場表達,但言談雙方也都涉及了立場表達問題,如史磊(2007)、鄭丹(2007)、劉興兵(2008)、牛利(2014、2016、2018)及牛利、羅耀華、高曉闖(2014)的研究。

綜上所述,國內學界關于漢語“話語立場”的研究成果不是很多,而且比較零散。現有成果多集中在一些個別語言形式的立場功能的微觀研究,宏觀上引進、介紹國外研究成果的文獻不多。我們認為,從本質上講,立場是言語互動中交際雙方(多方)互相傳遞認識、評價和情感的行為,它在言語交際中被動態地構建、識別和理解,因而從互動的角度對此問題進行研究是必然的要求和趨勢。

主站蜘蛛池模板: 贺兰县| 仙游县| 扎鲁特旗| 兴义市| 察哈| 二连浩特市| 乌兰浩特市| 新竹县| 平谷区| 和政县| 东兰县| 浦江县| 磐石市| 腾冲县| 鄢陵县| 甘孜| 南华县| 广德县| 石河子市| 当涂县| 南乐县| 团风县| 运城市| 武城县| 揭东县| 疏附县| 榆社县| 大同市| 沙雅县| 大连市| 海城市| 漠河县| 灵宝市| 延吉市| 遂宁市| 望谟县| 万州区| 青岛市| 蓝山县| 桃江县| 东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