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人們對于空間的認識基于存在與需求
空間與自然一樣都先于人類、先于人類社會而存在。人類與人類社會的產生與發展時刻離不開空間與自然,同時,空間與自然,又都是社會矛盾的測量儀。[1]顯然,測量儀具有標尺的功用,能夠提醒人們思想道德行為的一定守則和尺度。但是,空間在進入人類社會后,其首要的功用并不在測量與評價上,而在于其為人們的生存與發展提供了物理的、場域的實際需要的滿足。換言之,空間的首要價值在于其對人的自身生存需要的滿足上。由此,人們對于空間的認識也基于其自身的存在與需求。
當老子說出“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2]時,雖然暗含著豐富的虛實之空間哲學的內涵與道理,但不可否認的是,“鑿戶牖”的首要任務還是解決人們的住所住房的生存需要問題。這正如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中所指出的: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3]同樣,人類祖先建立空間觀念與時間觀念最重要的依據是太陽的東升西沉、朝出夕落,但把握太陽的東升西沉、朝出夕落仍是基于最原始的人們的耕作與生存需要。在滿足自己需求的實踐中,人總是不斷尋求超越各種自然條件的限制,總是不斷開拓自己活動的可能性空間,實現著自己區別于和高明于動物的超越本性。[4]
在一般意義上,空間是由物體之間的關系來定義的。也就是說,空間是物體存在的位置和場所,空間意味著物體之間的分布與聯系;在更為豐富的內涵上,空間意味著人對自我的自覺、對社會關系的觸摸、對各類距離的把握。人之所以對空間感興趣,其根源在于存在(Existence)。[5]存在便意味著需求。“由于人抓住了在環境中生活的關系,要為充滿事件和行為的世界提出意義或秩序的要求而產生的。人對著‘對象’定位是最基本的要求。也就是說,人要在生理上技術上適應物理事物,要同其他民族進行交涉,因此要掌握抽象的現實,亦即要掌握‘意義’(以交流為目的而產生、用各種語言來表達)。人面對各種對象的定位(Orientation),不管是認識性的還是情緒性的,一切情況下都是以建立人與環境之間力動的均衡為目標。”[6]
換言之,“人與環境之間力動的均衡”這一目標的實現,離不開定位(Positioning)。定位,即判斷或者確定某一事物在某一環境中的某一位置,進而作出相應的行為。人們所從事的各種勞動活動和各種社會實踐無不與定位息息相關,如產品的生產活動需要在市場中進行定位以生產出市場所需要的產品,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活動需要在社會關系中進行定位以滿足人自身發展以及社會發展的需要,等等。也就是說,定位是從作為社會的人的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出發,按照近與遠、內與外、統與分、斷與續等諸多關系進行諸多事物間的關系處理,進而滿足人的各種發展的實際需要。顯然,從這個視角來看,人們的任何實踐活動及其行為其實都具有空間性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