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人們對于空間的把握經歷了漫長的過程
“空間、時間和運動等如果離開我們的意識現象,也是不能設想的。”[7]歷史地看,對于空間的把握于整個人類而言并非與生俱來的,而是人類在發展了直立行走、制造工具的基礎上大腦具備了思維能力和意識之后,才有了時間與空間的概念。“在原始直觀內無論是概念,還是空間,還是時間,都不是單獨對我們產生的,而是這一切同時對我們產生的。”[8]換言之,時空的概念是一種建立在人自身機體活動范圍內的對于自然感知、對于人際認識的過程,是人與自然環境以及人與人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結果。
“在原始人的思維中,空間關系占有特別重要的地位。”[9]后來的人類也一直努力地揭示空間的本質和特性。在西方傳統中,空間作為哲學體系中的一個問題首先是由哲學來探討回答的。現代科學興起之后,空間的說明似乎有了更為客觀的描述方式。傳統哲學、形而上學的空間討論,一方面仍是現代哲學的論題;另一方面,空間討論又逐漸轉入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等各個領域之中。新的探討,特別是圍繞著社會空間的認識,在不同的層面上、沿著不同的渠道、運用不同的方法持續不斷地展開。[10]當然,人們在探究自己的空間思想時也是有局限的,這種局限性正如洛克所指出的那樣:“容易停止在物體的邊際上;好像以為空間在那里就到了盡處,不能再往前進似的。”[11]
同時,人類對于空間概念的認識和深化也是人類的生產活動不斷拓展、視野范圍不斷拓寬的過程。人們對于空間的把握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并且這個過程似乎只有起點,沒有終點。因為人們對于客觀世界以及自我主觀世界的認識與把握是一個不斷提升的過程,人類的視野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而得以不斷擴展。盡管古今中外的哲學家、思想家、心理學家、社會學家、物理學家、科學家為我們提供了形形色色的空間解讀與闡釋,但事實上,在最本質上,我們仍然不知道,空間本身是什么,它本身究竟是什么樣子的。我們所能知道的更多的是由各個物體間的空間關系所形成的物體排列方式,我們所能知道的更多的是物理空間、社會空間中的各種空間關系,但對于空間本身、距離本身及其最核心的本質,卻仍然近乎一無所知。正如哲學家羅素舉例所說的那樣:“我們所能知道的關于物理空間的一切,就像一個天生的瞎子之能夠通過別人而知道的關于視覺空間的一切。但是,一個天生的瞎子有他對于視覺空間所永遠不能知道的事情,我們對于物理空間也有不能知道的。”[12]
因此,人們對于空間的認識或者說人們的空間觀也是處于不斷更新的過程之中的,既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永恒不變的。空間思想的多元與豐富也即對于空間概念的多種理解與解釋便是情理之中的事了,這也表現著人們對于自身所賴以生存的客觀世界的認識和把握一步步走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