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孟和集
-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學術委員會組編
- 14853字
- 2021-01-05 16:16:08
中國社會之研究
目錄
一 緒言
二 社會科學之發展
三 社會學的范圍及其觀點
四 社會制度
五 中國的家族制度
六 家族的性質及作用
七 今后的中國家庭
八 中國的禮
九 中國的社會階級
一 緒言
要研究中國社會,當然是研究我們目前的、現時的社會。此次研究,首先需要對于社會做系統的觀察,就是應用社會調查的技術。中國社會范圍極大,方面極多,內容極復雜。要觀察社會的全體,勢不可能。所以為研究便利起見,必須將它劃分為若干方面或多少專題,從事觀察探討,由多少人通力合作,一步一步的做去。他們日積月累所得的成果,可以使我們擴大對于整個社會的認識。年來我國機關與私人所做的社會調查已經有些,大抵都是限于某種現象或某種情況,如生活費用、勞工狀況等題。也有做一般的調查的,但一般調查所包括的項目常太多,范圍大而偏于浮泛,缺乏確定的目的或著重之點,以致反不能顯出什么意義。認識目前的社會必須做系統的考察,祇靠偶然的、皮相的或浮泛的觀察是不夠的。
要確切的認識現時的社會,不能只限于考察現狀,同時還須追溯它的過去。人類是有歷史的,他的現狀主要的是歷史的產物。現在我們的思想大都系承襲大圣先賢的思想,現在我們的制度大部分是沿襲歷史傳來的制度,現在我們的風俗習慣大部分還保存著前代的遺風。總之,今日的社會乃由過去嬗變而成。所以要研究今日的中國社會,必須對于過去的中國社會予以探討。我國歷史久遠,資料豐富,然而史籍閱讀不易,且時代變易,史實有待重新估價,史料有待重新整理。特以從社會研究的立場,更需要用社會科學的觀點,考求我國歷代社會演變之跡。凡此均有待歷史學者的努力。我們要借重歷史學者對中國社會之研究,認識中國社會變遷的真象,也就可以明白目前社會的由來。
在講本題之先,應該對社會科學及社會學有個認識,下邊對于社會科學之發展及社會學之觀點略為討論。
二 社會科學之發展
社會科學所包括的許多部門,如政治學、法律學、經濟學等,可以說發端極早。如我國儒家的孔孟,法家的申韓,便都是社會科學家的先驅。但成為嚴格的社會科學乃是近代的事。所謂科學乃為真理而追求真理,為研究而進行研究,不計功利,不施訓戒,不做主張,祇求對于現象或事實尋出道理。換言之,科學的目的在明白某種現象系如何發生的,何以發生的,至于應該如何支配現象,應該如何處理現象,卻不理會。這就是說,科學家的任務在說明,在窮本溯源,在闡明他所研究的對象的各種道理,尋出它的系統關系,而不是做主張,定方案,或指示應該遵循的途徑。從嚴格科學的立場看來,科學應用是它本職以外的事,科學家對應用,對實行不發生興趣。科學家在國民的地位上,當然可以對實行感覺興趣,也可以有所主張。但在學術研究的時候,則不得不摒除一切個人的主張和意見,以進行完全客觀的探討。因為惟有如此,才可以維持充分的科學的態度。由此觀之,我國古代圣賢及外國古代哲人對于政治、經濟、法律的論述只可以稱為社會科學的萌芽,尚未能達到科學的境界。其中有關于政治、經濟、法律的思想與政策,但還未能將這些社會科學的部門做成完全客觀的、有系統的知識。
自實行之人觀之,科學研究實為徒勞無功之事。如行政人員即重在行,每遇一事即須立刻決定辦法,勢不能坐待科學之分析,等候研究的結果。實行的人因此便常以為科學研究為不必要。但要知科學家所研究出來的道理如果行政人員懂得,于他的行政事務實有大助。例如主持社會事業的人,如果懂得社會病態的種種原因,便于他在行政上做各種決定時有大用。所以社會科學實為今日行政人員所必須具備的知識。現在我們對于各種社會現象的道理所知道的還很少,有待研究的還極多,故今后必須有大批的社會科學家,從事研究工作,將他們所獲得的結果供給實行的人們。
但研究社會現象的困難有二:一則因為研究的人與社會現象相連,也就是社會現象的一部分,因此在研究的時候,個人的利害關系、情感、主觀的見解便極容易參雜在內。一則社會現象與自然現象不同,不容易控制,也不能做試驗,所以社會科學的著作里,能保持純粹科學的性質的比較少,而陷于主觀或偏見的比較多。
三 社會學的范圍及其觀點
社會學是社會科學里最后發展的一個部門。它的目的是在“研究社會的情狀,社會的進化和群眾的結合的現象”(民生主義第一講)。社會學的發生是因為其它社會科學祇研究人類生活的一方面,如政治學研究人類政治組織及其權利義務的關系,經濟學研究人類生產消費的關系,而社會學則研究一般的社會關系。
現在社會學所研究的范圍極廣。研究對象包括社會生活、社會組織(如家庭)、社會制度(如婚姻、教育、娛樂)、人口情態、勞動等等。在理論方面,則有社會理論,如社會盛衰、民族興旺的道理。社會學還注意社會的病態方面,如貧窮、犯罪、自殺、離婚、酗酒、娼妓諸現象。社會學應用的方面,便是社會政策,也稱社會立法。
社會學的觀點是看社會的總體,不單看它的某一方面;是注意人的全面生活,物質的、感情的、知識的等等,而不是單看他的一種生活。如經濟學專注重人類物質的生活,但人有了好的物質生活,未必便有幸福的社會生活,如夫婦關系、社會關系未必同時健全。所以近來其它社會科學也漸采用社會學的觀點。如法國的憲法學者狄驥認為憲法的目標應在增進社會團結。又如教育學本主在研究教者與受教者的關系,近年也注重教育的社會方面,即教育在促進社會進步中所占的地位,使教育發揮對于社會發展的功用。又如倫理學以先認為善惡或行為的是非乃先天的,或神明所啟示告誡的,現代倫理觀念則采取社會學的觀點,善惡是非以社會的安寧福利為標準,所謂道德要合乎社會的利益。
四 社會制度
社會學的范圍如此廣大,我國社會之研究,都可以依各部門分別探討,但非時間所允許。現在擬就我國幾個重要的社會制度,簡單敘述。在敘述之先,先說明社會制度的性質,以及它在社會生活里的重要。
人類社會靠著社會制度維系著,社會制度的一方面便是社會組織。婚姻是一種社會制度,它的另一方面便是家庭。買賣是一種社會制度,它的另一方面便是市場。研究社會制度是研究社會的一個鑰匙。
社會制度規定人的相互的關系。人遵循一種制度長久了,便養成一種行為的習慣,培養了他的情操,同時還使他對于那個制度發生感情。
社會制度的功用,主要的有兩種:第一,它有安定社會的作用。人的相互間如無固定的制度規定,他們的行為,便容易發生摩擦、沖突、擾亂。如買賣乃一種制度,賣者與買者依公平交易的方式,進行他們的交換,如此便不致有強買或強賣的事件發生,滅去了社會上的糾紛。社會制度是穩定社會必不可少的工具,社會發展愈趨發達,社會關系愈趨復雜,于是所需要的社會制度便愈多。第二,社會制度有淘汰的作用,就是對于不肯遵依社會制度的人們,予以制裁,施以譴責。如此便是淘汰那些反抗社會的份子。遵依社會制度的可以在社會上立得住;不遵依的,乃是違抗社會的,有害社會利益的,便受人們的輕視、責備,或乃至法律上的懲罰。
所謂民族性一部分可以用社會制度來說的。民族性并非一個民族固有的、神秘的性格,常是在某種社會制度下生活所養成的結果。如德、日國民的好戰與侵略性便是他們多少年來教育制度的結果。民族性不是不能改變的,改變的一個途徑便是建立新的社會制度,使人民遵循,當然要相當長的期間才可以改變民族性。
人類生活需要社會秩序、社會平衡。社會制度便是維持秩序與平衡的工具。但社會時時在變動不居之中,有許多許多事情都足以引起人類關系的變動,影響社會的協調與安寧。如人口動態、天災、人禍、生產技術的改變、生產情形的變動、國際關系的變動、思想的變遷,在在均可以改變社會的情形。因為社會情形時在改變,所以須對于相關的社會制度,予以檢討,看它是否與新的社會情形相適合。如不適合即須設法修正或改變,以適應新產生的社會情形。人類用種種社會制度以求社會的安定,但人類永遠在變動之中,故必須依社會的新的情況,檢討固有的制度,以期厘定新的制度,求到社會的再安定。這是動中求靜的一法。《淮南子》即看到此點,他說:
……先王之制不宜則廢之,末世之事善則著之,是故禮樂未始有常也。故圣人制禮樂而不制于禮樂。……故圣人法與時變,禮與俗化;衣服機械,各便其用;法度制令,各因其宜。故變古未可非,而循俗未足多也。(《淮南子·汜論訓》)
自從工業革命以后,社會變動的速率加大,變動的影響加寬加重,于是檢討社會制度的需要也更迫切。
五 中國的家族制度
夫婦結合而成立的家庭普遍于全人類。每個民族里都有家庭的制度。我中國則自古以來發展了家族制度,家族成了社會里最重要的組織。家族是中國社會的中堅,是中國社會的基礎。中國民族在各種文化民族中有如此長久的壽命,重要原因可歸功于家族制度。
中國家族的型式可簡分為三種。一種是家族,即聚族而居的大家庭。有時一族的人雖不同居一宅,但仍保持著族的堅強的組織,維持著族的關系,依然是家族的型式。一種可以稱為復合家庭,凡父子兄弟同居一宅,或兩支以上人口同居一宅的都屬于此型式。在中國以此種復合家庭為最普遍。一種便是小家庭,即夫婦及其子女的小團體。家族與復合家庭本來是我國最主要、最普遍的型式,近年來,兩者在衰退,有化為小家庭的趨勢。
我國家族制度發源于周代。商人尚無宗法,“周人嫡庶之制為天子諸侯繼統法而設,復以此制通之大夫以下,則不為君統,而為宗統,于是宗法生焉”(王國維:《殷周制度論》)。周代乃民族,及至后來三家分魯,三家分晉,七穆專鄭,田氏篡齊,政出于大夫,民族便分化為多數的父權家族。我國儒家是家族制度的擁護者,他們發展家族制度的理論,并努力增進,擴大它的組織。
戰國時代祇有封建的貴族。秦統一天下,封建貴族消滅。商鞅變法,禁民父子兄弟同室居住,企圖打破家族制。但到了漢代,儒家抬頭,家族觀念復興,于是士大夫的家族出現。到東漢時,家族的勢力已臻強大。王符說:“今觀俗士之論也,以族舉德,以位名賢”(《潛夫論》“論榮”篇)。又說:
虛談則知以德義為賢,貢薦則必以閥閱為前(《潛夫論》“交際”篇)。
這個士大夫階級,成為世家,子孫世世做官,家族代代顯赫,同宗同族團結互助,提攜鄉黨后進。世家在本地即成為名族或“郡望”,襲用古代宗法觀念、禮儀、習俗,遵守家族的道德法則。兩漢士大夫家族乃治者階級,他們掌握威權,把持政治,支配經濟,享受高爵厚祿,壟斷教育,統制思想,闡揚儒家所提倡的宗法道德,養成強有力的宗族鄉黨觀念,襲承并發展我國傳統的古典文化。
三國時,大族多南遷,江東成了豪族大姓麕集的區域,名宗大族,皆有“部曲”自衛,同時也協助孫氏建立政權。晉司馬氏也優待官僚世家,于是權貴望族都成了大地主,壟斷經濟,同時又掌握政權軍權,支配一切。又藉著九品中正制度包辦察舉,壟斷仕途,不論人的知識材能,專講他的門第。所以到了西晉時已經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景象。但這些大族都是社會的中堅階級,他們掌握國家的政治經濟大權,保持傳統的宗法道德,發揚士大夫階級的文化。
五胡亂華,士族遭受了極大的厄運,一部分被殺戮,一部分勉強團結自衛。但大部分則避難江左,到今日浙江一帶。也有北遷,投奔河西,依附慕容、拓跋諸氏的。故名門世族仍可以在各朝代獨占政權,集中財富。此時家族的組織相當謹嚴,每族皆有系統的譜牒。到了唐代,政府提高新的勛貴而抑制舊有大族,士族有趨于沒落之勢。但族制依然堅強,宗法道德觀念依然是中國人民的行為準則。宋儒繼續提倡家族觀念,如宋張橫渠即主張凡是宰相樞密等大臣的子孫,應由朝廷下令,不許分家,由長子獨掌家產,并為世臣,保持世祿。這顯然是在努力保存傳統的家族制度。及至元代,大家族以種族關系受了壓迫,但這個制度依然存在,迄于清代。但在此期間其組織日益松弛,精神日益渙散,大家族制度趨于沒落,復合家庭,較為普遍。
總而言之,家族在中國民族的歷史上占首要的地位。它維持著社會的安寧,支配著并參加社會的各種的活動。它闡揚道德,發展學術,推進文化。我國歷史上不少的政治家、軍人、學者、藝術家、文人都是名門世族的子弟。朝代雖有興亡,統治者雖有更迭,但家族的堅強的組織卻可以永久的延續它的壽命。因此,它也就延續了我們民族的壽命,延續并發展了我們民族的文化。
六 家族的性質及作用
家族組織的基礎是血統,凡是同一祖先的后裔便屬于同一團體,便應團結,便應努力維持它的繼續存在。在家族里,每個人都有它的分位。個人在家族里不是一個單位,沒有獨立的存在,他的地位,他的職分,他的輩分完全要依他與家族中其他人員血統上的關系限定。家族關系當然以父子、兄弟、夫婦之間為最直接,最密切,但與家族內其它人員也依血統的遠近,有一定的關系。表現在喪服的便是五服之制。但即在五服之外,也依血統而確定各人的輩分。家族之內,各人均有一定的權利與義務,如子須孝,盡孝的種種職務(如《禮記》“文王世子”篇所載),父須慈,兄弟須相友愛,夫婦之間應有唱隨的關系。就家族的全體來看,它是種種活動的團體。它是一個政治單位,族里有一定的秩序與規范,有治者與被治者,在周朝時,仍有族人會議,這個會議,周人稱為“飫”,“所大事,成大章”。凡關于族中重大事件皆由族人會議決定,平時族長(在復合家庭里即為家長)當權。家族是一個經濟單位,是一個生產消費的團體。在農業社會里,家族從事耕作便是生產的團體。家族是一個社會團體,一族里的人在家族里營共同的、社會的生活,遇年節及婚喪、長輩壽辰便做社會的活動。它又是一個互助救濟的團體,疾病、殘廢、無告的人,家族乃至與他有血統關系的人都負有救濟保衛的責任。今日所謂社會服務,在家族制度健旺的時代,大部分都由家族擔任,用不著政府來負責。它是一個教育單位,一切幼小,在家族里過生活,即受家族的熏陶與教誨,或在家族里設塾延師,訓育子弟。家族的教育,無論形式的(指讀書上課)與非形式的(指家族的禮儀風氣,潛移默化的勢力)都有重要的影響于后一代。我國素重“家教”,即以此故。最后家族是一個宗教單位,一族里的人都崇拜同一祖先,歲時共同祭祀,由此可見家族活動方面的寬廣,也可見它在中國社會里地位的重要。
家族自身是一個不可分的團體,每個人有什么過失,便影響他所屬的家族的名譽或地位,每個人犯了法,他的全家族負集體的責任。若所犯是大罪,九族的人都要受重刑。后來家族集體責任逐漸縮小范圍,一直到最后父兄仍須對于子弟的行為負責任。這個集體負責制度使家族成了一個自治單位,限制個人的活動,誠然是穩定社會的大力量。
中國家族之所以能綿延不絕,祖先崇拜是一個主要原因。因為崇拜祖先,所以每個家族必須嗣裔不絕,宗統延續,可以有人繼香火,歲時舉行祭祀。因為長子繼承,所以嗣裔必須是男子。產生兒子,延續宗統是每一代對自己家族,對自己祖先,最重要的、神圣的義務,所以“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祖先崇拜,乃家族社會里最重大的事。“慎終追遠”,“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每一代對于他們死去的祖先都要恭敬的表示他們的思念。每年在若干日期,如年節或祖先生死的日子,都須舉行祭祀典禮。關于祖先崇拜,發展了復雜的喪服制度與繁瑣的祭祀制度(如《禮儀》之“喪服”“士喪禮”“既夕禮”諸篇,《禮記》之“喪大記”“祭法”“祭儀”“祭統”“緇衣”“奔喪”“問喪”“服問”“三年問”諸篇所載)。
家族是一個組織嚴密,力量堅強,包括著人類若干重要活動的社會。經過了若干年的發展與儒家思想的提倡指導,成了一種極完整良好的社會制度。它在社會變動的浪潮中,永遠構成穩定的勢力,維系家族,也即是維系民族的壽命,但是家族是以血統為基礎的,血統關系范圍狹小且祇是人類關系的一方面。在民族或國家的大社會里,家族制度即嫌范圍狹窄,偏重血統而忽略其它關系,實有擴大社會范圍的必要。一種擴大范圍辦法即是用婚媾關系。中國民族自有史以來,行外婚制,同姓不通婚。因婚媾而家族與家族之間相結合構成戚黨社會。又以同住在一個鄰里或友誼的關系,時相往來而構成鄉黨社會。這都是將家族社會擴大了許多。但就是這已經擴大了的范圍,還祇限于一個鄰里,一個狹小的區域。在一個民族的疆土擴充的時候,必須樹立更廣遠的社會關系,才可以維持國家的大團體。家族制度中心的道德是孝,于是便將孝的應用擴大,推行孝道以維系大的政治社會。所以說:
身者,祖之遺體也。行親之遺體,敢不敬乎!故居處不莊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蒞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戰陣無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災及乎身,敢不敬乎!(《禮記·曾子大孝》)
又說:
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孝經》)
儒家思想打算將個人與國際和平聯起來,所以主張由個人做起,一串的努力,可以達到天下太平的境界,即“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實際上,這就是家族主義的擴張,因為在家族制度,個人不是獨立的一員,乃由若干家族的關系(如父與子、兄與弟)聯系著,所以修身便是各人依其在家族里的地位履行他的職責,治國便是將家族中心道德的孝的應用擴大。如《禮記》所說,事君忠便是孝,誠敬的做官吏便是孝,英勇的御外侮、保衛國家便是孝,這顯然是家族主義的擴大。宋儒張橫渠的思想對于此點表現得最清楚。他以家國為一體,將夫婦父子君臣與天地看成一個整體,天是父,地是母,君臣便是父母的長子,即宗子,大臣便是宗子的家臣,人民便是兄弟。如此說來,國家竟成了一個龐大的家族。
這個國家家族化的觀念在理論上可謂巧妙,也可說言之成理,但在事實上究有重大困難。家族與國家是兩種性質不同的組織,一個是基于血統的原則,一個是基于民族的或政治的原則。將適用于一種社會的規范道德引用到另一種社會是勉強的。況且忠孝的對象是不同的,即在平時,兩者即不易兼顧。事君服官的時候即難免對于兩親有缺侍養。若在緊急時候,忠孝兩全更難,勢必須犧牲一方面,祇得移孝作忠。關于忠孝相妨、相沖突的故事我國歷史上不少見。國家至上,在家國不能兼顧的時候,當然要以“忠君報國”為首要。歷史上固然也出現了不少的忠臣烈士,但因家族觀念深厚,家族制度強健,民族國家的意識乃是家族觀念的延長擴充,所以總不免多少妨礙一般人民旺健的民族情操的發展。
七 今后的中國家庭
我國家族制度確實奏過了偉大的功績。它努力使時在變動的社會安定,它不是在動中求靜,而是安排家族關系,不使它有所變動。它的穩定社會的勢力對于我們民族的貢獻是不容否認的。但是沒有一種制度會永遠不變的,所以家族制度的沒落也是必然的事。家族制度沒落的原因甚多,此處不能縷述。現在僅指出重要的兩點。第一,中國家族與農業是密切相連的,中國歷史上的大世家都是大地主、土地貴族,一旦家族與農業脫離關系,因種種原因而廢止農耕,喪失土地權,家族失卻經濟的基礎,便須解體。第二,家族組織只能在交通不太頻繁、人口移動比較稀少的時代,可以健旺。歷史上曾有名臣巨宦在朝廷里非常煊赫,等到回到家鄉,見到父老便執子侄禮,惟恭惟敬的故事,可見在以先社會移動不發達而家族組織堅強的時候,人們雖然是受有高官大爵的,在鄉黨社會里,仍須認識他們自己的分位,恪遵家族的禮儀。及至交通發展,人口移動方便,家族制度的拘束力便日見衰弱,家族組織便松散了。在以先個人是家族里的一員,不能與家族脫離關系,他的存在要靠著家族的存在,到了后來個人可脫離家族,他的存在不一定要依賴家族了。所以上述經濟與交通兩種勢力便足以促進家族制度的崩潰。
家族崩潰之后,或形成復合家庭,或小家庭。即至現在,大部分的中國人還是營復合家庭的生活。但是現在中產階級,特別是都市人口大都組織小家庭。因為種種原因,今后小家庭制度必然日益發展,小家庭必將成為最普遍的型式。
在小家庭制度之下,生活情形與在大家庭制度之下不同。簡單言之,以先家族所有的職能如經濟、互助、救濟、教育、宗教、制裁諸端,有的是完全取消,有的縮小范圍,有的改變性質。因此個人的地位也改變了,他在小家庭里所接觸的范圍變為極其狹小,他的極大部分的活動都須在社會里。凡此種種,不必詳述。總而言之,大家族的崩潰是血統關系的衰落,小家庭的建立乃是引進個人于大社會里,個人跳出了血統組織的小圈子,而進入社會的大圈子,參加社會上的各種組織或團體。隨著家族制度的崩潰,依著這個制度而發展的道德觀念、情操禮儀,或者不適用,或須加以修正,使之適合于小家庭制下的生活,適合于在大社會里的生活。
家族制度所有可貴的功能,它對于維系社會、延續民族壽命的重大任務,用何種新的制度代替,實在是小家庭時代今后最迫切的要求。
論到小家庭本身也有它的可慮之點。家族制度衰落后的一個現象便是個性的發展。因為個性發展,個人所受的拘束力減輕,所以就是小家庭,夫妻結合的密切關系,也不能永久保持穩定。女子因個性發展,擴張權利,尋求職業,主要活動在大社會里,于是對于管理家務、教育子女的職責便不能盡,或竟不肯盡。這都有影響于子女的長成。現代國家雖然廣設學校,教育幼小,然不能完全代替了家庭。因為家庭與兒童的關系非常密切,兒童的性格、情操、習慣、道德觀念,受家庭影響,應該在健全的家庭環境內養成。
今后如何使小家庭穩定,夫妻的結合永久不變,如何使小家庭認真的盡生養并培育子女的責任,為大社會造出心身健全的分子,確是極重要的問題。
八 中國的禮
禮是我國所特有的,在其它民族里,找不到完全與它相同的制度。這因為我國禮的涵義復雜,禮的制度包括許多方面。如果將古人所說的禮,加以分析,便可知道它實是關于人的許多方面行為的準則。如《禮記》所說:
民之所由生,禮為大。非禮無以節事天地之神也,非禮無以辨君臣上下長幼之位也,非禮無以別男女父子兄弟之親,昏姻、疏數之交也。(“哀公問于孔子”篇)
其中便包括祭祀神明的神節、朝廷的儀制、家族的禮節等等。所以對于中國的禮應該分析它所包涵的種類,然后可以認識它的性質。
禮是儒家所最提倡的。儒家擬用禮的制度軌范人的關系,使不至發生糾紛沖突。所以孟子說:“無禮義則天下亂。”荀子說:“禮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禮運”篇)
儒家注重禮,希望用禮的制度拘束人的行為,使人民遵循禮制便可于不知不覺之中,知道自己的分位,不至逾規越矩,擾亂社會。至于法家則注重刑罰,以防范人的為非作歹。賈誼說:
……夫禮者禁于將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 “禮云禮云”者,貴絕惡于未萌,而起敬于微眇,使民日遷善遠惡而不自知也。孔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
但完全用禮管制人的行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賈誼也承認“法之所用易見”,而“禮之所為生難知”。在一個簡單而范圍小的社會環境里,禮包括禮節、儀式、風俗、習慣諸端,或者可以勉強管制人民的行動,以維系社會的秩序與安寧。但在社會生活超于復雜的環境里,禮的作用便不免漸漸失去效力。況且禮的大部分是儀式,這個儀式在初成立時當然有它的效用,人民遵循儀式可以漸漸的培養情操,轉移性情,影響他們的行為。但年代久了,一種儀式有完全形式化的危險。并且時遷境異,前人所制定的禮未必適用,便喪失了它的意義,儀式當然要變成具文,完全表面的形式,無影響于內心。所以后來葛洪便覺出禮的煩瑣,并主張刑應為禮的輔助。他說:
安上治民,莫善于禮,彌綸人理,誠為曲備。然冠昏飲射,何煩碎之甚耶?人倫雖以有禮為貴,但當令足以敘等威而表情敬。何在乎升降揖讓之繁重,拜起俯伏之無已耶?(《抱樸子·省煩》)
他又說:
莫不貴仁,而無能純仁以致治也。莫不廢刑,而無能廢刑以整民也。(《抱樸子》“用刑”篇)
中國的禮肇端于周代。周本是一個游牧部落,全部落屬于同一血統,形成了一個家族社會。所以禮的起源乃是家族的禮。后來部落里發展了政治關系,發生了君臣的關系(君即宗族之長),又發生了與其它部落來往的關系,于是又加了聘禮、觀禮等等。《儀禮》這部書可認為周代最早的關于禮儀的記載,由這部書可以推測當前部落社會的情狀。但是要知道禮并不是為全體人民,主要的乃為士的階級設置的。所以《儀禮》中所規定的大部分可認為士禮,士在當時是戰斗的武士。
禮之中最重要的是冠昏喪祭禮,都是家族的禮。冠禮乃部落里戰斗武士的成年禮,就是人類學上所說的原始社會的加入社會的禮式(initiation ceremony),凡是年齡到了二十歲的男子,舉行了這個儀式,便做了部落里一個戰斗的武員,凡是為求食而狩獵或是為保衛而戰爭的時候便須參加。到了漢代,這個冠禮便成為一般自由人的成年禮,已經失去了以先固有的意義,到了后代冠禮便完全廢止,實際上已不存在,只有在文章上用它代表成年之意。昏禮這個禮節有兩重意義。它是宗族里嫡子取得配偶的禮節,也是兩個宗族通婚的禮節。前者是為宗族的延續做準備,以繁殖丁口,同時也是為父母的要求服侍或勞作的人。在農業社會里,因為需要勞工,子弟娶婦常以增加勞工為主要的考慮,尤為顯然。后者乃社會的擴大,由兩個宗族的連姻而造出社會的協和。喪禮、祭禮都為祖先崇拜的表現,在最初發源的時候,人們畏懼死者,恐怕對生者加害,所以用祭的儀式安撫他,慰藉他。因為死者自己家族里的人,應該關切家族,對于家族有好感,所以用祭的儀式,祈求他的保護,祈求他的賜□,后來智識發達,當然不能接受這個原始的迷信的觀念,所以圣賢便另行造出理論,用合乎人情、理性的看法,而不用超自然的看法,說明喪禮、祭禮的重要。關于喪禮,荀子說:“禮者謹于治生死者也。……夫厚其生而薄其死,是敬其有知而慢其無知也”(“禮論”)。關于祭禮的意義,《禮記·祭統》如此說明:
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于心也,心怵而奉之以禮。是故惟賢者能盡祭之義。賢者之祭也,必受其福。非世所謂福也。福者,備也。備者百順之名也。無所不順謂之備,言內盡于己而外順于道也。
這就是說,祭禮所以表現對死者存念的感情,由內心發出的感情,依一定的儀式,發為動作,認真舉行祭禮可以得福,福就是一切順適。
我國最古關于禮的記載當推《儀禮》。此書似可認為周[1]人由部落社會進入政治社會關于禮的記錄,冠昏喪祭而外,還包括鄉黨的禮(如士相見禮、鄉飲酒禮)、君臣的禮(如燕禮)、國際的禮(如聘禮)等等。《禮記》內容較《儀禮》為豐富,但凌亂而缺乏系統。大概是遭秦始皇焚書后的燼馀,也許是若干人札記的匯刊。舊說謂《儀禮》載事,所記的多是士禮,《禮記》明其理,乃關于禮的理論。在《禮記》里關于冠昏喪祭的原理與儀式占大部分,此外關于一□每月應該做的事情(“月令”)、宗族的長子的職分(“文王世子”)、家族內所行的禮節(“內則”)、君王的行動(“玉藻”)、教育(如“學記”)諸項均有規定。由這兩部書可以看出禮的范圍的廣大,也可以看出古代社會用各種禮儀,軌范人的行為,維系社會的努力。
禮在古代誠然是維系安定社會的主要力量。儒家又努力闡明它的理論,倡導它的推行,禮遂成了我國最寶貴的傳統。但時代變異,社會關系超于復雜,古人所制的禮便未必適用。結果禮失去本來的意義,而流于純粹的形式主義。所以葛洪便覺得冠昏喪祭太瑣碎,不滿意“升降揖讓之繁重,拜起俯伏之無已”。但禮的傳統依然存在,不過對于儀式略加以修改而已。外族入主中原也襲用中國禮制。如北魏本游牧部落,魏文帝便采行中國的禮制。北齊時,禮的專家刪定儀注,隋文帝則令禮家采取梁及北齊的儀注制為五禮。社會變遷,社會關系改易,禮制自當隨之更易。
因為禮發源于周而周人本是宗族的組織,故禮的出發點是家族,禮建立在家族的基礎上。所以家族內部的禮非常重要,而歷代大家族的團結與延續有賴于家族的禮制。這個禮制是沿襲周代的(如漢代即用士冠禮為一般士大夫的冠禮),后來也有補充修正。如在北齊時顏之推即對于家族有所訓告,其所著《顏氏家訓》書里,關于教子、兄弟關系、續娶、治家諸端都有所告誡。宋朝司馬光著《書儀》,朱熹作《家禮》,都是努力保存古禮而又不得不隨著時代的變化以修正古禮的例子。降及近代,家禮仍殘存,但僅存形式的骨骸,而喪失了禮的本來精神。現代家族變為小家庭,而其中個體都忙于工作,沒有以先靜止的農業社會的悠閑,即連那些許殘存的古禮也不易保存了。廢用古禮,拋棄了一樁寶貴的社會遺產,也使我們生活上喪失了多少優美的儀節(有些禮節自今日觀之實為最美的舞蹈),誠然可惜。但新發展的社會關系需要新的社會制度、新的社會制裁,今后祇得放棄那些久已成為形式主義的禮儀,而創造適合現狀的制度,以保全新的社會的秩序。
九 中國的社會階級
除去極原始的社會而外,每個社會里的人都分化為若干階級。社會分化乃社會的自然現象。階級的來原不一。有由于社會分工的,社會里工作役務加多,許多人專從事于某種工作或職業,于是形成了若干職業階級。有由于經濟變動或生產情況的,如社會里有富者與貧者之分,有支配生產者與專去賣勞動以從事生產者之別。有由于宗教的,人民因宗教的信仰不同,而分為若干宗教階級。有由于征服的關系而人民分為統治者與被統治者,或自由民與奴隸的階級的。有時階級的構成由于一種以上的原因。階級的性質有嚴格的與寬松的兩種。嚴格的階級即客斯德制度(Caste),如印度向來所通行的。在這個制度之下,高等階級與低等階級的通婚、社交,乃至身體上的接觸(甚至屬于低級的人的身體投影在高級所食用的器物上)都在絕對禁止之別。喀斯德制度乃征服的結果。征服者與被征服者的關系不外混合(即通婚)、鏟除(用殺戮方法消滅)及建立階級制度,區別貴賤三種辦法。印度經過了不少次的外族侵入,竟成立了喀斯德制度。我國也經過了多少次的外族侵入,但除了蒙古人以外,都采用了混合的政策。
我國在殷代即已分別階級。操最高支配權者為全部族共戴之“王”,以下為巫、祝、邦伯、師長等等。被支配之階級有普通部族之自由民,及最下層之奴隸(如卜詞中“奚”、“奴”、“仆”、“妾”、“小臣”,均是)。在周代封建社會里,有天子、諸侯(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卿、大夫、士、庶人(以農民為主體)、奴隸及農奴(臧、獲婢、妾、小臣等)的區分。封建社會階級的變化,以士的地位為升降。封建初期的“士”,雖不若卿大夫的領有封邑,然有祿田,乃最下層的小領主。他可以在朝廷里做官,供卿大夫的指揮。但士的大部分,是武士,立在農卒之上的下級軍校,他的地位可以世襲,如《管子》所說,“士之子恒為士”。士的身份地位與平民極接近,因為士所享的祿田可以令農民耕種,也可以自己耕種。士是世襲的,他的人數較上層貴族為多,所以便形成封建后期自由小地主的基礎。在此時期,有土地兼并的變動,世襲小君主及其所統率的貴族,因國土被兼并,降為它國的臣仆,幸運的列入士的階級,或由士而路[2]于大夫之列,不幸運的竟變成庶民。等到春秋晚期孔子時代的“士”,便已成為智識階級的通稱,并不一定都有職守與祿田。士的活動固然仍是以入仕取得祿田為目的(“學而優則仕”),實際上許多是窮困無業的游士,可農可賈。士在封建制度下的身份束縛,從此完全解放。
后代稱士為四民之首,以先并不如是。如《荀子》書里舉士農工商時,便無一定的先后次序。他說:“農士工商一也”[3](“王制”篇)。又說:
農分田而耕,賈分貨而販,百工分事而勸,士大夫分職而聽。(“王霸”篇)
《荀子》還說:
相高下,視磽肥,序五種,君子不如農人;通財貨,相美惡,辨貴賤,君子不如商人;設規矩,陳繩墨,便備用,君子不如工人。(“儒效”篇)
足見士的地位在當時并不如何高貴。
商人階級在戰國時期大抬頭。周代已有操縱商賈的。在春秋初期,齊國首先發展商業,在春秋中期,鄭國成了商業交通的中心。至戰國時,商業更趨發達。此時期與春秋時期不同的有三點可注意。一、春秋時封建領主為商人的重要顧客,入戰國后,多數農民皆成為商人的顧客,商人剝削的勢力直接及于農民。二、春秋時還是家內經濟時期,到了戰國時,除小農以外,多以出賣為目的,商品生產已有工商企業合而為一的傾向。三、春秋時以實物交換為主,入戰國后,以金屬貨幣漸次確立,由實物資本變為貨幣資本,商人操縱貨物、販運、物價等等益形方便而靈活。商人的社會地位遂日形重要,高出農工。到了漢代,政府雖行重農輕商政策,商人還是占有優越的地位。晁錯說:“今法律賤商人,商人已富貴矣。尊農夫,農夫已貧賤矣。”賈誼說商人剝削農人,壓迫農人,“商人兼并農人,農人之所以流亡也”。[4]
士的階級雖然不及商人的優越,但如果他能走入仕途,他也可以有機會獲得高官厚祿,享受富貴。這是士的主要出路,以后從政遂成為士的階級的一個傳統。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產生了“部曲”階級。這個階級歷魏晉南北朝,以至于唐宋。部曲二字,本是軍隊里一個組織的名稱。喪亂之際,人民無家可歸,屬于將帥的兵士在沒有戰事的時候,還是跟著將帥生活,或受其豢養,或為之工作,事實上便發生了隸屬的狀態,即成部曲。因為用部曲去生產,在經濟上有利,所以即在不招兵的時候將帥也要招募人民為部曲。而平民因無資本,或需保護,一時應招,久之此等依賴隸屬關系已成過去,而其身分被人歧視,一時不能回復,遂成為另一階級。部曲的子女稱為客女。歷代法律上,奴婢傷害良人,罪較平民互相傷害為重。良人傷害奴婢,則罪較平民互相傷害為輕。部曲客女,傷害平民的罪較平民加重,較奴婢為輕。平民傷害部曲、客女的,也較傷害奴婢減輕,較其互相傷害加重。所以部曲的地位是介于良賤之間的。
魏晉至唐乃大家族發展的時期,其所成的門閥與民族,蔚然乃成一個社會階級。魏晉之際民族的一個特色是以家學及禮法等“標異于其他諸姓”,不在族的大小。“茍小族之男子以才器著聞,得稱為‘名士’者,則其人之政治及社會地位即與巨族之子弟無所區別;小族之女子茍能以禮法特見尊重,則亦可與高門通婚,非若后來士族之婚宦二事專以祖宗官職高下為惟一之標準也。”(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
門閥盛行時,寒門世族在仕途上,優劣懸殊。如九品中正制之“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甚至婚姻不相通,在社交上的禮節也不相容。此等階級界限,至唐猶存。唐太宗命高士廉等修《氏族志》,分為九等,自魏晉發跡的博陵崔氏仍為第一,太宗反列居第三。望族大姓之子孫迭為婚姻,所以唐室曾設法打破門閥。但迄于唐的中葉門閥之風仍未完全禁絕。至五代始成“取士不問家世,婚姻不問閥閱”之局。門閥的衰頹由于制度的改變。隋文帝廢了九品中正制度,唐以后科舉盛行,于是世家大族子弟的出身便失去了門閥的憑藉。又世家大族均有譜牒,以明其家世;及譜牒淪亡,門閥制度也受打擊。
外國種族侵入中國時,其與漢族的關系,各代不同。如五胡亂華時,胡人與漢族雜居,至少在法律上并未享有何等特別權利。且外族常以漢族為高貴,而攀援之,自愿同化于漢族的文化。最顯著的例便是北魏孝文帝自愿消滅鮮卑語,獎勵鮮卑人與漢人通婚。自遼以后,此種情形大變。契丹與漢人不雜居,其國家組織分為部族與州縣兩部分,彼此各不相干。至金則將“猛安謀克戶”遷入中原,用集團之制與漢族雜居,以便鎮壓。金世宗更極力保存女真的風俗及其語言文字。元代社會,依其所征服的先后與民族的不同,分為以下幾個階級:第一,蒙古人;第二,最先投附從征的色目人(蒙古及漢族以外的諸色人等);第三,漢人,指滅金后所得中國人;第四,南人,指滅宋后所得的中國人。一切權利都不平等。如各官署的長官必用蒙古人,又如學校及科舉,漢人、南人的考試較難,而出身反劣。漢人、南人入奴籍者甚多。清代情形較元代為緩和。如官缺便滿漢平分,但此外有蒙古、漢軍包衣的專缺,而宗室及旗人的審訊則另設機關,不與漢人相同,且都有緩刑辦法。又清代于入關之初圈地給旗民,旗地不得買賣,旗人不許營商。凡此種種,都是種族階級間的差別待遇。民國成立后,五族共和,此種差別待遇便完全廢除了。
社會階級是社會發展上當然的現象,不能免除的。應注意的是不要使它成為特權的團體,專據某種利益,演成門閥,而防阻其他階級的發展,社會的發展要靠各社會階級均平的發展,社會階級間的諧和,而不是某個階級的獨霸。至于社會本身的發展則在不斷的吸取新的分子,依新陳代謝的作用,充實構成階級的分子,而不是將階級深鎖,使之與它隔離。在歷史上,凡是違反社會諧和,妨礙社會發展的階級制度,卻趨于僵化,必然傾覆的。我國的科舉是推翻門閥,打破封鎖的階級的最好的制度。以先科舉所考試的科目雖然可以批評,但他確可以拔擢賢能,使任何人有進到統治階級或作社會領袖的機會。他表現了平民政治的精神。不過在科舉制度下,凡投考的人士必須先受有相當的教育,而這個受教育的權利,并不是人人能享到的。理論上,人人可以應科舉,而事實上,大部分的人為教育所限,缺乏應試的資格。所以教育普及,使人人都能受到相當的教育,乃能將考試拔擢的機會展開給更多的人。今后我國社會所需要的人才的種類與數量當必日多,都要用考試方法來選拔,故教育(包括高級教育)的普及實為擴大應考機會的前提。等到人人都可以得有被拔擢的機會,社會階級便不至陷呆滯封鎖了。
(本文系在重慶國民黨中央訓練團黨政高級訓練班的講稿,1944年2月編印)
[1] 編者注:“周”原文為“用”,據上下文意改。
[2] 編者注:疑有誤,原文如此。
[3] 編者注:《荀子·王制》原文為“農農士士工工商商一也”。
[4] 編者注:此言似非出于賈誼。晁錯《論貴粟疏》有言“此商人所以兼并農人,農人所以流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