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社會與教育

——本校陶履恭教授在學術講演會之演辭

引言

今日在會諸君諒皆與教育有關,或者身在學校,或者有子弟女妹在學校,或者方從事教育,或者將來從事教育,其為與教育有關均也。關系生趣味,既與教育有關,于教育問題乃有趣味。居今觀察,教育有二方面,一世頗謂學校成效不佳,謂今之成功者、有為者不必皆出自學校,即不必曾受正當之教育。此種言論實令人起“教育為事,果應如何”之思。教育與吾人生活果否有重要之關系?此一也。次自從事教育者觀之,凡從事教育者不可不有種覺悟。覺悟者何?為一事久,則心意為所局,識見為所域,不可不加以省察是已。譬之鐵工,唯□有事于鐵久,則所知唯鐵,而與世多隔絕。久于一事,則按步就班而為之,固定無變,為所域限,蓋屬不可免之事。從事教育者即不必皆然,實常有之。自此觀教育,則教育者必時省察一己之職務究以何者為正當,此二也。二者之觀察點相別而實相依,蓋教育者省察一己之任務,亦即謀教育之方法當若何與生活相聯絡也。言教育之意義亦有二,一為廣義,二為狹義。自有生以至無生,與世交接,循讀書冊,觀覽報章,蓋無在非受教之所,是為教育之廣義。人生不能脫家群國[1]而獨立,斯廣義之教,無時或無,為之不由成心,受之者處于無意。若乃狹義之教育則異是,必有自覺,必須意識,以其施一定之方法,有一定之形式,故亦曰形式教育,即學校教育是已,以種種材料成心授諸他人,有紀律,有訓練,覺心注意無間,師生不能或缺。廣義教育日日有之,狹義教育乃在一定年歲一定時期,為有方法之傳受。廣義教育雖常,而狹義之教育于人生為尤要焉。

考論教育莫善于溯其原起。蓋凡社會問題茍施以發生之(Genetic)研究,未有不多趣味而益明著,自宗教、法律、政治、經濟皆爾,非獨教育為然。設學立校,家有子弟則遣往就之,此于今日既為當然之事。顧稽學校之原,察教育之初行,實在洪荒時代。當人之初,有始行于母子之間,人之方生,啼笑、食動之本能,固屬與生俱來,而其行之之法,則多由模仿而能,此可以實驗而知之。故母子之教,實始模仿。原人自母教以外,尚有族教之俗。今之人類學者征諸蠻夷之邦,既其得其確證。族教者,子生至定年,則歸族中教育之,由酋長為主司。如古斯巴達即有此俗,今之非、澳、美諸地蠻人猶皆因仍未更,實無足奇。原始民族之代代相傳,滋生弗息,得以應其簡單生命之需要,保其幼稚之文化于不墜者,實賴此族教耳。其族各有怪特之儀式,定年定日聚舞林中,詔后生以族中秘事,若游獵、方術之類,此即其傳教之法矣。本社會學結論言之,教屬全族,教族相關,實始于此。教育與社會初本無別,在其社會則受其教,受其教則屬其社會,二者相聯,不可以分,出諸社會,遂無教矣。自發生之研究,足以知其真義已。

特在蠻野之代事單簡,人之能也少,衣裳不御,飲食易給,考其生活,不外食眠而已。故其教易傳而詳,教可以無分。及乎世變事繁,知識日廣,伎能日眾,若專賴模仿、社交或家庭生活以為教,于勢有所不能,乃不得不設為學校,以為專司教育之所。文藝、思想、伎術之傳遞,遂非交接所能多得,亦非僅由交接所能畢功。古昔雖有儀式,未若是也。且世進分功日細,在古數事可以一人攝之者,今乃不可不分任。二十年前中國無電車,自無電車行、電車夫、電車匠。今既有電車,于是行也、匠也、夫也,亦皆有之矣。從事教育者之須有專人,理亦類是,均事繁分功之所致也。群事日紛,必須厘析條理,然后乃可知可見。古昔相交即有教,今雖亦可如此云云,然如見電線而知其功,此特成人能之,幼稚豈勝。故欲教導,不可不劃分條理,細為解剖,是學校教育之所有事也。

事物既繁,教亦日難。譬如講授電話,必須舉其原理,證明構造設置,詳為解說,整理教材,甚有系統,然后學者乃可以明。又如獵,原人所用不過石鐵之器,今則用來福槍,既須知其原理,更須講保存之法,明放射之術,非有專教,何以能之?又如農村野之民,莫不就親族戚友之狹小社會中習為耕耘播種谷物,而今之農業全賴氣象、化學、生物種種科學之研究,凡此知識,非整為統系,設為專教,又何以能之?今古世變繁簡迥殊,思想、學術、伎能、器用既日眾多,茍無系統傳授之方,則人之生活將不可能,生亦昏生而已。

論教育二義,今之社會比之古,須有狹義教育即學校育既已明矣。要之教育無論廣狹,皆不能離群而設。古之教育既與群相關,今之狹義教育亦何獨不然。學校之所授須有系統,有組織,更須授以社會所必要,補社會所不能授。更取譬于電話,必教以系統之方法,乃使人能明之、作之。學校實所以授教而使社會明之、作之者也。原人時代教育非不應群需,特方之于今人事日繁,有多寡之別耳。

于是有問題焉,與教育者尤大有關。學校補足社會,應社會需,固矣。然社會果善者耶?此問涉于倫理,改言之“社會有惡事否耶”。本此,推勘前言,學校應社會之需,實更須導社會趨于良所,止于至善。教育不止滿足社會,更應促之進步。世俗常舉《天演論》之言,謂優勝劣敗,此乃大誤。世事繁膴,優劣無一定標準,豈可輕言勝敗。即勝敗自亦不容易言,何宜率然執以評判。且此言之意,每易逆而用之,謂勝者優,敗者劣,則尤非是。勝者不必優,敗者不必劣??傞L方之清道夫,清道夫使街塵不揚,益人衛生,價值甚高。彼居高位者被于民生之功,未必遂能及是。然則孰為優?孰為劣?孰應勝?孰應???恐與前言反矣。是故此觀念不可不為改正,應考核事實以為準衡,未宜輕用一言為斷也。《天演論》又有言,謂適者生存,世人亦喜稱之。自道德觀之,其謬乃亦同前言。適應問適于何處,如在盜中,最適者為大盜;在奔競之場,以善奔競者為適;賭群則能賭者為適。此其徒之應否存在固顯然也。故言適應,觀環境即社會是已。此所辨析,雖非切關本題,特用以見世俗概念之當改。謂教育補社會而不及其導社會,其言之未盡洽,與此同也。

教育既有引導社會之責,則教育家之眼光思想不可不高于凡民,高于社會,不然隨社會為浮沈,便為停頓,便為不進。世界變化不息者也,眾皆變化不息,今一獨否,寧能長留。敷衍茍且,未有能久者也。是故教育家眼光必不可以不高。社會日變不息,觀之交通、政治、經濟、思想,眾多方面,皆見其然,而于今日變為尤急。馀既盡變,而教育則否,其將歸于無用,必矣。凡制度均應需而生,既已生有,則存惰力,安于茍且,故宜應時變更。而此種變更須自覺自動,有努進力,故尤為難能。例如政府或其各機關初無也,既有之,而不時變更,必致破壞,受淘汰。學校亦然,社會各方既變,即應從之而變以時,應其需而時導之。二十年前之學校必不適于今日,其時廢科舉,罷私塾,設學校,以應需。今則時變歲更,需有不同,應今之需,自非昔之學校所能為力。且教育非特從變而已,應更進之,是故與進步有關。進步者乃達一有價值之目的之謂,實現一理想之謂。進步非即變化,變化而于生活有價值乃可為進步,于知識、道德有價值,或于身體發育有價值,乃可為進步。是則衣飾變奢,車馬增華,非進步之倫也。本是以言教育之分,一須應社會需,補其不足;二須引人趨于一目的,此目的為有價值者,衣食不足為價值,須使有利于眾,有裨于精神,如是乃成進步。

今日教育者當覺悟教育負有偉大能力,利用可獲取之機會,企圖一般人民之發展進步,謀新法,辟新徑,慎選精良材料,授諸群中之未成熟者,使能力增進,俾更登于進步之途,教育機能最終之目的在乎此。群變日亟,人事日繁,使教育機能發揮大效于人群,為攜掖進步,矯正弊害之真機關,教育之能事畢矣。

上來所論統為引言,繼是申論,粗分三節,皆足見教育為社會程術(Social Process)也。

(一)泛說教育與社會關系。教育本一會機關,或曰社會一職能,即令知識、思想、藝術由前傳后,歷世不絕,使今無教育,則古之所傳必斬于是。賡傳不絕,實教育是資。循覽載籍,乃審何時有某發明,進步之術何在,須知代代相續,必將甲時代所有泰半得之,乃生乙時代;博學于古,乃克有新法之發明。故教育者,即將古之文化使能傳之于后,后人得之,以致新發展進步。

(二)說學校內之社會生活。學校自為一小社會,校中有職員、教員、學生等以成之。從事教育者對于社會關系富有知識,蓄有同情,奏效乃巨。

(三)言學習與社會。學習亦一種社會程術,無社會則無學習。舊謂學習不外教誦,非也。心心接觸,乃有學習,學習亦社會一種程術。

一 教育與社會之關系

今只擇四問題以為論,一、學校與鄉村,二、學校與家庭,三、教育與社會生活,四、教育與職業。取次論之如下。

一、學校與鄉村。中國為農國,都市絕少,今日可為都市與歐美諸工商業大都會并稱者,不過上海、廣州、天津、漢口諸處,雖北京不得與焉。而所謂政治都會,為數不少。今特論鄉村,鄉村問題蓋甚異于都市。鄉村亦一特殊社會,生活制度迥然與都市有殊,人口少,交際稀,故事業多因仍罕變。設學鄉村則不可不教以鄉村知識,乃為應需利切。顧今日鄉村學校少有能是者,是因教者多受教于都市或政治之都會,五谷可以不辨,遑問進于此者。此事雖在英美猶為未決之問題,非僅中國為然。外國都市尤繁華而饒興趣,故為教師者尤多愿在都市,而不樂在鄉,鄉村學校乃益難得良教師。生徒受醉心都市教員之熏染,亦自然厭棄鄉間之生活。于經濟則生計難,生活陋;于社會則交際寡,娛樂少。學校與鄉村既不相應合,鄉村為鄉村,學校為學校,所教所學皆屬無用。而居鄉者亦多遣子弟就學于都市,此在小學已然。于是結果益惡矣。夫群趨都市,非佳象也。都市之弊害,留心社會問題者類多能道。今日維持社會,必謀維持鄉村社會,使之安樂有足。今日教育之趨向,最要宜莫善于取鄉村保存之,善良之。善良之者非僅居之之謂,必善其學校課目,譬如課習博物非教其事實而已,必須隨地而實驗之,如是教育乃為活教育,斯有味趣。又如在鄉校授地理,應告以本地情勢,俾對于鄉土增趣味,增同情。徒使知五大洲如何如何,無用也。次如習書學文,應教以學寫信牘,為應用之文。教授理科亦然,不宜只使曉輕、養[2]之性征,應令善領會環境,若土壤、天氣、地勢、出產諸事,是皆教者之責也。要之,設學于鄉,即須使農家生活入于學校,學校入于農家生活,使農藝與教授相聯絡,不然,則設學校何取乎?

果本上法而行之,其效必宏。學校之所設施,有子女在校者必將嘉之,而教育者亦能崇視鄉間生活,為農民導,如是學校與社會乃可打成一片矣。次學校生徒可為社會的活動,如在鄉開展覽會、觀摩會之類,一方可舉所得示人,一方人見之亦可受益。美合眾國之鄉校頗多行之者,收效皆甚博。復次學校教師可為農業領袖,倡改革之方,行利導之術。又次,如在美,鄉村甚小,村設一校,不無學生不齊、設備難周之病,雖有單級教授之制,然是制乃出不得已,并非極良。于是乃聯合數鄉設一大校,以補其缺,所謂Consolidated Rural Shool(合立鄉村學校),以最便之交通法運載生徒,是其效亦甚大。其他若圖書館、農業會、游藝會、講演、音樂諸類會合,莫不著大效于學童,而間接即見□效于農民及其事業,是均有志鄉村教育者不可不知者也。

二、學校與家庭。家庭□能在昔約分三種,一為經濟制度,凡居家生活、執業勞動均為人經濟方面之活動。昔產業制度未興,分功未行,家庭厥為唯一之經濟機關。二為宗教制度,歲時之禱祭、祖先之崇拜,凡諸儀式皆舉行于家中。三為教育制度,人類不問文野,皆不能絕無受教于家,承誨于親,雖其行之,或出于有意,或行于無心,均之皆受教也。有是三者,故昔日家庭之力甚大。今則情勢變矣,經濟、宗教既以時代之遷移,制度漸變革不同;教育之力雖存,亦式微。自有幼稚園,兒年三四更就外傅,又以強迫教育之行,子弟必不能不入學,亦古所無。雖然,家教之力雖減,而實未絕,以人不能不家居,家居自有無形之教,以是之故,家教與社會猶有關涉,猶相聯絡。大凡世界眾勢每不易調和,社會進步之緩,沖突之時起,概皆因此種種機關目的可以相同,途術不必一致,自行其途,不必相知,宗教之紛蕃,政黨之歧出,皆其例也。私塾時代,教員或能稔知生徒之家庭。自社會變繁,學校與家庭分離,今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即有不相知之弊。家既不能深知學校內容真狀,學校尤鮮知其生徒家庭實況之如何。須知相知乃能共利,家庭與學校同謀生徒教育之成,豈可不相知相接以便相助?學校教師知其生徒之家庭,既可得其景況;家庭知學校,亦得參其改革,其利可使為人親者知學校之益,又可使學校效率日增,教員眼光亦隨之而廣。欲實行家校聯通,可有數法。

(一)家長可時常至校訪問,會見校長,與商各項應行事宜,并視查教課,或時來參觀各種集會。(二)諸為親者可本于己意,自相聯合,以就于本地情形為歸納研究,并以協商共利之事。(三)父兄與教員又可于宴日節時為有益雙方之演講。(四)學校各級之教員可與其級學生之父兄相會合,則尤為切近。至幼稚園教師更可時請兒童父母來校,告以家庭與小兒之關系,與夫家庭衛生當注意之點。于美有所謂National Congress of Mothers(全國為母者會議),合全國之母而成之,年有大會,支會遍全國,其旨即在使家庭與學校之關系益為密切,親師之于兒童教育可以本諸知識協謀共作(誨育子女,母之責任為巨,且外邦狀況男子事業繁重鮮暇,子女教育由母掌之。此會之以母成之,亦因是故)。學生每日在校時間本屬甚短,使夕夜出校之后一反日間在校所為,而無以督之,學校教育收效自僅,故今多有謂學校力薄者,實則此非不能改之。改之若何?使家校相知是已。譬如食煙,學校禁之,然出校以后何如,實不可不調查知之。馀如賭博、零食、讀小說之類并同此。凡學校與家庭可以通力合作之事,父母與教員相會皆可討論及之。又凡關于兒童之保養、道德、身心發育之理,教誘之方,學校皆可講演,使為父母者來聽。又如設親師協會,本平民主義發布關于教育之正當輿論,皆所以求共益也。

三、教育與社會生活。學校本應為群生中心,常言有社會教育之名。然如知二十世紀教育新義,則擴而充之,凡社會事業皆可括于學校之中,其為中心,原因在此。考歐洲教育史上宗教居勢之際,其用教育為造就人才,使能誦經傳教。后教育屬于國家,旨在造成良善公民,服從政府,不違法紀,此其意與今猶未合。今之教育,今之學校能力,乃應造就社會人才,供役于社會。國家者,為以立法行政種種政制方法組成,團體之生活特限于社會一方面,社會生活之一部。社會本人與人相接觸而成,接觸之方法無窮,既團體之生活亦多般,既非定體,動轉不滯,凡不干涉政府若政治而有影響于人人者,皆社會之屬也,是社會生活無時可離。而今學校為其中心,學校之力自益滋大矣。國家執行教育,其使學校管理教授,與社會上自由轉變之狀不能無分離,原屬不可免之事。唯以今日政治之制,專以造就國家中之公民為職志,其事業僅占人生一部,謀教育者須擴大其眼光,并舉家室、經濟、科學各方面而論之,始能明了。有如政治一問題乃包括言語問題、風俗問題,以及經濟、工業、交通諸問題,非能但以立法行政之活動所能解決,必促進共公之同情,共公之曉諭,乃能解之。吾人今日社會生活延引于各方面,不能全為政治所包括,昭然可見。今日之邦國既不能與家庭、工商諸業分離,公民之義遂緣以擴張,學校造就社會人才之旨,于是為要。

學校之所以為社會中心,詳為推察,其故有四:(1)近來交通頻繁,接觸日多,弊因而生。居鄉之人至都市而改其行,接觸實為之。欲使其弊不生,學校應為之所,演講會之開設即因乎是,所以導人趨善,俾不墮落,勿令因交接繁而生惡害,實學校之責也。(2)社會昔日所傳來訓練統制之約束漸就衰敝,舊社會制度之威重,若親權,若君威,若族長勢力,凡斯種種,應乎時勢,亦已摧折,故學校宜出而承其乏。所謂社會教育,不必另立機關,學校即是。(3)今日知識學術門類之繁,關系生事之切,皆前世所未有。學術不可不專門,而亦不可不兼知,譬如治哲學者必須知數學,治物理學者亦宜知哲理,絕無一種學問可以獨存而無俟于他種學術者。營生今日,需知甚夥。事理無窮,人之研究即亦應無窮。學術日進,人之知識即亦應隨之而日進,庶幾可以生存。若新知廣增,或乃無所聞問,事業必不能善,其群亦未有不衰。補救此弊,唯學校之責。如通信教授,大學擴張,新聞設科學欄之類,皆所以應此需也。使生活合理之任,學校固不能外矣。(4)現代教育期限延長,隨居何種職業,研究皆須終生。社會永變,問題日出,凡社會也,經濟也,知識也,近代狀態變化急驟,得亙古所無,進步既綿聯不息,確乎可見,教育亦應綿聯而不息。自報章雜志社交觀察外,必須以學校為中心。

社會中心之意亦為一種民主運動,在使人皆有發展其才之機會。蓋人莫不有才,而或著或不著者,未得其表著之際遇,或發展之機會而已。勞夫苦工唯筋力是用,思想以廢,不必其初然也。人之有才,不得表現之機,亦常不自深知,此非特彼自失其使用之滿洽,社會誠亦虛耗其良產,受損實為尤巨。一國人能力不能發揚,其國必衰。中國既爾矣,發展人之能力實唯學校之責。此非只對于其生徒,對于校外人亦應有然。社會既無發展之機,教育既應謀補之,則人之真價可賴以表示。如熱然存于物,不發不知其有也。凡諸此類,學校皆可為之,學校之為群生中心,不其要哉。

四、教育與職業。職業謂工商諸業,即人民經濟方面之活動。凡國于世者不可無生存之道,則不可無財富。然言國富固須天然物產豐厚,猶須有人力以善用之。中國富矣,適于生矣,寶藏多矣,顧無人用之,徒使利棄于地,生活之不能美滿,固其宜也。歐土物產不必豐饒,而其國安而盛,有人為之耳。是故一國之生產,甚系于人。自個人觀之,生存于世,必須有用,必勞必工,乃有價值。不然,徒消費,無生產,不足當人之名。所謂道德價值,即是活動存在之謂。常言廢人,謂其不能動作而已。且人能行動,乃有發展;有發展,斯能有用。必先為有用之人,而后可為理想高尚之人。人之不可不活動審矣。群業既雜,遂以分功。人固不可無職業,其理甚顯。人之職業亦所以擴張其概念與活動之范圍也,以是之故,有成效之教育必與兒童之經驗有關,經驗必與職業若生命有關。人之欲假教育以避勞動廢職業者,與教育之本旨相刺謬。

職業者,本社會進化自然之果,今世文明皆其所生。文明社會必不可缺者,即屬各種職業。其道德智識上之影響關系于個人,于社會,皆至深且切,其利甚溥。譬如美洲黑人近來進步,實職業訓練之賜。黑人初羈為奴,既放,仍惰不事事,于是有人為設學校,專課以手工,授以職業,自此出者竟罕犯罪。斐律賓[3]島人之進善,職業訓練亦大有功。是因工作須訓練心專而不紛,則可以不務外,且工作須利用心理生理之潛能,以為之見效驗于道德。巧工良匠每能自覺其價值,則可以助高其品格,發達其在社會上功用。學校之課手工,效驗尤彰。手工可以訓練意志,發展觀察創造之力,自著其優美。工作非一人,則可以破等級,重合群相助,共同作業,須相顧及相協助,故須忠于他人之業。是獎進合群性也。凡此皆職業教育之善。監獄授犯人以工業技術,俾令改行,亦為此理。富有財產者或不免流為高等流氓,則又未受職業訓練之故矣。

教育者之于被教育者宜任擇業之責。人之能力潛存,每不易見,能之者恒屬其教師。是故為教師者不可不放大眼光,察其生徒能力,慎為擇業,勿令違乖所能,有損無益,職業教育之效庶幾大著。歐洲中世舊有職業世傳之制,印度級制業屬世襲,吾邦此制既久廢,擇業之任自當學校是賴焉。

二 學校內之社會生活

前節所言悉屬學校外面與社會之關系,今當言學校之內部。今之入學校但以為寄身之所,實則學校自身亦一社會,豈能視為寓舍。今之學生對于學校每極冷淡,正原不知此意?;蛞詾槿雽W只為誦讀,亦屬大誤。入學校者乃全身入其中,即應求身心全體各方面之發達,非僅知識方面已也。學校聚眾多兒童而群居之,當使謀共生之道,使為嚴正利用愉快幸福之生活,他日出校入大社會,庶亦能如此生活。兒童本有社會精神、社會歆動,不可抑制之也。成功之人必溫雅,富于同情,能群合而行于人道,凡此諸德,學校皆應養之。學校之內,無日無交接,斯無日不在社會生活之中。學校實群生之總表示,亦可謂群生之小模型也。其中學校間之比賽、雄辯、運動等,皆足以使兒童發達團體性,得社交之利益。學校內之各種組織皆可使生徒藉是經歷種種活動,發展其服役共業、領群率眾之知識。凡是種切善良,學校必不忽之。中國政治之有今日,即社會生活未能顯著之故耳。外人謂中國人如散砂,無三人以上之會合,此非不可改之。改之若何?必自其幼時,必自在學校時。

自來學校管理皆為專制。專制國民于其群之秩敘之行為恒不負責任,故專制之學校負責任者亦只有教職員。此與民國教育實相背馳。古之教育只知訓練個人為其自己利益,而非為國之善。今日既不用鞭撲,而猶弗授以責任之觀念,以學習課程為唯一之責任,此必不可者也。不負責任,則學生不能自由營動,思想行為皆受監視,只知服從,不能率導,此亦必不可者也。須知學校非只教師,乃師生之關系之結合,其紀律、治安師生應同負其責,負責則應有自由,有努力,有選擇,此于人生關系至切。人之惡行不可徒禁之,禁之其效甚暫,必令自覺,其效乃長。今之管理學校者多類機械,亦應知此也。

道德出于努力。學生之在學校,當令發達自治之能,養成負責之習,使其能自思自行,自為知識之發展;使其知自由并非放肆,能自監自理;且自治非僅于一身,并應互相自治,不行之以強迫而為之,以勸導自覺自治,非朝夕之功,必使自內浸生漸長,其效乃長。又宜養其鑒別之力,而后選擇不至失當。如是出學而入大群,始可為有用之人矣。

學校之管理又須令學生參豫之,以冀養成異日參豫政事參豫群事之能力、之習慣。學生在校須有公共分務,俾令異日對于社會亦知有共公分務[4],又宜使知其權直特典之可貴,必保護之享受之,使影響及于他人。他人亦寶貴其權直,并使覺悟人之行為互相影響,互相關涉,知于他人之行為亦須負責,故學規不可過繁,但使能是足矣。往者教員每不許兒童干涉他人與己無關之事,遂養成對外漠視之習,遇校內不正當事皆以為無與于己,置而不理,此種觀念非特學校受其害,學生尤終身受其害,自顧己躬,不肯及人,所謂“各人自掃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中國之壞即在此矣。

凡人之行為既于學校成其習,對于不負責任之學生,異日處世,對于社會亦必不負責任,為公民之良知遂以淡薄,其國事業未有能興旺者也。學校試驗生徒,或習于作偽,則他日成政治上之罪惡,即此為由。今日作惡無顧忌,他日便可弁髦法紀無畏憚;今日視同學舞弊不措意,他日必將視市政國政之窳敗不措意。造端于微,將畢也巨。故執教育者不可不慎于學生之習焉。

學校之管理尤非教員卸責之謂,是乃生徒與教員協助,而教員指導生徒協助管理,其大利有二:

(一)為學校全體益者。校中產業為公有,凡校中人皆有保護之責;

(二)為生徒個人益者。群眾支配乃形成營力之大德,足以使生徒對于問題有自覺,故不能依他人,必自以創發選擇與定見,以為解決,斯乃能為人真實之發長有助者也。欲發達行為之理想,必有待于行,蓋計量其值,然后能有所選擇,舍其陋而取其貴。專制學校之生徒或亦可得良習慣,而無自由之選擇,故離學校,則隨境而化。使生徒協助學校管理,非特可成良習慣,且可生良理想,出校之后猶可據以為良善之生命。今日教育家動輒曰訓練訓練者,須知所貴不在形式上之紀律,而在養成自由選擇之能力、協助誘掖之慣習。

凡人聚集必有領袖,然后團體生活乃有統貫有效之行動。模仿、暗示,群所必需,而二者皆須有領袖。故必有領袖,可以使人注意,然后乃能有群力之統一。為領袖者必為群中之一人,乃為群意所藉以表現其操縱之勢,乃為群之生息精神來自內而非加自外;為領袖者必其心力智力體質人格皆足勝人,只智識不足用也。社會內之真領袖乃能指注意,啟發信念者;領袖更須識民意,立乎其民之上,而仍與同情相關。為人民者,亦應善自發揮其勢力,自表現其目的,如是乃相輔益善。今論群生必有領袖,大如要此[5]。學校亦一種群集生活,自亦不可無領袖。為學校領袖者,自教員外,學生亦可為之。教員為領袖,當努力發展生徒中有堪為領袖之資者,以為己助。如是則教員、生徒皆能于學校之社會生活中得自表之機會。使生徒凡皆有自表之機會,實教員之責也。真好教員必能解釋學校之生命,實現學校之高尚理想,是故教員又為啟發者,即能令各生徒均行其至善,能興起全體學生至善之能力是已。教員尤必溫良莊正,熱誠勤劬,生徒之信學科[6]、有價值,必賴教員熱誠之暗示,使其視之別開生面。西人有言:知服從人者乃能命令人,實亦唯先知命令人者乃能服從人。保社會之安寧,二者皆不可缺。養成此習,正學校之責也。

三 學習與社會

誦讀研究皆為學習,此事實亦須群為之,非一人之業。試考知識學術之由來,今日人知不同乎上古蠻野之邦,人所皆知。其所以然,實在歷世久遠,非一人所能致也。今日所謂西洋文明,乃有甚久之歷史,經數多階級,始得有今日,凡埃及、巴比倫、希臘、印度、中國,均與有關,非特非一二人之為,亦非一地一時之效也。文明之進,必有待于相接觸,接觸必有群,無群則無知,于昔已爾,于今尤然。

譬如治數學者,必盡得舊知,乃能啟新理,舉今昔所曾發而增進之,改革之。凡為大家,概皆會多人之力而后成名。雖有天才,使不得接摩切磋之機,亦終于不能大成而已。今世之文明,既無國界,共營而成人生,于是群便不能無相接觸,雖在閉門讀書,間接之接觸亦何能免。而智識人格之發達,亦正有賴于是。如解一問題,即恒非一人之力,有贊之者,亦必有否之者,或贊或否,接觸斯生。解決必須研究,研究亦有賴多人。本是推繹,可見思想智識如欲擴增,必將共作協為最善之法。厥唯談話,談話可以互利,亦可以為施教之法。有疑而問答之,即教也。讀孔孟之書,多記問答之言,蓋即以此為教。希臘大哲柏拉圖著書亦為對話體裁,近如英國密爾約翰[7]十三歲而為其父草經濟學之稿,實本與其父散步討論之言而成(見其自傳十六頁)。談話之效可以增知識,發覺新問題,尤可以使觀念清晰,增長觀察力、理解力,其要可見,本此為教,甚合心理,在教室中實應行之。余曾參觀紐約Horace Mann School,今日最進步之學校也。其授歷史,皆教員與生徒相為問答討論,而后乃觀課本,歷史乃為活題目,非徒記陳事而已。此種談話教授法,足以使問題真切,蓋談話討論則身入其中,非同聽受,可以不措意為之已也。如聞一故事于人,方只自知,或不免輕忽視之。儻以告之人,必言之畢真畢肖,既生趣味,存心乃切矣。學校既可用談話,在家亦然。中國家庭每不許兒童發言,此必不可,須知長幼對談,其效尤宏,觀前密爾之例當已可見。兒童本富好奇心,實為學問成就之原,為長者不可輕忽而抑之也。據德麥爾(Mayer)博士之實驗,亦可見知識方面有群之重要,其實驗結果,兒童團體工作則時間省而功績良,蓋成班則有班級精神,大庭廣眾之間與個人獨居心理狀態大有不同。譬之講演,聽眾之多寡與講者亦甚有關也。諾伊曼(Neumann)又調查兒童愿合作者居十分八,自馀二分概皆神經過敏,或有特能之人,或偏于病態心理者。美心理學者哲姆士[8](W.M.James)謂見察他人之活動為自己活動之最大激刺,是可征合作之要矣。唯合作亦視為何事,若在獨特之思,鉆研艱深問題,則又利于孤寂也。

今日學校教科通常言之,多分為訓練、道德、知識諸種別,以為某科目發達某能力,而乏統一之觀,此實非也。須知凡諸科目皆所以增人之意識經驗,使其覺悟。今日群生之狀,得營生之方,前已言之。教育乃使人全身受教,非止于一部,故教科自亦不得局一方面,故凡教科皆有其價值,有其功用。即有內容價值,又有外形價值,使人得之,可以了解社會,利用于社會,成為社會中之一人。群業日繁,處世日難,教育不足,必將無以應之而失措置,不知其真,僅得其偽,不平不靖,由是而起,今日中國之壞即在此矣。譬之講地理,常分商業、政治、地文、數理諸支,而要應知其旨趣,審其由來。地理非本位,人乃為本位,人不可離自然,微水無飲,非氣候遷變,五谷不生,諸如此類,皆人與自然之關系,地理之大用即在于此。

中國昔之講地理者多詳于沿革,或多識名稱,地望猶不能知,地理與人生之關系更所罕及,甚失教育之旨矣。歷史一科亦然,昔但敷陳舊事,重在記憶。然歷史之用非僅知往已也,知往者,乃所以知今知來,往如光線,今則光線之會,將察今日社會種種組織制度,不可不循其往跡。故講授歷史,宜使與今事參合,與現狀聯絡,其效乃見,徒記世代年號,無益也。地理、歷史兩科之教授必如是,始可為活教科,為有用之教科,為適于生徒之教科。又如數學亦然,今之習之者每茫然如夢,知二加三為五,知何為三角,何為四邊形,乃于其實用關系生活之事棄置不顧,幾何本發原于量地,今竟成不可思議之科;算術中之,最切實用者若利息、保險之類,取而教之,既足增益趣味,且非特學者受其益,將來應用,社會亦將蒙其利矣。要之,任教育者所見必不可不遠,到教者非使知之而已,尤應使能用之。如美國哲學者杜威(John Dewey)言,兒童最要為養成社會想象力,亦是此意。今學校試驗之制專尚記憶,不究生徒果能領悟施諸實用與否,乃至有害者也。

上來略論教科,次當及道德。通常以為倫理可教,故學校設修身之課。設之非不可,但亦視同一教科,則實非是。人與人之相交接,無往無道德關系發生,如交友,如買物,于中皆有當作不當作,即道德關系也。關系既廣,何為獨局以一科,凡各科目皆可助道德之養成。所謂教育成人,教育全身,均屬此意。此種道德訓練學校皆有之,有團體即有交際,皆為道德訓練之所,非只修身一教科已也。凡為道德訓練,不可徒有禁制,徒禁之,充其至成死人而已,非道德正義也。所貴乎道德者,尤在活,故訓練之方,應與以有范圍之自由,尤宜備道德行為之機會。無自由無道德,道德之基,厥在責任之念。茍無自由,責任何以自覺?何能自堅?有自由,乃能自選擇,何去何從,均出己意,責任之念自不能不生矣。中國故家法唯有禁制,父在,子順從唯謹;父亡,子乃無不為,正以初無自由之故。先本盲從,后遂盲動,亦何怪哉。女子之處世亦然,必不可不開放,但使其于交際之間得道德訓練之機,行為能自選擇,茍習于德,行自無不善之足虞。不然者人格不立,道德于何有。道德所貴,尤貴在行,知一善即須行一善,讀書有感動而不行,亦無補也。道德不同知識,道德行為施展之地至多,斯須所不可離,出門遇人,道德便生,故貴其行,能選擇而后能行,與以自由,亦實為此。

道德之義非止于個人,團體實系之。近人知人之行為絕不僅發自其己身,故一人犯罪,社會應共負其責,學校亦然。學校第一須養成道德之空氣,道德責任宜共負之。一人之過,全群改之,庶幾共相規勸,相監相助,不德之行可以稀少,其道德亦屬于積極而非偏于一面矣。凡教育皆宜知此。

上方述教育社會之關系,僅及大旨,簡陋之譏,知所難免。若究斯旨之詳密,讀者可更參考英美教育專家之著作,今先介紹諸書如下:

John Adams,The Evolution of Educational Theory(《教育學說之變遷》[英]阿當斯[9]著)

John Dewey,School and Sociely(《學校及社會》[美]杜威著)

John Dewey,Democracy and Education(《民政與教育》[10]著者同上)

John Dewey,School of Tomorrow(《未來之學?!分咄希?/p>

Irving King,Social Aspects of Education(《教育之群的方面》[美]金哀文[11]著)

(原載《北京大學日刊》第147—160號,1918年5月27日—6月1日,6月3—8、10—11日)


[1] 編者注:“群國”原文如此,疑應為“郡國”。

[2] 編者注:輕養,指氫氣、氧氣。下同。

[3] 編者注:“斐律賓”,今譯“菲律賓”。下同。

[4] 編者注:原文如此,未與前文統一。

[5] 編者注:“大如要此”原文如此,疑應為“大要如此”。

[6] 編者注:“信學科”原文如此,疑應為“信科學”。

[7] 編者注:“密爾約翰”今譯作“約翰·穆勒”。

[8] 編者注:“哲姆士”,今譯“詹姆斯”。下同。

[9] 編者注:“阿當斯”,今譯“亞當斯”。

[10] 編者注:原文如此,應為《民主與教育》。

[11] 編者注:“金哀文”,今譯“歐文·金”。

主站蜘蛛池模板: 郎溪县| 包头市| 兴安盟| 三亚市| 江西省| 澜沧| 岑溪市| 南皮县| 澄江县| 三门县| 乌拉特前旗| 行唐县| 洪江市| 玛沁县| 甘南县| 武定县| 沈阳市| 卫辉市| 全椒县| 蕉岭县| 米易县| 寻甸| 大城县| 唐山市| 司法| 静海县| 门源| 新绛县| 江阴市| 赣州市| 扶沟县| 兴宁市| 泗阳县| 雷波县| 桂东县| 房产| 靖边县| 秭归县| 兖州市| 黎川县| 孟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