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不上高就,上個月裸辭了,現在暫時接了個活?!?
“怎么?待在以前的公司不開心嗎?”
“嗯,感覺特沒勁。”
“那你辭職是對的,不喜歡的工作難道還要為了倆錢耗一輩子???不值當。”
“哎,還不是為生活所迫。”
“這話我就不愛聽了,錢多錢少都是生活。看著別人有的,想著自己沒的,還說是被生活壓榨,沒道理啊。生活它招誰惹誰了?”
如果擱平時,曲瀾一本正經地教育他,陸子昂肯定覺得特煩。
這蔣萍萍,說話很放肆隨意,但話糙理不糙,陸子昂聽起來反倒沒那么反感。
“其實我也是這么覺得,住大房子,開好車,吃米其林,歐洲游,大眾鼓吹的不就是無限制的消費主義嗎?說到底,還是人的欲望太多了,你996地付出,你披星戴月地拼搏,填補空洞,可你也架不住這坑越來越深???”
“欲壑難填說的不就是這個嘛。以前有錢人的生活只存在我們的想象之中,現在這手機輕輕一刷,近在咫尺,看著別人的那排場,才發現是貧窮限制了我們的想象力。”
“對啊,什么都不怕,就怕比較啊。”
“不過一定的比較還是要的,不然生活一點動力都沒有了,但不切實際的比較就是不可取的,你要是在地上跑的,就別跟人家在天上飛的去比誰的速度快?!?
“找準自己的位置最重要啊。”
“嗯呢,人貴有自知之明?!?
看清楚自己的天花板在哪,然后不去想達不到的目標,為什么不可以?
這話藏在陸子昂心里很久了,但他一直沒敢跟曲瀾說,反正說了也是遭白眼和說教吧,那還自己找不痛快干嘛?
在蔣萍萍面前倒是能輕而易舉地說出口,而且她似乎也是這么想的。
即使遇到煩惱時陸子昂并沒有強烈地要找人傾訴的想法,但遇到一個與自己看法差不多的人,還是足夠讓他高興的。
就算口里說著不重要,但被理解,被認同,依然是我們心底的需求。
“你知道我為什么愿意待在平城嗎?”
留在家鄉,不去大城市闖,不外乎就是這里安逸和輕松喏。
但陸子昂決定不要回答得這么直接。
“大城市節奏太快了,攀比也嚴重,留在家鄉挺好的。”
“是,也不全是?!?
“那還有什么呢?”
“其實我也蠻討厭小地方的人情世故的,三姑六嬸什么的,替你操碎了心,你還得虛情假意地笑著臉接受,蠻無聊的?!?
蔣萍萍放下筷子,拖著腮幫子,看向窗外,陸子昂知趣地停止夾肉,并且不搭腔。
“我奶奶家也在平城,離我家有點距離,我記得小學的時候放暑假我一個人去奶奶家住,有一天上午我睡得迷迷糊糊起來,突然聽到‘咚’地一聲巨響,我跑出去一看,我奶奶倒在地上了,我怎么叫都叫不醒。我爺爺早就不在了,家里就剩我了,我當時好害怕啊,害怕得都不知道怎么辦了,只知道坐在地上一個勁地叫奶奶?!?
“我奶奶家是平房,街坊鄰居聽到聲響,都跑過來了,開車的,打電話的,背奶奶的,每個人好像都知道要干什么。當我回過神來的時候,我已經坐在醫院了。爸媽沒多久也趕過來了?!?
“我奶奶心臟病犯了,因為送來的及時,脫離了生命危險?!?
“看我們都在,奶奶的病情也穩定了,街坊鄰居才各自回家?!?
“當時我就想,幸虧這些人啊,不然我可能從那以后就再也見不到奶奶了?!?
人與人之間的溫情,大抵是世上最打動人心的存在吧。
在鋼筋水泥筑成的樓房里,隔開的不只是各自狹小的世界,還有這你來我往的溫情吧。
“是,那些七零八碎的閑話是很煩很沒勁,但這些不計回報的幫助與照應也很暖很實在。”
“我想大概什么事情都這樣吧,有好的一面,有不好的一面,就看你更珍惜哪一面了。”
一口氣說了這么多,喉嚨有點干渴,蔣萍萍端起盛滿山楂汁的玻璃杯一飲而盡。
奇怪,怎么突然對著只見過兩次的陌生人說起這段陳年往事呢?是因為在之前各種奇葩的相親對象的比較之下陸子昂顯得格外出類拔萃嗎?還是因為他的學業背景鄴城的工作背影自動地給他帶上了不是普通人的光環呢?
蔣萍萍借著倒飲料的機會,試圖肅清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
“所以沒有什么正確的選擇,只有適合自己的選擇?!?
聽著蔣萍萍娓娓道來,陸子昂脫口而出。
對,我就是這個意思。
蔣萍萍抬起眼,直視著陸子昂。
長相普通,身材湊合,性格木訥,不喜說話,這是落座之前她對陸子昂的全部評價。
這之后,氣氛漸趨輕松,陸子昂的話漸漸多了起來。
看來是個慢熱型,這是他說辭職之前蔣萍萍給他新增的標簽。
而此時的蔣萍萍覺得,坐在面前的這個人,是可以懂她的吧?
大學畢業的時候,很多親戚朋友曾勸過她,讓她趁著年輕去鄴城拼一拼,反正離家也不遠,想回家只需要坐兩個來小時的車,就算每個周末回一趟也不費事。
父母對她工作地的態度比較開明,只要不是要坐飛機才比較方便到達的地方就行,鄴城到平城的距離對她父母而言,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所以留在平城,是蔣萍萍自己的選擇。
也不完全是剛才說的那個理由,大城市的光鮮亮麗博大包容她見識過,但這些必然都是有代價的,用快到窒息的節奏換取鄴城的一席之地,她心中的天平明顯地失衡。
沒有非買不可的東西,生活品夠用就行;不需要多大的房子多高級的車,有遮風避雨之所、有代步工具就行;沒什么明晰的目標,平平淡淡地過就行了。
不攀比,是所有了解蔣萍萍的人,都能從她身上看到的優點。
這種連父母都為之欣賞的淡然,不僅僅與家庭環境有關,更重要的是基于蔣萍萍的全部經歷,從而成了貫穿她整個出生與成長的基調。